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亚金
(江汉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 武汉430056)
论高等教育属性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丁亚金
(江汉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 武汉430056)
应用性是贯穿地方高校各项工作的理念,对各项具体工作起着领航作用,因此,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应该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地方高校管理者需要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通过高等教育的应用性、专业性、开放性以及文化性贯彻到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去,通过制度化建设夯实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基础,并构建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
高等教育属性;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我国学者关于高等教育和大学属性的论述很多,如应用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1];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2];开放是大学的本质属性[3];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4],即大学的本质属性是文化性,大学的功能是育人,必须依靠文化育人[5]。这些观点对我们把握高等教育的内涵提供了多元的理解视角,结合众多论述和相关研究成果,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属性包括应用性、专业性、开放性与文化性。本文以高等教育属性为切入点,分析我国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一)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契合高等教育的专业性
专业性或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任何教育形式的一个最为显著的标志性特征[1],而现代大学存在的基本理由是社会对专门职业人(professionals)的需要[6]。以专业化为核心的专业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和趋势。专业教育是连接高深学问和社会需要之间的中介体,一方面社会分工和社会需求不断地将社会和知识转化为相关学科,另一方面也将专门职业转化为专门学业,强调学科性或学术性[1]。因此,作为承担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契合高等教育的专业性要求,地方高校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学生足够的谋生技能和职业适应能力来满足社会上相关职业的需要。显然,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来看,传授专业知识的专业教育为学生奠定职场起步的基础,帮助他们找到好工作并在社会上立足,这也是体现大学教育价值的一个基本佐证方式。在学术性人才培养没有竞争优势的地方高校,必须在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上展示自己的办学质量。
(二)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使命顺应高等教育的应用性
应用性正在成为现代高等教育获取合法性的新来源。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言,要么应用,要么消失[1]。当今社会应用型已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价值选择,而是必然的趋势。对于具有“区域化”特点的地方高校尤其如此,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为社会服务的根本方式[7],是所有办学活动的重中之重,是其安身立命之根本。虽然大多数地方高校已经明确了这种人才培养定位,但近代以来,由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形成的强调学术型人才培养,及其对一国竞争力的领军地位和决定作用而产生的一系列政策倾斜,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借鉴学术型人才的经验和模式,而真正地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践探索时间还比较短,培养效果还不理想,与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性就业难和企业界却认为难以招到满意的大学毕业生两种现象并存的矛盾可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困境。
高等教育朝向应用型方向发展,既不是大学的降格,也不是大学理念的异化,而是时代的必然和人的理性选择[1]。这种时代的必然在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客观现实。
无论是应用性还是专业性,都要求高等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大学是作为国际化组织而产生的;从当今的发展趋势来看,国际化仍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趋势,同时,随着现代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确立,高等教育开始地方化、区域化。因此,现在的高等教育既是世界的,也是地方的。具体到中国地方高校来说,既要涂又光先生所说的,a university in China,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共同的规律、培养有利于交流与合作的大学文化,又要体现其办学地位和使命,即为地方社会发展建设服务,培养上手快、职业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总而言之,它必须是开放的,并通过以下方面来伸张其开放性。
(一)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的融合是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要求
以职业为导向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那么,社会职业课程就必须进入培养体系,让职业证书制度成为一种教育内容,将其纳入学校教育的渠道。课程是打造学生能力的核心,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就必须改变我国高校以讲授学术课程为主的现状,实现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的融合,但在目前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不是教育系统能够独自做到的,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劳动与就业主管部门以及人事部门的联合协调。所以,高等教育机构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合作的精神,与社会各界保持良好的沟通,让外界了解大学的办学状况,并争取相应的支持。
(二)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以工作为基础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术领域的范围之内,工作场所中出现的问题已经被作为重要学习资源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而且这些已经被纳入学生的学习计划[12]。这种学习方式在我国有一个称呼是半工半读,国家也有相关的政策来支持半工半读,但目前仅限于中职专类的学校和成人学校及一些民办院校,在普通高校层面中相当于国外的“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英国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1906年美国高校将其引入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称之为合作教育,即为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国际上成立了一个世界合作教育协会,该协会给合作教育下的定义是: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为真实的雇主效力,而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分析与思考。世界合作教育协会于2001年提出了合作教育框架为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三方合作[13],大学必须走出象牙塔积极争取用人单位的合作,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想方设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为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工作机会;学生也必须以一个准职场人士进入工作状态,当然与毕业后进入工作不同的是,他们是本着运用、检验理论知识、锻炼实际能力的学习心态,并把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带回课堂,查漏补缺,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学生通过多次的学工交替,毕业后就能更快适应职场需要,职业适应力也更高。
(三)双师型教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
教师对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是最根本的。应用型人才由于其职业导向特征,因此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就与培养学术型人才不同。目前我国大学聘教师最看重的条件是候选人的学位,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拥有博士学位者,那些有重要的科研成果的应聘者更是各高校竞相争取的,这对以培养研究型人才和从事基础研究为主业的研究型大学是来说,无疑是必要的。但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来说,就不一定合适,而双师型教师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已成为我国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瓶颈”,地方高校必须在选聘教师时打破从学校到学校的常规做法,那些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对培养学生的知识涵养非常重要,但在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历,并拥有技术职务(职业资格)的教师也同样重要,有了他们的指导,学生能够更快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双师型教师向来被认为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和特色,实际上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同样需要双师型教师,他们决定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学分制是应用型人才必需的教学管理制度
