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孟子“孝”之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014-04-10 12:41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孟子子女

武 静

( 内蒙古警察职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

借鉴孟子“孝”之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武 静

( 内蒙古警察职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

孟子德育思想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崇高精神境界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发蒙作用,对于孟子“孝”之思想更具有普世价值。深入挖掘孟子“孝”之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对于新时期思想政治建设、精神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孟子“何谓大事”,“何谓大孝”,“如何行孝”及孟子“孝”思想之当代启示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孟子;孝;传统美德;启示

孟子是我国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后世尊称“亚圣”,其德育思想的教育作用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道德境界的激发、崇高精神的塑造,有着极其重要的导引作用。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树立了舜的“至孝”形象,孟子对“孝”思想之论述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其对孝亲敬老的论述具有普世价值,古今中外通用,特别是今天更应该大力提倡。挖掘孟子德育思想中有价值的孝道思想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于我们的当代道德建设都大有裨益。

一、何谓大事:事亲为大

“‘孝’是社会伦理、家庭关系的核心精神和根本纽带。父母生养子女,子女赡养父母是人自然的天性。”[1],儒家素来倡导孝道,论语《学而》篇所载:“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孝顺父母长亲,爱护弟妹并作出榜样。孟子继承孔子的孝道思想,在人之初性本善的基础上,阐述了孝悌思想以及价值内涵,进一步诠释“孝”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和终极目标。

“在《孟子》一书中,“孝”字频现29次,其中涉及孝的观念几达50余次。”[2],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扩充善端“足以保四海” ,否则“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这里的“事父母”是人性善的自我扩充的必然结果,扩充善端“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孟子指出尧舜之道的精神实质就是孝悌,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告子下》),“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离娄上》),仁义之道亦是孝悌而已。此处孟子强调孝是为人之本,对父母行孝实属天经地义。父母给予子女生命,养育子女成人,所以当父母年老之时子女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所以孟子进而告诉我们:“事,孰为大?事亲为大。”(《离娄上》)。孟子孝的思想正是围绕“事亲”展开,并进一步阐明大孝之于大爱互为因果的思辨关系。

二、何谓大孝:大孝终身慕父母

孟子特别崇尚尧舜之道,所谓“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滕文公上》),展示舜的“至孝”形象:“大孝终身慕父母”。传说中舜是孝敬父母、爱护兄弟的典范,自己即使受到父兄不断迫害,但是对父兄依然毫无怨言。孟子指出:“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万章上》),这里孟子指出舜虽然受到天下人的拥戴,美女、财富和至尊的地位,都不能解除他的忧愁,而若得父母欢心,才得以解忧,可见再没有比取得父母欢心更重要的了。孟子看重舜终身无条件对父母行孝,最终取得父母欢心的行为,所以以孝为做人根本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孝者。孟子又说:“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此所谓“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万章上》),人在小时候依恋父母,长大倾慕美女,有妻恋妻,当官取悦君主,这都是人之常情。但是孟子推崇效法舜,始终不改“慕父母”之心,一个人一辈子都对父母保持儿时的依恋,这才是至情至真最大孝。舜之大孝达到了孝的至高境界。

三、如何行孝:养志与养口体

孝的核心思想就是赡养、尊敬、爱护老人。孟子将当时社会不孝行为概括为五个方面:“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离娄下》)。放浪形骸,沾染上懒惰、玩乐、贪财、纵欲、逞勇好斗等恶习,不奉养父母皆为不孝,这些懒惰、私心重、放纵自己的人是不可能对父母真正尽孝的。

何谓孝?孟子主张“孝”必须具备物质、精神两个层面内容,即孝亲敬老不仅表现在养上:“养口体”(《离娄上》),而且更主要的在敬上:“养志”(《离娄上》)。所谓“养口体”就是尽己所能的满足老人物质需求使其衣食无虑。孟子特别强调老人劳动能力逐渐丧失并在物质生活方面的要求是“五十非帛不煖,七十非肉不饱”(《尽心上》)。故而为人子女一定不要让父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梁惠王上》),不必再为生活奔波,而是安度晚年,使“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梁惠王上》)。但是单纯在物质生活上保障父母无忧还不能称作“孝”,孟子继而提出“养志”。所谓“养志”,就是保证对父母在精神生活上赡养,要尽己所能的满足父母情感上的需要,令其精神愉悦。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尽心上》),那种只是单纯满足父母物质生活的需求,而忽视父母精神生活渴望的,即使是一日三餐美味佳肴,也无异于养牲畜。所以“孝”之主旨在“敬”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万章上》),“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此之谓大孝”(《离娄上》),奉养双亲要“尊亲”、“得亲”、“顺亲”。子女对待父母必须有发自内心的尊崇,要全面关心父母,使其在物质和经济层面“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求”,更重要的在于重视老人的情感需求,孝养不一定山珍海味,在于是否令父母无忧无虑。孟子借曾子奉养曾皙、曾元奉养曾子的事例进一步阐明“养口体”和“养志”的实质区别。“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离娄上》),所以只是让父母吃得好,而违逆父母意志,这是“养口体”。不仅让父母吃得好,而且顺从父母意志,才是“养志”,所以孟子主张“事亲若曾子者,可也”(《离娄上》)。使父母在有生之年得以养体和养志,才是真正的“孝”。在对自己父母行孝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指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说明孝可以由亲人向他人扩展的特点,从而产生对他人的博爱之心,才能使整个社会和谐,使整个国家一片祥和。

