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成都旅游业内涵式发展战略研究

2014-04-10 10:55:47王瑀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内涵式旅游业成都

李 娟,王瑀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成都旅游业内涵式发展战略研究

李 娟,王瑀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本文分析了生态文明理念在成都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及成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从而明确了成都旅游的发展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再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理念出发,提出了成都旅游业内涵式发展战略要注重深挖内涵,生态优先发展;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培养生态文化素养等,以确保成都旅游业能快速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内涵式发展;旅游业;成都

成都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资源挖掘力度不够,旅游业发展方式单一,也遇到了旅游产品不丰富,发展战略欠创新等瓶颈,导致后劲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在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下如何进行成都旅游业发展方式的创新,实现成都旅游业的快速增长,进而取得区域竞争优势,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1 生态文明与成都旅游业发展

1.1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全面和谐统一关系总和,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1]。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在文化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上都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崭新视角。生态文明观念的核心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主张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摒弃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要崇尚适度、节约、环保、低碳的绿色消费方式,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1.2生态文明在成都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1.2.1生态文明理念为成都旅游业的永续发展提供指导思想

旅游业的发展是通过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和吸引游客进行消费来实现的,也会对自然和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成都旅游的发展建设中,贯穿各个环节,从思想观念到行为理念,从产业布局到结构调整等,正确处理旅游资源与环境、开发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的特点,客观分析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和原因,科学配置和利用旅游资源,使旅游所依托的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并且在资源的消耗速度与再生速度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实现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

1.2.2生态文明建设对成都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十八大报告阐明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为成都旅游业的永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成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必须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坚持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成都旅游业发展战略模式上,要进行转变、调整和升级,改变以往外延式扩展的方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资源的开发方面,要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要保护好资源及资源所依托的环境,打造旅游吸引力;注重旅游产品结构优化与调整,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加大旅游项目策划和旅游商品开发,推动旅游产业升级,提高旅游业附加值。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倡导低碳旅游、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旅游方式。

2 内涵式发展战略的选择

2.1成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2.1.1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成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内涵挖掘不够,没有形成鲜明的特色,未能提供出大规模吸引外来游客的文化旅游魅力。尽管近年来也在不断的打文化牌,但是,游客所获取的还是近乎一种“走马观花”式的“眼福”,看看墙上文字图幅说明,逛逛陈列展示馆,穿行在一座座面貌相似的谈不上是不是当地特色的古建筑中,拍几张照片证明到此一游过,买回在哪里都差不多的纪念品。在景区停留的时间短,留下印象的估计更多的是某种特色美食。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旅游吸引力打折扣,“回头客”堪称“稀客”。在文化氛围的营造上过多的强调形式,片面的追求文化内容的呈现,似乎忘记这种文化,诸多的人文景观是“人”对大自然适应的结果。如何深挖文化内涵,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让游客获取的不仅是眼福,还有更深刻文化体验和精神领悟。这是成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2.1.2品牌模糊

成都市的城市品牌和旅游品牌先后有“国际大都会”、“休闲之都”、“天府之都”、“熊猫故乡”、“多彩之都、成功之都”,“东方伊甸园”[3]。这给国内外旅客留下一个模糊的城市形象和旅游形象,没能得到世人的广泛接受,没有一个固定的旅游品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成都旅游业的发展。

2.1.3角色边缘化

成都市作为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大都市,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在四川这样一个旅游大省,也面临屏蔽威胁,角色边缘化的尴尬境遇。四川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大批世界级的风景名胜区和独具地方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尤其是九寨、黄龙这样具有垄断地位的景区,可以说支撑着四川旅游的半壁江上,许多国际、国内的游客正是慕名而来。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航空、铁路、公路交通枢纽,便成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最为重要的旅游集散中转地,对于外来游客来说,成都仅仅是一个“驿站”[4]。游客在蓉停留时间短,实际游览、购物、休闲娱乐的时间则更短,所发生的旅游消费也十分有限。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成都居民的一种消费时尚,成都也成为国内重要的旅游客源地。这对于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培育的支柱产业之一的成都市来说,仅仅扮演中转地和客源地的角色,是很难支撑起旅游业的永续发展的。

2.1.4生态文明观念有待加强

旅游消费过程中,随意丢弃、挖掘、采摘、攀爬、踩踏、喧闹等不文明的行为从未停歇,尤以“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期间表现明显,节后相关新闻报道比比皆是,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面相对狭窄,主要集中在“地球一小时活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文明城市检查等几年活动或特定工作中,宣传缺乏深入性与持续性,效果不理想,游客和辖区居民接受生态环保宣传教育的机会少,生态意识薄弱,自我约束力不够,自觉践行绿色、环保、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参与生态保护的行动力不强。另外,随着近年来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成都的空气质量、城市干净整洁无污染、交通的便捷呈现出了不少的问题,近年来一直无缘“中国十佳空气品质城市”(2013,2014,来自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榜单显示结果),“中国十佳宜居城市”(2014,来自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榜单显示结果)的称号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可见成都的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生态文明的观念应该深入人心。

2.2内涵式发展战略的选择

“内涵式发展”是指通过内部的深入改革实现内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使事物的发展更多地依靠内在需求,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5]。从上述的瓶颈分析来看,成都旅游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第一,紧抓成都连绵二千多年,从不间断的历史文化积淀,具有鲜明个性和浓郁地方特色的古蜀文明,都江堰水文化,深挖文化内涵,准确定位城市文化特色,优化产品结构。第二,依托资源优势与特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发展新业态,提高旅游商品的消费比例。第三,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遵循规律,循序渐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内涵式发展战略

