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研究述评

2014-04-10 17:44李腾凯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内涵概念政治

李腾凯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 广东·广州 510275)

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创立至今一直争论不休,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首创这一概念,该领域的专门研究历史相对较短,另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较为复杂,多学科交叉。争论的同时也形成几派较有代表性和权威的概念定义,而近几年学者们继续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与相关概念辨析、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内涵和理解三个方面提出各自见解,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概念的内涵和理解研究呈现多样化、多角度的趋势,形成了许多有意义的新观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定义的研究述评

张耀灿老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这一定义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性以及社会的需求,特性主要是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实践性。而郑永廷教授在论文中指出:“我们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作如下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主体性的增强,其作用越来越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生活中,是一种多属性、多因素的特殊活动。”[2]这个观点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变性、多属性、实践性和社会功能的重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涉及不深。苏振芳老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定义为: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3]这个观点与张耀灿教授的定义比较接近,但强调了更多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似乎容易淡化学科的科学性,而且定位为一种社会行为,内涵似乎更加片面。陈秉公教授在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是这样定义的:“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和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4]邱伟光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塑造一定社会新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实践活动,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5]这两个观点更多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教育内容。

以上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定义方面,权威观点存在几个特点,一是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张耀灿、郑永廷、陈秉公和邱伟光直接指明,而苏振芳老师用“社会行为”一词,大体相差无几;二是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特性,这主要以张耀灿和郑永廷老师为代表;三是以内容解释概念的倾向,以陈秉公和邱伟光老师为代表。不难看出,一方面,在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时,学界还存在较多分歧,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探讨和磋商;另一方面,这些观点有更多的相通之处,基本的共识已经达成。今后学者们须主要围绕概念的阐释方式和侧重点深入研究。当然,在个别问题上不应吹毛求疵,关键是理解和把握它的实质和精髓,以便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

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发展史的研究述评

石书臣在他的论文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历史演进做了较为详细的叙述,他指出最早在马恩起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明确提出“宣传工作”的概念,后来刘少奇指出宣传工作就是思想工作。联共(布)十七大总结报告中,明确提出“思想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两个概念。而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两个概念,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各种概念交互使用,没有进行细致区分。20世纪60年代以后“政治思想工作”逐渐代替其他概念,成为较统一的用语,但由于这一提法更突出了政治性和阶级性,不符合改革开放的需要,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和新时期的工作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便作为规范术语在理论和学术界确立,并沿用至今,这便是概念发展的历史脉络。此外,侯勇、孙其昂、韩兴雨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学科辨析与新认识》一文中也对该概念发展史做了简要的说明,并把“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形成的历史沿革归结为“政治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阶段,在1984年高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后,“思想政治教育”提法逐渐多起来。易艳华的《论“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内涵发展》中也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发展史大致经历了“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几个阶段。倪愫襄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历史演进》也对该概念的历史脉络分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作了细致梳理,其观点与上述大致一样。

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发展史研究取得的相关成果看,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宣传工作”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发展史这一主线的基本发展脉络和发展阶段已经整理出来,学者们对此争议和分歧也很小,形成了许多共识。但是明显发现目前对这一主线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发展各阶段的历史背景、概念变化的原因、概念变化带来的社会影响很少做具体和深入研究,几乎都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此外,目前对其他线索的研究挖掘不足,比如西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运动之前的概念考证和中国古代社会的相关概念考证方面都还有较多研究空白。这些都对还原历史发展面貌及指导今后现实思政工作是不利的。因此,有必要在这几个方面做进一步探索。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关概念辨析的研究述评

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德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这几个概念较为相似,并且在概念外延上有所交叉,因此学界在这一问题上做了不少研究,以规范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定位其角色。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

陈万柏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主要认为这两个概念几乎可以通用,不存在较大差别,只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似乎稍大一些,包含各种与思政相关的实践活动,而后者则更多侧重于教育实践。另外郑永廷教授在论文中也持二者相似论的观点,认为二者只是侧重不同,前者强调政治,后者却强调思想。比较两位学者的观点,能得出两点结论:一是思想政治工作范畴比思想政治教育宽泛;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侧重点不同。总体而言,学界目前对这种观点基本认同,但是我们发现现实实践中却没有把二者很好区分开,工作与教育不加区分,工作过程教育化、教育方式用工作方式简单代替等等,如何在实践中更好的区分二者,防止实践过程的简单化和同一化,发挥二者的协调配合作用,应引起研究者们更多的关注。

(二)“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鲁洁,王逢贤在他们的著作《德育新论》中给道德教育下了一个定义:所谓道德教育,它主要是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规范教育”。[6]很明显德育被视为行为规范教育,范畴较“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小很多。韦冬雪对这两个概念作了详细辨析,她认为“道德教育所涉及的范围小,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等。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7]孙其昂教授也梳理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他指出“德育虽以思想道德为主要领域,但也受政治制约。”[8]胡斌武十分系统比较两者的异同,他认为两者的教育性质和理论基础一致,但产生的时间、教育的对象和内容、生存的空间不同;价值与功能类型、教育载体、活动特性这几方面相似。[9]根据这些论述,不难得出目前学界大多认为这两者相互作用,主要区别则在于范围大小。实际上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也有部分研究者发出质疑之声,他们提出假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可将德育进一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加凸显德育,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德育。这固然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的生存和生长空间,但是否真的可以这么简单化?这方面还需要做大量研究工作。

