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权,马 婕
(太原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山西 太原 03002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古人犹贵自知。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同样重要。对于马克思主义者,如何理解世界,是很重要的问题;如何理解自身,是更重要的问题。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在方法论上是统一的。对待世界,要以彻底的辩证法作为指针;对待马克思主义,也要以完整的辩证法作为指针。以辩证观对待自己,是辩证法的关键。人,不难于辨证对象,而难于辨证自己。辩证法不是否定,否则其片面性本身就是反辩证法。以肯定为前提,以否定为过渡,始终是肯定与否定的综合,这才是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基本原理的辩证,就是学习与创新、理解与批判、继承与超越、坚持和发展的综合,其中以理解为根本,以发展为目的。
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意识是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它的存在方式。前者从静止的角度,后者从运动的角度,看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前者讲结构,后者讲规律。
列宁在1914年撰写的马克思的《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1]表明直到十月革命之前,列宁把马克思主义限定为马克思个人的思想。这实际是把马克思主义解释为马克思的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恩格斯认为自己只是“拉第二小提琴”。后人简单地承接了这一观点,没有在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中反映恩格斯的贡献。在十月革命后,这一定义就更不恰当了,因为列宁创立了列宁主义,即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为马列主义,马克思主义就不再是马克思一个人的观点和学说。除非把马克思主义区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概念,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仍然可以限定在马克思。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实践相结合,发展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定义应该有相应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以及对它的坚持和发展[2]。正如毛泽东思想不等于毛泽东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也不等于马克思的主义。
什么是体系?体系不是所有观点的简单相加。如果不加分析,把所有观点同样对待,必然导致本本主义,导致“句句是真理”的迷信。对马克思主义要分析,最根本的是把它分为基本原理和个别论断两个层次,基本原理才是马克思主义。邓小平说:“我们坚持的和要当作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至于个别的论断,那末,无论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都不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是这些都不属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科学体系。”[3]就是说,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明确地把它限定在基本原理,把个别论断排除在外。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就是它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基本原理构成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这三个概念是相通的。基本原理不是个别原理的孤立状态,而是若干原理的相互规定。如果偏执于个别原理,片面等于反面,恐怕没有比此种做法更有悖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机体,不是理论元素简单相加的无机物。原理和个别论断也不是截然分开,相反,原理存在于个别论断中,但是基本原理毕竟高于个别论断,说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只能是坚持其基本原理。
毛泽东有一句名言叫作“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反思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也是反思在什么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才是普遍真理。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其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4]。所以,在基本原理的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虽然人们早就懂得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是行动的指南”,但是没有对“指南”做出科学的界定,导致教条主义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最大的危险。
邓小平多次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5]137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邓小平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与其基本原理的关系,但是他的反思没有就此停止,而是进一步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问题。他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样的论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否则仍有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极大危险。邓小平说:“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5]382这是讲精髓在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定位。邓小平一贯强调精髓的唯一性。他说:“我们取得的成就,如果有一点经验的话,那就是这几年来重申了毛泽东同志提倡的实事求是的原则。”[5]95又说,这是“一条最重要的原则”[5]118。精髓和基本原理是什么关系呢?可以这样概括,精髓是原理的原理。邓小平提出精髓的问题,就是让人们从理论的任何具体形态中跳出来,转而诉诸实际和实践,即理论的源头活水。由此,邓小平说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而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5]382。这就明确规定了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态度和方法。
生命力的问题是指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在各个时代都能被证明是正确的,能够取得成功。其生命力不在于已有理论的绝对正确,可以超越时空;而在于它能够越来越反映实际,紧跟时代步伐,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共产党宣言》1872年的序言指出:《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但是这句话所肯定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实际运用方面的发展性,还没有意识到理论在整体上的发展性。恩格斯在1895年说:“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6]510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才能更好地前进。恩格斯这样概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6]742恩格斯最终明确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他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6]681
毕竟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最大动力,而不是逻辑推演和头脑风暴。迫于实践需要,列宁大步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自我意识。他说: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7]570,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7]773。这些思想的根源是实践,列宁说:“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8]列宁这样概括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毛泽东的伟大之处也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反思。他说:我们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有很多种,有活的马克思主义,有死的马克思主义[9]。《反对本本主义》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1938年的《论新阶段》提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并且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概念[10]。《改造我们的学习》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又说:“我们看列宁、斯大林他们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苏联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又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就可以知道我们在中国是应该如何地工作了。”当年,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这个提法在我党历史上是第一次。
