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数学文化融入学校文化

2014-04-10 14:56侯自新
数学教育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南开数学学校

侯自新



将数学文化融入学校文化

侯自新

(南开大学,天津 300071)

将数学文化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轨道,既推动了数学文化的发展又丰富了学校文化的内涵,是一件双赢之事,应大力提倡.

学校文化;数学文化;学校文化建设

文化,《辞海》里这样解释: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这是宏观层面上对文化的解释.在日常生活中,“文化”一词的使用,常常赋予更为具体的含义.这种赋予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在“文化”前加适当的定语,如:中华文化,希腊文化,学校文化,企业文化等;另一种方式是在特定场合谈论文化,强调文化的作用,如:中国古代就有“以文化人”的说法.下面将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谈论将数学文化融入学校文化这一主题.

1 何谓“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近年来大家谈论较多的一个议题.百度上可以搜索到很多这方面的研究和评论.这里选择了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与大家分享:“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组成.观念文化也叫精神文化,包括办学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思维方式、校风、行为习惯等.观念文化可分解为4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动力.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和职责,规范成员行为的文化.规范文化有3种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规范文化是实现学校育人职能的制度保障.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位置形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物质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等.物质文化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有些人认为除了上述3个层面外,还有所谓行为文化.

研究者认为:学校文化归根到底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无论是上面所说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从本质上讲都承载着精神层面的东西.作为人类社会中的组织形式之一,学校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有机生命体,而学校文化就是这个生命体的灵魂.

2 学校文化的重要性

学校是培养人的,因此学校工作要以育人为本.从近代意义上的学校诞生以来,人们在育人目标上逐渐有了较多的共识.现在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学校和教育家,虽然对其内涵(特别是德育)的解释不尽相同,甚至有很大差别,但都主张德育、智育、体育并进或全面发展(现代也开始强调美育).在论及德育、智育、体育之间关系时,普遍的共识是强调德育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立德是件比传授知识复杂得多、困难得多的事情.一个人品德、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不仅仅靠学校的教育,还与家庭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紧密相关.一个人的求学期间正处于青少年时代,这恰恰是一个人品德、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学校教育对一个人品德、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巨大,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立德又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可以实现的.在这里文化发挥了“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的重要作用,学校文化首当其冲.可以说,学校文化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基础条件之一,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中的一项具有根本性的重要任务.

3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历史进程

文化的产生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沟通交流的愿望,便不会产生文化.随着人与人之间沟通越来越频繁,范围越来越广泛,文化得以丰富和发展.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继承性.文化的生长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一种成熟的文化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迁和积累,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文化的另一特征是多样性.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由于环境、动因及其内部发展的复杂性等原因,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又会影响各自的发展,甚至产生新的文化,从而使整个人类的文化变得更加丰富,五彩缤纷.

学校文化作为文化形态之一,自然也具有这些特征.首先,对任何学校而言,它自身的文化都是诞生—发展—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既然有积累,就必然有曲折,甚至反复,才能逐渐走向成熟.以南开学校为例,110年前(1904年)严范孙、张伯苓在原来私塾的基础上改制办新学,创办了南开中学的前身.当时满清政府为形势所迫,废科举、兴新学,这所谓“新学”就是由西方先行兴起的近代学校.严、张最初只能模仿日本,基本上是把日本的经验照搬过来.过了几年张伯苓访美访欧,开阔了教育视野.1912年4月应清华学堂之邀,张伯苓出任清华学堂教务长半年.当时的清华作为留美预备学校全面照搬美国教育,这使张伯苓对美国教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从此南开办学从仿效日本转向推行美式教育.不仅如此,为了创办南开大学,1917年夏41岁的张伯苓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修教育学.转年严修也赴美考察教育.他们于当年年底回国,着手创办南开大学.从仿日到学美,南开最初多是仿效西方教育,与中国国情并不完全相符,自然会走弯路甚至碰壁,以致遭到学生的公开反对(1924年学生宁恩承在《南大周刊》上发表“轮回教育”一文引起风波).所幸的是,严、张能在实践中吸取失败的教训,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学习西方而不囿于西方,从中国国情出发推进教育改革.1928年春,张伯苓主持制定了“南开大学发展方案”,明确提出南开办学要“知中国,服务中国”,即“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然后又进一步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现代能力”,“要造就人才去改造旧中国,创造新中国”,“以教育力量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这标志着张伯苓的教育思想走向成熟.到了1934年,也就是南开学校诞生30周年,南开大学诞生15周年的时候,张伯苓正式提出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是张伯苓总结南开30年办学经验,对南开办学理念的高度凝练,也是对南开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这也标志着南开的学校文化达到了一个历史新高度[1].

