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产业融合的动因、类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4-04-10 21:21宇,惠
关键词:融合企业

周 宇,惠 宁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西安 710069)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重点的信息化进程中,出现了产业融合的经济现象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产业范式。产业融合是发生在相关产业边界的一种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它改变了原有产业的特征、产业组织内企业之间的关系,使产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或出现了产业界限被打破并重新优化的过程。因为产业融合已成为体现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研究其动因、类型,对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产业融合的动因

产业融合是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是信息化社会中产业演化的新的组织形式。产业融合的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信息技术。在信息化过程中,由于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使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业出现了融合。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变化:一是信息技术发展使不同的信息产品数字化。不同的信息产品一旦转成数字格式,就使所有产品在本质上都具有同一性。同一性就意味着产品传送平台可以从专用平台向非专用平台转换,这是融合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二是信息技术的数字化,使信息传送的平台与宽带发生重大转换,越来越多地采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进行内容处理,使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业形成了“云+网”的制作模式,这就意味着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业可以在同一个操作系统中运作,实现三个产业部门的融合。

第二,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变化包括市场需求扩张、产品价格降低、使用效率提升和消费者异质偏好。企业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会不断增加要素投入,提高生产速度,获取更多销售收入。一些企业为了争取更多的销售收入,通过设备改进、工艺优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价格,这个过程激发了产业内部的管理创新。在新技术出现打破原有市场结构的过程中,新产品使用效率的提升是获得市场认可的关键因素,这从根本上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异质偏好是消费者文化层次和消费观念提升的体现,依赖于新产品带来的概念创新和感受创新,反映了消费者的主观需求,因而变化弹性较大。

第三,政府管制。政府管制主要是通过公共载体为公众提供媒体服务,对公众以非歧视性的政策使公众接收各种媒体服务,管制使垄断供应商以成本价格提供服务,通过语言要求、审查制度及传播要求等限制传播内容。[1]由于管制政策受技术水平的制约,它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产业分立条件下的管制框架,客观上起到了划分产业边界的作用,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来看,构成了一种制度性障碍。在产业技术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政府管制的放松就成为促进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业产业融合的一个基本条件。

第四,直接生产。农业经济是直接经济,是一种无需机械的生产,没有把商人作为中介,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面对面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工业经济是以机械、电力作为生产动力,引入商人这一中介而形成的一种迂回的产销体系。信息经济不同于农业和工业经济,可以说信息经济重新回归到了直接经济。这种直接经济是相对于增值主要靠商品的流通中间环节而言的,是交易费用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逐渐降低的过程。这一点与工业经济时代交易费用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使协作成本增加完全不同,直接生产使原来分立的产业出现了产业融合。

第五,文化消费。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信息化生产所占份额在不断增长,在数字化信息系统中绝大部分的信息是文化及生活信息,其中文化消费生产(直接加间接)占生产总额中的份额逐渐增长,文化事业将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要部分,其发展将牵引经济社会的发展。媒介融合就是为了给顾客提供更加快捷、方便、个性多样的文化消费而出现的。产业融合最早发生在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业部门间的融合,从而印证了文化消费是促使产业融合的动力。

二、产业融合的类型

产业融合是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是传统产业边界趋于模糊化甚至消失的过程,是在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产业范式,它对传统产业分立是一种否定,可以从产业边界的视角、产业演进的视角研究产业融合的类型。

(一)产业边界视角的融合类型

第一,技术融合。先进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在不同行业的渗透和扩散,使产业分立的界限趋于模糊。在信息数据的采集、储存、传输、接收等环节上,原本属于不同产业或市场的信息产品的技术基础有着趋同倾向。当所有信息部门都采用共同的数字基础后,这些部门的交往就畅通无阻了。[2]随着互联网与云计算、宽带和智能终端等新技术的融合,高质量、智能化、跨屏融合的互联网电视迅速发展。另外,技术融合的障碍往往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制度壁垒和利益分割问题。

企业响应国家发展纲要,积极探索“互联网+”形势下管理、生产的新模式,深入研究BIM、物联网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信息化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对企业的绿色发展、提高管理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业务融合。传媒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之间的业务交叉现象越来越多。互联网业务主要是IP电话、网上视频音频业务、电子邮件、电子出版物、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等。电信业务除了基础电信业务,还有增值电信业务。有线电视网络业务主要包括广电节目传输业务、数据业务以及扩展业务。电信和有线电视业务更重视技术性服务,互联网业务则更强调内容服务,而这几项业务均属于信息传播,只是传播方式、管理方式和受众群体特征等方面有一定差异。广电网络与信息技术融合既能够智能感知广播电视播放业务,实现网台联动,同时又能够感知不同用户终端,智能地选择最佳传输手段和通向用户提供相关服务。