(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石书臣把这三者的区分归于内容层面,他认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它涵盖了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生态、人文关怀、人际关系等许多方面。由此可见,“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很小的部分而已。张耀灿教授在书中讲到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叠加,而后又谈到思想政治工作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从这个角度可以推知张教授认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不过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以外还包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人生观教育等部分,而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也有交叉,比如爱国主义教育,既是思想层面的教育,也属于政治教育。因此,三者在理论层面已被区分开,但是对各自的深入研究还不够,思想教育怎样进行?政治教育怎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怎样使二者融合?现实中往往出现教育方法的同一化和乱套倾向,用过去政治教育的方法进行思想教育,这显然不可取,探讨它们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的联系和区别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四、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内涵和理解研究新动向

石书臣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功能、内容三个角度对该概念进行了分析理解。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来看,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功能上表现为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两个方面,内容上涵盖了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生态、人文关怀、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10]侯勇、孙其昂、韩兴雨主张在理解概念前要解决为什么要对其内涵进行追问这一问题,他们指出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重新审视是学科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前提,能够促进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解的不断深入明晰,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提供了贯穿整个系统的“红线”,有利于确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边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展开。[11]并且他们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三个概念的探讨中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易艳华研究了概念内涵的发展问题,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从确立以来,其内涵在某种意义上也表现为一条与概念定义相关的发展线索,即从传统意义上的“施加论”、“转化论”、“内化论”到现代意义上的“需要论”的发展过程。[12]李海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从基于社会哲学范式的概念向基于人学范式的概念的发展,是在继承传统概念的合理性基础上,立足于时代主题转换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实践内涵、阶级内涵和教育内涵的发展。[13]具体表现为从主客二元绝对对立向交往实践发展、从单一的阶级斗争向意识形态的主导发展和从依靠权力向遵循教育规律发展。

当前学者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把握已不像过去那样,就概念论概念,而是对概念进行了深化和扩展,由上述观点我们可以分析出几点研究新动向:一是多角度探讨概念,石书臣把对概念的理解从简单的定义引向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思考,与本质、功能和内容结合起来似乎比单纯的概念论证和阐述更有助于我们理解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二是新视角看待概念的发展,概念的发展背后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容、本质、目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在研究概念发展史的过程中,研究者们开始关注背后许多要素的发展历程,正如易艳华的研究视角,她是从教育方式层面揭示概念发展史,也可以从内容、目的、任务、主体、客体等其他许多层面进行深入细致地发掘;三是给概念添加了更多的人文关怀,无论是对概念的理解还是对概念发展历程的考察,研究者都更多地倾向于人学的视角,淡化了政治性因素,关注人的生命意义,这对于带动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的及时更新以追求人文关怀具有重要的价值。

五、结语

就整体而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研究争论焦点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与相关概念辨析、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内涵和理解这四个方面。经过多年讨论,前三个问题的争论在许多方面初步形成了一些共识,但也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但是对概念的内涵和理解上,呈现出许多研究的新动向,并且取得部分成果,但是不同的学者出发点和分析方式不同,所以至今分歧较大,甚至有相互矛盾的方面,这也构成了对该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笔者认为在概念内涵理解这一问题上,应注重联系实际,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状况呈现许多时代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除了传统的政治观、法制观、道德观教育以外,是否需要考虑增加一些新的教育内容,学者们可以探讨哪些可以作为新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性即实践性,随着我国社会改革深入发展,主导价值取向和多元价值取向矛盾深化、道德滑坡、诚信机制缺失、精神生活庸俗化等等问题给人的全面发展造成很大障碍,若要更多地关注人的生命意义,重视该学科的人文关怀,学者们应更多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和丰富这一理论内涵。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2]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1(3):49–52.

[3]苏振芳.关于如何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几点看法[A].思想政治教育学新探[C].2003.

[4]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2.

[5]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1.

[6]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119–120.

[7]韦冬雪.对“道德教育”、“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之辨析[J].探索,2007(1):120–123.

[8]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5.

[9]胡斌武.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与分野[J].上海教育科研,2005(7):12–15.

[10]石书臣.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学科梳理和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8(8):12–16.

[11]侯 勇,孙其昂,韩兴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学科辨析与新认识[J].学术论坛,2010(5):67–70.

[12]易艳华.论“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内涵发展[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07–109.

[13]李海峰.论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的发展[J].求实,2012(12):92–95.

猜你喜欢
内涵概念政治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活出精致内涵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幾樣概念店
“政治攀附”
挖掘习题的内涵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