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的婚姻风险研究

2014-04-10 13:09:21王一贺朱宁
关键词:流动人口婚姻家庭

王一贺,朱宁

(郑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流动人口的婚姻风险研究

王一贺,朱宁

(郑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因社会体制的限制以及流动人口自身能力水平的制约,我国流动人口的婚姻时刻处在风险之中。为解决流动人口婚姻风险这个社会问题,在风险社会的理论框架下,首先分析了与流动人口婚姻风险密切相关的流动人口群体特征,其次分析流动人口可能遇到的婚姻风险类型,最后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提出了解决流动人口婚姻风险的具体措施。

流动人口;风险社会;婚姻风险

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大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社会不断进步,科技飞速发展。我们在感叹这些变革带给我们生活便利的同时,同样也应看到,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危机无处不在,风险社会这个全球性的现象正逐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正如吉登斯所说,“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可怕而危险的世界[1]。”尤其对于我国,这个正处于转型期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激烈的社会转型致使我们生活的不确定性加强,跨越式的城市化进程更使这种风险被无限度的放大,而把眼光放到更具体的层面,我们同样可以看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激增的流动人口也冲击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激增,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2011年9月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我国的流动人口2011年达到了2.21亿。调查表明,青年群体占据了这庞大流动人口的大多数,在2.21亿流动人口中,18~35岁的青年人口超过了70%[2],恋爱与婚姻是他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婚姻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设置,在合适的时候组建一个家庭是人类基本的需求,如何规避流动人口的婚姻风险,使他们正常的恋爱、婚姻,是满足他们基本生活的一个条件,更是他们顺利融入社会的前提。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流动人口自身能力水平的制约,致使他们的婚姻处在风险之中。流动人口的婚姻风险不仅会影响他们的正常婚姻家庭生活,降低他们的幸福感,更会影响他们对社会的态度,为社会的发展造成潜在威胁,加大社会管理的难度。

一、流动人口的群体特征

1.流动人口规模大,年龄结构年轻化

流动人口首先的一个特征就是规模大,如前文所引,我国流动人口2011年达到了2.21亿,且这些流动人口大都集中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他们是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同时,他们的飞速增长也给城市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他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忽视风险。而如何解决这么大规模人口的婚姻问题,使没有形成婚姻的人口形成婚姻,形成婚姻的人口可以安定,也是社会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他们的规模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婚姻极易处在风险之中。

流动人口的另一个特点就年龄结构年轻化,据统计,在2.21亿个流动人口中,年龄在18~35岁的占到了70%。大量的流动人口处在适婚年龄之中,解决不好就会造成婚姻风险,导致大量流动青年大龄单身,其本身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生活态度,久而久之,甚至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2.流动人口收入水平低,生活质量差

流动人口以低收入为主,他们流动的最初动因就是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流动人口家庭的人均月收入在500以下的占4.5%,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占27%[2]。由于收入较低,他们一般都居住在自租的城中村廉价房,甚至集体宿舍之中,生活和卫生条件差,且房屋租金的支出占到了流动人口家庭收入的22.8%,这使他们的生存条件更为艰难。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而生存处在最基本的位置,如果流动人口的生存出现很大的问题,那对爱情乃至婚姻的追求也就无从谈起。经济上的原因致使大量流动青年没有能力追求爱情,长久处于单身状态之中,大量已经成婚的流动人口生活无以为继,这些都使流动人口的婚姻家庭状况处在风险之中。

3.非正规就业者占了流动人口很大比重

“非正规就业”首次出现在国际劳工组织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世界就业计划”报告中。非正规部门就业包括“生存性活动,如街头小贩、擦皮鞋男孩,收垃圾者,捡破烂者;家庭内雇用的有酬家庭工人;家庭工人和在血汗工厂生产链中的“隐蔽的工资工人”[3]。由于我国非正规就业发展受经济体制转型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双重驱动,使得我国非正规就业人口庞大。从非正规就业人群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一类是城镇下岗工人;第二类是城市原先一直在体制外就业的居民;第三类是进城农村流动人口,其数量远远超过前两类人群。与前两类相比,农村流动人口的处境更加恶劣:他们不但在劳动、收入待遇等方面远远低于前两者,而且从事的职业大多是前两者所不愿干的“苦、脏、累、差、重、险”的工作,被称之为城市“工作中的贫穷者”,这是一种严重的就业歧视。在这种就业歧视的影响之下,流动人口的婚姻风险也大为增加。

4.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度低,成为城市中的“乡下人”

