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引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2014-04-10 20:20侯治水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舆情政治思想

侯治水

(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网络舆情引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侯治水

(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网络舆情是网络社会的重要表征。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变化,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信息功能、导向和渗透功能、沟通和凝聚功能、监督预测功能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是一项长期和紧迫性任务。

网络舆情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舆情是网络社会的衍生物。根据《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1]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3G技术的推广,为网络舆情的形成提供了日益高涨的人脉和人气。胡锦涛强调指出: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2]现在是E时代,是数字化生存时代,网络舆情研究的深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

一、舆情、网络舆情和高校网络舆情

1.舆情的界定

舆情,“望文生义”,从字面上看是种舆论存在的情况。这种舆论与民意相连。舆情,就是“民众的意愿”。国内首部全面研究网络舆情的专著刘毅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一书中,对中国舆情思想和制度的发展以及变化轨迹进行了梳理,并把舆情、舆论和民意三个概念进行了辨析。[3]“舆情”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丰富和复杂的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定义,这正是研究者要深入探讨这一新兴社科研究领域的趣味性所在之一。总之,舆情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社会空间里,民众对自己关心或者感兴趣的相关公共事务所持有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总和。

2.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4]因此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即时性、多样性,情绪化与偏差性等特点。把握社会心态,关心人们在想什么,说什么,关注什么,解读群众情绪和总结其心理特征和需要,这是切入网络舆情研究的途径之一。

3.高校网络舆情及其传播特征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与高校的有关工作相联系的网络评论、意见、观点、看法等,我们可以将高校网络舆情简单地定义为是高校学生对高校网络虚拟社区中一些”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规模、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5]高校网络舆情除了网络舆情的一般特点之外,其传播特征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参与的对象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特殊性与稳定性;二是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多样的服务功能、应有尽有的资源形成的舆情内容复杂性;三是网络媒体对新闻事件迅捷的报道及网民可以第一时间发表言论形成的传递过程互动性;四是网络的便捷性、宽松的环境及发表言论的匿名性形成舆情传播的迅捷性和难控性;五是在匿名状态下造成的角色关系的解放,个性化特点体现得更为鲜明形成的网民群体极化性。[6]

二、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1.网络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变化

网络相对于传统媒体,青年大学生对此“情有独钟”。因此,互联网既是的思想舆论阵地也是各种意识形态交锋的新领域,促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必须面向现代化。网络不仅带来了全新、共享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而且带来了双向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交流氛围。网络不仅带来了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集成优势,而且带来了新颖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7]同时还要看到网络对学校教育的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包括大学生的网瘾问题、BBS在内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问题等等。

2.网络舆情的快捷性使高校思政工作相对滞后

网络舆情传播发展具有快捷便利性,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内容具有传统性和继承性,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平台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网络媒介无孔不入的各种价值观宣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差,即与网络舆情快捷性和当下性相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教育理念还是在教育实践工作层面上都存在着相对的滞后性。在互联网络信息资源面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平等的享有者和消费者,同时又是新生信息资源的创造者。按照人类文化发展的时差,人类经过了农耕经济的前喻文化,工业文明时期的并喻文化和后工业文明时期即知识经济时代的后喻文化。在前喻文化中,以年长者为师,在并喻文化中,以同辈中技佼者为师,在后喻文化中,年长者要以年轻者为师。因为年轻人容易接受新事物,观念转变快,容易掌握新技术的使用,很快能够创造出新成果。而今天网络舆情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处于这种后喻文化这种局面。作为教育者,要研究受教育者,向年轻人学习,包括他们掌握互联网的技术,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和最新人际交往的媒介平台如微信等。在研判网络舆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情景过程中,通过各种网上网下的交流渠道,去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关注什么,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3.高校网络舆情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信息功能。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网络交流就是一个是信息筛选、甄别、接纳和反馈的有机过程。网络作为信息平台,网络舆论可以给学生传达某种信息,同时相关舆情的生成,往往体现着学生对于某种价值观念的认同,可以使教育者了解学生所发生的事情抱有何种态度以及这种态度的强烈程度。教育者可以跟踪和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通过对舆情的分析和引导,寓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于其之中,把主流意识和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其中。

(2)导向和渗透功能。网络舆论往往营造一种公共话语氛围,存在一定暗示和导向意愿。附和或跟从舆论走向的,一般会得到后继网民的肯定和甚至赞许,使发言者在网络中获得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不能融入这个氛围的言论,则可能招来网上的批评甚至千夫所指,使该言论的发表者就有可能陷入某种孤立。这种功能可以使学生从中感悟到孰是孰非,从而引导他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表达什么,和表达到什么程度。

(3)沟通和凝聚功能。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人们所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8]。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在网络舆论面前,人们往往也会权衡利益得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完成对价值的澄清与选择、对道德的认知和评判。网络本身就是种交互性的活动,不同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网络对某热点事件的关注、讨论和交换意见,可以实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可以起到第二课堂的作用,同时起到统一思想认识,凝聚人心的功效。

(4)监督预测功能。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有监护职责。当代青年思想和行为具有“高、大、快、强”的特征,即开放程度高、接受信息量大、思想变化快、个体意识强的特点。而网络正好迎合大学生这些品位特征,使得大学生在在网络这个虚拟社区里,有时过于张扬自己的个性,甚至宣泄自己,有时候言论表达就过了头,需要加以约束和引导。教育者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的关注和监督,迅速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对于网络舆情发展可能导致的危机事件加以及时的预测和阻断。

三、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要努力拓宽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和新内容,总结出新方法,努力形成新途径。