邓小平的贡献是确立“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命题。他在1985年说,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本身。”[5]146在 1989 年说,“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又从反面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5]291。实际把“继承和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途经是“以新的思想、观点”,说明发展是重心,从而解决了纠缠历史的关于真假马克思主义的争论。
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江泽民进一步阐明了什么是科学。他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最讲科学精神的,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种品质决定了我们对它的态度。江泽民说:“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11]335。
1.越来越深刻和自觉。邓小平强调基本原理,无非是要人们从个别论断中解放出来;强调精髓,是要人们从基本原理的特定表述中解放出来;强调发展,是要人们从特定的理论形态解放出来。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意识越来越深刻。自我意识的发展标志着革命者的第二次觉醒。无产者的解放有赖于人身解放,也有赖于思想解放。思想解放不仅要摆脱旧思想的束缚,也要摆脱自家思想的束缚。新与旧是相对的,与不断改变的世界与不断前进的实践相比,新思想时刻有转入落后的可能。要避免落后,就要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活的东西,学习马克思主义,就要追求形神兼备。
后人的观点在前人那里已经基本具备,但有自觉与否的本质差别。前人那里是零散的思想火花,后人那里是规范的概念和命题。思想火花是萌芽,上升到概念和命题,才是科学形态的思想。马克思等人以各种方式表达过发展的观点,但是没有把它提炼为概念和命题,邓小平则完成了这一艰难的演变。思想萌芽是宝贵的,概念和命题是高级的,理论的旗帜才是关键。邓小平在明确表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同时,明确提出解放思想的口号;江泽民则把与时俱进表述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发展”成了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旗帜。
2.深化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互动就是毛泽东在《实践论》提出的认识和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运动规律。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人们忽视理论的不完善性,更多地强调改造世界,这实际是理论到实践的单向运动。恩格斯提出马克思主义是方法,不是教义,但没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意思。迫于形势,列宁初步提出由实践到理论的思想。毛泽东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但是“相结合”的含义仍然是单向,因为他已经提出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邓小平明确提出“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观念上完成了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理论经过实践环节,回到理论本身,实现了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所包含的“回到原点”的逻辑。
从实践到理论是更重要的一环。《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邓小平的观点更为鲜明:“不要提倡本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是靠实践。”[5]382这是理论对自身的否定,却肯定了自己的根——实践,实践才是真正理性和批判。自我意识说到底是处理理论和实践之关系。当然,发展不是背离,反思其发展,可以发现,不论是多大的发展,都符合其基本原理,从而体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3.发展趋势——反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性。从静态看,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是其基本原理;从动态看,根本是其发展性。把这两个概念相结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应该说,两个概念不可分割。讲发展,是基本原理的发展;讲基本原理,是发展着的基本原理。列宁在1900年说:“始终做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改变了的条件和各国当地的特点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2]259这一观点在经典作家那里没有回响,如果因此而否定它,就会出现几个背离,一是和辩证法精神背离,二是与革命精神背离,三是与自我意识背离,说到底是与实践精神的背离。从形态讲,基本原理永远是理论,否定发展性,必然凌驾于实践第一性的原理,游离于认识和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以来,实践经验更加全面,思想理论更加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明显发展,取得极其丰硕的成果,确立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观点已是水到渠成。
在中国,最早由胡耀邦肯定这一观点,他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的,但就是这些基本原理,也还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13]这方面的学术探讨有张健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要发展》、杨耕的《以发展的观点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张雷声的《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4]拿辩证法衡量马克思主义本身,必须承认它本身也服从辩证法。这一问题在邓小平那里已经解决,但是如何对待基本原理,需要进一步明确。
1.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基本原理。发展的观点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当然也适用于基本原理。
2.用质量互变规律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辩证法认为量变的积累必然引起质变。马克思主义量的变化是具体理论的发展,质的变化就是基本原理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量的变化非常充分,必然引起一次次质的飞跃。
3.事物的发展是本质的发展。如果本质不能发展,事物的发展就要成为空话。承认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就得承认它的本质也在发展,而它的本质就是它的基本原理。
列宁说:“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12]274但是要推向前进,自我意识就是一道闸门。
1.发展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自我意识发展的必然结果。恩格斯说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列宁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邓小平说发展马克思主义,江泽民说马克思主义最讲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胡锦涛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经典作家为了表达某种精神,穷尽了一切可能的说法,还要说,必然说到基本原理的发展性。
2.发展基本原理是理论和实践互动的必然结果。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还不是真正的互动,发展马克思主义本身,才是真正的互动;同理,基本原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也不是真正的互动。根据实践,发展基本原理才是真正的互动。
3.基本原理也有具体性和相对性。世界上没有绝对抽象的思想,思想都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没有抽象的基本原理。基本原理产生的条件、解决的问题都是具体的。从认识能力来看,人类不能在个别问题上获得绝对真理,难道能在普遍问题上获得绝对真理吗?与个别事物相比,对世界的整体认识,其难度更大。因此对普遍真理的把握,其相对性更大。
1.是坚持与发展的统一。反对发展基本原理的提法,无非是担心不良的导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发展的内涵是全面的,基本原理也是这样,任何时候都必须同时讲坚持和发展,而且坚持是前提,又是目的。这一发展的实质是自我发展,这也是辩证法的精髓。辩证法讲否定之否定,人们往往忘了肯定是出发点,又是归宿。如果只讲否定,反而是反辩证法。
2.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是实践。讲发展不是天马行空,而是更加尊重客观标准、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标准。只要实事求是,个别基本原理的发展不但不会产生和基本原理组成的科学体系发生冲突,反而会增强其逻辑上的自洽性,进而巩固其社会影响。
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理论体系和基本原理都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例如《共产党宣言》的第一句话“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就不完善。恩格斯在1888年注释道:确切地说,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马克思主义者理应早就意识到基本原理的历史性,但是客观上在马恩去世前后,基本原理的变化并不大,更现实的任务是应用,即具体理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以来,在历史经验和实践需要的刺激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日益发展,必然形成相应的自觉。
