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广播评论类节目中的批评性报道

2014-04-10 17:44刘庆庆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批评性广播

刘庆庆

(宿州广播电视台 安徽·宿州 234000)

实践使我认识到,事实是新闻的生命,批评性报道是新闻评论节目的主骨架,没有批评性报道新闻评论就无从说起,新闻评论节目在整个广播宣传中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然“以正面宣传为主”,是这些年来我们宣传的总方针,也是每个广播新闻工作者理应遵循的原则。就象太阳也有黑子一样,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甚至令人发指的阴暗面:凶杀、贪污、堕落……这是社会进步过程中现代文明与陈旧体制和腐朽方式碰撞的必然产物。从广播电台自身来说,没有批评性节目,就没有生气,也没有战斗力,更谈不上舆论监督的功能。不过,如实报道和拒绝报道都有可能引起领导阶层的不满和群众的反感。如何游刃有余地处理这一客观存在的棘手命题,是衡量一个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本人不胜惶恐,试作浅显探讨。

一、讲政治,树立正确人生观,自觉抵御“新闻自由”思潮的侵蚀

江泽民总书记在接见《解放军报》师以上干部和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都对新闻界反复强调一个精神:“一定要讲政治。”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主要指: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和政治能动性。这六点紧密相连,互相渗透。只有学政治才能懂得政治;只有懂政治,才谈得上讲政治。否则,提高政治素质就成了一句空话。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新闻评论节目承办者的必修课。赞歌人人爱听,而批评性节目极容易得罪人,记者要经得住各种威胁和诱惑的考验。有的人为了逃避曝光,会软硬兼施、不择手段。时下流行使用的是软招,用五颜六色的“糖衣炮弹”摧毁记者的意志。记者要加强学习,练好内功,拒腐蚀永不沾,用党性和新闻记者的良知办好节目,为党服务,为民说话。当前,有个别记者出现了道德危机,有的弄虚作假,制造有偿新闻、关系新闻;有的因自已的私利不能得到满足,动辄“曝光”。

还有一种倾向,即“新闻自由”。持这种观念的人认为记者可以不要任何约束,随心所欲。殊不知,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发达国家,“新闻自由”也是受到法律制约的。比如日本的《朝日新闻》庞大的记者队伍中,有各个党派的党员,各人的观念信仰不相同。但在这张报纸上,所反映的都是一个声音,即自民党的主张和形象。

诚然做人要有个性,做文章要有风格,办节目也要有特色,这本身是无可非议,但是,我们采编批评性报道时,要注意分寸把握好“度”。因为我们的节目代表了党的侯舌和人民的希望。决定了我们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要和党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

二、学习有关法规,做到“帮忙不添乱”

我国的法制正在逐步健全,广播记者对每一个出台的法律和地方性法规应做到心中有数。虽然不必象律师或专业法律工作者那样烂熟于心,但起码要做到“临时抱佛脚”时可以得心应手地查阅资料。

我们的新闻法律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在没有《新闻法》的前提下,新闻记者更应学习有关法规、新闻政策和宣传纪律。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解释,在新闻法制不完备的情况下,新闻政策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起到《新闻法》的作用,哪些可以宣传,哪些不可宣传,宣传部门都有明确规定,决不能图一时之快,逞匹夫之勇,造成亲者痛而仇者快的后果。一位新闻前辈说过的“记者要讲真话,但不是真话都可以说”,指的就是这个道理。

地方台的记者还要结合同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领会各项政策的精神实质,真正做到“帮忙不添乱”。去年秋天,一名交通警察在维持秩序时与一名个体驾驶员发生口角,直至殴打,围观群众水泄不通。这些场面被我台记者无意中录了下来,如果以这件事为内容制作一期《行风追踪》节目,必将会提高收听率。然而,当时正值我市文明创建,势必又会影响交警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影响全市的文明创建工作,对大局极为不利。因此记者放弃了这一素材,只将录音带交给有关部门,作内部处理。

提高广播收听率是每个广播工作者的一种愿望,但有个前提,即绝对不能以牺牲大局为代价。违背这一原则,便是对党和人民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三、冷静思考,了解真情,“以不变应万变”

据数据介绍,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每天都收到几百封甚至上千封的观众来信,其中大量的是反映情况,提供采访线索的。这充分说明新闻评论节目在观众心中的份量。观众有冤屈或者自认为受到不公平待遇,总希望新闻记者尤其是重点栏目的记者能够介入。有的还动用社会关系,使用一些手段使记者不由自主地裹挟其中,利用记者的行业优势先声夺人,逼人就范。这样做不仅激化了矛盾,还损害了新闻记者的形象。

