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栅凌
(四川文理学院 教育学院,四川 达州635000)
贝多芬的音乐风格既有别于古典时期作曲家海顿、莫扎特等,也不同于浪漫主义作曲家.我们在演奏贝多芬的早期钢琴奏鸣曲时要注意正确把握其不同于中、晚期的音乐风格,充分发掘作品中的各种情感因素,从而更准确地表达他钢琴奏鸣曲的情感特征.
“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历史发展到高峰的一个阶段,古典主义音乐(Classsical Music)风格对贝多芬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曼海姆乐派的室内乐和交响乐直接影响了维也纳乐派,尤其对波恩时代的少年贝多芬产生了更大的影响.贝多芬到达维也纳后,对他音乐创作影响最大的就是海顿和莫扎特这两位古典主义音乐大师.这些古典时期音乐的审美成为了贝多芬初期作品的创作典范.贝多芬一直在莫扎特与海顿的音乐中成长,他的创作遵循古典主义的规范,继承了海顿、莫扎特的创作风格和形式,并将其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1]
法国“启蒙运动”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的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德国“狂飙运动”是18世纪70、80年代一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文学运动.“启蒙运动”和“狂飙运动”推动了18世纪欧洲艺术与音乐文化走向高度繁荣,在思想上给处于青少年时期的贝多芬很大启发.贝多芬逐渐形成了自己“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压迫”的人文主义世界观,体现了正处于上升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生气勃勃的进取精神和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对他当时创作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早年的贝多芬面对的是粗暴的父亲、破落窘困的家境,但这些恶劣的生存环境却造就了贝多芬顽强坚韧的性格及独立自主的意识.他音乐中那种带有强烈个性的即兴演奏,丰富的乐思,以及对这些乐思的新颖处理手法和其中蕴藏的激情都深深为维也纳贵族家庭所感动,深受他们的喜爱.[2]但他依然强烈追求“自由”和“平等”,贵族不同方式的任何资助都不能在他的内心和他的作品之间产生扭曲和间隔.
贝多芬前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点一方面延续了海顿和莫扎特质朴、严谨、富有哲理性的古典传统,另一方面初步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风格特征,已经呈现出浪漫派风格的苗头.
贝多芬早期的创作无论从趋势结构还是从钢琴语汇方面,他都是以古典奏鸣曲的创作风格为基础.贝多芬早期的钢琴奏鸣曲结构几乎有一半都是四个乐章,特别是在他作品的最初几首,如作品二号之一、二、三(题献给海顿),作品七号,十号之三中,他摒弃了前辈们那种循规蹈矩的结构艺术,使奏鸣曲结构容量扩大,其包容性更强,情感变化更加丰富,体现了贝多芬开始尝试在曲式结构中加入对比性创作手法,这种对比充分显示了贝多芬倔强而傲慢,不满足于现实生活,憎恨封建贵族势力,向往自由生活的独特个性.[3]
贝多芬早期在沿用古典式结构的创作中更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在于他用快速的谐谑曲或小快板乐章取代了海顿奏鸣曲中常见的小步舞曲乐章.如作品0p.2No.2,0p.2No.3,0p.14No.2,这 段快乐的谐谑曲给前后乐章带来了很大的对比,用幽默,轻快的因素来丰富古典奏鸣曲题材的严肃与庄重.谐谑曲作为真正的谐谑曲乐章出现是在作品0p.2No.3中,它的规模比以前的小步舞曲稍大,属于管弦乐性质,感情动荡不安,像是贝多芬古怪的性情,某些地方近似海顿的民间情调,但整个音乐感情洋溢着欢乐,把贝多芬当时称心得意的气概描绘了出来.[4]
贝多芬在这个时期的创作中已经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调性转换的大胆,主题的对比力度及戏剧性的发展,乐章间音乐素材的丰富等.特别是奏鸣曲中大量采用的小调和大胆的转调是极有个性的创新.
在贝多芬的全部钢琴奏鸣曲中,《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所使用的引子形式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创.[5]充满悲壮、严肃气氛的引子富于主题性格并独立于快板部分,压力和苦恼之间的对比是矛盾冲突的因素,暗示着明亮的希望抑或是绝望.它是贝多芬深刻而具有逻辑强度的思维杰作,在音乐中以缩小的姿态很好地形成了贝多芬感情的核心,预示着他情感世界力量的积压愈发变得庞大起来.