3.1深挖内涵,生态优先的发展思路

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发展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地方文化特色不可脱离的背景。成都旅游业的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态、形态、业态”四态融合、生态优先的发展思路[6],注重挖掘文化内涵,塑造产品特色,优化产品结构体系。以青城山—都江堰、大熊猫栖息地为支撑,整合九寨—黄龙景区,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和大足石刻景区,打造以成都为中心的世界遗产精品旅游线路。厘清城市文脉,整合以金沙为核心的古蜀文化资源、以武侯祠为核心的三国文化资源和以杜甫草堂为核心的诗词文化资源,优化、整合省内相关景区资源,推出古蜀文化、三国文化、中国诗歌文化旅游产品。强化宽窄巷子、锦里等街区文化特色,推进文殊坊、水井坊等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提升都市休闲旅游产品。加大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推进乡村旅游从观光向休闲度假提档升级,重点发展温泉养生度假、乡村休闲度假、古镇休闲体验、运动康体度假四类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对地方美食和特色餐饮进行整体策划包装,提升空间共性集聚,凸显成都美食餐饮娱乐产品独有的文化氛围与特色,加快发展美食旅游产品。开发适合国内外、多样化市场需求的展览、商务、会议类旅游产品,提高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和会展旅游的市场化程度,使商务会展旅游逐步成为成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3.2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借助成都会展、商贸、科技、农业、工业、体育、医疗等的发展机遇,依托成都旅游资源的优势与特征,在传统业态的基础上,通过鼓励、整合、提炼、延伸等手法,培育新业态。在新业态开发方面,秉持生态文明理念,不再像初期发展那样破坏了后再反省,要坚定不移的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挖掘内涵,合理规划,彰显特色,并且要注重新业态生态文明理念普及教育、渗透功能的增加。如:依托成都农家乐的发展优势,结合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示范线建设、灾后重建和一般旧场镇改造的成果,推进成都旅游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大力培育乡村度假旅游、景观农业旅游、农园体验旅游等。引导农民通过土地等生产要素入股方式,建立乡村旅游合作社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推动乡村旅游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的发展。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宣传生态保护,不仅只对游客,当地的农民亦是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力军和最大受益者。乡村旅游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土地、自然资源和地方乡村文化等,旅游开发商、旅游者、农民等都应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投入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去,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循环利用,同时也要保护乡村文化,防止城市化,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开放观念,拓宽视野,深挖文化内涵,推动成都旅游商品提档升级。重点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精心做好商品研究。将多种文化元素注入传统手工艺商品中,如将三国文化、诗歌文化、古蜀文化、熊猫文化、水文化、道文化、民俗文化、现代都市文化的代表元素与蜀绣、棕编、草编、竹编和藤编等传统手工艺相融合,形成品种多样,样式丰富,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关注土特产品的呈现形态,把一种原材料做精做细,做出更多的精加工产品。第二,精心设计、严格指导。除了要突出旅游商品原本应具有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及礼品性的特点外,成都旅游商品设计要充分考虑选材的地方性、普遍性、环保性等,生态保护对象,珍稀动植物等绝对不能成为商品或者加工商品的材料,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严重影响的材料也尽量避免成为商品或者加工商品的原材料,这点要深入到设计者、生产者、消费者等的意识中去。第三,优化生产、绿色包装。成都旅游商品的制造、加工将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良,将其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尽可能做到环保工艺,绿色工艺、低碳工艺。在商品的包装方面要下大功夫,除了强调便携性、精美性特点外,对于包装的再利用、降解特性等要重点研究,商品包装是目前最大的垃圾来源之一,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为生态环境减除很大的压力,也将成为成都旅游商品的特色之一。

3.3生态文化素养的培养

推进旅游环境保护,实施旅游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的旅游方式,也是成都旅游业内涵式发展的内容之一。要推动这些工作的进程,就要重视培养和提高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的环保意识,建立规范政府、企业、公众环境行为的奖惩制度,促进全社会参与,减少生态环境有害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建立完善的生态教育机制,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绿色消费、低碳旅游、生态旅游、生态田园城市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运用短期培训、研讨会等方式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增强人们的生态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加大学校生态教育力度,从小便从思想、实践等各方面进行教育,使意识深入内心,身体力行,呼吁人们关爱生物、善待生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1]朱艳,生态文明视阈下的旅游发展模式变革[J].商业时代,2012,(28).

[2]胡锦涛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EB/OL].人民网. 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08/c350821-19526646.html,2012.11.8.

[3]“发展都市文化旅游提升成都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调研报告[R].成都市政协都市文化旅游调研课题组,2006.3.

[4]戴宾.城市旅游:成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方向[EB/OL].中国城市发展网.http://www.chinacity.org.cn/cstj/zjwz/73155.html,2011.7.18.

[5]张国镛,王春红,张洲.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式发展[J].克拉玛依学刊,2013,(2).

[6]成都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EB/OL],成都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chengdu.gov.cn/wenjian/detail.jspid=rsIq1rpktZSiDytyqXsz,2012.1.

责任编辑:周哲良

F592

A

1672-2094(2014)06-0026-04

2014-05-10

李 娟(1982-),女,陕西渭南人,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王 瑀(1981-),男,山西晋中人,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猜你喜欢
内涵式旅游业成都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云南画报(2022年4期)2022-05-05 05:59:54
内涵式发展:“育新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穿过成都去看你
青年歌声(2019年2期)2019-02-21 01:17:20
数看成都
先锋(2018年2期)2018-05-14 01:16:16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金色年华(2017年12期)2017-07-18 11:11:19
成都
汽车与安全(2016年5期)2016-12-01 05:21:56
大学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预设与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旅游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2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