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霞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3)
《白鹿原》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李清霞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3)
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家族叙事为主线展示了中华民族从清末到新中国建立50多年的历史画卷,通过白鹿两家儿女们的革命斗争经历和普通农民对革命态度的转变,清晰而深刻地展现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程。文本超越了革命历史叙事的党派史观和阶级史观,从民族文化史观出发,考察和反思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创了“历史·家族”的叙事模式。
《白鹿原》;新民主主义革命;家族叙事;民族文化史观
《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白鹿两家的恩怨情仇为主线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示了中华民族从清末到新中国建立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清晰而深刻地展现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程。由于文本超越了“十七年”以来革命战争题材小说二元对立的文化审美模式和阶级话语模式,致使小说问世后受到赞誉之余,也受到非议和指责。文本被指责的焦点就是作者和文本歪曲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有文章指出“《白鹿原》因对革命斗争中某些‘左’的弊端和错误行为的反思失衡”,“导致了对革命斗争本质的历史文化阐释的失误”[1],以及美化地主阶级,丑化共产党人,有意模糊政治斗争应有的界限等。
文本是一个超越了以往革命历史叙事的史诗性巨著,作者站在现代性的高度,叙述了以封建宗法制文化为主体的家族历史的变迁,从革命历史层面、道德伦理层面和民族文化层面探寻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命运,进而观照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人格。作者创作的主旨在于当下与未来,他说:“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又站在了世纪末的十字路口,这个民族又面临着一场大的变革的时候,回顾一下我们走过的足迹,审视一下是极其必要的,封建社会解体前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们主要分析这个民族的精神负担,要延续它优秀的一面,分离它不好的一面,而这个分离的过程是十分痛苦的,缓慢的。审视过去,了解将来,会有益于我们走好明天的路程。”[2]文本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秘史,其中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义革命的革命史,传统儒家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较量下的民族心灵史,白鹿两家几代人恩怨情仇所书写的家族文化史,以及原上儿女们或纯真、或畸形、或暴虐的变态的性史等。白鹿两家的家族斗争是文本叙事的核心和线索,文本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及其在民间的特殊形态进行了深刻细致的剖析与阐释,反映出新旧文化激烈冲突下人的精神裂变和内心挣扎。丰厚的历史文化蕴藉遮蔽了文本的政治叙事及作者的革命观和历史观,招致了“作者和文本歪曲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批评和指责。
一
从解放区文学开始,阶级话语就成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基本话语体系,在革命历史题材的文本中,阶级就像标签一样贴在了人物的身上,从政治立场、思想意识、文化精神、语言方式、人物的外貌服饰等方面严格区分,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梁斌的《红旗谱》以及赵树理的小说都带有鲜明的阶级烙印,连柳青《创业史》这样反映农村合作化的作品也受到阶级话语的影响,打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白鹿原》是陈忠实创作成熟期的作品,记述了自清末民初以来,旧民主主义建立的现代民族国家对农村基层社会和家族权利的不断蚕食与改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倡导者与实践者在与各种敌对势力的斗争中如何赢得民心,进而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壮举,以及宗法制社会形态和文化价值理念如何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而解体的过程。陈忠实摆脱了党派史观和阶级史观的影响,从民族文化史观出发,考察和反思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命运,他没有用“地主与农民”二元对立的阶级模式来结构文本,他深刻认识到在白鹿原上,人们面临的根本问题是生存与繁衍的问题,最根本的矛盾是家族矛盾,是地主阵营内部的矛盾,即白鹿两家的矛盾,而不是阶级矛盾,文本真实而客观地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