应用型人才不像学术型人才那样具有完善的学科体系,它必须通过实践检验和运用理论知识,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能力,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学习理论知识,在另一段时间内通过实际工作将其运用到实践操作中,而且出于缓解合作企业一段时间安排大批实践岗位的压力,一个班的同学可能不在统一的时间内出现实习,因此,具有灵活、弹性的学分制就是必需的教学管理制度。由于工学结合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不一致,通过工作每个同学需要弥补的知识内容也不尽相同,在尊重个性化、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学分制下,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课程、选择学习时间、选择教师,自行决定学习的速度和节奏,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完成学校各项规定就可以。在学校导师和工作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在探索中寻找理论学习、实践锻炼以及特长培养的平衡,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需要。要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将对我国高校传统的、刚性的、统一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带来严峻考验,地方高校必须打破常规,从基于学科专业学习、强调管理学生的制度模式尽快地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重在服务学生的学分制改革,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五)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工学结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实践在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过程中政府、高校、企业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学校是“主办方”,企业是“协办方”或“合作方”,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调动企业配合就尤为重要。企业积极性不高是一个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大障碍。因此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争取他们的合作,为学生尽可能多提供工作机会,特别是我国在校生规模如此庞大,光靠社会呼吁企业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效果肯定不明显,还必须细化给学生提供工作机会的企业免税减税的具体政策,使政策能够落到实处,并能够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否则高校在具体工作中将碰到无法克服的困难,工学结合或合作教育教育模式也会流入形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只是成为空谈。
(六)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应用型人才的提升通道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0年颁布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指出: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专业学位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由此可见,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应用型人才主要的提升通道。他们是通过研究生阶段的专业训练,将知识前沿与生产一线需求有效联系起来,以先进知识转化与生产开发为使命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由于我国在正处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分工日趋精细以及职业实践越来越复杂的阶段中,所以,社会大量需要这种人才。
但是我国长期以来优先重视高层次的学术型、理论型人才培养,大学对社会需求关注不够,习惯于封闭式办学,遵行学科自身发展逻辑的需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且学生中有许多没有实践经验,从校园到校园,所掌握的知识都来源于教师、书本和实验室。所以,这种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还不具有培养这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能力[7],为了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改革现有的研究生人才模式,打破封闭式办学,以开放的方式与企业合作,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地向实践工作学习、向生产一线学习的机会。
一所大学的文化是在其办学实践的过程逐渐积淀而形成并且内化为大学人的自觉行动和精神面貌。如果一个地方高校要让培养应用型人才深入人心,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首先需要大学校长在思想上认可这种办学理念,在办学行动中坚决地贯彻这种理论,精心培育适合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大学文化,并通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等构成大学文化的每一个要素体现出来。如上文所述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强调高等教育的专业性和应用性,高等教育必须以一个开放的心态为教学工作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需要不断发展与完善、旨在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制度文化保障,进而形成一种注重应用能力、强调动手和实践素质的文化氛围和自觉的价值取向,并通过应用型的课程和专业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大量的实习实训机会等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提供物质保障的物质文化形态呈现。实际上,大学人的言行体现了大学文化,大学文化又规范大学人的言行,这两者之间是互为塑造的。
如果说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体系优化是改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耕作方式、方法”,那么,大学文化就是其成长的“土壤”。在决定品质的土壤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耕作方式方法的翻新、变化对果实的收成只能产生有限的价值,因此,地方高校只有在精心培育好有利于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大学文化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地培养出来大量、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高等教育的属性是客观存在,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转移,我们可以去认识、理解它,并按照其要求办学,而不能违背它。已有学者揭示了高等教育的应用性和专业性,还有研究者指出了大学的开放性以及文化性,这些研究成果对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只有在办学活动中充分张扬这些属性,按照高等教育客观规律办学,才能将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落到实处。但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与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能力充分挖掘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有报道指出,中国21-25岁的青壮劳动力中,小学毕业生的失业率比大学生的失业率低四倍,这恰恰是因为大学毕业生不能胜任或者不情愿去填补对专业技术工种的大量“缺口”所致。中国的许多用人单位也纷纷抱怨说,大学正生产一批批眼高手低的无用之才[10]。在现实压力面前,地方高校面临的不是是否应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抉择,而是如何尽一切可能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从本文分析来看,以开放的心态彰显高等教育的应用性和专业性,通过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培育有利于应用型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不失为地方高校提升办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的一种策略。
[1]王建华.高等教育的应用性[J].教育研究,2013(4):51-57.
[2]孟现志.高等教育的专业性[J].教育研究,2009(2):93-96.
[3]马陆亭.开放是大学的本质属性[J].辽宁教育研究,2008(4):6-9.
[4]王冀生.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5-10.
[5]杨德广.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文化性[EB/OL].http://pinglun.eastday.com/p/20070320/u1a2693831.html
[6]胡建雄.学科组织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21.
[7]王洪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J].教育与考试,2010(2):62-65.
[8]大卫·约翰逊.知识经济和新职业主义: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国际和国家的挑战[J].UNESCO-UNEVOC公报,2006(5).
[9]陈解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0-34.
[10]明克胜.中美教育泡沫——中国篇[EB/OL].http://opinion.caixin.com/2013-08-07/100566365.html.
Propertie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ng Yajin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56)
Applicability is the core idea which runs through all the work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lays a very significant role in their specific work.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supposed to focus on the train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College administrators are expected to implement thi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by highlighting the basic concepts of higher education, such as applicability, professionalism, openness and culture, to reinforce the foundation of teaching and training through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and to structure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to improve students’ occupation adaptation and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property of higher education; local college and university;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alent cultivation
2014-02-18
2013年度武汉市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项目(2013054);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YJA880149)研究成果。
丁亚金(1978-),女,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江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G40-011
A
1008-293X(2014)11-0060-04
(责任编辑林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