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振林
贯彻落实“新国十条”推动气象与保险的深度融合
上海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振林
今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要求将保险机制纳入国家的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并且鼓励开发天气指数保险等新兴产品和服务。与之相契合的是,中国气象局在推进我国气象现代化发展方面,也要求各地气象部门积极探索新方法、新机制,不断提高公共气象的服务能力和社会效益,发挥好气象在灾害预警、风险评估、防灾减灾等方面的作用。事实上,上海气象部门已经与上海市保险业形成了“气象预警+风险防范”和“气象数据+保险理赔”的合作模式。国务院发布的《若干意见》为气象部门与保险业在更广领域、更深程度的合作进一步开拓了思路与空间。
长期以来,上海市气象局为上海市农业保险提供了大量有效的气象服务,切实发挥了气象监测预警在农业保险防灾减损方面的作用,提高了农业保险系统应对重大、突发气象灾害的处理能力。以农气中心为平台,加强对重点灾损区域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做好精细化预测预报;以“直通式”服务为重点,加强对种粮大户等重点服务对象的点对点服务;以预警发布中心为依托,扩大农业气象服务信息覆盖面,为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提供科学依据;以上海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为契机,深化与农业部门和农业保险系统的合作,开展技术交流和培训,全面推进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建设,创新气象与保险的合作机制。2013年年底,上海市气象局和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将气象科研成果引入农业保险,开发气象指数类产品。今年上半年完成了“上海露地蔬菜种植气象指数保险”创新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绿叶菜(青菜、鸡毛菜)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在上海市“夏淡”期间承保了6000余亩次露地青菜和鸡毛菜,得到了市农委、市财政局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并且给予了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和推广效应。
与此同时,上海市气象局积极支持上海保险业运用气象数据提升行业风险管理能力。为提高保险公司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风险识别与防范能力,准确制定保险费率,提高防灾防损水平,上海保险业结合本地实际,参考国际巨灾风险分析模型,针对上海台风、暴雨、上游泄洪、天文大潮等灾害,于2014年上半年开发了“上海市水灾风险地图”系统。在设计开发过程中,上海市气象局与上海保监局及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分析了近年来上海地区降水量、积水路段、台风暴雨灾害等基础数据。事实表明,将气象、防汛等外部数据纳入保险行业的风险评估系统,提升了保险公司识别水灾风险的能力和灾前预警防御的水平,更好地发挥了保险业的辅助管理功能,也为下一阶段研究建立巨灾保险数据库作了有益探索。
国务院发布《若干意见》后,上海市气象局与上海保监局就如何进一步深化保险与气象合作机制进行了专题研究,初步商定将在以下三个方面深化合作:
一是以气象指数保险和“水灾风险地图”为合作重点,提高市场影响力,为气象科技深度介入保险产品研发积累经验。比如,上海市气象局将以“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气候条件”等课题为基础,丰富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种类。从长远看,只要气象、保险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就可以在产品创新方面激发出巨大能量。届时,无论是重大工程建设,还是极易受天气状况影响的户外活动,甚至房地产开发、家电经营、服装经销、花卉供应乃至街边路旁各类商家的经商活动,都可以投保气象保险,从而达到规避经营风险的目的。在条件成熟时,我们将考虑联合建立“气象保险产品研发中心”,实现气象科技与保险领域的深度融合。
二是探索适合上海特点的巨灾保险模式。上海市气象局将与保险单位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探索建立上海市巨灾保险的方式和路径提供数据分析、风险评估、模型设计等技术支持,协助保险业为台风、暴雨等重大自然灾害对居民人身和财产造成的损失提供更多的风险保障和经济补偿。
三是强化气象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逐步实现与保险行业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比如,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结合气象数据与车险经营数据,研究分析车险事故发生率和损失率上升的气象因素,据此在特定情景下向驾驶员精准推送风险事故防范信息;将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和农业保险服务信息系统对接,提高农业保险的承保、理赔、防灾减损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开发格点化要素预报系统,提高精细化预报预警能力,与保险业合作参与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建设,通过运用保险机制,提高城市智能化气象服务水平。
气象与保险的合作在上海地区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局,得到了市场认可和政府认同。下一步,上海市气象局将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若干意见》和上海市出台的具体工作方案,继续加强与保险监管部门的合作,深化气象事业改革,向改革要动力,以创新促发展,在探索气象与保险的深度融合方面作出更多有益探索,努力率先实现具有“上海风格、中国气派、世界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为保障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