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振兴社会主义文化之魂

2014-04-10 17:44何颖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中华文化强国

何颖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树立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振兴社会主义文化之魂

何颖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区别与其他民族的标志[1]。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我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情况下,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手段。文化的潜在力量已经被开发出来,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在新时代更加注重文化的积极作用,并且党的新一届领导班子更是强调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挥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是我国不断努力的方向。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创造活力 文化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2]。”可见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足以影响社会“五位一体”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势在必行!

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必然

(一)我国文化建设的机遇

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明成果和文化资源。从“尧舜禹”到“诸子百家”,从“四书五经”到“四大发明”,都饱含了中华儿女的智慧与汗水。文化具有传承性,渗透在民族的血液中,传统的优秀文化至今仍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我们党对我们中华文化有高度的自信,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把文化建设作为“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党从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以充分发挥文化“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的作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执政时期,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文化思想。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始,也就是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执政时期,更是把文化的力量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结力深深地联接了起来,并且突出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执政时期是稳步前进。深化改革的转型时期,我国GDP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有了保障,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更加严格。面对此景,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和任务。十七届六中全会则是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和任务。2012年11月8日的中共十八大重申这一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

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是围绕着国情世情的深刻变化提出来的。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本身具有传统文化的优势,以及在实践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我国的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突出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层面的提高。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在党中央的重视下被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纲领之中。我国的文化建设有了制度的保障,中华文化的精华被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被引入,我国文化建设的步伐稳步前进。

(二)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就国内而言,当前我国处在不断上升与稳步前进相结合的阶段,为了经济发展,社会的流动性比较大,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激烈的竞争,国民心态比较浮躁,价值观扭曲,是非辨别能力发生改变。面对小悦悦的事件,众说纷纭,结果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难道人们心中最原初的善真都消失了吗?良知去哪了?这也许就是当前我国追求经济发展所潜藏的弊端,人们心中的价值取向变了,道德模范、先进标兵在人们心中变得越发模糊,越来越追求“效用”。另外党中央在各地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巩固的力度不够,人民的文化创造活力不足。我国的文化走出去比较薄弱,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不够,也许世界人民知道更多的是“孔夫子”,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之不多。

就国际而言,西方文化携其经济军事优势进行文化扩张,希望自己的文化成为“普世价值”。众所周知,美国作为超级大国,文化的侵蚀与扩张也成为他们重要战略。美国的实用主义思想和理性主义以及好莱坞的娱乐思想正在无形中影响着我国公民的价值观念。2012年一曲江南style火爆全球,韩国作为一个重视文化产品的国家以飞快的速度发展。文化的大众化和生活化越来越受欢迎,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文化落俗,并不是俗不好,但是当前我国的重要任务是打响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应该以一种高雅的姿态代表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文化。哈韩、哈日的风气严重影响了我国自己的文化体系的建设。

面对国内国际文化建设的种种矛盾与挑战,我们迫切的任务就是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能解决社会大转型大变革时期给人民群众价值导向、意识培育的社会主义文化。所以十八大报告再一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文化创造活力与核心价值体系

(一)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离不开合理的文化体制。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文化强国,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在我国物质基础基本充裕的情况下,目的是为了提升全国国民的生活质量的。所以我国必须不断增强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让中华文化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增强活力的必要途径。过去我们把经营性文化产业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界限划分得不清楚。一切文化事务由政府统包统揽,结果是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3]。当前我们应该改变这种状况,应该适应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依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征,厘清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并且不断推进其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推动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形势,适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要用以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激活文化市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更多的保障。

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活力必须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样不仅能够发挥文化的竞争力和软实力作用;而且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文化体制改革合理规范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突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发扬传统的美与善,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的文化也应该对外开放,实行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文化开放,吸收西方文化的有益成分,更重要的是中华文化的输出与交流。让中国文化真正地走出去,影响世界。面对全球化的经济竞争,我国应该在改革中提升文化软实力,形成我们自己的文化优势,形成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最能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特色的,推行这一价值体系,不仅能够更好地完成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而且能在全民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众所周知,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观念,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是行动遵守的准则。一个国家和社会是否拥有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其凝聚力和影响力。十八大深化了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思想,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而且反映出党正在为全民深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懈努力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我们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自2006年提出开始,它就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中共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出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4]。这24个字体现了三个层面:国家发展、社会进步、道德建设,可见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落实到具体的价值导向上来。我国之所以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为了抵御来自西方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冲击与渗透,况且当前我国已经有实力让我们的文化价值观走向世界。

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注重教育,不仅是高层领导人提出的口号,还要在社区、学校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活动。以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让老百姓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更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是注重实践养成,让老百姓在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内心认同和自觉追求,并以此作为指导自身实践、规范自身行为的价值准则。最后,我们知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是个长期的工作,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有健全的保障机制,保证这项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灵魂工程有效运行。

总之,当代中国文化的“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文化的“体”的主要形式,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魂”和“体”的关系,做到强“魂”健“体”,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5]。

三、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梦: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专门在文化强国建设上提出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所以我国未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增强文化自信,发挥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明成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传承着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中华民族保持着强大姿态屹立在民族之林。我国有如此宝贵的文化“遗产”,加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实力已经上升到第二位,如今我们理应对自己的文化保持高度自信,并且要昂首挺胸地在国际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中,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风采。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不断增强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国民是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想让国家文化的自信心增强,首先要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历史和现实反复表明,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所以国家必须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让公民整体的道德素质提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会更加和谐融洽。增强自信心除了从主体出发外,还要从文化本身下更大的功夫。这就要坚持我国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创新之路,创新就是要随着时间的变化在实践中不断为我国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小到社区文化,大到国家文化。只有在创新发展中才能巩固我们的文化自信。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发挥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争霸是我们的国策,我们也不是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我们是想让中华文化可以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这就要不断提升传播能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传播能力。如今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谁的价值观念能够广为流传,谁就有掌握影响世界、影响人心的话语权。所以我们就要创新传播技术和手段,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和落地率,网络手段要增强监管,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让世界人民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文化的魅力,让中国自信、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萦绕在世界各国的天空中。未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避免不了遇到荆棘和坎坷,但无论怎样我们必须坚守住我们那份自豪感和自信心,我们中华文化影响世界的梦不会遥远!

[1]刘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与文化建设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2012年11月8日.

[3]学习十八大报告热点难点问题解析[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95.

[4]光辉文献.政治宣言、时代号角、行动纲领——十八大报告学习体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57.

[5]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107.

[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奋进[M].人民出版社,2012.

[7]辛鸣.十八大后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读[M].中国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

G0

A

1009-8534(2014)02-0029-03

2013-11-21

何颖(1989.11-),女,黑龙江双鸭山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中华文化强国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强国有我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秦晋争霸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