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吴韵开新风—试析苏州工笔花鸟画

2014-04-10 11:10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工笔花鸟画国画

袁 牧

(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海风吴韵开新风—试析苏州工笔花鸟画

袁 牧

(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苏州工笔花鸟画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外贸出口画单一销售渠道的原因,其只能以“工艺画”的方式进行绘制。而依附于工艺美术的工笔花鸟画,其审美标准和绘制方式都必须符合“工艺标准”。这一以“工艺标准”为主导的绘画形式,直到苏州工艺行业的改制和一批高校美术专业毕业的年轻人的加入才有所改变。

工笔花鸟画;苏州;工艺画;绘画标准

中国画是一门具有鲜明民族个性和独特艺术风貌的绘画艺术,数千年的艺术苦旅,琢饰了她写意表心的外衣和巧密严整的程式。唐宋以降,融涵了诸多文化元素和艺术理想的中国画,以写意和工笔的形式确立了自己的样式。

在中国画的参天大树上,工笔花鸟画虽然只是朵花片叶,但在两宋期间,却以深邃静穆的意境、清新雅淡的笔墨、严谨工整的技巧、生动细致的形象,标示了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就整体艺术风貌而言,中国画是以“写意”的面貌呈现的,惟有工笔花鸟画能够极尽“写实”之能事,从五代的黄荃到宋代的徽宗赵佶,无不试图表现动植物的细节和对象的生气。不过,工笔花鸟画的审美法则和造型观,虽然赢得了众多的欣赏者,却无法博得文人们的认同。随着“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1]的中国画审美观念的确立,一些饱学之士不惜与“儿童邻”,一种“不似之似”的“意象”图形取代了“写生”(写对象的生动气息)的工笔形象。当大部分文人都趋同于新的以“意气”生成的“意象”形式时,工笔花鸟画就逐渐失去了两宋的光华,而成了一块矗立在中国画史中的纪念碑。然而在近现代的苏州,工笔花鸟画却因为“海派”画风的浸染和海外工艺画订单的持续增加而从未落寞。

一、濡染于“海派”绘画中的近代苏州绘画

近代苏州工笔花鸟画画风的形成与这座文化积淀深厚和市场经济意识很强的城市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苏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使她在文化上与近在咫尺的上海共脉动。在吴越文化和商品经济中诞生并同时深受外来文化影

响的“海派”绘画,对有着共同文化根源的苏州绘画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十里洋场的上海是苏州画家最大的画廊,回廊千转的苏州则是上海的后花园。两地画家流寓其间,往来不绝,乐此不疲。这种地理上的便利,文化上的同源,意识上的相通,使得近代苏州绘画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艺术风貌都与“海派”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苏沪画家皆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中心,不断革新传统,改变画风,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在表现题材上更具针对性,庆典祝寿、吉祥喜庆的“福禄寿喜”和歌颂高风亮节的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成为花鸟画的主要表现对象。在表现手法上更趋程式化,“四王”雅淡消散、幽静儒雅的文人画风大行其道,而精工细写、色彩浓艳的工笔画则被视为世俗。小写意花鸟画因兼顾文人的儒雅、市井的悦目,故而备受欢迎。“海派”文化中的市民意识在小写意花鸟画中得到充分体现,工笔花鸟画因耗时费力,在价格上又无优势,因而备受冷落。画家们为迎合时尚而舍工就简,以求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价值。即使是造型功力扎实、表现形式多样、工写兼能的“三任”(任熊、任薰、任颐),也不得不变工笔双勾为单勾,化程序复杂的“三矾九染”为单敷色,以求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审美趣味的改变,画家对经济效益的追求,直接导致了明清工笔花鸟画的没落。

苏州素以文雅风行于世,画家虽以取利为本,但仍然以文人自居,画也未脱文人气息,以游戏笔墨者居多,其美学追求也遵循“诗画一律”的文人审美标准。在表现形式上,以清新的小写意为主,鲜有陶醉于精工细写的工笔花鸟画者,因而也就很难出现卓有建树的工笔画家。在苏州画坛小写意画风中独树一帜的顾仲华和蔡震渊两位画家,却一直游走于“海上”画派和工艺美术之间,形成了自己独具风貌的工笔花鸟画风格。