记者为民说话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仅有美好的愿望是不够的。面对突如其来的事件,记者首先要冷静思考,并立即取得有关部门或分管领导的支持,再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了解真相,然后才能考虑是否可以报道,怎样报道,什么时间报道最适宜。

有人曾撰文质问: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所揭露的事,为什么当地传媒很少问津?说这种话的人,肯定是圈子以外的人。有的事实,中央台能报道,而地方台则不能。中央台居高临下,一拍了之,即使有什么负面影响,相对于全国,还不是沧海一粟;而地方台则不然,地方台生于斯长于斯,必须对当地的党和政府负责,对促进当地的稳定和繁荣作出贡献。况且地方台身单力薄,倘若干些火上浇油的蠢事,往往会引火烧身,欲罢不能,出现被动局面。

此外,中央台和地方台的观众对象也不同,中央台面向全国,即使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观众人数统计起来也不是个小数字。而地方台,尤其是地市级广播电台,听众中的大多数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农民的知识结构、生活习惯、经济状况,决定着他们的审美水平。有些道理,即使是简单的道理,城市听众很容易接受,而农民兄弟未必能理解。

从理论上讲,采访和报道是两个概念。采访不等于报道,采访是记者的权利,没有禁区。但换个角度说,采访的动机就是为了报道,至于能不能报道则另当别论。采访本身就是记者的一种态度。有的问题,比如计划生育、农民负担、下岗职工的“三金”、经济合同等方面出现的有争议的,难以把握的根本无法解决的,和其它明明知道不可能同意报道的,不如干脆不要介入。

2005年8月13日,我台的《行风追踪》栏目记者在公安机关采访时,碰到一个青年前来投案自首,他一把鼻子一把泪地叙述酒后行凶失手杀了妻子。主创人员认为这是一个难得好素材,剖析该青年犯罪的真实过程,告诫人们不要酗酒,角度也比较新颖。可在几天的实地采访中,被害者的亲属一口咬定,被害者是因为不愿超生,瞒着凶手做了人工流产而招杀身之祸。双方各执一词,且都聘请了律师。栏目经再三斟酌,决定暂且将这一素材保存下来,等到法院判决,以公正的法律为准,再回过头用倒叙的方法报道。尽管几天采访的心血一时没有结晶,但这个处理更稳重,更妥当。何况,一段时间以后,其素材的质量也许还会“升值”,如同窖里的酒一样,时间越长,香味越浓。

四、瞄准主题,选好材料,以小见大,以点概面

新闻评论节目在听众中的声望,比一般新闻或专题节目有着更宽的信息渠道。大致有以下几点:1、领导根据需要命题;2、听众来信来电提供;3、从广播、报纸、简报等传媒上获取;4、配合有关部门活动,选择的余地大了,选择的标准也应随之高了。

主题来自材料,也要靠材料来表达,要充分有力地表达主题,选材就要做到“真”、“精”、“新”。 “真”指材料要真实,不能随意杜撰、编造。“精”指选材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练,依据主题,对主题有用的就选取,否则就舍弃;“新”指不落俗套,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批评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是为了说一个道理,让社会大众引以为戒,不是就文论事,而是就事论理。

去年6月我台《记者观察》栏目曾对萧县红皮纸厂严重污染水资源一事作了曝光,大量的同期声表明这家纸厂给周围群众的健康和农业生产都带来了危害。倘若到此打住,无非是一期普通的节目而已。节目主编以该厂为引线,指出全市有类似的隐患的造纸厂还有十余家,并联系《环境保护法》采访了人大领导。节目播出后,反映较大,那些厂家有的自行关闭,有的采取了制污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每期批评性的节目当中,邀请领导高屋建瓴地畅谈看法,邀请相关领域的权威人士透彻分析,都能起到“以小见大、以点概面”的作用,提高节目的含金量。

五、选好切入点,反面事实正面报道

把社会上落后的消极的现象公布于众,最受观众欢迎,也是少数小人或落后者最害怕的。他们宁愿被处分,宁愿被罚款,也不愿自己不纯的形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批评性的报道,不能为了“曝光”而曝光,而要通过曝光教育更多人遵纪守法。单纯披露某工商户出售假冒伪劣产品,某公职人员用公款吃喝或进行赌博,如此报道究竟有多大的价值呢。对反面事实以正面报道的形象,更有利于“团结、稳定、鼓劲”的宣传基调。

所谓反面事实正面报道,指的是对某件反面的典型进行报道时,其切入点落在有关部门依据党纪国法严厉惩治,并有一个令人振奋的处理结果,给人民群众以信心和力量,给平庸者或腐败者以打击和震摄,将更有力地烘托主题。

