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安置社区文化建设探析

2014-04-10 13:28任园园
关键词:市民农民社区

任园园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农民安置社区是通过让农民集中搬迁、集中居住形成的新居民社区。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庄,集中居住在安置社区,成为居民或市民。随着这种生产及生活方式的变革,农民也面临着身份转变的不适应、原有价值观遭受冲击所带来的焦虑与恐慌。如何让安置社区的农民尽快适应新的生产、生活环境,在新的社区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这就需要加强农民安置社区文化建设,从根本上帮助农民改变落后、封闭的思想认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因此,研究农民安置社区的特点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特点,是“对症下药”,加强和推进安置社区文化建设,帮助农民实现身份转变的有效途径。

一、农民安置社区的特点

由于生产、生活、居住等方式的根本改变,农民安置社区既不同于一般的乡村社区,也不同于一般的城市社区,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带有过渡性质的新型社区,有其自身的特点。

1.生活方式守旧

虽然农民搬入安置社区,在身份上成为居民或市民,居住方式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但由于这种搬迁是被动的,他们在心理上并没有做好准备,加之对土地和农村生活的眷恋,使他们处处感觉不适应,并把在农村的陈规陋习带到社区中,如拔掉花园里的花草种植蔬菜,在公共场所晾晒衣物、乱堆乱放农作物与杂物,婚丧嫁娶在公共场所大操大办,在楼道或楼下点煤炉、烧柴禾,在花园里散养鸡鸭等等。这些不文明、不卫生、无规则的旧有的农村的生活方式在农民安置社区随处可见。此外,由于异质性的存在,社交网络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他们很难与真正的市民沟通交流,思维和记忆长期停留在曾经的农村生活里,也因此无意识地固守着农村的某些生活方式。这样一来,守旧的生活方式就与他们生活的社区环境、居民或市民的身份显得格格不入。

2.生产方式转化艰难

生产方式的具体表现是职业。能否顺利就业并获得适当且稳定的收入是影响农民市民化进程的重要节点。但是,受“懒政”思维的影响,有些政府用一次性货币补偿的办法强制换取农民的土地之后,并未给予相应的就业安置,大部分人被直接推向劳动力市场。由于这些人一直以种地为生,没有其他技术,再加上学历低、年龄大等,他们在城市工作岗位的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可选择的就业范围十分有限。即便一些人找到了工作,但基本上都是保洁、保安、环卫工、收银员等低工资,环境差,不稳定,无保障的低档次工作,勉强可以让他们在社区生活下去。还有一些人因就业困难,选择了创业,但由于成本和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就只能选择摆水果摊、卖报纸、卖早点等这些低回报、低技术含量,难以可持续发展的个体经营工作。由于生产方式转化的成本高、风险大,且存在诸多困难,这使得农民安置社区的就业结构层次多而杂,且整体处于低水平状态,既不利于农民认同安置社区的生活和市民身份的转变,也不利于整个安置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3.市民身份与农民待遇存在落差

在征地的过程中,政府为了省心、省力、省钱,往往倾向于采取一次性货币补偿的方式,使农民在拿到一次性的货币补偿,获得了市民身份的同时,也永久地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土地。他们在获得市民身份之后,本该被纳入城市社保体系,与城市居民同等地享受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同等地享受社会保障等待遇,但实际上,农民在住进安置社区之后,仅仅是获得了名义上的市民身份,即在制度上被承认是市民,而在养老、保险、医疗、卫生、就业等实际生活需要的保障方面,仍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网络之外。即便被纳入城市社保体系,政府在制定相关保障政策时,对这些安置社区的新市民也是低覆盖、低标准、低起点地应付了事,与城市居民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对等性。这就使安置社区的居民用着市民的身份过着农民的生活,自然产生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失落,从而在安置社区找不到认同感和归属感。

4.人口结构复杂

农民安置社区中,社区的居住主体一般是附近的一个或几个村庄被征地的农民,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收入水平、文化素质等方面都具有同质性。除此之外,社区中还有不少租赁该小区房屋的外来人口以及因为价格因素选择在此购置房产的企事业单位人员。这样一来,外来人口的层次就从“白领”“蓝领”到“粉领”“黑领”,甚至有些社会闲散人员因为房租便宜、地处城市边缘、治安薄弱而在此居住。这样一来,社区内的居民素质更加参差不齐,甚至容易滋生事端,扰乱社区治安。而且,在这些人当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人工作不稳定,收入没有保障,会因更换工作而经常更换住处。这就造成了农民安置社区的人口结构复杂,层次不一,流动性大等特点。

