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被同伴拒绝的影响因素探析

2014-04-10 09:33:43佘翠花
山东工会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归因同伴社交

佘翠花

(山东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儿童被同伴拒绝的影响因素探析

佘翠花

(山东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在同伴群体中,被拒绝儿童占有相当的一部分比例,他们处于不利的社交地位,而且这种不良的同伴关系将会影响到他们当前乃至以后的发展。儿童被同伴拒绝的外部影响因素包括外部行为特征、家庭因素、教师因素和性别因素,内部影响因素包括心理理论、社会认知、情绪情感和归因等。这些因素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联系起来,对儿童的同伴关系产生综合的影响作用,因而必须加以综合研究和考虑。

被同伴拒绝儿童;外部影响因素;内部影响因素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关于儿童被同伴拒绝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被拒绝儿童(peer rejection)在儿童同伴群体中占有相当的一部分比例,这部分儿童在同伴群体中表现的社交行为总是不受欢迎,几乎没有朋友,往往处于同伴群体中的被孤立地位。被同伴拒绝的社交地位会影响到儿童当前的心理健康发展,更会导致其出现更深层次的行为问题或社会适应问题。对儿童在同伴交往过程中被同伴拒绝的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一方面可以丰富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可以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切入点,为制定解决儿童社交障碍的对策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

一、儿童被同伴拒绝的外部影响因素

(一)外部行为特征

同伴交往过程中,儿童对群体中其他儿童做出的攻击性行为或者破坏性行为是导致他们被同伴拒绝的最主要原因[1]。外显行为是儿童与同伴交往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假如一个儿童经常表现出一些被否定的、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方式,如对同伴挥拳相向、动辄打人、发脾气等,他们就会遭到同伴的拒绝,被孤立于群体之外,进而处于不利的社交地位。

被拒绝儿童在同伴群体交往中极少表现出亲社会性行为,总是会表现出很多的外显行为问题,其中包括社交技能贫乏等缺陷性行为(如破坏性或冲动性的攻击行为),也包括过分活跃等过度行为,这部分儿童一般不善于合作,经常采用强迫或生硬的手段去支配他人或他人物品,从而处于被同伴拒绝地位。同时,在被同伴拒绝儿童中还有一小部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合作行为,导致这部分儿童被同伴拒绝的原因是他们的社交互动水平较低,对同伴群体的期望反应迟钝,表现出的社交行为往往无效而不成熟。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个性社会化的基础,会影响儿童的个性形成,并间接影响儿童同伴关系的状况。大量的研究表明,家庭关系、父母的社会化策略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等都会影响儿童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

儿童与父母接触的时间最长,父母的婚姻质量、亲子依恋的程度等对儿童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到儿童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交地位。当一个家庭中父母的婚姻质量以及亲子依恋程度都较差时,这个家庭内部的情感反应、问题解决、行为控制等能力都将会显著落后于一般家庭。生活并成长于其中的儿童更是深受其影响,往往社会认知水平偏低,在同伴群体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社交技能缺乏,进而导致被同伴拒绝的社交地位。

此外,被同伴拒绝儿童的父母在处理孩子间的冲突时更多地采取消极或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如置之不理,或是不再让孩子与同伴交往,或是责骂他人的孩子等。这些消极或不正确的处理方式都不利于儿童社交技能的提高,当与同伴再次发生社交冲突时,他们大多会采取消极的回避态度,表现出较差的社交技能。

(三)教师因素

在学校情境中,对儿童起主导影响作用的是教师。有研究发现,受到教师喜欢并经常表扬的儿童相比较于其他儿童更容易被同伴所羡慕,进而在同伴群体中处于受欢迎地位;而教师不喜欢并经常批评的儿童大多在同伴群体中处于“被拒绝”地位。[2]

儿童对自己的评价能力并不高,对自己或别人行为的评价带有依从性,往往都是成人评价的简单重复。对儿童而言,教师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他们对同伴的评价受教师评价标准的影响,而且往往与教师的评价标准趋于一致。因此,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正确而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与教师观,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儿童,不讽刺、挖苦、歧视儿童,更不以自己个人的喜恶影响儿童与同伴的关系。

(四)性别因素

儿童在同伴交往中被拒绝的社交地位因性别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女孩被同伴接纳或拒绝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其合作水平的高低,而男孩被同伴接纳或拒绝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其攻击水平的高低。在同伴群体的社会交往中,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处于被同伴拒绝地位,究其根本原因是男孩比女孩往往表现出更多的外显攻击性行为[3]。

社会对男孩和女孩有着不同的标准和期望,因而在个体性别社会化的过程中,父母对待不同性别儿童的方式是不同的。父母往往夸奖和鼓励男孩的勇敢行为,却要求女孩文静乖巧并抑制女孩的某些外显性行为。社会赋予不同性别个体的行为规范标准,导致男孩比女孩更加顽皮,冒险性行为更多,也更容易在同伴交往中遭到同伴的拒绝,处于不利的社交地位。但也有研究表明,如果女孩表现出过多的攻击性行为,她们更容易被同伴拒绝。[4]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倾向于认为女孩应更多地表现出亲社会性行为,如果她们有过多的攻击性行为,同伴便不易认可其行为,而导致了她们被同伴拒绝的社交地位。