由于流入地和流出地在社会、经济、文化、风俗、社会生活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特别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大规模的流动人口都停留在流而不迁的状态,无法成为居住地的永久居民,只能成为城市中的“乡下人”。研究发现,有些在杭州生活了5年以上、甚至是10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当问及他们对流入地社会的看法时,相当多的人承认自己与当地人交往甚少,很少参与当地社区的组织和活动,他们认为自己并不是当地社会的真正成员,只不过是暂时寄居而已[4]。这使得外来人口“被边缘化”,很难融入到主流社会群体中。这种难以融入在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之间形成了一道隔膜,阻挡了一切可能的交流,包括爱情与婚姻。

二、流动人口的婚姻风险

1.形成婚姻的内在风险

内在风险指的是由流动人口自身原因造成的婚姻风险。

在女性方面,由于受现代城市高度理性化特征的影响,她们的爱情观也趋于理性化。爱情已经不是婚姻的唯一条件,结婚再也不是被爱情冲昏头脑后的一时激情,她们更多的看重物质方面的条件,在步入婚姻殿堂前,她们需要得到经济上的保证。尤其是由农村流往城市的女性,她们到城市的唯一目的就是经济条件的改善以及经济地位的提升。据调查,有2/3的女性都渴望嫁一个拥有所在地城市户口及住房的人。但从城市单身男性的角度来看,农村流往城市的女性并不是他们结婚的首选,城市居民更渴望找一个在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甚至经济背景都相匹配的女性作为对象。而农村流往城市的女性家庭背景差,受教育水平低,经济背景更是处在社会底层。这也就导致了大量女性难以找到理想的对象,使婚姻处在极大的风险之中。

在男性方面,导致婚姻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农村流往城市的男性对自身的不认同。如果说社会不认同客观上使农村流往城市的男性处在不利地位,那么他们对自身的不认同就主观地将自己默认在这个位置上不肯回归。农村流往城市的男性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物质生活艰难:他们做非正规的工作,拿微薄的薪水,住在城中村的廉价出租屋内,物质上对自己不认同;同时,他们的精神生活也非常匮乏,因为文化水平低,他们的文化活动仅停留在去网吧上网、玩游戏方面,难以接受高层次的文化教育,精神上的认同与城市居民也越来越远。他们更不敢大胆地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婚姻变得遥远,婚姻风险被他们自己的不认同提高到了很高的水平。

2.形成婚姻的外在风险

外在风险主要指的是由于社会原因造成的流动人口的婚姻风险。

首先是由体制原因造成的婚姻风险。流动人口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群体,之所以说具有中国特色,是因为中国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户籍制度[5]。由于流动人口户籍身份的缺失,他们虽能在城市工作、生活,从一个城市流往另一个城市,但只能游离在城市体制之外,享受不到城市体制的福利。户籍制度是具有粘合性的,始终限制着流动人口群体的发展,甚至有些城市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中,粘合性的限制就存在在户口之中。这也使得他们始终摆脱不了“乡下人”的身份,因为这个身份他们享受不了医保,获得不了福利,甚至在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买房时,也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这也直接导致他们在形成婚姻时遇到风险。

另一个形成婚姻风险的外在原因是社会资本的缺失。社会资本指的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体,他们或多或少与制度化了的相互认识与认知的持续关系网络联系在一起……通过集体拥有的资本的支持提供给他的每一个成员”[6]。流动人口由农村流往城市,生活时间相对较短,没有积累社会资本的时间优势;另一方面,这些流动人口与城市人口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难以被城市居民认同。这两方面造成流动人口的社会资本严重缺失,其中就包括了适龄对象的介绍这个关乎恋爱、婚姻的社会资本,间接地对流动人口的婚姻造成了风险。

3.婚姻经营的风险

流动人口婚姻经营的风险首先体现在计划生育的风险。流动人口大部分由农村流往城市,他们的生育观念还很传统,多子多福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他们更倾向于要一个以上的孩子,甚至有的农村夫妇流往城市的目的就是为了逃脱计划生育的处罚,继续完成他们传宗接代的任务,每个孩子的抚养都是负担,这在无形之中使流动人口的生活更加困难,当物质条件处在风险之中,婚姻风险也会增加。

流动人口婚姻经营的风险其次体现在婚姻破裂的风险。流动人口的婚姻破裂会带来比普通市民的婚姻破裂更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围绕着离婚和没有父亲的儿童问题,但是这些变化本身就带有全球性质,任何社会都无法逃避它们[7]。”由流动人口家庭婚姻破裂产生的单亲家庭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尤其是仅有母亲的单亲家庭。这也是流动人口婚姻风险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