顾仲华(1890—1975),原名福妹,学名恩彤,字仲华。他画题广泛,山水人物、花鸟翎毛无所不能。其山水师承“四王”,人物追随王慎和费晓楼。1956年调入苏州刺绣研究所后,顾仲华创作了30余幅刺绣及缂丝作品,作了三百多幅花鸟写生稿,此间还到江苏师范学院(即今“苏州大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工笔花鸟画。顾仲华画作虽然所涉题材广泛,然以工笔花鸟为主攻方向,远吸古法,近追南田,广采众长,以恽南田的没骨法为基础,善用积水法,凝重中蕴清秀,老辣中现古朴,独具个性。

蔡震渊(1897—1960),名铣,字振渊、震渊。初承父业,行医于街市,因痴迷绘事而弃医学画。他为人坦诚,好学敬业,先后任教于苏州中学、苏州女子职业中学等校。抗战期间避居上海三载,以卖画为生。1941年返苏,1953年开始为上海王星记绘制扇面,1954年后加入苏州檀香扇生产合作社,1958年6月调至苏州市工艺美术研究室从事设计工作。蔡震渊主攻工笔花鸟,承继宋元双钩古法,取法“恽派”没骨法,笔法细腻,彩墨俱妍,气息浓艳,尤以工笔猴子和松鼠著称,被时人誉为“蔡猢狲” “蔡松鼠”。

二、浸染于工艺美术的苏州工笔花鸟画

顾仲华、蔡震渊的艺术创作领域和活动范围都没有脱离工艺美术以及与苏州毗邻的上海。他们的艺术经历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苏州近现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历程。

苏州现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始终没有脱离工艺美术领域,从解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一直都附载于工艺美术中。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特殊年代,处于精神和物质虚脱期的画家,迫切需要寻找出路,这时国际市场上所需要的工艺画为画家们带来了新的生机。为了能够大批量地出口外贸工艺画,政府有关部门决定由蔡震渊负责,在苏州老阊门河沿街更楼弄的陆廉夫故居成立“檀香扇工艺加工小组”,加工小组聚集了当时苏州主要的绘画力量,黄芗、周天民、张颖、崔护等画家也在其中。不久在东大街又成立了“檀香扇合作社”,在桃花坞成立了“绢宫扇合作社”。为了适应不断扩大的出口需求,1956年还组建了“灵芝书签合作社”,1958年春张继馨负责“灵芝书签合作社”后,将其改名为“国画生产合作社”,从此开始承担为上海外贸加工出口中国画的制作业务。1958年秋,苏州工艺美术经历了一次大的调整,成立了一个包含国画工场、裱画工场、通草堆花工场、桃花坞木刻工场、古琴弦工场和姜思序国画颜料工场等6个工场在内的苏州文化工艺厂。除此之外,另有沧浪工艺厂和民间工艺厂,但这两个工艺厂规模比较小,不具备加工外贸国画产品的能力。而由张继馨担任主任兼设计师的隶属于苏州文化工艺厂的“国画工场”规模最大,聚集的画家达90多人,其中从事工笔花鸟画的主创成员有杨公毅、施仁、陈必强、殷梓湘、汪亮、张德泉等人。1962年元旦,沧浪工艺厂的

