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 慧
(南通大学 杂志社,江苏 南通 226019)
地方高校学报之发展困境及对策
仇 慧
(南通大学 杂志社,江苏 南通 226019)
由于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办学投入少、规模不大、师资力量不强、科研力量薄弱、学术水平较低以及经费不充裕等情况,因此地方高校学报在发展过程中陷入缺少优质稿源、缺乏特色栏目和缺失发展动力等困境。地方高校学报要求得发展,必须打破封闭局面,开放办刊,以质量求生存;立足地方,准确定位,以特色求发展;整合资源,调整结构,以服务为依托。
地方高校学报;发展困境;对策;可持续发展
地方高校学报是指省(包括地、地级市)属地方高校所创办的学报,其办刊宗旨是反映本校教学和科研成果。多年来,地方高校学报对繁荣我国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先生说,如不能实地考察,那么衡量一所学校最好的途径就是学报。[1]但是近十年来,受学校办学规模较小、师资和科研力量薄弱、学术水平不高以及经费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地方高校学报在发展中面临巨大的困难。如何应对和摆脱这些困境,使地方高校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得到生存和发展,是每个学报编辑应该认真思考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就不断对地方高校学报提出批评,如“全、散、小、弱”,低水平重复,发行量小,市场占有率低,效益低下等[2]。时至今日,很多学报仍在各种争议与批评中被动发展。
(一)封闭办刊,缺少优质稿源
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学报刊发文章多为校内稿件,较少用外稿。与重点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办学层次和规模较低,能申请到的国家级和省部级基金项目数量不多,科研水平较低,科研经费不足,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数量较少,学术竞争力较弱,且所研究的内容多为非学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因此校内老师高质量的论文不多。更为重要的是,核心期刊评价机制的“异化”现象突出,影响老师的投稿选择。如今许多为高校将教师的职称评定、科研成果奖励、岗位津贴发放等,与其所发表在权威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数量挂钩,并且还要考评这些期刊的影响因子,从而导致校内优质稿件大量外流,留给学报的多为质量一般的文章。通常校内老师会把论文投到权威核心期刊,若当年不能发表且课题需要
结题或来年需要评职称时,才会把稿件再转投到本校学报。相信不少学报的编辑都有此经验,即每年从9、10月开始,校内教师投稿明显增多,而且都是想当年发表的,更有甚者,11月投稿,12月即要求发表。学报为了保证这些仅有的稿源,不得不照单全收,这就严重影响了学报的整体质量。另外,由于学报是以学校名称冠名,知名度不高,导致校外作者对学报不甚了解,因此也难以吸引优质的外稿。即使收到原创性较强的自然来稿,但由于学报的学术性、理论性及格式规范等要求较高,也令作者望而生畏,其稿件会长期处于返修状态。稿件水平低、稿源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学报发展的瓶颈。
(二)综合办刊,缺乏特色栏目
由于学报的职能被定位为反映本校科研成果,服务本校教师群体,所以在内容及形式上均存在严重的模式化倾向,如办刊宗旨、编辑模式、期刊设计、主办单位、作者来源等基本一致,缺乏个性。刊发的文章则涵盖学校所有学科门类,使学报成为“拼盘式”的大杂烩,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大而全、广而杂,从而“每校一刊、千刊一面”。与此同时,由于缺少稿源,带来了出版周期长、学术时效性差等问题,不利于科研成果的及时有效传播,不利于国际交流,导致对读者的吸引力小,社会影响力低。为了照顾校内教师评职称、课题结题以及研究生毕业等文章发表需求,学报很多时候无法按照既定的栏目来安排稿件,以致有些栏目出现超负荷或零稿件的情况。由于部分栏目无法连续开办,因此不得不采用很多质量不高的稿件,从而导致很多学报缺乏特色栏目。有的学报虽有特色栏目,但特色栏目无法连续地、成体系地呈现出来,这是当前一些学报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4],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报的学术竞争力。
(三)被动办刊,缺失发展动力
各学报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与学校其他部门相比,地位不高,被边缘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校对学报的经费投入较少,且不能客观地评价学报的地位和作用。如此,编辑对工作也缺乏热情,长期处于被动的工作状态,养成“等米下锅”的习惯,只关注自己所负责栏目的稿件及学科发展,不主动关注其他学术信息,造成学术信息采集的滞后。学报要持续发展,必须及时关注并了解最新的学术信息,并重视学术信息的时效性、前沿性和持续发展性,了解不同专业学科的最新发展态势,以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广优质前沿文化、传播不同专业较为新颖的科学文化以及发展创新型文化的过程中推动学报自身的发展[3]。
(一)打破封闭,开放办刊,以质量求生存
学报必须打破封闭型的办刊模式,尝试校际联合、校企联合办刊等开放性办刊模式。在文章的选取上,逐步淡化本校意识,遵循“内容为王”的原则,只要是好文章,都可以发表。发表的文章应不仅仅限于理论性较强的学术文章,其他如应用性技术研究文章、综述类文章等都可以发表。学报编辑也应转变办刊思路,积极主动、有选择、有目的地去搜集各类学术前沿信息,掌握研究动态,拓宽视野,刊发优质稿件,活跃学术气氛,增强学报的吸引力。这也对编辑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不仅要具备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在此基础上拓宽知识范围,成为一名学者型的编辑。此外,编辑还要具有社会活动意识,要通过各种渠道,如电话、E-mail等联系方式,以及参加学术会议等,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沟通交流,以便及时掌握新信息,获得一些高质量的稿件。另外,高质量、高品位的学报要遵守严格的审稿制度,只有严格把关,才能提高稿件的学术质量。在“专家复审”这一环节,应尽可能多地聘请校外专家,使评判更为公正。作为论文的承载媒介,学报质量与论文的学术质量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只有提高论文的质量,才能提高学报的学术品味和学术影响力,同时只有拥有了一定的学术品位和影响力,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立足地方,准确定位,以特色求发展
地方高校主要是为地方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学报的办刊定位,即必须立足于地方,以发挥自身学科优势,进而实现学报内涵式发展。周觅先生从四个方面给出了学报的定位原则,值得借鉴:其一,跟随定位依托院校资源;其二,特色定位打造专业期刊;其三,层次定位细分读者市场;其四,应用定位创造社会价值[4]。四种定位除第一种外,都对现有的学报办刊模式进行了革新。“跟随定位”就是把学报与学校的学术水平捆绑在一起,基本不作改变。对于一些力量弱小的学报而言,这种方式不失为一种选择。“特色定位”并不仅仅是创办特色栏目,而是希望通过创办特色栏目来定位相应的学科,最终将学报转变成专业期刊。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高校或有明显优势学科的高校来说,此种定位较为合适。目前有不少学报已经更名为专业期
刊,而办成高水平的专业期刊相较办成高水平的综合性期刊来说要容易许多。“层次定位”就是不同的学报根据自身所处的层次确定自己的定位。分层定位有助于学报管理者认清形势,脚踏实地地规划学报的未来,有利于学报的分层传播。将学报的作者和读者群定位在某一个层次,有利于学报声誉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应用定位”可使学报专注于为地方社会经济及科技文化发展服务,跟踪发表最新的实用性研究成果,既可服务地方,亦可体现学报的社会价值,无疑深受地方政府和人民的欢迎。准确定位是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是学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无论是“跟随定位” “特色定位”,还是“层次定位” “应用定位”,只要找准适合学报自身的发展方式,坚持个性化发展,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整合资源,调整结构,以服务为依托
