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节俗文化为切入点培养高职学生的传统美德

2014-04-10 13:09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节俗传统节日道德教育

王 菲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系,郑州 450011)

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优质人才,优质人才除了要有过硬的职业素养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之外,更需要有高水准的道德修养。而在高职教育过程中,由于受到重技能轻人文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时间短教学任务重等因素的限制,道德教育往往被置于职业教育之后,很难得到重视。所以,要在有限的条件内对学生实施更多的道德教育,就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为此,我们把目光转向了传统节俗文化。

节俗文化的表象是人们为了欢度或纪念节日而进行的一系列庆祝或祭祀活动,“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和熏陶,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震撼,在意识上得到净化和升华。这就是中国节日文化的主旨所致。”[1]“其传承民族血脉、提升民族精神的价值,强化民族文化记忆、心理认同的价值,维系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价值,激发与释放情感、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是任何文化形式都难以替代的。”[2]

可见,节俗文化完全能够担负起学生道德培养的重任。加之,节俗文化起源于生活,传承于生活,为高职学生所熟知,并以其较强的实践性和丰富的娱乐性得到了广大高职学生的认同和喜爱。所以,利用传统节俗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对高职学生实施道德教育具备极强的可行性。

一、节俗文化融入高职学生道德教育切入点分析

节俗文化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取向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塑造或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可见,无论对于集体还是个人而言,节俗文化的德育功能都是不可或缺也不可替代的。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节俗文化的积极、有效因素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进行干预。

为此,我们探寻了以下几个切入点:

(一)节俗文化与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文明传承几千年,中华文化中从不缺少“爱国”因素,节俗文化也不例外。在中国传统节日里,包含了太多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内容。端午节,从一个人们驱邪避疫、祈求平安的节日转变成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节日,就是因为屈原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感动了世人。清明节,本是祭祀祖先的节日,建国后也成为拜祭革命先烈的日子,人们通过这种方式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追忆那段争取民族独立的峥嵘岁月,再次经历爱国主义的洗礼。还有同清明节合而为一的寒食节,是为了纪念爱国志士介子推。人们在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赞美和弘扬介子推忠君赴义、鄙弃功名、不计回报的高尚品格。国庆节,原本就是为纪念新中国成立而设置,在国庆节里,举国上下共同欢庆,民族自信心和国家凝聚力得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不言而喻。在这些节日里,除了开展一些庆祝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外,教师要充分承担起文化传播和道德教育的责任,通过解释节日的来源和每一项庆祝活动的目的,使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包含的文化意蕴和精神实质,而不是停留在庆祝活动的表象之中。

(二)节俗文化与孝老爱亲、尊老爱幼的亲情教育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节日和亲情有着天然的联系。每到节日,“回家”、“团圆”、“思亲”的主题都会凸显出来。春节,“亲情”的味道最为浓郁。自古以来,每到春节,无论多远,他乡的游子都会克服重重困难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中秋节,赏的是月圆,吃的是饼圆,盼的是人圆。重阳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虽然身在远方,心却同家人在一起。在浓郁的节日气氛中,家庭成员一般都要祭祀祖先,一方面是对先人进行追缅和怀念,另一方面是警示后人要常怀感恩之心,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节庆活动中,长者受到尊敬,幼者得到爱护(如春节给长辈磕头祝福,给晚辈分发“压岁钱”,“屠苏酒要从年幼者喝起”[3],重阳节的登高是为了祝福老人长寿),中华民族“孝悌”的思想得到集中体现和升华。这种家庭成员内部的亲情随着节日期间同亲朋好友的聚会联欢、互赠礼品,而扩散到整个社会,使整个社会都洋溢着浓郁的友爱气氛。在西方个人主义思想逐渐入侵的情况下,当代大学生的亲情观念、长幼观念、家国观念越来越淡薄,传统节俗文化“重亲情”的美德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三)节俗文化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品格教育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同自然和外族入侵势力进行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优良品格,这在传统的节俗文化中也有体现。如春节,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放鞭炮,传说中认为,这是为了驱走一种叫“年”的怪兽,从而得到来年的平安吉祥;元宵节的舞狮活动来源于汉朝人用聪明和智慧驯服大月支进贡的狮子而使汉朝和大月支永结为好的传说;端午节赛龙舟,其的内涵无论是古越族人祭祀龙神的活动[4],还是人们表达对屈原敬仰、怀念之情的活动,都体现出人们积极进取,昂扬奋斗的精神;还有六月六洗晒节、七月圪巧节、腊八节、小年等等,都包含有这些因素。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压力明显增强的时代,一些人开始投机取巧,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危害国家、危害他人的事情,还有一些人则不思进取,只求在平平淡淡中庸碌无为地活着,这两种倾向都极度危险,又极易对高职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传统节俗文化中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对学生进行教育,相信一定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二、节俗文化融入学生道德教育方法和途径分析

在探索出适合高职学生实际的道德教育切入点后,我们还要思考采取恰当的方法和途径将此付诸实践。为此,我们有以下思考:

(一)春风化雨,将节俗文化引入课堂教学

无论基于何种考虑,将节俗文化引入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都是可行也是必需的。首先,在漫长的“文化濡化”[5]过程中,高职学生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便开始接触、学习并适应着丰富多彩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及风俗习惯的熏陶,所以传统文化对他们而言,不会像晦涩而又陌生的理论知识那样显得格格不入。其次,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节俗文化,对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每一个高职学生都有责任也有义务学好这些知识,并将其发扬光大。第三,节俗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因素也为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考虑到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传统节俗文化的教学可以灵活实施。如,大部分人文社科类专业都设置有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基础课,在这些课程中,授课教师可将节俗文化作为一个组成部分,穿插于课程中进行讲授,如有必要,也可根据学生需求,将传统节俗文化作为一门选修课供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可运用任务驱动、自主学习、自行讲述等方法,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对于理工类专业,可将节俗文化教学融入“两课”。“在‘两课’中恰当的引用传统文化知识,丰富教学内容,能够吸引大学生的关注,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也能使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6]

(二)润物无声,让节俗文化沁润大学校园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显性环节,那么校园文化建设则是学校教育的隐性环节,这个隐形环节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课堂教学,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实施节俗文化教育必须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力量,营造节俗文化氛围,关键要抓住以下两点:

一是宣传教育。每当传统节日到来之际,可组织学生通过宣传板块、校园报刊、校园广播等,对节日的来源、风俗习惯、文化内涵等进行详细宣传,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关键是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改变大多数学生“过节就是为了放假”、“过节就是娱乐和狂欢”的思想。在平时,可在校园网开辟传统节俗文化专栏,除给学生介绍节俗文化知识外,还可开发一些有奖问答的互动游戏,上传相关的视频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长期的宣传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还能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是活动推进。对于过节,学生们目前所关注的可能就只剩下吃喝玩乐,虽然在他们看来,这也是对节日的一种庆祝,但已经远远偏离了传统节俗文化的主题。高职院校要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编排组织出承载着浓重文化含量的娱乐游戏内容”[7]。如元宵节,组织学生自己做花灯、制灯谜,包元宵、煮元宵,让学生体会劳动的快乐和友情的温暖;清明节,学校除要求学生回家祭拜自己的祖先外,还可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重阳节,可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献爱心,培养他们尊老爱老思想,也可组织学生登高、秋游,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诸如此类的活动不胜枚举,只要学校精于开发、勤于引导、善于管理,一定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节俗文化融入学生道德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寓教于乐,处理好传统节日娱乐性和教育性的关系

较强的娱乐性是高职学生易于、乐于接受节俗文化的重要原因。但要让节俗文化对高职学生的道德培养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强调它的教育功能。单纯宣传节俗文化的娱乐性,会使节俗文化沦为学生的娱乐工具,失去它的独特品质,在这个西方文化不断向中国渗透的时代,在同洋节的竞争中一败涂地,何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而一味强调传统节俗的深刻文化内涵,并对学生进行枯燥的、纯理论的说教,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执教者要把握好“度”,以娱乐为表,以教化为里,以节俗文化为手段,以道德教育为目的,将节俗文化的娱乐性和教育性完美结合,在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与时俱进,发掘传统节日的新内涵、新形式

节俗文化经久不衰,除得益于她的深厚文化根基外,还得益于人们在传承中对她的创新,这才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动力所在。虽然高职院校节俗文化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但也应承担起“创新”的重任。传统节日的内涵和庆祝手段都可在现代校园有所改变和创新。如七夕节,可淡化传统观念中对牛郎和织女浪漫爱情的同情以及对封建制度的批判,而引导学生在婚姻完全自由的现代社会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春节,除传统的面对面拜年、电话拜年,还可组织学生短信拜年、电邮拜年,并进行评比;清明节,为了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可在特定情况下引导学生进行网上祭祀等。

(三)去粗取精,摒弃不良风俗习惯,凸显节日的文化内涵

节俗文化传承到现代社会,其内涵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多变化。执教者如何引导学生去面对这些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如现代社会节日庆祝中出现的商业化、狂欢化和西方化倾向。这些倾向的产生,我们无法避免,也很难改变,但我们要教育高职学生面对这种倾向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把节日作为过度消费、集体狂欢、发泄情绪的端口。而应通过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分析,教育学生认识到节俗文化是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纽带,其中蕴含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血脉,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对节日文化内涵的分析,同样适用于外来节日。目前很多学生迷恋“洋节”,渐渐淡忘了传统节日,这就需要教师抓住西方节日的文化内涵,与之同传统节日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认清“洋节”的本质,了解传统节日的魅力,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所以,要想使传统节日不被现代人们忘记,不被西方节日排挤,并发挥其正能量,促进青年学生的道德培养,就必须抓住“文化内涵”这个根。

[1]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丛书编委会.中国节俗文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13.

[2]王文章,李荣启.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J].艺术百家2012(3).

[3]李荣启.杂论中国传统节日的精神[N].人民日报,2012-6-29.

[4]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五卷[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36.

[5]吴泽霖.人类学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6]李敏.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重塑[J].时代文学,2011(6).

[7]郑雪松.传统节日文化在大学传承的教育价值[J].时代文学2009(3).

猜你喜欢
节俗传统节日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传统——以夏至节俗为中心的考察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西班牙节俗及语言文化
伪满时期东北文学的节俗书写
中国的传统节日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