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养生视域下亳州市谯城区居民长寿原因分析

2014-04-10 10:09:06刘海莲代志星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谯城区老庄亳州

刘海莲,代志星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学部,安徽亳州,236800

老庄故里——亳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孕育老庄文化的“文明沃壤”,老子、庄子等人“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谯城自古以来就有“仙乡”的美誉,2011年7月15日,被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称号,这是安徽省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长寿之乡。“六十岁老人比较小,七十岁老人不算老,八十岁老人随便找,九十岁老人精神好得不得了”,形象地描述了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的长寿现象。本文探讨老庄养生思想与谯城区居民的养生保健及老庄养生理念与长寿之乡长寿现象的关联。在中国古传统文化中,老子和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老庄思想可算是一枝奇葩,被认为是中国哲学的基石,与儒家思想并列为中国文化的两大中流砥柱。

1 老庄养生思想

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一生注重养生,如导引、气功、精神修炼、形体锻炼等,都源于老子的养生观。庄周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庄周又名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他继承了老子的宇宙观和养生思想。庄子享年83岁,这与他的为人豁达,以平和的态度看待人生,主张一切顺其自然是分不开的。庄子把老子的养生观念、养生思想进一步传承、发扬,后人把老子、庄子并称为“老庄”[1]。

1.1 老子的养生思想

1.1.1 顺应天地,适应自然

中华养生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老庄养生思想在我国养生学形成与发展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老庄的养生主张是顺应天地、回归自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中有这样的文字:“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得道之士恒多寿,固不足异。”[2]《老子》第二十五章说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就是说人要遵循大地的变化规律,大地上的万物要遵循宇宙的运行规律,而宇宙则以自然变化为其依据。

1.1.2 清静无为,返璞归真

老子主张为政应求清静,人生的活动也应在烦劳中求静逸,在繁忙中静下心来,故宜“致虚极,守静笃”。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无为”中的“为”,其意思是“妄为”,其无为并非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也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勉强作为。其含义只是否定有悖于自然本性的观念与行为,而不是否定人类一切的积极行为与观念。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没有贪欲、杂欲,但不能没有发展[4]。因此,“无为而无不为”是指在“在无为中生存,在有为中发展”。老子认为,万物的根源是“虚”“静”,面对世事的纷争,能够致虚守静,就可把握根本。因此,要淡泊无为,无忧无虑,返归真,处于自然状态,保其精神,全其性命。

1.2 庄子的养生思想

1.2.1 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

《庄子·内篇》中有篇谈养生的专文即《养生主》,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庄子主张抛掉外界的干扰,不为外物所累,不为欲望所控制,方能怡然自得,潇洒闲适。保持平淡的心态,灵魂的自由,才能返归真,相通天地气息,进入宁静恬淡的素朴境界,得到最为本真的自我,融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即所谓自然大宇宙、人体小宇宙,故而人需要顺应自然规律,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方能长寿[5]。《黄帝内经》中的《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所讲的“阴阳”“术数”,就是这种自然规律。

1.2.2 形神双修的养生思想

《抱朴子内篇·至理》有这样的记载:“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素问·上古天真论》也有这样的文字:“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还有“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些文字强调了“形”和“神”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形”和“神”都非常重要。《庄子·在宥》记载:“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就是说,人应当保持恬淡虚无、心胸开阔、豁达爽朗的精神状态,才能生命长久。养神是从心理上进行防护保健,从而延缓衰老;养形是在养神的基础上进行多层次的身体保健,以求延缓衰老。《庄子·夭道 》说:“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优患不能处,年寿久矣。”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心虚则神守,心灭则神活。通过修持修炼心理和精神上的和谐安定,以达到心和、神安,则有益于心身健康。

1.2.3 导引吐纳、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

庄子不仅崇尚老子“致虚极,守静笃”的虚静之观,而且还崇尚像彭祖那样导引吐纳、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庄子·刻意》中说:“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6]如三国华佗的五禽戏、明代张三丰的太极拳均受《庄子·刻意》思想的影响。庄子论述导引,其一是静心,静而不思,免除杂念对身心的干扰,可以养神而致长寿。其二是要吐故纳新,以意引气,以气行周身,达到经脉流畅,增强新陈代谢,保健强身。《庄子·外篇·刻意第十五》道“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7],也就是说,宁寂时像大地一样厚德载物;运动时像九天之上的阳气一道波动。活动筋骨可以气血通流,经络畅通,何患之有。动静之间,则传糟粕、御精神,可以使人阴阳相调,气血通畅,这样,新陈代谢更加旺盛,神清气爽,精力充沛,身心愉悦,体格健壮,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2 亳州市谯城区居民长寿原因分析

亳州素有“天下道源”“养生亳州”的美誉,谯城是道源圣地和华佗养生文化的发祥地。老庄崇尚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乐观豁达的养生理念让谯城人注重对身体的调理和养护,并由此形成了源远流长、特色鲜明的养生文化。老庄养生是中华传统养生的精髓和灵魂,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生命意义,它把人生哲学与世俗生活联系起来,为现代人健身养生注入了具有传统特色的养生理念,对谯城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1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之道,指导谯城人遵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规律

老庄“天人合一”养生思想,蕴含着天即自然之义,认为人体的内环境系统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系统是一致的,二者有着共同的生成、变化和兴衰规律。老子认为,人体所具备的各种生理功能跟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谯城人理解为人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主动适应自然界的各种变化;人要遵循客观物质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顺应自然,而且要融入自然之中,舒展自我的自然本性;在养生过程中,人的生活起居要适应自然规律,饮食劳作要顺应天地气候的时节变化,这样才能长寿。谯城人认为,懂得养生之道的人经过长期的修炼和实践,依据宇宙自然法则,观察天地阴阳变化规律,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做到饮食上有节制,作息上有规律,即以养自然之生,达到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方能起到长寿之功效。亳州市谯城区搜集了144位百岁老人的资料,显示这里的百岁老人遵循“自然之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一直未曾改变。这里的“自然”,就是老子所指的“阴阳之道”及其“阴阳变化之道”。他们早睡早起,遵循自然、顺应自然、模仿自然、感知自然。在起居方面,形成顺其自然的生物钟,依据健康的准则,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从而益寿延年。

