改革开放与农村生活方式现代化

2014-04-10 21:21程雅娟吴茂云
关键词:改革开放现代化农民

程雅娟 吴茂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全面实行改革开放》新决策,使沉睡已久的中国大地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得以苏醒。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和宿求就是要促进我国早日实现社会现代化,这30年来政策的推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我国朝着社会现代化又迈进一大步。

一、改革开放与社会现代化的相关理论

1.改革开放的内涵。改革开放,是从第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国增强国力并屹立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必经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两部分。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把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要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体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但在广义上还包括对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当代命运的关键性政策,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2.社会现代化的内涵。社会现代化过程一般认为开始于17~18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19世纪扩展到欧洲大部分地区和北美地区,至20世纪60年代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潮流。社会现代化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不断跃进,是指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工业化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链接,来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最终目标,它涉及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组织管理、生活方式等多种领域。它是革命性、长期性、世界性、整体性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

3.改革开放与社会现代化之间的联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代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实现社会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源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实现。

社会现代化的不断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是肯定了改革开放政策的可行性,为改革开放政策的继续推行提供了有力的现实依据。社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这使城乡贫富差距大大缩小,为改革开放政策的前行提供经济基础。

二、我国农村社会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发展现状

生活方式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闲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衣食住行方面。“一衣多季”的旧时代早已过去,现在被“一季多衣”所取代。餐桌上不再是单一的主食,而是主食不断减少,而菜、蛋、肉、奶、禽和水产品等主要副食数量不断增加。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整齐的砖瓦房在广大农村地区拔地而起,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甚至还出现了独院小楼。过去出行的主要靠牲畜拉车、自行车等,道路多是土路,使得人们出行困难重重。如今,宽阔的柏油马路四通八达,遍布整个农村地区,电动车、摩托车和私家汽车也开始进入农民家庭。

2.劳动工作。改革开放以前,绝大多数农民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改革开放以后,以单一的种植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结构发生历史性动摇,劳动力逐步向农村非农产业迅速发展。多数农村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积极投身到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中。这一结构调整不仅增加了农村人均收入,也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浪费。

3.教育方面。改革开放以前,农民思想落后,家长根本不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加之教育设施等硬件的落后,教育在农村不能得到很好的普及。如今,教育已成为农村人民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不遗余力的投入教育经费,农村逐步实现教育信息化。

4.休闲娱乐方面。改革开放以前,农村地区连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都保证不了,休闲娱乐就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使农村地区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农民不再局限于种植农作物来养家糊口,也可兼顾其它副业,农民有了充裕的闲暇时间,可以参加多种多样的社会活动。

5.消费方面。由于财富、物质严重匮乏,农民在改革开放前崇尚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而今,农民在消费内容和结构上着力追求合理化和科学化。农民也可以在自己的消费能力许可的情况下极力追求高品质、高性能、款式新颖、安全舒适的产品。

6.社会交往。改革开放以前,农民的社交局限于农村,如今,农民走向城市、国际,交往对象也出现大学生、研究生、成功人士等。

三、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及政策对农村社会生活方式现代化的推动

1.创新理论指导的推动作用。党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总结和创新形成的理论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党的理论创新指导对全面推进社会现代化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相应地也会对农村社会生活方式实现现代化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第一,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对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实现创造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创新理论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利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改善农村教育落后现象,促进农村教育得到质的飞跃。

第二,党的理论创新指导对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经济基础。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创新理论都是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体现了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有利于正确引导农村经济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从而推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农民彻底告别食不管饱、衣不保暖的旧时代,迎来高质量、高品质的社会生活。

第三,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对农村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实现做出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党实现社会现代化的最终奋斗目标其实就是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农村人民也过上好日子,使农民的社会生活方式得到更好的变革。

2.党的政策的推动作用。

第一,政治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政策的不断完善,推进了农民对政治的积极参与。使“两耳不闻窗外事,两眼不离庄稼地,一心只系好收成”的农民也时刻关注国家动态。农村人大代表的出现,更是使农民切身利益问题在国家重要会议中得到高度重视。政治民主化使农民敢于、勇于发表对政治的言论,积极参与到政治活动中。

取消农业税、增加粮食直补,加大农业投入,是党中央的一项基本惠农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台,缓解了农村矛盾,减轻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从使农村地区的生活方式得以变革。

第二,经济方面。党在农村问题上作出的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路的重大调整,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使农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基本物质条件得到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提高,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指日可待。

第三,文化方面。“科教兴国”政策的提出,使许多农村教育落后地区的人民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阻止子女进入学堂、在家务农的现象逐年减少,父母积极鼓励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近两年我国出台的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政策,更是使农民子女不必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被拒之学堂门外。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农村在教育改革过程中针对农村人口多样化的特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指导方针,转变教育观念,拓宽教育服务领域,注重教学实用性。“三支一扶”、“农硕”等一系列教育政策的推行,使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进入农村,为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注入一股新型力量。

国家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有助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提升农村地区社会文明程度,推进农村地区进一步改革发展,促进农村地区和谐稳定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更高层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展现出时代潮流。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和政策的的指引下,农村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及休闲娱乐等精神生活方面都有了极大改善,加快了农村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国家积极鼓励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有利于促进社会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1]万英慧.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0,(6).

[2]韩梦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改革开放[J].华章,2011,(10).

[3]李年鑫,马维振.论改革开放党的自身建设[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9,(2).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现代化农民
边疆治理现代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