二、农民安置社区文化的特点

“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文化现象的集成,即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特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群体意识等文化现象[1]。”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道德素养等的集中体现,对社区居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也有深远的影响。农民安置社区由于介于乡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之间,具有过渡的性质,因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区文化也具有“二元性”的特点,且在初期它们之间的冲突多于交融。

1.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并存

建国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就主要以城乡二元结构的形式存在并发展着。经济结构上,城市以工业化、现代化为主,农村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资源配置上,城市得到政策的倾斜,在教育、卫生、交通、通讯等方面拥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近些年才得到重视,并且依然较为薄弱;人力资源上,城市吸引和聚集着绝大部分的精英、知识分子,文盲、半文盲则构成了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人均收入上,“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总收入的差距正不断扩大,两者比值从1980年的1.35上升到2011年的2.22,差距在30年左右的时间内扩大了1.6倍[2]”,且这种收入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社会交往上,城市居民的社交网络宽而广,依靠发达的通讯设备,不仅有同城的,还有城际的、省际的,甚至国际的社会交往,交流的内容开放而多元,而农村居民的交往多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交往范围较为狭隘,交流的内容封闭而单一,等等。这些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存在反映在农民安置社区的文化建设中,必然会出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二元并存。安置社区内的文化设备,如活动室、图书室、健身器材等相对完善;文娱活动,如道德讲堂、歌咏比赛、志愿者服务等较为丰富,但农民却宁愿自己看电视、聊天、打麻将。虽然城市的竞争意识、法制观念、时间观念给农民带来新的改变,但他们身上仍然保留着农村自由、散漫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大部分情况下选择游离于社区规则和制度之外。

2.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并存

在中国,社区主要分为乡村社区和城市社区。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3]。”但是村落内部的人们从相互熟悉到彼此信任,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所谓的村庄共同体。虽然安置社区内农民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已经有所改变,但他们仍然是依据血缘和地缘的关系结成生存的共同体,社会交往仍然按照原来在农村的习惯,交流的范围多在同族或同村的人之间进行,交流的内容都是相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既有的反复使用的知识和技能,而对于其他村族和城市居民则采取排斥态度,不能自觉和主动地与城市居民沟通和互动。如,讲亲情、爱面子、热心肠的农民,对于讲利益算计、公私分明的市民价值观不但不能认同,反而觉得市民冷漠、市侩。这样一来,安置社区的居民的社会交往面就变得十分狭窄,再加上较低的科学文化素养,使他们封闭、保守、滞后,不善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新技术,不能完全认同和接受现代的城市社区文化,难以融入现代城市的新生活。

3.积极文化与消极文化并存

在成为安置社区的居民之后,大部分的农民仍然保持着勤劳勇敢、艰苦朴素、热心助人等优良品质,但同时他们身上也也顽强地保留着安土重迁、逆来顺受、安于现状、自由散漫等与市民价值观相违背的乡土人格。此外,部分被安置的农民是属于非自愿、非自觉、非自发地离开农村到安置社区的,并且在住进社区以后,面临着生活空间变小,就业困难,生活来源不稳定,生活开支加大,市民身份有名无实,原有价值观被打破等问题,逐渐产生反市民化的价值观,并做出一些消极、堕落的行为。少数人总认为自己既是集体利益的最大贡献者也是受害者,政府应给予高额补偿,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并保障他们的未来。由于他们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国家和政府,就对政府采取等、靠、赖的态度,不就业、不创业,或挑三拣四导致生活陷入贫困;也有少数人在获得补偿款之后,没有正确的理财和消费观念,把有限的时间和金钱用于玩牌、赌博、买六合彩等不法活动中;还有一些人好吃懒做,酗酒、打架、闹事等。这些消极的文化既让他们自身不能安定下来,尽快地实现居民身份的转变,又扰乱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也给整个社区建设带来了难题。