第三,运作的融合。在信息化进程中,信息运行平台的非专用性和高智能化构建起了一条直通路径,即产业链上各个企业,在编码、内容管理、传送分发及跨屏业务等方面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广电影视云服务体系。信息在各种系统包括技术系统和商务系统中,直接无障碍地流动,使其路径大大缩短了。这就意味着在一个信息平台上不同产业可以相互运作或者一个产业只有与另一产业在一个信息平台上连结起来才能从事业务,从而促使产业关联度加强,运作边界得以整合和优化。

第四,市场的融合。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对市场的界定是基于产品的替代性和互补性,而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原来不具备替代性的产品有可能转变为具有替代性的产品,具有替代性的产品可能替代性不断增强,市场边界就会由于产品替代性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产业之间既存在技术共享,又存在业务联系,且这些联系是非线性的,呈网状结构。横向市场结构重新塑造了交叉竞争、竞争合作的格局,从而改变了市场边界。严格说来,融合后的产品,已不完全是原来意义上的产品,具有新产品的特征,这种新产品既属于同一市场,但又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同一市场,这样对市场的定义就出现了一定的难度,因为融合后的产品可以是完全替代的也可能是部分替代的,按此划分市场结构是很困难的,这给产业经济的研究带来挑战。

产业的融合需要经过技术、产品与业务、运作、市场等环节完成融合的全过程。这几个阶段前后相互衔接,也可能是相互促进。产业融合的过程是循环往复的,一次融合的实现并不代表着融合的终止,在新技术及新需求推动下,还会开始新的融合。

(二)产业演进视角的融合类型

从产业演进的视角来看,工业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但工业技术没有导致农业的消失,而是农业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也在不断的发展。产业的演进是一个扬弃、继承进而提升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后者替代前者的过程。

第一,高新技术之间相互渗透融合。高新技术相关产业向传统产业渗透,产生新的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对传统工业的改造,产生了3D打印、3D电视试验频道、集成电路装备、机械电子、航空电子、生物电子、光机电一体化、节能环保、新材等新型产业;电子网络技术向传统服务业渗透产生了网上视频音频业务、电子邮件、电子出版物、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物流业、网络型金融机构、云计算、大数据、纳米材料、生物芯片、农作物精准生物育种、量子通信等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间的交叉融合成为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融合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传统产业之间的延伸融合。传统产业之间的融合往往发生在高科技产业的产业链延伸部分。产业之间的延伸融合使原产业具有了新的竞争能力,形成新型的融合产业体系。这种融合主要表现在第三产业向一二产业的延伸和渗透,使服务业逐渐壮大。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如金融、保险、拍卖、模仿、合作、创新、培训、电信、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广告、物流、贮存、运输等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逐渐增大,相互融合成为新型的产业体系。当然,这种融合后的新型产业依然属于服务业,一般被称为现代服务业。换句话说,服务业向工业和农业渗透、延伸的领域依然属于服务业,工业向农业渗透、延伸的领域依然属于工业。

三、产业融合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融合在信息经济时代成为企业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新发展模式和新的产业组织形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文化更好更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文化产业的内涵是文化,外在形态是产业,本质特征是产业融合。在信息化进程中,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性、渗透性、关联性强的产业,既与多个产业存在天然的联系,又具有融合其他产业的广阔空间。具体来讲,一是企业间产品的竞争成为品牌之争。在产品的价值链构成中,原材料和劳动成本的含量逐渐减少,产品所承载的文化特质,如服务、管理、创意、创新、品牌等文化知识要素逐渐增加。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可以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引领作用,有利于提升其他产业的文化内涵,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推动了其他产业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减少对能源资源的过度依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是催生了许多新型的行业,如金融、保险、拍卖、网络、广告、物流、贮存、运输等,它们绝大部分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范畴,发展速度快、潜力大,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二)促进了企业商业模式的大变革

商业模式是在价值网络中一个企业创造以及获得价值的核心逻辑,是企业、顾客、供应链等利益相关者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模式。产业融合使企业原有价值链被打破,对企业的商业模式发展产生影响。在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价值链上的利益各方在竞争中博弈,并在新型的产业价值链中重新定位。只要产业价值链在不断变化,就会出现新的商业模式。产业融合蕴含着新的商业模式的诞生,终端厂商和互联网企业运用大数据、4G和智能终端等技术开发提供了一个无处不在的智能互联网电视跨屏业务,它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有关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移入了生产体系,使产业价值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企业原来的商业模式产生了创造性的革命。这样,企业一方面通过价值链来调整与供应商、分销商、合作伙伴的关系,形成新的价值网络体系;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差异化竞争力,以个性化的服务创造价值。