1.规划建设好高校主题网站,牢固思想政治网络阵地意识

主题网站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载体,规划建设好主题网站是项长期的任务,应该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意识。具体而言,针对高校网络舆情中大学生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所提出的疑问以及倾向性的意见,可在主题网站上设置热点专栏进行分析,并增加各类与学生相关的服务信息,这样既增加了各高校主题网站的活跃度,对学生们的疑虑提供一个可以答疑解惑的地方,也体现出网站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广大同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网站的吸引力,把主题网站办活,办好,办的持久。

2.健全相关制度法规,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

高校网络舆情的良性发展需要相关的制度法规加以支撑和规范和引导。从2000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对互联网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制订了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如2000年国务院的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1年新闻出版总署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2005年和2006年信息产业部的《互联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对加强校园网的管理和互联网信息访问范围的控制管理,让各种不良信息远离校园,建立起了一道网络安全的“防火墙”。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还存在着一些漏洞。如公信力和法律的权威性不足,难以跟上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使网络舆情的监管与引导缺乏一定的法律和法规空白。因此,还需要国家的相关部门制定健全相关制度法规,而高校也要结合自身特点,打造和完善校园网络管理规章制度,以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总之,法制化、制度化是使高校网络舆情控制发挥有效作用的基础。

3.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增强师生在网络舆情中的交互性

教育是个互主体即双主体性的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在高校里,学校的管理者和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就是干部,当然也包括一部分优秀学生干部。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增强师生在网络舆情中的交互性尤为重要。必须建立起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业务素质精良、工作作风端正的专职、兼职队伍。这支队伍应由专职、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技术保障人员组成。[9]专职队伍主要是指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处)和“两课”教学部门的有关人员,兼职队伍由师生骨干组成,技术保障队伍由网络中心有关人员组成。总体而言,这支队伍,要得到强而有力,就要不断加强学习,研判网络舆情,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在网络舆情中的交互性方面,针对微博、微信等的迅猛发展,鼓励德育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等开微博、微信;支持校报、校广播电台、校电视等舆论宣传媒体开微信公众帐号,鼓励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党支部等学生组织开设qq群、微博群,培养一批“意见领袖”,让更多校园组织体系在移动网络平台上发挥影响力。一方面,学校层面的“发言”得以公开、透明,另一方面,学生层面的“发言”也得以及时显现和反馈,使校方能够积极把握网络舆情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主动权,可以有效遏止和避免校园和社会群体性事件造成的负面性影响。同时,增进了广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信息共享、思想互动,使学生、老师和校方的互信互惠机制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也有利于学校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面向思想政治受教育者,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fully)。[10]大学生享有丰富的媒介资源:校园网bbs、校报、校电视台、校园广播、宣传橱窗等多种媒体,这些都是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基地。从整体上看,社会媒体营造的是宏观的大气候、大环境,校园媒体的生成的大学生媒介能力培养的具体环境,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构成媒介素养能力培养的主观性因素。首先,社会和学校要培养大学生的媒介价值判断能力。让学生逐渐知道哪些媒介是有益健康的,哪些媒介上的内容值得批驳和怀疑的,哪些网上的观点是不应复制传播和转发的。即引领大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对媒体进行社会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的判断,增强判断的敏锐性、时代性。对网络媒体等进行有效价值研判,而不使自己淹没或者迷失在五光十色而又扑朔迷离的媒体世界中。其次,大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网德自律意识。任何法律法规都是外在的,都是他律,他律到自律是个内省的转化过程。因此,“加强网络主体道德自律是解决网络道德失范的有效途径”,[11]大学生在网络世界自由遨游享有“个人全面发展”的同时,知道在网络媒介中,自己可以做什么,自己不可以做什么,这样其自身的媒介素养能力就会确立以及不断积累和提升开来。

5.建立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系统,有效地提高网络舆情的引导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系统就是在计算机系统软件支持下,采用预测和防止技术,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变量进行检测、度量和评估,以及特别关注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并进行分析研究,对其态势进行有效监控,从而做出具有前瞻性和参考依据的一整套人机智能化的现代管理系统。[12]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效地楔入、渗透和融合在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中,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发生良性互动,就应该加强和完善校园网络安全预警系统。特别是对某些重点网站、校园BBS、各类贴吧、网络社区、个人博客、微博客、微信等进行重点监测,同时加强学校内IP地址管理,严格采用用户实名信息登记制度等,保证所有信息能够准确及时追根溯源,从而掌握网络舆情的动态,有针对性地制定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方案,化危机为平静,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潜移默化,保证校园舆情环境的健康安全,增进校园的和谐发展。

注释:

[1]参见《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 IC)发布,2014年7月21日。

[2]评论员文章:《讲究引导艺术有效引导舆论》[J].《新闻导刊》2006年第2期第1页。

[3]参见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页。

[4]丁建军:《浅谈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其危机应对》[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5]任咏梅,刘秀伦:《论高校网络舆情中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6][12]谢云锋:《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及应对策略》[J].《丽水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7]侯治水:《E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7页。

[9]汪灿德:《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湖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10]Elizabeth Thoman.Skills&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 [A].OntarioM inistry of Education.Media Literacy Resource Guide[C].Toronto:Media Literacy Resource Guide,1989.7-9.

[11]肖永梅、胡树祥:《论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4期。

G641

A

1009-8534(2014)05-0100-03

2014-09-09

本文属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网络舆情引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gh11004)

侯治水(1968-),男,安徽怀远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哲学和邓小平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舆情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