古典音乐的传统风格在贝多芬早期的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他在钢琴弹奏方面对音色的追求还较多局限在古典奏鸣曲要求音色明亮、干净的阶段,对节奏速度的变化也没有太大的要求(严谨的节奏、准确的速度是古典主义音乐的特征之一),对音乐风格的把握也更多地倾向于古典主义音乐的质朴、严谨和理性.也许我们在贝多芬早期的作品中还或多或少地看到海顿、莫扎特的影子,但他毕竟不是海顿、莫扎特.他在音乐表现手法、弹奏技巧和情感表达方面都体现出独立的风格,表现出早期的贝多芬急欲冲破古典主义音乐的束缚,但又在他的创作中无可避免地留下古典主义的深刻印迹.他对奏鸣曲形式的创新还停留在追求与探索的阶段.[6]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开始倾向于内心情感的表达和宣泄,既遵循古典又带有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因素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开始萌芽.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体现他钢琴奏鸣曲的情感特征,要点如下:
古钢琴和钢琴相比存在着音量较小、音质粗糙,无法变化力度等缺陷.而海顿、莫扎特包括贝多芬的前期作品多数都以古钢琴风格而创作,因此当今不少音乐家热衷于用古钢琴演奏莫扎特,海顿的作品和贝多芬的早期作品.贝多芬早期作品的前十首奏鸣曲都是为古钢琴所作,这种古钢琴性能的局限使贝多芬无法像中期、晚期那样可以在钢琴上借助高超的演奏手法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更多地使他的情感被局限在理性的条条框框里,因此他在压抑中渴望寻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音乐道路.
在弹奏贝多芬早期的奏鸣曲时要特别注意指尖的感觉,要给人一种具有颗粒性的音响效果,他在早期的钢琴奏鸣曲中经常采用以下两种触键方式:①半抬指的大角度快速触键.我们在贝多芬前期奏鸣曲的演奏中需要出现清澈的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色效果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把手指只抬到一半的位置后以较大的角度使手指第三关节为发力点,带动手指快速击键的触键方法.这种触键方法表现了早期的贝多芬在音色的追求上仍还停留在古典音乐审美之中,他在情感上也更多地倾向于古典主义情感的理性与质朴.②手腕的快速触键.这种以手腕为发力点的快速触键方法更多适合于在弹奏断奏、非连奏时使用,而且无论是单音、双音、和弦或八度都可以采用这种弹奏方法来获得清脆、明朗的声音效果,改变音乐的色彩.贝多芬的早期作品中很多地方都适合采用这种触键方法.
贝多芬在他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中经常会用到一些克列门蒂的技巧手法,如双音、短琶音组成的经过句形成华彩部分的音乐进行.[7]而这种手法在贝多芬后期的奏鸣曲中也是比较少见的.这些经过句好像是剧烈的搏斗,以无比痛苦而强烈的音响持续着,华彩琶音激流在向高处冲发的过程中仿佛有种在斗争中坚强起来的意志,有着情绪的冲动和紧迫感,显露出了早期的贝多芬鲜明而独特的个性风格,体现出少年贝多芬的意气风发.
贝多芬在他的早期奏鸣曲创作中经常用左手持续低音音型和右手和弦拖长的手法,带给我们一种令人陶醉的力量,让人从音乐中感受到似乎渐行渐远的舞蹈,似乎逐渐平静的心灵冲动,似乎一幅构思新颖、引人入胜的画卷.表现了贝多芬充满内涵的、动荡不安的思想感情.在演奏时左手要弹得一清二楚,始终不能改变速度,而右手的和弦要连绵不断地保持到底.
创作早期,刚步入维也纳贵族社交圈的青年贝多芬以火焰般的热情在钢琴上倾泻他的灵感,显示他的力量、个性和激情.他开始大幅度扩展钢琴的音域,运用了涵盖大部分钢琴音域的经过音,在各个音区采用多种颤音和震音,音域扩展给音乐创作带来更多的色彩对比.如《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第11小节这段快板音乐有着交响乐般华丽灿烂的性格,表达了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这时左手的震音用断奏而上升的热情不断运动,服从于均匀的跑动,这是贝多芬性格最鲜明的主题之一.[8]它最初的4小节是完全建立在主音的持续音上,以果断的突进和顽强的速进为基础的主音,充满了不屈不挠的前进力量,体现了强有力的斗争形象.
贝多芬在32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对于速度和节奏的控制和应用是不断变化的.早期的十首钢琴奏鸣曲中速度和节奏的要求依然遵循古典主义节奏的严谨和准确,变化不大.如《第十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展开部(第64小节),音乐从主调的同名小调(g小调)开始,用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的材料发展,篇幅较长.高音声部与低音声部之间好似诚挚的对话,中音区富有表现力的歌唱性形象与闪现的欢乐姿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时的感情是严肃、率直、真诚的.这实际上是贝多芬新的音乐语言的尝试.虽然贝多芬极力想摆脱古典风格的束缚,追求一种新的速度自由的方式,但古典主义严谨的速度和准确的节奏要求毕竟对早期的贝多芬有着深刻的影响.
[1]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64.
[2]武 君.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2-13.
[3]李金箐.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绎风格[J].文学艺术,2001(4):47.
[4](苏)克里姆辽夫.论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M].丁逢辰,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31.
[5](英)埃蒂斯·奥加.贝多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27.
[6]赵鑫珊.贝多芬之魂[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14.
[7]故桐芳.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47.
[8]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