即使是成熟的文化依然需要发展.由于时代、环境等的变迁,文化也自然需要随之而发展,一旦停滞下来就会落后,以至被淘汰,甚至走向衰亡.只有那些“常为新的”,才能不断进步,不断达到新的高度,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这是文化发展的一条规律,学校文化也是如此.

学校文化的多样性也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现象.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从学校之间来看,不同学校由于成立背景不同,发展思路和途径不同等众多原因,他们的文化之间往往有着巨大的差异(即使他们可能位于同一个地区).这种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学校文化,也为求学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不同学校的文化形成了学校的不同特色,学校的特色发展是教育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当然一所学校办出自己的鲜明特色也非是一朝一夕之事,依然需要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一切急于求成的做法从根本上讲是无助的.再者,从学校内部来看,一个学校的教职工(包括领导者)、学生来自五湖四海,都带有各自地域文化的烙印,再加上不同的学术、学科背景,他们聚在一起本身就提供了一个多样文化交流碰撞的空间.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学校的学校文化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多种文化交融发展、升华的过程.

再来分析一下学校中各类人群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首先要强调师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作为教育者,教师的思想、观念、学识、品德、作风等,无时不在地影响着学生.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了学校文化的成长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涌现出一批佼佼者,甚至是名师、大师.他们的风范会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受教育者,学生也并非是完全被动地接受教育,因为他们是有思想的人.在师生交流中会发生碰撞,出现矛盾,这会促使教师、领导去思考,做出必要的调整,从而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进步.这种师生之间的互动成为学校文化发展成长的主脉.

学校的领导者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和组织的作用.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领导者在其中扮演着主导和组织的角色.师生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每个人的特长不同,发展取向也不同,学校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就要形成合力,“主导”主要是指领导者要善于形成一种合力,并把它引导到一个正确的方向上.只有这样,学校文化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学校又是一个大舞台,师生们在这个舞台上创造着种种文化,领导者要善于在这个舞台上去发现、培养“名角”,为他们发挥才智提供空间.所谓“组织”就是“搭台”.

作为精神层面的东西,也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很难用好坏新旧去衡量和评价,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却有着成熟与不成熟、先进与落后的区别.一所好的学校必然有着成熟的先进的学校文化.这种成熟、先进主要体现在文化的高度和底蕴上.所谓文化的高度,主要是指引领性,代表了前进的方向.以北京大学为例:在“五四”时代,它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在抵抗日本侵略者时期,以“一二九”运动为代表,它是爱国抗日的旗手;在改革开放初期,北大学子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成为改革开放的前锋.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不能只与西方现有的一流大学相比、找差距,更为重要的是要创建文化的新高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世界文明的丰硕成果紧密结合,建立起一流大学的“中国维度”.没有文化的新高度,就不会出现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

“底蕴”,主要是指文化积累的厚度与广度.一所好的学校,必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人才成长得以植根的沃土,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构成这样的文化底蕴固然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更本质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如果你置身于这个群体之中,你会深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巨大的影响力、感染力.

4 把数学文化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轨道

“以文化人”,数学文化给人们带来数学素养[2].数学素养是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从人类的起源上看,古人类的诞生之初并没有文字甚至是语言,但已经和“数”打交道了.人类之初先能够知道一与多的区别,又有了“结绳记事”的出现.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不识字的人可以生活,但是若不识数,生活就很难自理了.”再纵观科学发展史也不难发现数学在科学中的独特地位.首先,数学先于自然科学得到发展.两千多年前出现的欧几里得几何至今仍在中学课程中讲授.其次,数学的发展带动了其它科学的发展,或者说为其它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或工具).比如:微积分的发明带来了牛顿力学的诞生.微分几何为爱因斯坦发现广义相对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数学工具.再者,随着科学的发展,数学被应用到越来越广泛的学科领域.恩格斯很早就注意到这种现象,他在《自然辩证法》里有过专门的论述.在他所处的时代,数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还是零.但是到了20世纪中期,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及其后生物学发展到分子水平的研究,数学则深深地介入了生物学中.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数学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出现了生物信息学等交叉学科.有不少学者主张把是否应用到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成熟度的重要标志.当今,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人类已进入大数据时代,数学素养越来越为当代人所重视.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教育要更加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培育和提高,学校对于作为培育数学素养重要载体的数学文化的建设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与数学在科学中的独特地位类似,数学作为学科课程是唯一一门在各学段都要开设的课程.也正因为如此,数学文化自然会成为学校文化(特别是它的文化底蕴)的必要的组成成分.

当前社会上对学校文化的研讨中,对观念文化(或称为精神文化)发展形成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关注不够.前文说过师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师生交流中,教师作为教育者,在一般情况下处于主导地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课程进行的,因此教师如何通过课程中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将数学文化渗透融入其中,达到“润物无声”的境界,是每位教师所应思考和追求的.这里我们特别强调要提高教师本人的数学素养.由于教育本身的缺陷,不少数学教师对数学文化缺少认识,应采取多种方式做些“补课”工作.