2.2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心性修养观,引导谯城人树立养生健身的良好心态

道家“无心”人的超越自我人格的精神境界,素朴真信的为人风范,处下不争的生存智慧,为现实社会人格发展提出了一个独特指向,丰富了理想人格的内涵,这种清静无为、返归真的养神长寿思想浸透到养生学中,并为我国传统养生文化带来一定的影响。老庄思想的“清静无为”等原始素朴、自然和谐的观点对谯城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帮助谯城人找到心灵的归属感,对亳州长寿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老子所提倡的“返归真”,指导他们把心态调整到人最初的单纯状态,让人际关系恢复到自然与淳朴的状态,人与人之间真诚、友好、和谐、融洽地相处。人的心境会直接影响精神面貌和健康状况,内心惶惶、烦躁不安,会导致情绪失控、内分泌失调、抵抗力下降等,只有气定神闲、心态平和,才能静心养性、体健神安。老庄养生思想的清心寡欲、心静无为的核心是节制物欲和享乐之欲。谯城人认为人不要贪婪,不要过于看重得与失,用一种平和心态来生活,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平和,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谯城的长寿老人一直秉承着老庄“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的精神追求,他们大都生活在注重家庭、人际关系紧密的群体中,性格开朗、心胸开阔、情绪乐观,保持“恬淡虚无”、超然豁达的心境,有了这种平和的心态,则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寝能安席、食能甘味。

2.3 形神双修、动静结合的养生健身观,指引谯城人劳逸适度、动静结合、延年益寿

老庄养生不仅倡导去物欲、致虚静的清正廉洁、飘然高洁的思想境界,还注重形神兼备、性养双修的精神修为,强调精神的修养与形体的锻炼相结合。庄子认为,养生始终保持恬淡无欲、心神恬适的境界,也就是“抱神以静”,要守住心灵的宁静,让精神归于清静,形体自然会走向正道,不要劳动你的形体,不要动摇你的精神,从容自得,自然就可以长生。谯城人认为,人要保持身心安宁,内心清静,形神相守,让心灵归于宁静,生命和生命活力就会通过静养得到生息,形体就不会疲劳,精神也不会动摇,因此,会拥有快乐而安宁的生活,拥有自然为本的健康生命的要素,这样就可以长生了。谯城人汲取了老庄思想中的生命文化,尊崇生命至上,重视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优化生命。谯城区长寿人群中99%的百岁老人都居住在农村,少数生活在城市——也是后来跟随子女迁居而来。谯城区大部分百岁老人操劳一生,农活让他们锻炼出健朗的身板,再加上沿袭农村勤劳生活的传统,让他们进入老年后仍习惯于一些体力劳动,所以身健体朗[8]。亳州长寿历史源远流长,长寿文化光辉灿烂,神医华佗就在老庄思想的影响下创编了能舒通经络、调和气血、活动筋骨的“百步汉戏”即“五禽戏”。五禽戏已经融入到谯城人的生活之中,无论大街小巷、晨晚练点,随处都可见到人们习练五禽戏的场景,上至老人、下至孩童,均以习练五禽戏为生活习惯。此外,五禽戏活动也是此起彼伏、络绎不绝,谯城区每年定期举办中医药长寿品牌文化节,举办健身五禽戏培训、表演等老年文体活动,每年一度的“五禽戏健身养生节”,四年一届的中国健身气功博览会在2013年正式转变为“国际健身气功博览会”,让人亲身感受到“亳州走一走,活过九十九”的健身、养生气息。谯城人这样的生活习性契合了老庄的摄养观,真正做到了形神双修、动静结合,也收到了健康长寿之功效。

3 结束语

健康长寿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它与家族长寿遗传、个人生活习惯、自身健康状况、性格心理、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生活氛围等因素有关。在老庄故里——亳州市,老庄的养生思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谯城人,他们崇道德、恪品行、守诚信的思想内涵也体现出了历经千年的老庄思想的文化积淀,彰显了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老庄思想之精髓,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博大精深的老庄养生思想在被传承与弘扬的同时,必将为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更大贡献。

[1]陈丰才,庞蕾.老庄学派思想对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贡献[J].管子学刊,2013(2):85-87

[2]庄昔聪.老庄学派的养生思想研究[J].博击,2005(8):16

[3]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13-17

[4]王玉洁,汪菁华.中国亳州老庄与老庄思想学术研讨会综述[J].安徽史学,2011(11):122-125

[5]李盛龙.解构主义语境下的老庄“有无论”[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83-87

[6]庄子.庄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02

[7]王世舜.庄子译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532

[8]王庆,卞世鹏.亳州谯城区:百岁老人穿针引线[J].开心老年,2012(7):66-68

猜你喜欢
谯城区老庄亳州
大师道
安徽文学(2023年8期)2023-08-10 10:40:46
司尔特亳州公司打造谯城区特色复合肥品牌
亳州司尔特——助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吹响老庄全面振兴的“冲锋号”
人大建设(2019年9期)2019-12-27 09:06:26
居· 文化
中华民居(2017年6期)2018-01-09 09:17:21
谎言
亳州市谯城区小麦高产高效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谯城区农业资源优势及农业生产保障措施
谯城区种植结构调整综述
英勇不屈的“刘老庄连”
军事历史(1988年3期)1988-08-16 02: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