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谍战剧中人物形象类型的多样化

2014-04-10 16:41:28
关键词:历史剧人物形象英雄

(沈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新谍战剧主要是以间谍活动为核心主题的系列影视剧,包含特务、卧底、悬疑、爱情、情报交换、暴力刑讯等元素,同时,继承了建国后一系列的“反特片”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看点。纵观近几年掀起的新谍战剧大潮,无论是《潜伏》《暗算》《黎明之前》,还是后来的《悬崖》《一触即发》等热播的大剧,我们不仅可以从中看到这些作品在剧情的表达和人物的刻画、结构的组成上进行了越来越细致的构思,创造着层出不穷的创意,同时,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其中对于人物形象类型塑造上的重大突破。可以说,对于新谍战剧而言,人物形象是主要塑造对象,也是一部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对于其类型的多样化研究是深入解析新谍战剧内涵与实质的重要线索,产生这些突破的深层原因及影响也对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智慧型的正面人物

首先,英雄形象身份定位的变化。回想以往我们所看过的革命历史剧,作品中的英雄往往是“高、大、全”的类型,他们英勇无比,功夫了得,充满侠义精神,大多数以农民为主,以武力取胜。而新谍战剧首先在这一点上产生了最大的变化,它在英雄人物身份的定位上具有突破性地选择了知识分子,塑造出的是经过系统、正规的教育培养出来的精英人才,是智慧型的英雄形象。他们的独特性不在于功夫的好坏,而在于头脑的灵活程度。他们在用非凡的智慧和超强的应变能力进行革命和斗争,以“斗智”为主,而非以往的“斗勇”为主的模式。《潜伏》中的余则成是由军校栽培出来的优秀学生,剧中并没有强调他的功夫如何,而是强调他有过人的头脑和分析能力,以及过目不忘等超凡本领。

其次,个性的差异。过去革命历史剧中的英雄人物为人处世的方式直接且豪放,个性上大大咧咧,秉承着“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作风,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高兴时痛快地大笑,生气时肆意地大骂,无比豪爽又略带冲动,充满东北好汉般的真性情。相比之下,新谍战剧塑造的核心英雄人物不再是“豪放派”,而是以“婉约派”为主。他们作为知识分子,内外兼修,并具有绅士风度,较为内敛。在个性上,他们十分沉稳,隐忍有度,具有十分强大的自控、自制能力。由于谍战的特殊性,他们往往深藏在敌人内部,所以必须具备波澜不惊的平和心态和镇定自若的个性,可以说,这一点是打入敌人内部、自我保护和长期潜伏的关键,也是智慧型英雄类型突破的集中体现。例如《特殊使命》中的巩向光,他之所以屡次从危险中逃脱,并成功完成革命任务,是与他的这种稳重的个性离不开的。无论发生多么严重、多么突然、多么紧急的状况,他都不会表露在脸上,而是在心里默默思考,顾全大局。

二、人性化的英雄形象

在新谍战剧中,对于英雄人物私人生活的描写内容加大,开始关注英雄背后的作为“人”的故事。以前的革命历史剧中,英雄人物大多是“神”,而非“人”的形象,他们生而为神,从出场就已经是成型的英雄,时刻准备着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毫不在意自身的利益,也从不涉及私人的问题。他们心中充满一心向着共产党的坚定信仰,而我们却看不到这种信仰从何而来。新谍战剧把英雄形象塑造的更加人性化,这些英雄并不是一出场就有坚定的信仰,而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一步步成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成为英雄,树立起崇高的革命理想。同时,他们在革命的道路上,也一样会有情感的波动,他们也会有迷茫的时候,也会有伤心的时刻,他们也有追逐爱情的权利,也有对个人幸福生活的向往,因为英雄也是平凡的人群中的一员,他们也有正常人的感受和想法,也有七情六欲。例如《潜伏》一开场就向我们展现了主人公余则成与左蓝的爱情,他的信仰也是从爱情中一点点树立起来的。全剧中余则成与翠平、晚秋的感情也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借枪》中的熊阔海在生活中为了钱而奔波,也和平常百姓一样有自己的家庭,为了全家的生计而操劳。这样的英雄形象较之过去更为亲切和真实,也更容易走进观众的生活,走进我们的心。同时,我认为,加大对于英雄的私人生活和情感的展现也是具有时代意义的。这样的突破可以使我们明白,英雄就在普通百姓之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努力成为英雄,英雄不止存活在过去,存活在革命战争时期,他们也同样存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在这样的理念下,我们会在身边发现英雄,更加关注现今生活中的英雄人物,并可以以这些人为榜样,更好地生活,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

