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琴
(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中国茶道之谛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修养的启迪
方立琴
(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中国茶道以“清,寂,怡,真,和”五谛为其核心思想,它体现了人们在道德修养、人格情操、精神追求、自我认知、身心和谐等方面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这一核心思想给高校青年教师一个自我提高、和谐身心的行动指南和方法借鉴。高校青年教师应积极借鉴“五谛”思想,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道德修养、思想境界和专业水平,在身心愉悦中快乐地工作,把服务于教育事业当作终生的追求,如此才能升华自身人格,践行立德育人这一神圣的使命。
中国茶道;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修养
高校青年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学历高、专业强、思想活跃,目前正成长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的核心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高低将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中国茶道思想中的“清,寂,怡,真,和”五谛蕴含了人们在道德修养、人格情操、精神追求、自我认知、身心和谐等方面的价值追求,也是人们在德、理、艺、情、礼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它对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清”即清洁,清醒,清廉,清净,在茶道中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达到“物我合一”禅境的体现[1]。
青年教师学历高,思想活跃,与学生年龄又相差不多,彼此交流起来相对容易,很容易产生思想共鸣。但他们工作经验少,思想不够成熟,缺乏科学的育人方法和爱岗敬业精神,教学方式、方法也有待于改进,加上受现今社会多元化思想的影响,部分青年教师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不够,急功近利和拜金主义也严重影响着青年教师的工作效果[2]。所以,对高校青年教师来说“清”有着重要的意义。
“清”要求高校青年教师对职业有清楚的认识。在我国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青年教师正逐步成为高等教育师资力量的主力军,他们不但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青年大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是大学生的领路人和指导者,在立德树人,言传身教方面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更乐于与青年教师交流,所以青年教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他们的言行举止、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3]。
“清”要求青年教师对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教学方法、育人理念、人才培养及自身发展等有清晰的认知,这样才能正确地将国情与社情相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将科学方法与不同载体相结合,将学生成长成才与自身发展相结合,实现科学育人,服务社会。对学生成长规律有正确的把握,是“清”对青年教师思想认知上的又一要求,如此才能指导学生健康成长,把握关键环节,及时纠正错误,指引发展方向。
“清”还要求青年教师应保持政治敏锐性。高校青年教师要充分认清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提高自身道德情操和职业素养,强化服务意识,坚守立德树人的高尚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把教书育人当作伟大的事业来做,才能真正关爱学生,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清”还意味着青年教师要保持“清廉”的处世态度。高校青年教师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对社会腐朽思想有很强的防腐功能。但青年教师还应时时保持“清廉”的处世态度,不能盲目崇信拜金主义,时时提防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维护好教师的形象,对学生起到“德高为范”的示范作用。
“寂”为“无”,是达到其他境界的根源,是茶道思想的延伸。高校青年教师正面临着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经济压力、个人晋升发展压力等,在此情况下能保持冷寂之心,坚持做好本职工作,坚守高校这块圣洁育人之地就显得尤为重要。“寂”对高校青年教师来说有三个层次的含义:
(1)“静”。静能生慧。在中国茶道修习中“静”是必由的途径,也历来为诸多圣者文人作为修身悟道的途径。从老庄的“至虚极,守静笃”“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到佛教的“静虑”,即专心一意,排除一切干扰。可见“静”是由戒达慧的桥梁。孔子亦云:“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谓之天乐。”陶渊明称:“修外以及内,静养和与真。”苏东坡曰:“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由此可见,古人不仅把“静”作为创作之道,也把“静”作为他们人生修行的准则,同时也说明“静”在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凝聚智慧中的作用,这对于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来说尤为重要。
高校青年教师应保持一颗“静心”。“静”可以帮助他们明工作之道,察工作之法,解工作之惑,有助于青年教师屏蔽外界干扰侵蚀,坚守职业道德和思想品行,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服务学校和服务社会。同时,“静”可使人虚怀若谷,可致良知,止于至善。
(2)“敬”是对人生和工作的一种态度。在为人处事上应做到“敬”为先,学会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做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合诚处世,敬爱为人[1],减少锋芒和冲动。在学术与做人上青年教师都应怀敬畏之心,求真务实,戒骄戒躁,严谨治学,互帮互助,团结同事,做学术上的精英,教学上的巧匠,品德上的榜样,敬爱教师这一神圣职业,自尊自强,为人师表。
唯有敬业才能做到专业。青年教师无论在科研业务上还是教学方面都是新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不断学习钻研,青年教师同时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这使得他们难有足够的时间在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教书育人等方面都能做出优秀的成绩。所以,青年教师唯有乐于奉献、吃苦耐劳,对职业有赤诚之心,对科研有严谨之心,对学生有热爱之心,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3)“精”是“敬”的最高境界。高校青年教师应精心、细心、用心研究当今高等教育和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在科研和教学上精益求精,严格要求自己,坚持科学精神和批判精神,坚守科学的纯净与精神的独立,将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热忱倾注在提高个人修养和素养上,努力培养自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做到精致、创新、实效的有机融合。
“怡”代表悦意的审美领悟,它指茶人在茶事活动时,在审美观照过程中经过感知、理解、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品出了茶的物外意境,悟出了妙理,不仅达到了身心的享受,而且产生了精神升华,既可明心养性,又可达“物我两忘”。怡神悦志的精神升华是茶道的最高层次。