三、降低流动人口婚姻风险的策略

1.宏观策略

首先,政府应改革户籍制度,剥离粘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不合理、不公平的行政命令和管理措施,使户籍制度的功能回归到人口登记、信息管理和秩序维护之上,消除流动人口“乡下人”的身份特征。这样的举措可以使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以市民的身份更好地投身于工作生活之中,以积极的心态追求爱情与婚姻,从制度层面消除流动人口的婚姻风险。

其次,应制定适合流动人口的福利政策。我国现阶段的城市福利政策如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主要针对城镇人口,这就使得比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生活更困难的农村流动人口生活无保障,在面临疾病、突然失业等突发情况时,生活迅速陷入危险之中;这会使没有形成婚姻的流动人口没有能力追求爱情与婚姻;使得经营婚姻的流动人口放弃家庭带给的负担,造成婚姻破裂的风险。因此,政府应着力制定适合流动人口的福利政策,使他们在面临突发的风险时,拥有抵御风险的社会支持。

2.中观策略

中观层次主要针对流动人口生活所处的社区,工作所处的企业。社区与企业和流动人口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在消除流动人口形成婚姻的风险以及削减流动人口婚姻经营风险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

在消除流动人口形成婚姻的风险方面,社区和企业可以起到一个婚姻中介的作用。对于规模比较小的企业或社区,可以采取直接介绍的方式,因为社区与企业与男女双方接触较多,对他们的性格、择偶条件有较深的了解,这种方式介绍的男女走进婚姻殿堂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或社区,可以在节假日或周末组织文娱活动,如广场舞、周末游园甚至是直接的相亲活动,这样可以活跃社区、企业的文化氛围,丰富流动人口的精神生活,降低流动人口的生存压力,最重要的是可以扩大流动人口之间的接触机会,扩大他们的交友圈,发现自己潜在的交往对象,降低流动人口形成婚姻的风险。

在削减流动人口经营婚姻中出现的风险方面,社区可以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第一,为生活困难的流动人口家庭解决困难,比如帮助他们的子女入学,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等,降低他们的生活压力,使他们感受到企业与社区的温暖,勇敢地承担起经营家庭的责任,避免逃避家庭引起婚姻风险的情况发生。第二,对产生家庭矛盾的流动人口家庭进行社会工作者的个案介入,分析他们家庭矛盾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具体矛盾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以消除家庭矛盾,降低流动人口婚姻经营中出现的风险。

3.微观策略

微观层次指的是流动人口自身在择偶观、生活态度、婚姻责任感方面的转变,是流动人口对自身提升的过程。流动人口要转变择偶观,扭转现阶段对于择偶过于理性的趋势,应将感情放在选择恋爱对象、结婚对象的首位。要有与自己的丈夫(妻子)一起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的想法,而不是把现成的房子、车子作为唯一的标准。流动人口要转变生活态度,积极地工作、学习。在工作中提升自己,在学习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带动自身物质水平与精神水平的全面提升,而不是一味的埋怨社会带来的不公。一个积极、乐观的人总能感染周边的人,以积极地态度投身生活也必然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婚姻与爱情。拥有家庭的流动人口要提升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感,改掉自己平时生活中如抽烟、赌博等不良习惯,积极的工作生活,创造财富,为自己的家庭谋求幸福,降低自己的婚姻家庭解体的风险。

[1]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后果[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52.

[2]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1.

[3]原新,万能.流动人口、非正规就业与大城市发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8-33.

[4]杜萌,张亦嵘.流动人口的困惑和希冀[N].法制日报,2007-12-18.

[5]郑杭生,陆益龙.开放、改革与包容性发展——大转型大流动时期的城市流动人口管理[J].学海,2011(6):76-80.

[6]皮耶·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

[7]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61.

A Study on Marriage Risk of Floating Population

WANG Yi-he,ZHU Ning
(Facult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IIn China,marriage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s under risk all the time because of social system limitation and ability limitation.We should solve this problem under the framework of risk society theory.Firstly,analyzed the group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secondly,analyzed the possible marriage risk that floating population may encounter;at last,proposed specific measures on macro,meso and micro level.

floating population;risk society;marriage risk

C913.13

A

1672-9617(2014)01-0048-04

(责任编辑 伊人凤)

2013-08-16

王一贺(1986-),女,河南永城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婚姻家庭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34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01-28 10:49:06
恋练有词
漫画
关爱明天(2016年12期)2016-12-20 05:21:01
数说流动人口
民生周刊(2016年27期)2016-11-24 03:55:42
数说流动人口
民生周刊(2016年21期)2016-11-19 14:08:09
寻找最美家庭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湛江文学(2015年10期)2015-01-03 08:06:37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
中国卫生(2014年8期)2014-11-12 1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