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Mibus,高 红
(中德职业教育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000)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
——以柏林地区为例
Peter Mibus,高 红
(中德职业教育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000)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社会经济需求的变化和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是应用科技大学变革与发展的动力。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历史;柏林
应用科技大学作为德国高等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其显著特点是教学、科研与实践应用紧密联系。由于应用科技大学在办学形式和教学模式方面能够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时代的需求,因而它在德国受到广泛欢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经验对中国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相关的工程师为主,慢慢发展演变成为一个靠近综合类大学的高等学府。在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历史阶段。本文以柏林地区为例,对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形成与发展作一次系统的回顾与梳理。
1.11969年之前,起步阶段
1821年,克里斯蒂安·彼得·威廉·博怡特①在柏林创办了一所“技术学院”,这所学院被视为普鲁士王国历史上的首个科技学院。
1823年,彼得·约瑟夫·列那②在柏林地区的波茨坦创建了欧洲第一个园林设计培训机构即“皇家园林教育培训机构”。
1878年,柏林手工业联盟的“建筑学校”成立。1882年,柏林“土木专科学校”成立。
1892年,柏林“市政机械工程学校”开始实施实践教学。
1909年,成立“博怡特工程师学校”。
1922年,组建了“高斯③工程师学校”。
1945年,“柏林-高斯联合建筑学校”成立,该所学校于1954年更名为“国立土木工程师学校”。
1966年,柏林“建筑工程师学校”成立。
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西德都还存在工程师学校,然而东德地区的工程师学校则一直保留到
在德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到应用大学读书。在他们看来,应用科技大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几下几个方面:(1)培养目标明确,课程计划缜密,学习效果检查严格,质量有保障。(2)学期较短。(3)教学讲究实用性,以实践中的案例教学为主,而且小班授课保证了个性化的辅导。(4)学习过程与企业联系紧密。(5)入学资格要求较低于综合类的大学。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所提供的专业方向涵盖了工程、自然、社会、经济和法律科学几大类,同时也包含了技术和设计专业。200多年来德国的专业人员的资质水平映照了应用科技大学发展的历程。最初它是以培养与职业1990年东西德合并后不久。当时录取条件是学生必须持有中学毕业(东德:10年职业技术高中)以及相关的职业学校结业证书。
工程师学校设有传统工程技术学科里的不同专业。起初在修完四到五个学期的全日课程后毕业,通过考试获得国立工程师资质,后期也就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增加至六个学期的学习,毕业获取国家承认的工程师毕业证明,拥有工程师头衔。
1.21969-1999年,形成与创建阶段
20世纪60年代德国经济和社会进入飞跃发展阶段,社会需要大量实用型高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由于德国高等教育一直沿袭和弘扬洪堡的教育思想,即“高等院校是纯科学的,无目的的研究和教学的世界”,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六十年初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与社会对高等技术人才的客观实际要求间的矛盾突显。于是在德国出现了一场轰动全国的关于教育灾难的学术讨论,通过这次讨论人们意识到必须改革传统单一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适应社会发展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也为后期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样的大背景下,1969-1971年期间,在德国各个州分别出台了与应用科技大学(FH)相关的法规,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也随之应运而生。1971年,“柏林应用科技大学”正式成立,除了建筑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领域以及学科都被纳入其中。
应用科技大学是在传统大学基础上,纳入了职业教育的特质,当时教育定位非常明确,“以职业实践而进行教学与科研”,其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以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确立培养目标,面向市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设置专业,理论与实践交叉循环的课程体系,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育过程企业的密切参与,严格的师资培养与培训体系等等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到目前为止,德国70%的工程师毕业于应用科技大学。应用科技大学的毕业生鉴于丰富的实践经验非常受企业欢迎,就业率高于其他高等教育人群。
但在应用科技大学成立之前,即1968年德国很多联邦各个州就已经决议通过,倡导构建“专科高级学校Fachoberschule”以提升进入工程师学校学习的学生的准入职格。这类“专科高级学校”设置在第11和12年级,并且学生是在通过了中学毕业资格之后方可进入学习。学校主要传授培养基本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及技能,通过考试后取得高等教育的入学资格。专科高级学校开设如下几个专业方向:
• 经济学和行政管理
• 技术
• 健康和社会学
• 设计
• 营养和家政
• 农业经济
• 数学
• 自然科学
• 经济学和社会学以及与职业相关的专业
专业实习一般在第11年级开设,也就是第一学年,要么在相关企业实习要么是在具有等同功能的机构实习。如果学生拿到一个相关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就可以不用参加第11年级的实习,直接进入专科高级学校第12年级学习。
专科高级学校的任务是为那些中学毕业而且成功完成职业学校教育的学生,通过“第二个教育路径”④实现进入高等教育过渡学习,由此达到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教育核心领域上的同等性。