此外,新谍战剧中英雄形象的人性化也体现在大量的心理刻画之中。纵观以往的革命历史剧,英雄给我们留下的往往是单一的机械的形象,他们在荧幕中展现出来的只有行动力,只有动态而没有静态。他们仿佛与人类一切的情感都无关,他们也从不需要思考,只要直接去战斗然后全胜而归就算完成作为英雄的全部任务了。那么,新谍战剧就更加关注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尤其是对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的细致入微的刻画,可以说是新谍战剧中的一大亮点。很多时候,英雄人物不能够直接依靠行动来表达他们的意愿,他们更多的是在内心思考、琢磨事情的走向和斗争的方案。所以,对于他们的内心世界的刻画就尤为重要了。在《潜伏》中,余则成作为潜伏在国民党中的共产党员,当遇到一切问题时,他都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行动,因为他要受到特殊身份的限制,行动是别人的工作,搜集情报才是他的工作。所以,整个剧中对于余则成的形象的刻画大多是通过心理描写来实现的。他的分析、他的揣测、他的纠结、他的矛盾、他的计划、他的顾虑……作为潜伏人员,他的一切都要放在心里,都要通过内心去展开。因此,这也使得新谍战剧中的英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紧凑,为整部作品营造出紧张的氛围,更利于引起观众的兴趣,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剧情的结构安排及人物的行为变化。

三、超群体的个人形象

一提起新谍战剧,我想我们很容易说出各个剧中具有典型特色的人物的名字,因为整个作品中主要突显的是一个核心英雄,这个人物集所有人的智慧于一身,牵动着整个剧情和斗争形势的发展。像《孤岛猎鹰》里,燕双鹰是一个非常令人崇拜的人物,他不仅武力超群、胆识过人,而且头脑精明,与敌人斗智斗勇。整部剧围绕燕双鹰的人生经历与爱恨情仇,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别具特色的英雄形象。燕双鹰一直隐藏在敌人内部,使用障眼法从敌营获取重要情报,并带领大家最终开启天国宝藏,使宝藏得到保护,粉碎了敌军的阴谋。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来自于英雄个人的聪明才智,彰显的是个人英雄形象。而旧革命历史剧表现的往往是集体的智慧,是群体英雄的形象:英雄是一个组织,一群战友,他们各有所长,各自发挥着自己分内的作用,通过合作,共同完成革命任务。那么,在这一点上,我想,这种差别也是与国情相联系的。建国初期,我国处于探索时期,主张合作社等一系列全民合作、共同发展的政策,因此那个时期的英雄自然是顺应这样的时代要求的。而现在,我国已走向新的时代,在政策上有了成长并日趋成熟,因此,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追求的理念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从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我们也能找到相似之处: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我们需要有明显的、突出的、具体的英雄形象为榜样,呼吁人们向这些真实的英雄人物学习,来传递正能量。

四、甘于奉献的女性形象

以往我们谈到“英雄”二字的时候,不用说明性别心里就直接定义为男性了,因为在过去的革命历史剧中,英雄的形象基本都是高大威武的男性。这一点在新谍战剧中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女性英雄形象走入我们的视野,改变着我们对于英雄性别定位的潜意识。