四、孟子“孝”思想之当代启示

通过对孟子孝思想的阐述,笔者感慨良多,其实孝敬老人是多么普通、多么天经地义的一件事,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却没有做好。按照联合国老龄化评判标准,我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目前,由于人们受到各种思想观念影响,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碰撞,我们不可回避的是社会道德滑坡现象严重,不孝敬父母已是屡见不鲜。现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不可能完全依靠社会保障解决养老问题,因此子女必须担负起赡养父母的责任。尽管我国《宪法》第49条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但是现状是各种媒介展现的“弃老” 、“虐老”、“不敬老”等丧失良知的行为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不知道面对父母沿街乞讨或者住着不能挡风避雨的屋舍时,他自己的子女会怎么想?将来又会怎么做?四川曾发布《关于共产党员和国家干部带头敬老养老助老的意见》,指出官员不孝敬父母不能升官,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不回家看望老人违法。孝顺是被规范、制约出来的,这真是一种无奈与悲哀!难道社会进步了,尊敬孝敬老人就过时了?爱自己的父母的孝行,它最贴近我们的生活,最容易唤起人们的良知,也最能激发人们的道德感情,试想连父母都不在乎了,对待他人又若何?

所以我们呼吁,应该大力效仿、提倡孟子“孝”思想,赡养老人既“养口体”又要“养志”,重在为老年人提供精神和情感上的慰藉。“中国社会是以家庭为基本细胞的,国家的和谐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与稳定。”[3],“如果每个家庭都能成为健康的社会细胞,那么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就能提高,社会各成员的凝聚力就能增强。”[4]因而继承“孝”这个道德遗产,大力倡导孝敬老人的优良家风、家教,对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孝”的具体内容也会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与时俱进,但孝的基本精神永远提倡。今天弘扬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仅能减轻社会保障的压力,而且能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孝扩而充之,爱老才能家和睦,爱家才能爱社会,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所以说孝敬老人不单单是道德问题,它的确也是关乎着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政治问题。此外,不完全统计大学生自杀、杀人案例自2002年起呈上升趋势,频繁的诸如此类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年轻人啊,不要动辄轻易选择死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楚是何等的凄凉和无助,这是现代人更大的不孝。

总之,就个人层面而言,只有将“孝”作为个人道德养成的自觉行为才能被国家和社会所悦纳;就家庭层面而言,家庭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家和才能万事兴;就社会层面而言,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终,才能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稳步有序发展。所以说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身教重于言教,为自己的子女树立榜样,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政治经济建设、道德文明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相关制度的逐渐完善,人们对“孝”的认知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拓展,人们行孝将成为不需要法律规范的本能行为。再次呼吁,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请孝敬父母吧!这是做人最起码的原则。

[1]苏喜娥.当代传统孝文化缺失原因浅析[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4):57.

[2]周淑萍.孟子的孝道思想底蕴[J].唐都学刊,1999,(4):25.

[3]苏喜娥.当代传统孝文化缺失原因浅析[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4),57.

[4]潘建锋.传统孝道在养老中的作用及现实意义[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6):43.

[5]鲁国尧,马智强.孟子注评[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6]东方桥.孟子现代读[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7]黄俊杰.中国孟学诠释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蒙培元.蒙培元讲孟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武静.孟子德育思想及当代启示[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9):25.

(责任编辑:付元红)

Learning from Mencius "Filial Piety" and Carry forward Traditional Virtues of Chinese Nation

WU Jing

( Inner Mongolia Police Professional College,Hohhot,Neimenggu 010051,China )

Mencius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which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core values of Chinese nationality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lofty realm is of more universal value for the thought of Mencius "filial piety". It has grea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the new perio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o think deeply Mencius "filial piety" and carry forward the fine traditional virtu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what is Mencius event", "what is the big filial piety", "four aspects on discussing how to filial piety" and Mencius "filial piety".

Mencius; filial piety;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enlightenment

2014-08-30

武静(1975-),女,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讲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政治理论。

G641

A

1671-4385(2014)05-0073-03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孟子子女
身边的传统美德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做人美德
磨刀不误砍柴工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