1.32002以来,创新改革阶段
2002年8月,为了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德国启动了与欧盟教育体系对接工程,参与了“博洛尼亚进程”项目。在全国实行教育改革,从而打破了德国传统的硕博二级学位体系,改为三级学位体系,既学士、硕士和博士。应用科技大学毕业证书也由起初的工程师毕业证,到后来的硕士工程师带后缀(FH)改为学士和硕士毕业证,省去了原来的后缀(FH),由此也缩短原来应用科技大学与综合类大学在学历上的差距。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趋势越来越靠近技术大学,理工学院,以及英语国家中的应用科学技术大学。所以至2002年以来德国有多所应用科技大学更名为技术大学(Technische Hochschule),或与综合类大学合并为综合类大学。如2009年“柏林技术应用科技大学”更名为“柏林博怡特(Beuth)技术大学”。
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改革将所有工程师学校升格为应用科技大学,结果在就业系统中出现了一个所谓的“能力缺口”或人才断层,即缺乏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级管理、技术和服务人才。由企业进行的技术工人的“双元制”培训,其层次较低,不能满足企业对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大学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化,与企业要求的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相背离;应用科技大学尽管在应用性方面大大优于大学,但由于其人才培养主要在校内,学生在校3年尽管有半年的企业实习,但其毕业生在企业工作岗位上的实际应用能力、企业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和企业的实践经验,仍然不如企业自己采用“双元制”模式来培训高层次实践型、应用型人才更能符合企业自身的实际需求。于是由巴登——符腾堡州(也简称巴符州)的三家大兴企业罗伯特·博施有限公司、戴米勒——奔驰股份公司、洛伦茨标准电器设备股份公司(Standard Elektrik Lorenz AG)和斯图加特行政与经济学院于1972年共同创建了校企联合办学的新型高等学校——双元制职业学院。
“双元制”高等教育的意思就是把在高等教育中学习理论知识和在企业中学习技能相结合。如果学生选择了高等双元教育的学习,在双元制专业学习期间他应该注意平衡大学学习和企业工作。大学学习和企业工作相互紧密交错的课程并且是在两个学习地点完成是双元制高等教育显著特点。双元制高等教育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种形式:
2.1 大学教育与职业资格并取学科方向
职业培训与大学教育并取的双元制高等教育学习,毕业获得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同时也收获一个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
2.2 大学教育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学科方向
这种以长时间在企业实习为特点的双元制高等教育的意思是在进行高等教育学习的同时要结束在一个企业长期实习。之后获得一个高等教育毕业证书,但是没有经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
2.3 大学教育与职业并行的学科方向
已经完成了职业培训并且/或者有多年的从业经验,之后进行大学教育与职业并行的学习。该学科多是职业进修,大学学习在时间和内容上与日常的职业性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应用科技大学极其成功的教育模式和企业对毕业生的高度认可极大缩短了他与传统综合大学的差距。而当下关于应用科技大学是否可授予博士学位的讨论也表明了两种高等教育形式的越来越相近。应用科技大学正赶超综合大学的最后一项特权,或许不久将被赋予允许授予博士头衔的权利。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高等教育自身的结构不合理。所以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200年的发展历史来研究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对借鉴应用科技大学经验探索中国教育改革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注释:
① 克里斯蒂安·彼得·威廉·弗里德里希·博怡特(生于1781年12月28日克莱沃,于1853年9月27日在柏林逝世)是一个高级官员和国务院成员。“普鲁士商业推广之父”。通过一系列的相应措施—创立联盟和学校,从国外引进技术转让,设计工业产品及其他的美术模板—他铺平了普鲁士生产的方式从工厂到工业生产的竞争性的道路。资料来源:http://de..org/wikiwikipedia/Christian_ Peter_Wilhelm_Beuth
② 彼得·约瑟夫(生于1789年9月29日波恩,于1866年1月23日在波茨坦逝世)是普鲁士的风景园丁和德国古典主义景观设计师。他创造了近半个世纪的园艺普鲁士的艺术。资料来源:http://de.wikipedia.org/wiki/Peter_ Joseph_Lenn%A9
③ 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生于1777年4月30日布伦瑞克,于1855年2月23日在哥廷根逝世)是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
④ “第二条教育道路”作为高等教育毕业的象征给予具有常规学校资格的那些职业生活的学生从不可能到可能开辟了新的道路。
Review of the Origin and Growth of FH in Germany: A Case Study of Berlin
Peter Mibus, GAO Hong
(GFB,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China)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growth of FH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 in Germany underwent three stages, changes of demand from social economy and laws ruling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re the impetus of reform and growth of FH.
Germany; FH; history; Berlin
G511
A
1672-0318(2014)06-0057-04
10.13899/j.cnki.szptxb.2014·06,009
2014-05-25
Peter Mibus(1947-),男,德国柏林人,工科硕士,德中教育管理中心主任,特高教师;中德职业教育研究院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高红(1968-),女,辽宁人,硕士,中德职业教育研究院行政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中德两国教育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