如上所述,农民安置社区文化有着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积极文化与消极文化并存的特点。这三个特点从不同的视角概括了农民安置社区文化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代表性。但它们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不少交叉重合之处。一般而言,城市社区文化是积极的、现代的;而乡村社区文化是消极的、传统的。如,城市居民的竞争意识,是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参与现代化建设,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之一;而农民的安于现状思想,则使他们固步自封,拒绝革新,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三、农民安置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安置社区是失地农民生活、居住、休闲、社会交往甚至感情寄托的场所,是将失地农民培养打造成现代公民的学校,是实现农民城市融入的独特场域与“新型社会空间[4]。”因此,安置社区要向城市社区靠拢,必须承担起通过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帮助农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促成其实现市民化的转变,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和谐发展。但是,农民安置社区有着它自己的独特性,这就决定了它的文化建设要有不同于乡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独特性和针对性。

1.加强科学文化教育,提高生存能力

要让农民在安置社区定下心来,最紧急最重要的是帮助其解决工作问题。这就需要帮助其更新生产技术,改变其职业技能缺乏和岗位迁移能力薄弱的现状。因此,安置社区除了要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之外,还应当承担起帮助农民就业、创业的责任。要加快社区劳动力就业的转移,社区在做好居民的技能培训、岗位培训和创业能力培训的同时,可以采取“走出去”的策略,主动寻找合作的企业,采取订单式培训模式,对区域内对接企业的用工需求等做个详尽的调研,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可以通过开发区域内的公益岗位,因地制宜地组织非正规就业,有计划、有选择地让社区内低保家庭、特困家庭先就业,逐步实现社区内的农民都有正当的谋生途径。总之,要充分发挥社区就业这个重要平台,帮助农民尽快在城市站稳脚跟,安心在安置社区生活下来。

2.开展市民素质教育,增强市民意识

要让农民从根本上认同、接受并践行市民的价值观,真正转变成合格的城市市民,就必须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对其进行市民素质教育。首先,要对社区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增强他们对安置社区现状的认识,提高他们管理和服务安置社区的能力,或者把高素质的社区工作人员调派到安置社区工作,以确保安置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其次,要通过走访、调查的方式,了解农民的真实想法,通过上门交流、电话谈心、心理辅导等手段,引导他们走出对土地的依赖心理和对未知居民生活的恐慌,鼓励他们积极借助外部力量,尽快从心理上完成身份的转变;再次,要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各种公共资源,如宣传栏、广告栏、信箱、LED显示屏等,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大力宣传城市化制度和规则,让农民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需求;最后,可以通过开办各种包括行为规范、道德规范、法律规范与规章制度在内的市民素质教育与培训讲座,提供咨询服务,宣传表扬典型案例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农民尽快熟知与市民相关的行为规范要求,积极主动地改变原有的陈规陋习。

3.调整社区文化服务功能,落实市民待遇

要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地在安置社区生活,就必须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让农民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把农民纳入城市社保体系。这是化解安置社区二元文化冲突困境的重要途径,是社区文化发挥激励、教育、引导作用的关键的物质保障。因此,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努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同时,从政策上逐步消除对农民制度上是市民、待遇上是农民的歧视,努力实现农民在养老、医疗、保险、就业、教育、司法救助等各类保障和福利上与市民同等的待遇,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保障其合法权益。这就需要适时调整安置社区的文化服务功能,实现以对居民的激励、教育、引导为主向以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为主转变,逐步建立起覆盖到每个农民的完善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体系,使农民切切实实地享受到市民的待遇,认同并接受市民的身份,积极主动地接受和融入城市生活,成为真正的城里人。

4.加强社区间文化交流,增进文化认同

要让农民摒弃守旧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减少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失落和不适应,重新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不仅要通过社区内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充实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引导和培育农民的新观念、新生活方式,还要加强安置社区与城市社区之间、不同安置社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加强不同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开展厨艺大赛、农家菜品鉴、手工编织大赛、剪纸大赛、赛歌会等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引导和欢迎城市居民“走进”安置社区,引导和鼓励农民“走出”安置社区,加强沟通和交流,相互了解。借此,可以把城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

念和城市文化传播给农民,帮助和引导他们走出原先固定的、狭隘的、以血缘和地缘为依托的生活空间和社交网络,逐渐淡化守旧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用开放的心态走出去,去接受和吸收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学会与城市居民相处,形成新的社交网络,为更好地在城市生活打下基础。

[1] 刘庆龙,冯 杰.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7(5):19.

[2] 李 昕.中国三大收入差距成因及改革探析[J].求实,2013(8):35.

[3]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8-9.

[4] 蓝宇蕴.都市村社共同体——农民城市化组织方式与生活方式的个案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5(2):144.

猜你喜欢
市民农民社区
社区大作战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意义”的问题所在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