(三)改变了市场竞争的格局

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业的产业融合在于它打破了传统产业的市场结构,增强了产业竞争力,激发了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正在一些全新的领域中创造新的价值。在传统产业格局下,企业设法从根本上改变行业的游戏规则,打破现有的竞争格局,从而成为新的领先者,是产业创新的常见模式之一。但在产业融合的条件下,许多传递过程中的障碍和中间环节被取消,改变了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使创新更为容易。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原先有着固定化业务边界与市场边界的产业部门相互交叉与渗透,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原先的非竞争关系转变为竞争关系,从而使企业的竞争能力不能固守在原有的领域。例如,传统的报刊、电视和广播处于分割的市场领域中,而在产业融合情况下,这些服务市场又开始交叉,从而在信息、娱乐和策划市场上相互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就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转到产业创新上来。显然,产业创新为企业竞争拓展了更大的范围,对企业竞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促成横向产业结构的形成

在产业融合中,以知识为主的无形生产要素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有形低级生产要素,将传统产业结构进行纵向糅合与横向切断,并划分成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营销服务等横向产业结构。一是商品规划、研发、设计元素;二是商品制造元素;三是营销战略、营销管理、客户服务元素。这种划分不是以商品为最小单位,而是以商品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作为单位元素进行分割。[3]因此,传统意义上作为研究单位的商品反而成为研究经济问题的抽象对象。这种分类的依据在于横向产业价值链不同节点创造价值能力的不同,是传统企业或产业专业化分工的必然结果。换句话说,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和对知识掌握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它们所在区域对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成立研发企业、生产企业和商品销售企业。这种模块化生产方式使企业不再是全能企业,三个核心功能模块的发展也可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区域)发展。这就需要横向的三个产业模块分工协作, 重新组织企业行为,以产生积极的协同效应。

(五)促进了相关产业的溢出效应

产业融合的影响对于经济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融合过程对相关产业的溢出效应上。一是围绕新产品的开发、服务就会形成一系列的相关部门,包括直接参与融合的部门,如电信、出版、媒体以及与之关联的部门。这些相关部门都将受到这一融合产品(服务)的溢出效应的影响,产生巨大的“相关收益”。二是带动相关部门的人才需求,在产业融合中,由于市场扩张及随之而来的对内容和服务需求的增加,对相关部门的就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创造性人才产生了强烈的需求。三是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影响,由于产业融合的基础是信息数字化,以及信息技术的融合和互联网信息平台,这种技术上的变化不仅提供了传送服务的新途径,还创造了新的市场,新的信息系统以及新的配送与通信工具。这样,产业融合就意味着信息革命在整个产业体系内展开,并开始真正成为与产业关联的主导力量。

四、产业融合的发展措施

产业融合是信息化产品数字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促进了产业的协同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今后还必须创新制度保障措施,加快创新市场培育,促进产业融合这一新型产业顺利发展。

第一,创新制度保障措施。创新管制制度,走向管制框架的融合,为产业融合提供宽松的环境。具体来讲,一是以市场逻辑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减少政府在市场活动中的直接干预,使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二是强化市场竞争机制,加大对垄断行业的规制强度,培育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三是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调创新产权交易的合法性,保障创新活动的权益,在市场逻辑和法律保障的双重推动下促进产业融合。

第二,创新技术融合机制。注重科学研究,及时掌握技术交叉融合发展的趋势。一是从政府层面提高基础科研的重视程度,加大基础科研投入的比例,从国家科研立项、科研经费划拨等方面向基础科研倾斜,建立不同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的研究机制;二是发挥企业的创新主导角色,鼓励企业加大科研力度,通过创新成果的技术应用和市场化交易获取研究收益;三是发挥高校、研究院所的科教作用,设置学科交叉的新型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重视科研能力培养,积累科研经验,强化产学研有机结合,提升科研能力。

第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是产业融合的主体,企业要从需求出发,推进技术的创新融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一是加强技术性产品的生产设备进口,提高平行技术进口成本,保护国内技术市场的自主性,鼓励科技创新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激发企业创新活动的外向性,提高创新竞争力;二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加大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加大对自主研发创新的财税补贴,逐步摆脱主导产业的对外依赖性;三是以政府购买为杠杆激发自主创新动力,加大政府采购中自主创新产品的比例,实施分散采购,鼓励创新型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招标。

第四,创新市场培育体系。加大创新市场开放程度,强化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吸引各类企业参与创新活动,促进产业融合。一是逐渐建立知识资本的定价机制,鼓励知识积累、技术专利、基础研究成果、有价信息等知识产权的市场化交易,激活知识资本的市场价值;二是建立公平高效的市场规则,提高企业创新积极性,通过新产品市场销售创造利润;三是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创新活动,促进创新市场的繁荣,推动产业融合。

第五,实施人才创新战略。建立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复合性知识和创造性思维人才的培养,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建立再教育培训机制,培养员工掌握更多更新的复合性知识和专业技能。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制定国际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更多海外创新人才。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培训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促进产业融合,推动经济发展。

[1] 周振华.信息化过程中的产业融合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2,(6).

[2] 聂辰席.创新驱动 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广播影视信息化[N].光明日报,2013-10-24(07).

[3] 林民盾,杜曙光.产业融合: 横向产业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2).

猜你喜欢
融合企业
企业
企业
一次函数“四融合”
企业
企业
企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