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成语建构中的模因机制探析

2014-04-10 21:21刘晓明
关键词:模因成语建构

刘晓明

按照《辞海》中的解释,成语是熟语的一种,是习用的固定词语,在汉语中多由四字组成;组织多样,来源不一;所指大多是一种特定的转义,有些可以从字面意思理解;能够被一个群体或更多人认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有别于传统成语的新成语纷纷涌现,参照史式、赵培玉两位先生的界定,新成语可以分为:外来成语,包括国内少数民族的成语;文言中老成语产生的新义成语;新创造的成语,包括某一个体和群体共同创造的成语。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孔不入,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网络语言也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现实生活交往当中。网络时代产生的新成语如:十面霾伏、喜大普奔、火钳刘明、光盘行动等到底算不算“成语”呢?分析这些网络新成语,均符合《辞海》中对成语的定义——四字固定组合、有特定转义、被群体认可。此外,网络新成语是新创造出来的或者是传统成语衍生出的新意,符合史、赵两位学者的新成语划分。因此网络新成语被定为“成语”毫无争议。借助着网络这一全新的载体,网络新成语在其建构过程中被模仿、复制和传播,形成了一种“感染力”极强的语言模因,反映且影响着大众文化意识。本文将以模因论为视角,探讨它对网络新成语建构所产生的影响。

一、模因与模因论

1976年,英国牛津大学动物学家 Richard Dawkins在探讨基因自我复制以及相互竞争促进生物进化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文化进化的单位meme,国内学者将它译作“模因”。模因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基因由上一代遗传给下一代,是代与代之间的纵向传递;模因则一方面以纵向的方式在代际之间进行传递,另一方面也以横向的方式进行传递。模因常常被描述为思维病毒,它可以感染其他人的大脑或者传人到其它人的大脑中,从一个宿主过度到另一个宿主。在现实世界里,模因的表现型可以是词语、音乐、数学定理、政治口号、图像、服饰,甚至是手势或面部表情。总而言之,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成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自从模因论出现以来,很多学者开始用模因论解释社会文化领域的各种现象。语言与模因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模因作为文化基因,它的复制、传播都离不开语言这一载体。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可以说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它可以在字、词、句乃至篇章层面上表现出来。因此,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则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网络新成语通过偶然的网民之间交流时相互模仿和感染迅速传播开来,形成了广为使用的时尚新表达。它的建构与传播正是由于模因的强大推动力,模因论是它产生和传播的最好阐释。

二、模因论在网络新成语建构中的应用

新成语在网络空间极大的创造性,正是语言进化的集中表现,而模因正是其进化的强大动力。从模因学的维度来剖析网络新成语形成、复制和传播的过程可以概括为:社会中某一现象或事件作用于某个体,个体借某个已有的语言符号在网络中表达自己对该事件的称呼、看法,即用网络新成语模因来谈论该事物;该模因在网络这个交流平台中被个体所接触、感知和接受,通过一定保留和突变,模仿复制出另一个模因变体,成为一个新的模因在网络内被仿制传播,同时作为新的语言符号用于网络之外的社会交际。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出现新的集合,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基因型的“内容相同形式各异”和表现型的“形式相同内容各异”两种方式。模因基因型是指模因在复制过程中出现信息变异,与原始信息大相径庭,或者说信息在复制过程中出现模因的移植,但这些变化并不影响原始信息的传播和复制方式。模因表现型是指模因采用同一的表现形式,但分别按需要表达不同内容的传播和复制方式。网络新成语在基因型和表现型范围下呈现出多样化的模因类型。

1.模因基因型。

第一,同型传递型:网络新成语同型传递的构造方式是指在适当的场合下不改动信息内容而直接复制和传递的模因。如“光盘行动”是指2013年1月初,公众自发发起的一项主题为“从我做起,今天不剩饭”的公益活动,通过微博宣传、网上晒吃光后的餐具、发放宣传单、张贴海报等形式,倡议市民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饭店就餐后打包剩饭,“光盘”离开,形成人人节约粮食的好风气。通过引用的方式直接将这一模因复制、传播,“光盘行动”现在不是专指一次公益活动,而是指要养成反对浪费、厉行节约的习惯。再如“长发及腰”这一网络新成语则引用自《十里红妆女儿梦》中“待我长发及腰,少年你娶我可好?”这句诗词。这一模因通过网友的复制和传递不单用来描述诗词本身所体现出的缠绵爱情,还多了些对岁月流逝的戏谑。

第二,谐音型:谐音型网络新成语建构方式是指用语素谐音代替传统成语中某个部分的模因机制。如网络新成语“十面霾伏”即源于成语“十面埋伏”用来形容我国诸多城市相继出现的大雾重重、空气严重污染的境况。网友调侃作“在十面霾伏中听取咳声一片”来提醒大众严峻的大气环境形势,倡导人们改变生活方式。此外,在天涯等论坛跟帖中常见的“火钳刘明”也让不少人初见时感到不知所云。这一新成语是一种常用的顶贴方式,是“火前留名”的谐音,指在帖子火之前先留个名,以示自己对高质量帖子的眼光。这一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又出现了“山前刘明”(删前留名)的模因变体,来呼应最高人民法院对诽谤行为的司法解释—同一诽谤信息被浏览、点击达五千次以上,或被转发五百次以上即可认定为诽谤行为,情节严重。