二、儿童被同伴拒绝的内部影响因素

(一)心理理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不断发展,从社会认知角度对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的结果表明,个体在同伴交往中被同伴接纳的程度与其心理理论水平,即对他人行为进行心理归因的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5]。

儿童与同伴的交往是平等互惠的水平关系,同伴之间只有做到正确理解对方的基本心理状态(如行为意图、情绪状态等),并据此正确解释和预测同伴的交往行为,才能真正实现儿童与同伴的友好交往[6]。儿童对他人行为进行心理归因的能力影响其对社会交往情境的正确知觉,进而决定着他们在同伴交往中的行为表现,最终影响到儿童在同伴群体中被接纳的程度。与受欢迎儿童相反,被同伴拒绝儿童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更多的不恰当的社交行为。此外,被拒绝儿童在知觉社交情景方面也存在缺陷,表现为他们对自己被同伴拒绝的线索更为不敏感,更多的时候会错误解释被拒绝的线索,并继续对同伴做出不恰当的交往行为,进而成为被同伴讨厌和拒绝的个体[7]。

(二)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能力是个体心理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儿童解决同伴交往问题的策略是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一种综合反映[8],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与其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交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被拒绝儿童对社交问题情境中包含的要素缺乏恰当的社会认知和应对策略,他们解决问题情境的策略往往缺乏有效性,较少选择语言沟通和解释策略[9],更倾向于借助第三方(主要是父母)来发动交往行为,表现出比一般儿童更高的依赖性。

在儿童的同伴群体交往过程中,被拒绝儿童往往不善于运用人际交往策略,一般提不出或只提出较少适宜性问题解决策略,常常是被动地与同伴交往,更甚者会表现出自私、不信任或是拒绝同伴的好意帮助等行为。这些都是造成儿童被同伴拒绝的社会认知原因。

(三)情绪情感

近年来,研究者也开始关注儿童内隐的情绪情感问题(如孤独、焦虑和回避等)对其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交地位的影响作用,发现儿童对情绪情感的理解能力影响他们在群体中被同伴接纳的水平[10]。有研究发现,被拒绝儿童比受欢迎、一般、被忽视和矛盾儿童具有更强烈的孤独感[11],而那些有更多消极情感的儿童更不受同伴欢迎[12],往往处于同伴交往的劣势地位。儿童在失去朋友时的消极情感体验也会进一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同伴关系状况。

(四)归因

研究者从归因的角度研究发现,儿童不当的归因方式会对儿童的同伴交往产生消极影响作用。被同伴拒绝儿童一般能意识到同伴不喜欢或是排斥与他们交往,但是他们倾向于把责任归咎于不公平或有阴谋的同伴群体,并很容易忘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样的外部归因控制点可能导致被同伴拒绝儿童对其所处的社交情境持无助的态度,从而妨碍他们改变自己的问题行为。被拒绝儿童归因水平的稳定性低且属于悲观的归因风格,他们这种不当的人际归因方式,可能导致其在同伴群体中较低的接纳水平。

综上所述,影响儿童被同伴拒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这些因素并不只是单一地起作用,而是会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联系起来,并对儿童的同伴关系产生综合的影响作用。因而,在以后的研究中应注重同时探讨多种影响因素的内在联系和综合效应,进而考察儿童同伴关系形成、保持或变化的不同阶段中不同因素的动态影响机制。

[1]陈欣银,李伯黍.中国儿童的亲子关系、社会行为及同伴接受性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5,(3):329-336.

[2][4]程利国,高翔.影响小学生同伴接纳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35-42.

[3]邱学青.行为问题儿童成因及教育路径选择[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6.

[5]赵红梅,苏彦捷.同伴接纳与心理理论[J].应用心理学,2003,9,(2):51-55.

[6][7]Monfries,M.M.,Kafer,N.F.Neglectedandrejectedchildren:Asocial-skillsmodel[J].Journalofpsychology,2001(121):401-407.

[8]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周宗奎,范翠英.儿童社交问题解决与其社交地位关系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3,(5):834-838.

[10]周宗奎.儿童社会技能的测评方法[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2(3):24-29.

[11]杨慧芳,李俊卿.小学儿童同伴接纳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7):109-113.

[12]WilliamFA,SharonC,AnthonyL.AffectivePredictorsofPreschooler'sAggressionandPeerAcceptance:Direct andIndirectEffects[J].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00,36 (4):438-448.

(责任编辑:马银华)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规划课题“基于多重依恋关系视角的幼儿在园适应能力与教育方案研究”(课题编号:2013GG113)研究成果之一。

B844.1

A

2095—7416(2014)06—0153—02

2014-10-20

佘翠花(1982-),女,山东无棣人,教育学硕士,山东管理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归因同伴社交
社交之城
英语世界(2023年6期)2023-06-30 06:28:28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 10:25:08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社交距离
第一财经(2020年4期)2020-04-14 04:38:56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8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