我市灵璧县娄庄镇某村干部在不到两年的时间,竟用公款吃喝招待2万余元,这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可谓触目惊心。我台《记者观察》栏目以《贪吃者:吃多少吐多少》为题,报道时除了用大量的同期声与文字反映村委会财务制度混乱,村干部随意挥霍的事实外,还运用一定的节目时间展示纪检部门及乡党委如何重视,如何毫不留情地给予党纪处分。被开除党籍的原村支书、村主任对着话筒表达了内心的忏悔:“对不起党的培养,感谢党挽救了我们,不然发展下去迟早要做牢的。”

倘若在这篇报道中,一味地叙述或渲染村干部花天酒地,势必将出现两个不满意:一是领导不满意,因为腐败的干部毕竟只占极少数,而党和政府决不会听之任之的;二是群众不满意,群众最痛恨干部腐败现象,没有一步到位的处罚,怎能服众。事实证明,对反正事实以正面报道的形式进行,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新闻评论节目不同于一般的新闻,也不同于一般的专题片。每期节目都要阐明一个主题,让观众清清楚楚地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带有鲜明的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富有较强的生命力。节目的结尾,应当把能引起听众共鸣的记者的观点鲜明地亮出来,通常称作“编后语”。本篇不再赘述。

六、多采用纪实手法,尽量让“当事人”说话

报纸的特点是文字,广播的特点是声音。新闻评论节目的曝光,尤其是应当注重发挥广播优势,声音实录,形象逼真,“事实胜于雄辩”,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听众自己去推断、去评论。

在列举反面事实时,记者或节目主持人应尽量少发表空洞议论,将现场采访机会给那些最有资格说话的角色。在节目中一语中的地指出:被批评者错在哪里,违犯了哪些法规,产生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做才是对的,让听众从中受到哪些人生的启迪。我台《行风追踪》曾在一期题为《宿城假酒知多少》的节目中,一口气对出售假酒的十八家有头有面的宾馆、饭店和商店作出了公开曝光。这下如同捅了马蜂窝,他们上门或通过其它管道兴师问罪,但最终都理屈词穷悻悻而去。因为在节目中,记者不仅有具体的假酒查获件数,还有对工商、消费者协会、技术监督等部门的采访,证据确凿,推理有力,一切的抵赖和开脱显然是苍白无力。这期节目,对包括出售假酒在内的全市工商户都有一次深刻的教育。

有的记者在随着采访的层层深入,产生对反面角色深恶痛绝的情感,情不自禁地夸大其辞。心情可以理解,但这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新闻评论节目的解说词,不宜艺术化即节外生枝。艺术化的东西总是与现实有距离,有拔高夸张的意思,会引起观念的逆反心理,导致对整篇节目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和误解。要真正做到事实准确,文风朴实,评论确实,切忌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说过头话。

多采用纪实方法,尽量让声音“说话”,乃是新闻评论节目曝光手法中的上上之策。

七、另一种曝光:正面报道,负面效应

有一种报道,看上去是在唱赞歌,稍一琢磨,负面效应就凸现而出,我们姑且称之为隐性曝光。

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片面的,而是互相联系的,许多宣传往往正负效应并存,党的新闻工作者,要克服粗心大意和浮躁情绪,最大限度地消除正面报道中的反面效果。

比如,2005年夏天,我市灵璧县北部遭龙卷风袭击,农作物几乎绝收,农民住房倒塌,经济损失特别严重。为了让农民安全越冬,市、县各单位自发捐衣捐被,几个部门的领导班子亲自押车,一件一件地递到群众手里,群众感激万分。这是一篇很好报道,歌颂了党的干部时时将群众冷暖挂在心坎上。可是在某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中许多画面上出现了贫困户家徒四壁、破烂不堪的惨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领导穿着高级皮茄克,还有高级轿车在远处时隐时现,无意之中损害了党的领导干部的形象。

动机和结果未必即成果因关系。好的采编的动机未必就会产生好的采编效果,正所谓“歪打正着”、“好心办坏事”,主要原因是缺少思考,缺少防范。

随着广播事业的蓬勃发展,新闻评论节目已成长为一支独特兵种,批评性报道又是产生震动和威力的冷兵器。要运用好这支武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一是头脑中永远绷着大局这根弦,增强履行职责的责任心;二是学习和掌握哲学原理,对材料的取舍,分寸的把握做到熟能生巧;三是要不断钻研业务知识,在具备为党和人民服务的思想的同时,具备为党和人民服务的真本领。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一个成熟的广播新闻工作者,才能把新闻评论节目办成名牌节目和精品节目。

猜你喜欢
批评性广播
本期导读
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从发现问题到反思历史——历史学科批评性思维
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网络语言暴力研究框架
浅谈广播五要、五不要
网上广播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
爸爸也爱听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