首先,新谍战剧中出现了大量以女性英雄形象为主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潜伏着的共产党员不再是像余则成那样的男性,而是像“余则成”那样的女性。这些女性英雄除了性别不同之外,与男性英雄基本没有其他差异,她们也同样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大义凛然、沉稳内敛。如《断刺》中的李赫男,人如其名,有些许男子气概,她冷静、睿智、坚强。通过她作者成功塑造了首部以女性为主的谍战剧,完成了女性从一贯的柔弱形象到成熟冷静的女特工的转变,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这样的变化是对于新时代男女平等的一种拥护和体现,也是对过去革命历史剧空缺的填补。

其次,新谍战剧中有许多以男性英雄形象为主但离不开女性形象支持的作品。余则成是《潜伏》中的主要人物,但是他的成长和成功是与左蓝、翠平、晚秋这三个女性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左蓝的爱情和策反,余则成就不会找到共产党这个光明的组织,也就无从发展成为后来的英雄人物;如果没有翠平的掩护和支持,余则成的身份就无法隐蔽得那么长久和安全,很多任务离开了翠平也都无法顺利完成或者无法完成;如果没有晚秋的存在和对他的爱,余则成在成长过程中会增加很多阻碍,最后的继续潜伏也将无法实现。所以说,新谍战剧向我们传达着这样的讯息:英雄不是孤立存在的,女性也同样为革命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感情甚至生命。

五、丰满灵活的反面人物

在新谍战剧大潮涌来之时,这些作品也带着一定的共性突破点,这一突破点对于我国的文学和民族而言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开始树立反面人物形象。过去的革命历史剧大多数关注的都是民族矛盾,重现的是中日之间的战争,当然,在这样的剧情下,核心人物只有正面的,没有反面的。而新谍战剧更多的关注的是国内矛盾,重现的是国共双方的明争暗斗。它不以宏大的战争场面为主,而是侧重国共双方的“智慧战”:双方分别向对方阵营安插潜伏人员以获取敌方情报,也各自在自己的组织中清查内奸,潜伏人员也一直存活于窃取情报和自我保护的反清查活动中。那么,新谍战剧的主旨虽然也是弘扬共产党员的智勇双全和胜利必然性,但是,它也不否定敌营中优秀人物的才华、能力与信仰。旧革命历史剧中的反面人物形象往往十分生硬和模式化,他们大多其貌不扬,从表情到行动都极其猥琐,使得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剧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而新谍战剧中在刻画正面人物形象为主的同时,也刻画出了许多与之对应的反面人物形象,他们也有英俊的外表、灵活的思维和行动力、丰满的内心世界和成长经历,并在剧中占有大量戏份。虽然他们最后失败了,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对于自己内心信仰的坚定追求和忠诚是值得我们尊重和敬佩的。例如《黎明之前》中的谭忠恕、《潜伏》中的李涯,他们也是足智多谋,一心忠于自己的党国,为自己的信仰而无私地奉献着。每个人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不同的选择的权利,他们不知道自己所拥护的党派、所忠于的信仰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这些是只有历史和时间可以证明的,他们只知道自己选择了一个信仰就要为这个信仰而付出自己所有的一切去维护它,他们各为其主、中坚不移,也具有同样的牺牲精神。可以说,无论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他们身上共同闪烁着“忠诚”“信仰”的万丈光芒,这就是新谍战剧可以突破性地塑造反面人物形象的基础。那么,这样的多样化类型也是与我国的意识形态不可分离的。如今,国共双方也不再是敌对关系,而是主张友好合作,共同发展,所以,新谍战剧对于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我国意识形态发展要求的。