高校青年教师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只有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逐渐取得丰硕的成果,才能使学生在健康快乐中成长,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青年教师应不断调节身心,在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中体会收获的快乐;把工作和价值追求、思想感悟等结合起来,在服务学生和社会的过程中感触愉悦。把“责任心,热心,爱心,耐心,恒心,关心和平常心”[4]浸入自己的工作生活之中,感悟奉献之乐,体会树人之美,育人之德,这与茶道中的“怡”是相通的。
中国茶道内涵的“真”,主要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求真。有追求道之真、情之真、性之真的三重含义,体现了修养和处事上的一种态度[5]。以立德树人为先、以教书育人为重是“真”在青年教师工作中的体现。高校青年教师不只是学术上的专家,而且是培养人才的专家,是思想道德修养的模范,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直接引导者。高校青年教师应怀有对职业的真心、对教育工作的爱心,把职业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这样才能真正做好育人工作,才能将自我价值实现与学生成才、服务社会融合在一起,才能甘于寂寞和清贫,乃至把人生最好的时光奉献于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才能真正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和”是“度”、是“宜”、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和”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2]。
尽管存在转型期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教育实践中的功利化,在高校内部也存在培养措施不力,缺乏行之有效的师德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对青年教师重使用,轻培训;重科学素质,轻人文精神;重业务能力提高,轻职业道德培养的倾向,这些都在考验着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因此,高校青年教师更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保持身心健康与和悦的精神状态。
“和”还体现在“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青年教师的收入极其有限,与大学毕业后从事某些行业的同龄人相比,他们收入不够赡养父母,不够教育子女,不够购买住房,甚至不够日常的开支,稍显困窘[6],此外青年教师的价值短时间还难以以具体的成果展现出来,但学校发展、繁重教学任务、学生成长教育、校园安全稳定等都离不开广大青年教师的辛勤工作和默默奉献。
“和”亦指应顺应自然,顺应天性,这正是中和的哲学思想,可以意指和睦,平等地相处,也可以演绎出美学之和—中庸之美,和谐为美[5]。高校青年教师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生力军,是高校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等功能的希望,他们更应以“和”的心态积极向上,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道德修养、思想境界和专业水平,在身心愉悦中快乐地工作,把服务教育事业当作终生的追求,如此才能不断升华自身崇高的人格,才能担当起立德育人这一神圣的使命。
针对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现实状况和社会环境,中国茶道思想的“清,寂,怡,真,和”五谛给高校青年教师一个自我提高、和谐身心的行动指南和方法借鉴。只有“清”才能认识到理想信念的力量和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从而对我国在发展中所选择的道路、理论、制度等产生坚定的自信,才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只有在“寂”中不断学习,提高思想境界,强大自己,才能在内心牢固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才能达到“怡”的层次,切实肩负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光荣职责;只有以“真”为本,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才能在纪律和学术研究上不越过禁区,才能杜绝有损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唯有做到“清,寂,怡,真”方能致“和”,把个人与高校、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把自我价值追求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将个人小梦想和国家大梦想相结合,才能积极投入工作,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才能在爱岗敬业中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1]王祖远.茶道中的和静怡真[J].蚕桑茶叶通讯,2010(8): 38.
[2]欧巧云.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3]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3/0528/c164113-21645326.html.
[4]燕敏.“七心”到位,做学生的知心朋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0(22):240.
[5]宁静.论中国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茶叶通报,2009,31(2):77-78.
[6]陕西省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组.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研究[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1999,4(29):64-69.
Enlightenment of Chinese Tea Ceremony to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FANG Li-qin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230036,China)
The Chinese tea ceremony with“clear,peaceful,graceful,true,and harmonious”as its core idea,it embodies t which embodies people's mental shackles and value pursuit:moral accomplishment,personality sentiment,spiritual pursuit,self-awareness,physical and mental harmony and gives guidelines and methods of self improvement and the harmony of body and mind to young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The young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should learn the core idea positively to improve their own cultural accomplishment,moral cultivation,spiritual level and level of expertise and devote to their teaching carrier so that they can sublime their personality and fulfill their mission.
Chinese tea ceremony;university;young teachers;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G641
A
1672-9617(2014)01-0139-03
(责任编辑 祁刚)
2013-08-16
方立琴(1982-),女,合肥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