第三,首字母缩略型:首字母缩略型的网络新成语建构方式是指把一些词组里第一个汉字提取出来组成一个新成语来取代原有那些平淡、冗长的表达,起到一种短小精悍、含蓄幽默的表达效果。如网络新成语“喜大普奔”即来自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和奔走相告这四个成语的首字缩合。在广告语中常常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喜大普奔,××免费送!”,“喜大普奔,终于可以……啦!”这一表达生动地体现了对某事物的极度激动之情,一定要相互分享,使其妇孺皆知。

第四,汉字缩合型:这种网络新成语建构方式是选取一个较长的语言形式中的若干个汉字来组合成某个缩写词,以加强表达效果,抑或诙谐幽默、抑或委婉含蓄。如一句歌词“别说我说谎,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缩合成的“人艰不拆”就常常出现在网友的回贴中。当博主、楼主诉说一些令人难以承受的真相时,简简单单的四字回复规劝人们不必如此残忍、苛刻。又如“细思恐极”(仔细想想,觉得恐怖至极)被人们用来形容看似平淡无奇的事情当中隐藏着令人震惊的真相或是平时司空见惯、毫不起眼的事物经过仔细思考后却发现事情比想象中要复杂的多。再如电影《食神》里的一句台词“虽然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但是感觉好厉害的样子。”经过网友的简化、复制和传播便有了“不明觉厉”这一新成语,用来表达对高手的敬仰之情或是调侃别人夸张不知所谓的行为或言语。还有在青年网友中频繁使用的“十动然拒”,它源自某大学男生一次失败的表白——女孩面对男生为她撰写的16万字情书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这一模因被网友广泛地用于自我解嘲,尽管花了很多精力做了一件事,但是努力的结果仍然令人失望。

2.模因表现型。

第一,同形联想嫁接:语言形式没有变化,但嫁接于不同场合导致产生不同的意义联想,赋予其新的含义,这种网络新成语多有讽刺、戏谑的意味。如我们熟知的成语“度日如年”是指过一天像一年那样漫长,形容日子不好过。而今天的网络语言中的“度日如年”则恰恰与原意相反,网友将“年”有意曲解为“过年”,于是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成了每天都像过年一样,日子过得很快乐,感觉很短暂。又如“杯水车薪”这一成语指的是用一杯水来救一车着了火的干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掉不了问题。幽默的网友将“薪”的含义从“柴火”曲解为“薪水、工资”,从而用来讽刺某些官员不劳而获,上班喝上几杯茶水便可以得到相当于一辆车的工资。

第二,同构异义横向嫁接:指的是语言模因的结构和形式都不变,但关键词被另外的词语所取代以突出表达效果。如“秋雨含泪”这一网络新成语意为鳄鱼的眼泪——虚情假意、惺惺作态。语源于著名作家余秋雨08年汶川地震时发表的一篇博文《含泪劝告请灾民》,文中他先是对地震中逝去的孩子表示哀悼,而后话题一转,泪谏那些沉浸在丧子之痛中的父母,请他们不要在救灾时刻问责建造“豆腐渣”校舍的相关责任人,以免被反华势力利用。这通言论一出,便遭到广大网友指责,认为余秋雨这一劝告实属舍本逐末,“含泪”也是装腔作势。在这之后又出现了“兆山羡鬼”、“正龙拍虎”这种姓名+动作这种主谓式模因用来讽刺某些人不道德或是不理性的行为。山东文人王兆山在四川大地震发生后,面对6万多死难者竟作诗道:“纵做鬼,也幸福”,因此“兆山羡鬼”被引申为冷血动物的代名词。周正龙自称拍到了罕见华南虎照片,后经考证发现实为年画图案,网友用“正龙拍虎”调侃那些作假之人。

第三,同音异义横向嫁接:语音模因在保留原来结构的情况下,将其中的关键词替换成同音词或者谐音词来表达某种情感。这类语言模因在复制的过程中融入了社会文化因素,起到了诙谐幽默、针砭时弊的作用。如一些官员本应“爱民如子”却“爱名如子”;官员腐败了,天天喝酒不作为的就成了“酒精(久经)考验”的干部。此外“提钱(前)释放”、“检查宴(验)收”、“白收(手)起家”这些网络新成语都是网友利用同音异义词生动而含蓄地揭露不公平的现实。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语言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成语作为词汇中形式最为固定的一类在网络社会的刺激下也在不断嬗变以满足人们在网络时代畅所欲言的需求。网络新成语大多是从偶然的事件中产生出来,在网络这个公共平台上迅速被模仿、复制、传播。网络的全球化和即时互动性使得这些活色生香的网络语言模因容易被人们认可和接受。网络这一不分地位高低、身份贵贱的平台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对时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每个人个性十足、构思巧妙的言语都有可能成为网络模因的一种。因此,网络新成语在建构过程中也在不断创新和变异,然而网络新成语模因只有具备上述某种建构特征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交际中发挥积极作用并进入全民语言而被不断复制和传播,成为成功的“强势模因”。在网络无处不在的当今社会,不了解这种特殊的语言模因就会在交流中常常感到一头雾水、不知所谓,必然会带来“网沟”,产生误解从而影响交际的有效性。因此用模因机制来阐释网络新成语的建构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网络新成语的建构方式和演变过程,而且可以为有效的语言交流作为参考,还可以为网络语言规范化提供借鉴。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史式,赵培玉.汉语新成语词典[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3]齐思.2013十大网络出炉新成语[N].北京日报,2013-12-27(17).

[4]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5]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

[6] 张雅婧.网络新成语探析[J].青年文学家,2014,(5).

[7]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猜你喜欢
模因成语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建构游戏玩不够
拼成语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猜成语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角度看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