数学文化的教育还可以多种方式来展开.除了课堂渗透,开设《数学文化》课程之外,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也大有作为.近些年来不少学校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南开大学为例,近十多年来在开设“数学文化”课程的同时,也开展了大量的有关数学文化的课余活动,如,举办“数学文化节”,出版《数学之美》刊物等.这些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由他们组织、策划、组稿,教师予以指导.活动吸引了许多学生参加,既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数学素养.特别要说明的一点是,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大多数是非数学类专业的学生,文科学生占相当大的比例.数学文化已经成为南开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名师”是学校文化极为重要的源泉.名师是学校珍贵的宝藏.名师们的学识、风范、气质、风采等等都是学校文化中珍贵的篇章,他们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众多的学子.这里所说的名师不仅指校内的名师,也包括来校访问的名师.学校和学院的领导者要充分发掘名师的资源,努力增加学校文化的厚度,提高学校文化的品位,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精神营养.从2001年起,南开大学在南开校友赵启正先生的建议下,开设了“南开名人讲座”,邀请海内外著名学者、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来学校演讲,面向全校学生.每次讲座除主讲人演讲外,要留出相当多的时间安排主讲人与学生们交流.主讲人对学生们提问的回答常常是妙语连珠,充满智慧,极富启发性,这些交流与沟通使学生们受益匪浅.讲座持续多年,在学生们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几乎是场场爆满.陈省身先生曾数次主讲,有时他也会去听别人的演讲.我们也有意识地安排不同学科的学者在同一讲台上“对话”沟通.这些讲座常常让学生们大呼过瘾!前年,数学大师阿蒂亚应张伟平院士之邀,来南开访问,并在“南开名人讲座”做演讲.那天省身楼二楼报告厅座无虚席,走道也坐满了学生.阿蒂亚爵士讲了“数学是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更是年轻人的科学”,他深入浅出的演讲引起听众极大的兴趣.在与听众互动的环节,提问者不仅有学数学的学生,也有主修其它学科的学生.他一一作答,气氛十分活跃.演讲结束后又有许多学生围上去发问请教,直到主持人张伟平院士亲自去“解围”,学生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去,此时阿蒂亚先生依然很兴奋.要知道当时他已年过八十,刚刚从香港风尘仆仆赶来天津,衣服都没来得及换一下,脚上还穿着凉鞋,而那时天津已经就要入冬了!他对张伟平院士讲:“很喜欢南开的学生,他们都很热情,而且提问的水平很高.”我相信,南开的学子会久久地记住这场报告会,说不定会影响某些青年人的一生.

客观地讲,大师、名师所以能成为大师、名师,不仅在于他在专业上的成就与贡献,更由于他在思想、境界、修养上的超群.其实不难发现,数学大家们往往都有着深厚的人文功底.陈省身先生在中国古典诗词方面就有很深的造诣,常与叶嘉莹、范曾等文学艺术大师交流心得体会.2004年叶嘉莹先生八十寿辰时,陈先生还专门填词送给叶先生.先生还曾写过一篇研究孝庄皇后的论文,发表于台湾的《传记文学》,后应国内读者之需,节选刊登在《天津日报》上.他曾告诉我:他是经过认真考证后撰写的.丘成桐先生受家教影响,文字功底极佳,每次听他的演讲,除精彩的数学内容外,他做的PPT文件,语言极为优美,读起来就是一篇优雅的散文.他也有诗集发表.此外,王元先生、严加安先生等都有很好的书法.这些都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其中有些可以物化为校园景观,成为隽永的校园景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列在南开大学省身楼一楼大厅的范曾先生的大型画作《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和丘成桐先生撰稿,欧阳中石先生书写的评价陈先生数学成就的对联就是极好的例子.数学文化融入学校文化,既推动了数学文化的发展又丰富了学校文化的内涵,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应该大力提倡.

[1] 梁吉生.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2] 顾沛.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Integration of Mathematical Culture into University Culture

HOU Zi-xin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mathematical culture and university culture 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ship. It emphasizes the paths of integration of the mathematical culture into the university culture which will not only be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rmer but also enrich the latter. This is win-win for both cultures and should be therefore strongly advocated.

university culture; mathematical culture; univers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2014–09–23

侯自新(1941—),男,天津人,南开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李群、李代数及齐性空间微分几何等研究.

G40-055

A

1004–9894(2014)06–0011–03

[责任编校:周学智]

猜你喜欢
南开数学学校
《南开话语研究》系列丛书再推出两本新书
学校推介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首届古史新锐南开论坛”会议综述
辉煌的起点:论南开新剧团早期剧作
错在哪里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