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与大学生行动的联系与阻断机制研究

2014-04-10 13:09:21肖易凡黄芳郑燕婷
关键词:舆情舆论机制

肖易凡,黄芳,郑燕婷

(莆田学院 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网络舆情与大学生行动的联系与阻断机制研究

肖易凡,黄芳,郑燕婷

(莆田学院 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网络舆情成为影响和导致大学生群体事件的重要因素,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研究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课题。通过网络舆情的特征,分析其与大学生行动的联系,并探讨有效的阻断机制,这对于维护校园秩序和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网络舆情;群体事件;阻断机制

如今,在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下,网络已成为一定社会思想文化和舆论信息的重要载体。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引领者,是网络上最活跃的群体,网络论坛、跟帖、日志、微博等工具为我们的沟通交流提供平台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已演变成为大学生群体事件的重要诱因。近年来,大学生事件时有发生,并给高校正常教学、工作和生活造成一定干扰,直接影响高校的安全稳定。因此,研究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特征与大学生行动的联系,并构建快速干预及科学有效的阻断机制,对促进校园和谐具有深远意义,是重要而又迫切的研究方向。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及主要特征

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新的舆论类型,它是网民借助“网络”这一介质所表达出来的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态度、意见、看法、信念和情绪等彼此交汇、较量、影响、融合而成的一种舆论态势[1]104。高校网络舆情则是指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特别是校园公共事务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

与过去相比,今日的校园少了些许淡定与平静,多了一份鼓噪与喧嚣。如果说之前的高校网络舆情还是以大学生表达学习、生活中的感想为主,那么现在校园网络中流通的则是更加纷繁复杂的内容。国际时事、社会热点、娱乐八卦都成为高校网络舆论的焦点。大学生由于具备个性鲜明、思维活跃、信息素质高等特点,非常乐于参与到这些话题的讨论当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的校园网络舆论也是一次大规模的知识宣传活动,对于扩大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提升大学生参与社会建设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2]。

从舆情本身的主要内容看,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是以下几类:一是国内外重大热点问题,涉及社会稳定事件;二是特殊时期发泄;三是教学、生活反馈,与师生利益相关的舆情信息;四是社会与高校个体特殊事件;它具有“自由性与可控性,情绪化与非理性,交互性与即时性,丰富性与多元性,隐匿性与外显性,个性化与群体极化性”的特征[3]。

二、网络舆情引发大学生行动特征

大学生们正处于青春年少阶段,思想独立、思维活跃,在年龄、阅历上有极大相似性,且上网时间和场所比较固定,容易引起共鸣,但由于阅历不足,在网络世界中,在煽动性言语影响下,容易被居心不良者利用,在热情的同时缺乏理性易冲动,产生片面、主观、偏激的观点和行为,从而将舆论转为实际行动。这些行动往往具有以下特征:

1.信息及时性

随着网络信息的高速化与普及化,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第一时间获取、传播和沟通信息,信息容量大、收集资料速度快、足不出户就可以收集到全国各地各方面的资料,并实现组织和行动的迅捷、一致。

2.行动衰退快

由于网络信息的即时性,由网络舆情引发的大学生行动往往缺乏明确的目的、精密的组织和筹划,加上大学生年轻气盛,易热血冲动、容易被煽动,又基本是重在参与心理、缺乏持久性,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大学生行动快速进入衰退阶段。

三、网络舆情与大学生行动的联系[1]105

网络舆情虽是影响和导致大学生行动的重要因素,但还不是充分条件。只有当一定的条件或媒介成熟时,网络舆情才会引发大学生行动。一般来说,由网络舆情引发大学生行动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相关网络舆情的产生

大学生群体极为关注或涉及大学生利益的话题往往是诱发大学生行动的重要因子,处理得当与否关系到大学生的行为表现。若处理不当则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满情绪,当不满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又缺乏正常表达不满、宣泄压抑的途径,将大幅度提高大学生将情绪转化为行动的可能性,量变引起质变,发生的偶然性即可能转变为必然性。

2.主流舆论的形成

由于个人的思维方式及个人观念存在差异,关于热点话题的看法也存在差异,伴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与激烈,网民的意见逐步出现分歧,一些人凭借自身素质充当起“舆论领袖”并形成各自群体,在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引领网民在话题上快速形成局部相对一致,不同的群体之间相互竞争,在一定时间内,强弱就会渐渐显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在从众心理影响下,大学生容易把主流的声音当作优势或正确的意见来认知,伴随着越来越多的跟随者,其意见不断被强化,主流舆论形成。

3.有效的行动动员

在主流舆论形成之后,大学生便具有了精神上的基本支持,但这不一定会引发大学生行动,要促使大学生行动,还需要有效的行动动员。大学生群体往往表现积极,追求自我特征,向往自由,但缺乏理性及对社会的认识。社会群体中若有人采取有效的手段来鼓动大学生,号召其从网上转为网下,把情绪转化成行动,若其得到了多数学生的呼应,这就意味着大学生集体行动已处在萌芽阶段。

4.阻断机制失效

在主流舆论形成且在“领袖式”人物有效的行动动员下,大学生集体行动能否发生还决定于阻断机制是否有效。若阻断机制能够成功并且有效,那么行动就被扼杀在萌芽阶段,但若阻断机制失败或无效,行动便不可避免了。由此可看出,一个完整有效的阻断机制是抵制大学生行动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四、有效阻断机制的探讨[1]106