全部人员,民间工艺厂的部分人员和檀香扇厂的国画车间(原“苏州文化工艺厂”的国画工场)等三个单位合并,组建了一个人员众多、力量雄厚的国画生产单位—“吴门画苑”。“吴门画苑”吸收了苏州当时的主要绘画力量,其中仅加工生产工笔花鸟画的就有150多人。“吴门画苑”一直是苏州主要的国画出口生产企业,直至21世纪初改制拍卖,才结束了长达40余年之久的工艺画生产历史。“吴门画苑”虽然已经改制,但由其建立的“行画”绘制生产方式和长期形成的工艺画审美取向,对苏州绘画艺术尤其是工笔花鸟画的风格的形成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外贸出口的国画主要是以国际市场需求量较大的绢本工笔画为主,这种画虽费时耗力,但是加工费却十分低廉,一张4尺中堂的工价只有12元人民币。独特的销售对象,庞大的生产量和低廉的加工费,决定了这类作品的艺术样式和风格:既要工整细腻、赏心悦目,又要多快好省、保质保量。外贸出口国画的样式,并没有统一的要求,更不提供固定的稿件,全由生产者自己创作设计。“吴门画苑”的生产量巨大,自然稿件创作设计的任务也非常艰巨。据张继馨先生回忆,当时他每天都要提供20多张册页或12张立轴的新稿子供加工生产之用。

加工生产这样的国画产品,要求速度快、工艺精、色彩艳、造型美、形式佳、效果好。为了达到这一要求,经过长期的实践,苏州画家们总结出了一整套方法:第一,在构图上以“满”为佳,画面内容尽可能张扬一些,这样画面自然就显得充实饱满;第二,在造型上以少见多,花瓣层次尽量少一些,瓣型大一点,这样就可以少画几朵花,大大地节约了工时;第三,在勾线染色上要一步到位,浓淡变化一扫而就,最多再晕染修饰一下,力求一遍完工,绝不拘泥于传统工笔花鸟画的“三矾九染”,这样可节省大量时间;第四,在色彩上以明快艳丽为主,设色层次少而色相变化多,这样的画面即使花不迷人色也乱眼。苏州出口工笔花鸟画所运用的这些简便快捷、重视大效果而忽略细节的独特方法,与工厂化计件加工生产的要求不无关系,如果精工细写,就无法完成工厂规定的定额加工数量,也将直接影响个人的工资收入。

现有资料显示,苏州是新中国第一个有组织、上规模从事专业外贸国画生产的基地。苏州的这一加工生产国画的模式在20世纪中后期影响较大,甚至带动了南京、常州、杭州等周边城市的国画加工生产业务。上海当时虽然也有一家加工外贸画的合作社,但是他们自己并没有能力单独接受订单,所有的加工业务都是从苏州分流出去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社会经济模式单一,画家们没有其他生存方式可以选择,唯有加工出口国画才能够得到较为稳定的收入。因此,无论是著名的画家还是以画遣性的文人画家,都投入到加工出口国画的行列中,上海的陆俨少、朱文候、若瓢、孙葆羲、房虎臣、潘子云等都曾经接受苏州的出口加工业务。苏州本地画家更不会轻易错过这个挣钱的机会,大部分画家都有加工出口国画的经历,如张星阶、沈子丞、凌虚等。为了达到“合格产品”的要求,画家无论尊卑长幼,都必须按照出口工艺画的标准进行加工绘制和接受入库验收。因此,苏州在工艺画生产中总结出来的“满” “巧”“工” “艳”的独特表现手法,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在当代艺术大潮影响下的苏州工笔花鸟画

苏州工笔花鸟画孕育成长于外贸工艺画的土壤之中,必然会带有“工艺画”的基因。就整体风貌而言,苏州工笔花鸟画虽然并未脱离南宋所确立的双钩晕染的表现形式,但是为了适应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在实际绘制过程中,聪慧的苏州画家对那些繁缛的技法和细腻的笔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变革,有些工笔画干脆连墨线勾勒都省略了,而只是用铅笔进行轮廓勾画,然后依铅笔线进行晕染。大量的外贸国画订单,使苏州工笔花鸟画比较注重表现形式的“工艺性”而忽略了绘画表现的艺术性。在表现手法上形成了独特的工艺制作流程,虽表现语汇简洁明了,画面色彩明丽,但是韵味不够,缺乏层次。