五、结语

新谍战剧人物形象的类型之所以在不断发展中展现出以上五点突破,是与以下几个因素有着密切关联的:首先,对我国文化传统的继承及文学思潮的冲击。中华民族拥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对于谍战剧的重视是与我国复杂的历史密不可分的,而对于民族历史的尊重和铭记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一。新谍战剧对于文化的传承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反特电影开始,到80年代初我国第一部谍战剧《敌营十八年》的诞生,再到近些年引起的新谍战剧热潮。可以说,谍战剧一直处于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新谍战剧更是在对文化传统的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完善,由此便有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充满多样性的新型人物形象的产生。同时,随着我们对大众文化思潮的不断认可和重视,影视文学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这就迫使其对自身产物的要求越来越高,标准也要提高到一定水平。再加上现代社会中消费主义思潮的巨大冲击,新谍战剧面临着文学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双重压力,因此,文本自身内涵的丰富和多样是承担压力的必备条件,对于人物形象类型的突破更是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其次,大众审美期待的要求。现在国产电视剧的类型非常多样,并且处于快速更新的状态之中,大量新兴的电视剧类型走入荧屏,也走入大众的视野。随着电视剧类型的增多,以及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作品的审美期待也在不断变化、不断提升。谍战剧作为一种电视剧类型的存在,已经伴随我们走过了几十年的路程,如果一直保持同样的模式一成不变的话,很容易引起大众的审美疲劳,而我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也会有更多的审美期待。因此,新谍战剧要想一改往昔平淡了的气氛,必须做出令大众备受吸引、备感兴趣的创新和突破。所以,新谍战剧中对于人物形象类型的多样化塑造可以说是新谍战剧引起热潮的关键因素。

第三,政治环境的变化。仔细观察新谍战剧的叙事及人物构成不难发现,其中大多把故事环境设置在国共两党的内战时期,主要矛盾也集中在国共之间的矛盾之上。上文我们提到的新谍战剧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开始大胆塑造一些反面人物形象,不再一味地贬低反面人物,而是展现出敌对阵营中也存在的一些智勇双全的人物,他们只是对信仰做了不同的选择,但是他们的能力和忠诚一样值得肯定和尊重。这样的突破是与我国现在国共双方的关系及政治政策密不可分的,同时,随着国共两党档案的解密,我们对于历史的评价也更加全面和客观。

第四,科技的发展和影视技术的进步。与以往的革命历史剧相比,新谍战剧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加入了很多科技元素,例如微型照相机等“秘密武器”出现在主人公搜集情报的关键时刻。因此,在塑造智慧型正面人物时,这些科技元素增加了人物的智慧含量,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具有吸引力和看点。

最后,文化市场的需求。对于国产电视剧来说,收视率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不仅要得到上映的许可,还要满足大众需求,得到良好的口碑,当然,更要关注收视率,并保持高收视率,达到双赢的目的。因此,新谍战剧要想将其热潮掀起并不断升温,必须从自身的提升和变化入手,适应文化市场的需求,关注大众的兴趣倾向,关注时代潮流,并不断将一些时代的元素加入剧中,这样才能保持高收视率,长期受到大众的欢迎和喜爱。

[1]刘澍.红色银幕上的女特务[J].大众电影,2003(23).

[2]吕益都.论近年来电视剧创作中英雄形象塑造的新质与突破[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9(1).

[3]梁霄.论谍战类电视剧的艺术特征——以电视剧〈潜伏〉为例[J].消费导刊,2009(8).

[4]宋洁.新时期谍战电视剧的人物形象分析[J].文艺评论,2011(5).

[5]冯慧玲.新谍战剧中的人物形象探析[J].文教资料,2012(9).

[6]李城,欧阳宏生.21世纪中国谍战剧的文化生成[J].现代传播,2013(1).

【责任编辑 曹 萌】

猜你喜欢
历史剧人物形象英雄
英雄犬
环球时报(2022-10-21)2022-10-21 11:21:00
革命历史剧的“共同体美学”建构路径——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
齐鲁艺苑(2022年1期)2022-04-19 13:56:52
元代中后期历史剧家国观念的复归与重构
戏曲研究(2021年2期)2021-03-09 05:19:52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32
元中期历史剧对社会稳态的皈依与维护
中华戏曲(2020年1期)2020-02-12 02:28:18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艺术评论(2020年3期)2020-02-06 06:29:38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中华诗词(2019年11期)2019-09-19 09:05:18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重走英雄路
昆嵛(2017年2期)2017-04-07 11:03:10
绛红英雄谱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5: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