由于网络舆情引发大学生行动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故不同阶段就要制定不同的应对机制。在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导向阶段应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在大学生行动产生与发展阶段应建立应急阻断机制;而且在行动结束阶段还要有后续的防范机制。根据学校的实际准确把握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提出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对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前期对网络舆情的有效预警,防患于未然

(1)建立清晰的校园监控与预警机制。众多事实表明,大多数大学生行动都是有事先征兆的,同时也具有可防性、可控性。若高校能够加强关注与重视,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作出科学的判断,就能及早地预防和纠偏[4]。首先是要建好平台,加强高校互联网阵地意识,比如建设好门户网站,如党建、共青团、社团及校园论坛等互动平台,确保这些平台在高校网络舆论场的话语权,通过建立一个高效实用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模式,来牢牢抓住网络舆情的导向。同时要增强网络平台的可看性、互动性及服务功能,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间的交流,比如积极运用博客、微博等新技术,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一个全新的领域,这对改变我们意识形态过于强势僵化的思维模式和形象很有利,能够以更具亲和力的形式引导不同思想,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其次是建好队伍。学校应成立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研判队伍,及时发现情况,及时汇报情况,提出解决方案,以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最后是制定好制度。高校应制定好网络舆情危机处置预案,明确职责、要求和处置流程[5]。高校工作者要利用好网络这块新阵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正确看待舆情向背,抓主流去旁支,正面对待突发事件的发展,不跟风进行无根据的臆想猜测或低下的语言谩骂。

(2)主动出击,着重预防。主动出击,实质上是要全面掌握网络舆情信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大学生行动。高校老师要高度关注学生网络表达与宣泄的主要途径,及时掌握大学生群体的网上动态,对有可能引发大学生行动的网络舆情开展有效识别、排查和筛选工作,对其未来发展趋势、潜在危险等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较为准确地预估网络舆情对大学生行动的影响。

2.对大学生行动发展阶段有效的应急阻断机制

在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发现网络舆情危机时,应立即启用应急阻断机制,首先是建立网络舆情的疏导机制,这要求高校在处理危机时不能采取强制或过于激烈的方法,应通过有效疏导,逐步引导其正确认识。此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质疑和猜测,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和其他媒介,进行干预,正面发布关于危机的解释和意见,不能隐瞒事实、推卸责任,并且及时说、重复说。对舆论的引导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反映客观事实,因为事实是舆论引导的基础,离开了事实,网络舆论引导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越是追求真实性,网络舆情发展方向就越趋于理性,一味地堵和捂的态度,不仅不利于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反而会造成信息堵塞和误差,引导网络舆情朝非理性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在转变观念上,首先是要树立“疏而不堵”的理念,及时客观地公布有关事件的客观信息。通过学生队伍与老师队伍,在各类校园平台中,引导学生了解事情的真实性,以客观的态度看待问题,以理智的心态去分析问题。

当疏导机制无法阻止大学生行动时,则需要立即采用阻断机制,即应急处理机制,这需要多方参与、网上网下联动,积极应对,尽量控制局势,遏制事件蔓延。其主要的环节包括:快速控制事情的动态发展,为解决问题进行对话、沟通、劝阻、安置或驱散人群,重视矛盾或问题的善后处理以及处置效果的评价与监督等[6]。高校还需要寻求政府、社会和个人等各个方面多领域的支持、配合,共同解决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3.结束阶段后续的防范机制

网络舆情引发的大学生行动在得到有效的控制与处理后,还要注意消除整个事件所遗留下的负面影响,因此,建立后续的防范机制是极其必要的。后续的防范机制主要分为网络中与实际中。网络中的舆情,需要引导其向有利于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和稳定事态的方向发展;在实际中,则需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并疏导不良情绪,特别要注意对大学生中所谓的领袖式人物的引导和安抚,同时把这些事件作为真实案例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实践证明,对与网络舆情相关的大学生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予以总结和及时发布,既有利于大学生弄清事实真相,又有利于他们吸取经验教训,同时也可以使网络舆情趋于理性和渐渐淡化消失,使学校彻底掌握网络舆情的主动权。

[1]张杨,周晓波.高校应对由网络舆情引发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对策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2,14(3): 104-106.

[2]缪志波.浅析微博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与指导[J].当代教育论坛,2012(247):118-122.

[3]李伟东,刘敏姬.论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校园稳定维护[J].教育与职业,2010(7):71-73.

[4]耿健,徐远平,王文生.网络舆情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3): 106-108.

[5]廖华跃.基于效应分析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构建[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11(2):76-78.

[6]温志嵩.网络舆情与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对策探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9,12(1):87-88.

Study on the Contact and Blocking Mechanism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the Students Action

XIAO Yi-fan,HUANG Fang,ZHENG Yan-ting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Putian University,Putian 351100,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university students'online public opin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and resulting in university students'group events,so the research on university students'online public opin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j students'affairs.It is important for the maintenance of campus order and stability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students'action,and exploring the effective blocking mechanism throug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Network public opinion;group events;the blocking mechanism

G412

A

1672-9617(2014)01-0042-03

(责任编辑 伊人凤)

2013-10-19

肖易凡(1987-),女,福建莆田人,助教,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机制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环球时报(2019-04-12)2019-04-12 08:19:01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3:06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6期)2016-09-19 02:16:48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24期)2016-02-11 03:34:38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中国卫生(2015年9期)2015-11-10 03:11:12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12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