文本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叙述一是通过白鹿两家子女们的革命斗争经历来表现,二是以原上的老一代,如朱先生、白嘉轩、鹿子霖、冷先生等在革命时期的处世态度和他们对国共关系的评说来表现。作者显然是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为主线的,皇帝退位、国民政府成立后出现的交农事件、白狗军围困西安城等都是故事的铺垫。白鹿两家的年青一代分别参加了国共两党,鹿兆海是国民军人,他的故事只是在与白灵和鹿兆鹏及白鹿原有关时才有所交代,而鹿兆鹏和白灵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白鹿原上的艰苦斗争基本是正面描写,鹿兆鹏以校长身份为掩护烧毁军阀白狗军的粮台,与黑娃等十八兄弟成立农协,在原上开展武装斗争,带领36军突围,与国民党县党部的岳维山和白孝文斗智斗勇,策反黑娃和白孝文等起义,和平解放滋水县城等革命斗争,文本都有细致地描述,但作者对其内心世界却极少涉及,使之稍嫌概念化。白灵是文本中唯一的女共产党人,在革命最艰难的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她参加过学生运动、做过党的地下工作、部队宣传与文化工作等,却在“肃反运动”中被自己人当做国民党特务杀害。白灵的悲剧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污点,是极左路线横行的结果,她与鹿兆海的死因都是国共两党掩饰与逃避的历史问题。黑娃是文本中唯一具有朦胧的阶级意识和反抗意识的青年,在鹿兆鹏引导下,他的反抗由自发走向了自觉,农协失败,他加入习旅成为革命军人,武装起义失败后又沦为土匪,打家劫舍,后来被县保安团收编,皈依儒教,拜朱先生为师“学为好人”,解放前夕,与鹿兆鹏一起策划实施和平起义,解放了滋水,最终竟被窃取革命胜利果实的白孝文残忍杀害。黑娃的人生经历和革命斗争史复杂曲折,用阶级观念很难评价。《白鹿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叙述主要是通过他们三个人的故事来表现的,他们在白鹿原上掀起一次又一次波澜,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开始,以不同的方式动摇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家族权威,推动白鹿原走向现代化。
二
《白鹿原》的历史背景是清末民初到新中国建立,叙事通过人物命运的交代将历史延伸至“文革”和“新时期”。1903年,严复在译著《社会通诠》自序中说“中国社会,犹然一宗法之民而已。”[3]白鹿原就是一个具有鲜明宗法制村落文明的乡村社会,村庄的日常秩序由族长和当地有名望的乡绅共同维持,一旦出现宗族内部无法解决的问题,才会诉诸官府,而官府也默认并鼓励宗族村落中宗族和乡绅的权利和自治性的管理方式。在白鹿村,白嘉轩是族长,他和鹿子霖、冷先生等颇具名望的乡绅维持着村庄的日常秩序和管理,朱先生是白嘉轩的精神导师,负责规划和指导白嘉轩等将儒家文化理念运用到乡村社会的运行和管理上。白鹿原是典型而稳固的封建宗法制乡村社会形态,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朱先生是身兼“天道”与“仁义”的乡村圣贤,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他终生恪守儒家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白嘉轩称他为“圣人”,他的一生完美地体现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理想。他只身劝退过20万清兵,公开发表过震惊全国的“白鹿原八君子抗战宣言”,断然拒绝了国民党县党部书记岳维山500块大洋换取他“拥蒋剿共”一纸声明的要求。他不介入任何党派之争,对政治保持超然的态度和史家客观公正的立场。
作者在文本中没有对三民主义和国民党的现代民族国家进行详尽的分析和描述,只在交农事件后借白嘉轩的经历交代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建设,用白嘉轩的茫然无措映衬出辛亥革命胜利后,现代国家理念根本不被普通百姓理解和认可,而国民政府成立之初就出现了国家理念被歪曲或利用的情形,蒋家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政治的腐败,致使民心丧尽;无独有偶,以鹿兆鹏、白灵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浴血奋战取得的胜利成果,竟被白孝文这样的革命投机者窃取,白孝文的行径较之岳维山、田福贤之流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对待黑娃赶尽杀绝的方法充分暴露他残忍冷酷的本质。
朱先生和白嘉轩都是站在儒家文化的立场上审视社会和历史变迁的,他们见证了宗法制度和儒家文化在白鹿原衰亡的过程,见证了国民政府由新兴政权到因政治腐败、赋税沉重而覆灭的过程,以及共产党艰难的成长与壮大,进而取得全国胜利的过程。朱先生和白嘉轩以自己的文化人格和伦理精神殚精竭虑地捍卫儒家文化,却依然无法阻挡新的历史潮流。文本在对儒家文化的礼赞中无奈地谱写出一曲凄凉的挽歌,既流露出对传统儒家文化深深的眷恋,又表现出对以白鹿精神为象征的传统文化的衰亡无力挽回的怅惘与哀伤。揭示了国民党的现代民族国家理念在中国由盛而衰的历史必然。
朱先生对新民主义革命的态度是随着历史和社会发展逐渐转变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他对国共两党的革命宗旨“抹码”不清,却赞同他们“扶助工农”的观点。农协潮起潮落,朱先生始终保持缄默;国民党疯狂镇压农协会员,他仍然保持不介入不评说的超然态度,白嘉轩再三追问他对时局的看法,他才说“白鹿原这下成了鏊子啦”;白嘉轩被黑娃的土匪手下打折了腰杆,朱先生超然地说“这下是三家子争着一个鏊子啦!”[4]275在朱先生看来,在白鹿原上,土匪是和国共两党并列或相抗衡的一股势力,三家都在争夺原上的资源。鹿兆鹏被营救出来转移到白鹿书院,他要朱先生预卜国共两党的结局,朱先生说国共之争是“公婆之争”,两家都以救国扶民为宗旨,自相残杀无非是为“独占集市”,因此他不大注重结局。白孝文与岳维山和鹿兆鹏在白鹿书院偶遇动了家伙,朱先生劝阻未果说:“看来都不是君子!”[4]398国民党赈济灾荒的义举,他踊跃参加,共产党人鹿兆鹏也得到他真诚的救助,他站在儒者的角度审视着国共两党的争斗,双方有益于人民的事,他都赞同。鹿兆海死亡的真相改变了朱先生的政治立场,使他看清了国民党在民族存亡的关头打内战的真面目,他在县志“民国纪事”卷称呼徐海东部为“共军”而不再沿用之前的“共匪”。朱先生临终前不久,黑娃问及天下之事,他断然肯定:“天下注定是朱毛的。”他对国家未来局势预测并非神秘的卜卦或臆测,而是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的推论,国民党为剿共征丁征粮,官场贪腐,导致土地荒芜、村舍凋敝,老百姓一年纳的皇粮超过了往昔十年的,国家对百姓不仁不义,而朱先生和家族政治却无能为力,当时能与国民党相抗衡的政治力量只有共产党,而且延安“清正廉洁,民众爱戴”,因此他断定共产党会得天下。他预测天下局势的思想基础是儒家的民本思想,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共产党深得民心,取得天下是必然的。