首先是对唯物主义的发展。过去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叫做辩证唯物主义,现在又把它叫做实践唯物主义。二者当然是一致的,但是突出的内容却有不同。实践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强调,也就是“回到马克思”。但是也不能完全这样去概括。毛泽东对实践论的贡献是提出认识和实践无限循环的关系,邓小平的贡献是突出实践标准,把它提炼为哲学的基本命题,上升为理论的宗旨。
其次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邓小平的贡献是深化生产力的内涵。过去我们把生产力理解为生产资料和人,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邓小平则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而科技是什么形态呢?是文化,是精神,因此邓小平的贡献是革命性的。当然科技是客观知识,邓小平的观点完全没有脱离唯物主义。马克思分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把社会分析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把经济基础分析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江泽民进一步分析生产力的内部矛盾,分析为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江泽民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11]274为我们理解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以人为本与和谐思维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发展。以人为本就是纠正历史唯物主义在过去见物不见人的实际倾向。和谐思维就是纠正过去对辩证法矛盾论的偏激理解,和谐思维就是正确理解对立和统一的关系,正确理解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的关系。
对计划和市场观念的发展。过去我们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邓小平认为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二者都是手段,从而把计划经济从基本原理中排除,这本身是以否定式对基本原理的发展。党的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肯定式对基本原理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提出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把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分开。在经济制度方面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些都是革命性的思想。
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马克思重视的是价值,认为价值的标准或尺度是活劳动。我们现在强调的是财富或使用价值的创造,使用价值的源泉不仅有活劳动,还包括死劳动,即生产要素。分配和价值不是一回事,分配不仅决定于价值,还受使用价值的影响,人类生产总的目的不是价值,而是使用价值,按照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才能真正解放生产力,让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毛泽东对革命理论的深化。按照马克思的设想,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是共产主义,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第一步的目标既不是共产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而是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彻底的三民主义,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马克思设想革命成功后的社会性质是无产阶级专政,毛泽东则主张人民民主专政和新民主主义社会。马克思的特点是强调阶级斗争,毛泽东也强调阶级斗争,但是他的特色是强调统一战线,即“敢于斗争,善于妥协”[15]。而统一战线的实质是承认阶级斗争的前提下,承认阶级合作。在抗日战争期间阶级合作最为充分,除了最凶恶的日本帝国主义和法西斯及其走狗以外,所有的阶级和阶层都是朋友。
邓小平关于资本主义的新认识。马克思为资本主义敲响丧钟,宣布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确实说中了资本主义诞生之初的重重危机。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垂死的腐朽的,帝国主义就是战争,无疑符合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特征。继承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和“中间地带”的理论,邓小平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更好地解释了冷战以来的变化,显然是对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发展。邓小平据以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政策,极大地加快了中国的发展。
对社会主义阶段论的发展。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划分为第一个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把第一个阶段称为社会主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又划分出一个初级阶段,既是对国情又是对社会制度的概括。胡锦涛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的思想,认为初级阶段本身还要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把这些思想概括起来,就是“阶段的阶段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指社会主义本身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指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指初级阶段所包含的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初级阶段理论或许没有普世价值,但是渗透其中的思想方法应该有世界意义。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明显的地方。马克思从社会结构理解社会主义,邓小平另辟蹊径,从功能的角度理解,是对传统思路的极大改变。正如黑格尔说,本质就是根据,根据就是本质,根据是同一和差异的总和,反映自我就是反映对方,同样,反映对方就是反映自我。无疑,本质是同质(同一)和异质的综合,尤其不可离开同质的部分。邓小平的思路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真正体现。他还提出没有民主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实际把民主法治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极大地促进了对社会主义的完善。胡锦涛提出“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马克思说“自由的首要条件是自我认识”[16]。自我认识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自身自由的首要条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最大教训是教条主义不断发生,直至苏联时期的思想禁锢和政治高压,中国文革时期的个人崇拜和阶级斗争,除了经验不足,失误的根源在于不能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自身。历史上实践的每次重大进展,都伴随着理论的重大突破,更伴随着自我认识的重大突破。当代,我们的成就是巨大的,挑战也是巨大的,马克思主义没有骄傲的理由,自我意识也未到停下脚步的时候。自我意识继续发展,必然是肯定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思想,达到概念上的更高自觉。有了这一自觉,才能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无限空间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无限空间。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序 32.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1.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6.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列 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列 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81.
[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31.
[10]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8.
[1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列 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3]张 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要发展[J].社会科学,1986(2):3.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1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1.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