出口外贸画的这些缺陷虽然较明显地存在于苏州早期工笔画中,但尚有不为时弊所左右并具有独特艺术追求和鲜明个人风格的画家,如陶声甫、吴湖帆、徐绍青、盛景云、谢孝思、张继馨等,他们承续了“吴门画派”抒情表意的余韵,又融合了“海派”雅俗共赏的画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批高校绘画专业的毕业生陆续进入苏州画坛,他们的加入,无论在表现语言、审美取向,还是艺术取境上,都给苏州工笔花鸟画带来了新的气象。

苏州是一座有着“东方威尼斯”美誉的水城,拥有闻名全球的私家园林和2 500多年的人文资源,因此改革开放以后,吸引了大批世界各地的游客,游客们除了观赏自然和人文风光外,自然少不了购买纪念品,苏州的工艺品和绘画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首选。因此,苏州各个旅游景点都有中国画售卖。以旅游纪念品形式出现的中国画,其表现的题材和形式皆与旅游主题有关,其中最受欢迎的还是水乡风光和江南小景等山水画。而与旅游主题结合并不紧密的花鸟画,尤其是那些工整艳丽、形式陈旧的“工艺画”和传统的写意花鸟画则无法得到游客的青睐。不过这种状况很快被一批从艺术院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所打破,他们将时尚审美观念带入苏州工笔花鸟画,注重绘画的意境和气韵,强调画面的构成和对比,讲究笔墨和色彩的意趣,在工笔花鸟画中注入了新的表现语言和形式。这一崭新的工艺画脱颖而出,不仅迎合了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审美趣味,也给沉寂的苏州工笔花鸟画坛以冲击。因此苏州工笔花鸟画不再被冷落,而成为旅游市场上颇受青睐的热销产品。由院校毕业生们所带来的这一画风,使苏州工笔花鸟画无论在形式、表现语言上,还是审美取向和艺术品位上,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由于科班出身的画家们都接受过严格的造型和色彩训练,熟悉当代各种流行的艺术思潮和流派,具有独到的艺术见解,并积极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因此他们坚实的造型基础,科学的色彩知识,扎实的笔墨功力,深厚的文学底蕴,广博的知识结构,新颖的时代意识等,均体现在其作品中。

与此同时,年轻画家们所带来的新观念,逐渐融涵于具有“海派”画风的苏州工笔花鸟画中,使苏州工笔花鸟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僵硬的程式消失了,色彩淡雅了,笔墨醇厚了。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画的审美主体发生了变化,评定中国画优劣的不再是海外市场订单和旅游纪念品市场,而是各级美协组织展览时的专家评审团和艺术品收藏市场。如此,中国画进入到了一个“新、奇、特”的审美时代。新的审美取向决定绘画的新走向,新的时代对工笔花鸟画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表现手段、画面构图、画幅形制等,都必须在原有的形式法则基础上进行结构重组。可喜的是,在这一新的艺术发展动向中,苏州工笔花鸟画因为“吴门画派”的滋养和新老画家的共同努力,逐渐脱离原有“工艺画”的轨道,沿着全新的并契合当代审美取向的艺术创新之路向前发展。

[1] 朱立元.美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240.

[2] 江洛一,钱玉成.吴门画派[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

[3] 张澄国,胡韵荪.苏州民间手工艺术[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毕士奎)

New Style Broughtabout by Shanghai and Suzhou Artists:Analysis of Flowers and Birds Painting in Elaborate Style in Suzhou

YUAN Mu
(School of Art,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China)

Due to single sales distribution of exported works, paintings in elaborate style in Suzhou are painted according to the approach of painting craft pictures. The aesthetic criterion and painting mode must meet craft standard, which didn’t change until reforms in craft industry in Suzhou and participations of art majors graduating from colleges.

fowers and birds painting in elaborate style;Suzhou;craft pictures;painting criterion

J211.28

A

1008-7931(2014)06-0002-04

2014-05-18

袁 牧(1961—),男,江苏泰州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画、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工笔花鸟画国画
国画《鲦鱼》
国画《鲿》
浅析唐代壁画中的花鸟画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吴国良花鸟画选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罗登祥的工笔绘画
花开的声音
国画欣赏
赵炳宇工笔人物画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