白嘉轩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以朱先生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每遇大事,必求教于姐夫。他听从朱先生的教诲犁掉罂粟种庄稼;在朱先生指点下,他和鹿子霖化干戈为玉帛义助李寡妇,为白鹿村赢得“仁义村”的美名;皇帝退位后,他在白鹿村实践着朱先生拟定的乡民日常行为规范《乡约》,教民以礼义;他鸡毛传贴发动农民“交农”以抵制县府坑农的印章税;他远离政治,无论时局如何变化,都以乡约和族规约束和惩戒族人,他为人刚正强硬,惩治了违反族规的长子白孝文,建六棱塔镇住了田小娥的冤魂,尽心竭力地维护着宗法制乡村的社会秩序;他从不接受官方的任何职务,也让孝武设法躲避总甲长和保长的差使,依仗白孝文的势力成为免征户后,他关闭祠堂,宣布自己对兵荒马乱的世事无力回天,彻底退出了白鹿村的权力之争和政治舞台,也宣告着宗族文化在乡村的衰败;游击队洗劫白鹿联保所,白嘉轩发现老几辈的仁义百姓、老老诚诚的农民都随了共产党,才意识到共产党势力的强大与深入人心。他以宗法制家族文化的价值理念对抗新兴的政治力量,最终无奈而感伤地退出了乡村政治舞台,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正是在普通农民的广泛支持下取得胜利的。
从阶级分析的观点看,鹿三是贫雇农,应该是最革命的阶级,但在小说中,他是白鹿原上最好的长工,以诚实的劳动换取粮食、棉花和尊重,交农事件中,他勇敢地站出来,那一刻他感觉自己成了白嘉轩。他将违反族规的黑娃赶出家门,黑娃闹农协,他气愤地要除去儿子,并亲手杀死“祸害”了黑娃和白孝文的田小娥,他是封建礼教和儒家伦理秩序最忠实的践行者和维护者,是家族政治和权威的捍卫者,他心里只有宗祠和家族,没有丝毫现代民族国家和阶级斗争的概念和意识。
文本从儒家的伦理规范出发,在讲述家族历史的同时,照应了皇帝退位、军阀混战、第一次国共合作、清党、肃反、抗日、解放战争、土改等历史事件,半个多世纪的革命风云通过白鹿两家的家族命运折射出来。这种以乡村士绅为主角的历史叙事,突破了革命历史叙事以革命英雄为主角的模式,以田小娥为核心的性爱故事成为文本情节发展的原始推动力,张扬了人的原始生命力与民间文化的生殖崇拜,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普通人在社会转型期隐秘的心灵史和精神裂变史,开创了全新的“历史·家族”叙事模式。
[1]白烨.作为文学、文化现象的“陕军东征”[J].小说评论,1994(4):64.
[2]张英,陈忠实.白鹿原上看风景——关于当前长篇小说创作和《白鹿原》[M]//冯希哲,赵润民.走近陈忠实.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200.
[3]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33.
[4]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5]孟子.尽心下[M]//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65.
(责任编辑:李继高)
White Deer Plateau and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LI Qing-xia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s and Law,Xi'an,Shaanxi 710063)
Chen Zhongshi's White Deer Plateau,with the family narrative as the main line,displayed 50 years historical picture from the late Qing to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Through the revolutionary struggle experience about the two families'children of Bai and Lu and the change of ordinary farmers' attitude,the great history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is clearly and profoundly expressed.Beyond the party history and class history,the text reflected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history,and created the"family history"narrative pattern.
White Deer Plateau;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family narrative;national cultural history
I206.7
:A
:1674-0033(2014)01-0003-03
10.13440/j.slxy.1674-0033.2014.01.001
2013-11-16
2013年度西安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3L79);2012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陈忠实评传”
李清霞,女,陕西铜川人,博士,教授,陕西当代文学与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