学报可根据学校的学科优势、专业优势、人才优势,整合现有资源,强化为读者服务、为作者服务的意识。编辑应主动出击,加强与作者和读者的交流,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调整选题方向。理工学科的科研工作基本上是以团队的形式来共同完成的,编辑可及时跟踪了解这些团队的研究现状、研究需求,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在学报上刊发阶段性研究成果。无疑,有科研团队作为有力支撑,学报的学术质量自然可得到提升。目前很多高校都很重视产学研结合,不少高校还专门成立了服务地方的部门。学报也应找准与地方科技发展的切合点,与地方科技部门、企业研发部门等联合开辟相关栏目,服务地方社会,使学术性与应用性、实用性理论研究融合并举。“地方性普通高校学报并非担负国家宏大发展规划、尖端科研课题的纯学术研究机构,因而符合地方社会建设需要的学术性与应用性理论研究融合并举,对于地方性高校学报来说才更有现实意义,也才有条件、有空间去争取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效地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5]随着数字出版的不断推进,学报可尝试在区域内实现多元协作,以笔者所在的江苏地区为例,可将江苏的地方高校学报联合起来,建立共同发展平台,共享资源。关于这一点,业界已有不少人提出相似的观点①除上引温优华发表在《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上的《论新时期地方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一文持此观点外,另如:李文玉、严雅莉、黄基秉等《地方高校学报生存困境与发展路径初探》,见《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2期;刘杨《基于报刊体制改革的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研究》,见《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等,均持此观点。。也可进行地域划分,即同属一市的学报可联合办刊,或共建栏目,实现资源整合,走区域化合作发展之路。
(四)转变观念,提高素质,以队伍建设为根本
学报质量的提高,离不开高素质的编辑队伍,而培养一支优秀、高效的编辑团队是学报参与竞争、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首先,编辑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这是编辑的最基本要求。其次,编辑必须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随着数字出版的推进,学报编辑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精通“六艺”,而且要有善于跟踪当代科技发展信息以及把握市场的策划能力和管理能力。编辑必须由单一的“文字工匠”向复合型人才转变,接受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编辑能力提出的新挑战。新时期,编辑仅靠原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编辑业务知识已不适应工作需要,因此飞速发展的新形势,已对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次,编辑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编辑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在沉闷的文字编校中享受工作的乐趣。最后,编辑部要重视建立岗位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度,提高编辑的积极性,加强岗位培训,加强编辑的继续教育,建立学报质量保障机制,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实行人本化管理,提高学报的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
综之,地方高校学报想要摆脱目前的困境,最重要的是打破封闭,开放办刊,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立足地方,准确定位,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整合资源,调整结构,以服务地方社会为根本;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建设一支高质量的编辑队伍。只有这样,地方高校学报才能在优胜劣汰的大环境下生存和发展。
[1] 稂丽萍.地方高校学报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J].怀化学院学报,2008,27(6):122-123.
[2] 温优华.论新时期地方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策略[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8(4):86-89.
[3] 李玉恒.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J].中国出版,2012(4):40-42.
[4] 周觅.地方高校学报企业化改革与功能定位[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3,34(3):51-53.
[5] 肖力华.论地方高校学报服务地方社会、办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性:以《惠州学院学报》学术特色建设的实践为例[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5):111-114.
(责任编辑:毕士奎)
Development Predica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ocal University Journal
QIU Hui
(Publishing Hous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China)
The local university journal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re in dilemmas, because the scale of local universities is smaller, the teaching and scientifc research strength of local universities is weak, the academic level is not high with lack of funds. The dilemmas contains the lack of high quality manuscripts, lack of characteristic columns and lack of development motivation. Local university journals should focus on its quality based on accurate orientation, integrated resources, reasonable structures and services.
local university journals;development predicament;countermeasur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237.5
A
1008-7931(2014)06-0077-03
2014-10-16
南通大学人文社科项目(12W12)
仇 慧(1980—),女,江苏南通人,编辑,硕士,研究方向:编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