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兴龙,舒盛芳,蔡艳芳
学校体育与政治、经济、军事的联系最为密切,而日本表现的尤为明显。日本体育是美国和北欧体育的大揉合,其学校体育的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从日本“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学校体育脱离了“亚洲式”的发展模式,进入“西方”列国的发展模式,“二战”结束后又受美国影响,学校体育又进入“美国式”的发展模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日本本国特色的学校体育发展模式,而且,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本文从宏观角度上,归纳总结日本学校体育的发展,理清日本学校体育的发展思路,旨在为我国研究日本学校体育的学者提供少许借鉴,从而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就整个历史来看,世界各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体操为主要内容的身体教育、把运动作为手段的体育、作为生涯体育一部分的体育三个阶段。自日本明治维新后,打开了闭关锁国的门户,并把实现“富国强民”作为国策,积极发展教育,大量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从1878年建立学校制度,并设立体操科以来,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为止,日本学校体育大致经过了“普通体操与兵式体操的导人和发展时期”(1878-1899年);“学校体操与自然体育时期”(1900-1924年);“国家主义与军国民主义教育时期”(1925-1945年)[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家主义、军国主义在日本政府中占主导地位,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了侵略亚洲,称霸世界,实行军国主义教育,学校体育教育也因军国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战败后,美国司令部取代了日本当局,对军国主义思想采取了一系列压制措施,在日本积极实行美国当时流行的民主主义教育。在学校体育中,有军国主义色彩的体育项目等都被废除,并将体炼科改为体育科。1946年,日本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使日本的教育从战前的军国主义转为战后的民主化和自由化教育。
对于日本现代学校体育发展阶段的划分,众多学者提出了深刻的见解。李茂堂(2005)[2]将现代日本学校体育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体育指导思想模式的确立;(2)体力教育的体育教学指导模式出现;(3)快乐体育、生涯体育指导思想。毕红星[3]将现代日本学校体育分为生活体育时期、重视提高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时期、实施快乐体育重视能力和个性培养时期。潘志深等[4]将现代日本学校体育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天皇制权威主义产业社会中以为富国强兵服务为主旨的身体教育阶段;(2)民主主义产业社会中以为发展产业和振兴国力服务为主旨的体力教育和运动技术教育阶段;(3)产业社会中为丰富充实现代生活服务为主旨终身体育阶段。
总体来说日本现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受美国影响最大,但在后期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国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主要经历了生活体育体力为主、身体体力体育为主、生涯快乐体育为主历史阶段。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灵魂。日本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以“二战”为划分点具有鲜明的特点。
明治维新到“二战”前,日本学校体育主要受军国主义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这阶段日本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是“富国强兵”的身体教育[5]。日本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都是围绕着富国强兵,特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学校体育的军国主义思想达到顶峰。
“二战”后,受美国的影响下,使日本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发生重大变革。从日本《体育科教育法》教材和《学习指导要领》中,可以看出日本学校体育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并贯穿于教材和学校体育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立足于现实,着眼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人;(2)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3)提倡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融合[6]。日本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按时间可以划分为20世纪40、50年代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改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50、60年代的主张体力教学、运动技术教学和提高竞技水平的指导思想;70年代以后的终身体育教学指导思想[7]。
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学校体育教学的原则除了应遵从学校教学一般原则外,还须遵循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原则和依据社会的要求。日本东海大学水田嘉美教授在1991年5月出版的《体育教学人门》一书中指出,学校体育教学的原则一般应有以下 6点:(1)体育教学要与学生的生长发育相适应;(2)体育教学要适应学生的能力、个体差异、兴趣;(3)使学生自主、自发地学习;(4)让学生理解体育知识、技能要点;(5)使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机会;(6)了解体育学习对社会的作用[8]。
体育教学评价是把体育教学系统作为客观存在的认识对象,在教学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其进行相应的价值判定。日本体育教学评价按照时间分为20世纪40、50年代的主观评价;70年代,教学评价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评价内容为学生体育成绩,学生体育成绩包括技能、态度、知识三方面;80年代,改变过去教学评价过程中繁琐的记录,采用四方面三等级标准评定记录。四方面:关心,意欲,态度;思考,判断;技术,技能,表现;知识,理解。三等级标准:充分满足,大致满足,经过表现可以满足[9]。
日本长期注重体育教师的培养,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受“脱亚入欧”思想影响,日本就曾引进了西方学者来任学校体育教师,也大量派遣留学生,归国后充当本国体育教师,当时许多政要人士都是教师出身。
“二战”后,根据文部省的要求改变了体育教师是由专门学校(按相当于我国的中专)的毕业生和中学教师经考试合格者就可以担任体育教师的状况。要求中学以上的专职体育教师应是短期大学(相当于我国的大专)、大学毕业生的同时,必修的课程要达到规定的学分,经都道府(相当于我国的省、直辖市级)的教育委员会和有文部省直属的大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合格者,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后,才可以担任体育教师。[10]后来,随着体育教师的人数越来越多,体育教师队伍一度达到饱和状态,因而条件也越来越严格。
日本的课外体育活动具有必修俱乐部活动和自由俱乐部活动两类活动形式。
必修俱乐部活动主要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全面发展,该俱乐部不仅局限于体育,由学校作为相对固定活动内容编入课表,事先由学生在艺术、科学、体育三项中选择其一参与活动。从日本中学生的选择结果看,选择体育的学生居多。
自由俱乐部活动的组织形式的主要特点是学生不分年级、年龄、性别、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各部的活动;活动部的组织形式一般由各部学生负责部里的工作。由于自由俱乐部的自由度较大,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参加各部活动,因为兴趣相投,学生相处融洽,高年级学生主动地帮助和指导低年级的学生,提高了他们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凝聚力,这样既可以促进其个性的发展又有利于其团体意识的形成。其次,每天进行一个半小时的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日常生活中运动量不足的弊病,学生参加的大多是自己感兴趣的项目,通过运动部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掌握了运动技术,也使其心理得到了满足,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11]。
可以看出日本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很全面,既有必修内容也有自选内容,并且自选内容有教师们的参与,不同年龄的参与,很好了完善了日本的课外体育活动。
日本是将教育放在首位,以学校为依托。体育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缺少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而脱离教育的体育则有损于人的全面发展。在培养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掘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单一性。日本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我国大不相同。
日本是以业余训练为主、短期集训的体制。日本竞技体育的培养主要在学校和企业俱乐部。中小学是培养奥林匹克选手的基地和摇篮,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文部省规定中学必须设置运动部,并纳入到学校教育计划之中[12]。学生可选择两个以上运动部参加活动,为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做贡献。同时,学校运动部活动向家庭和社区体育延伸,形成学校运动部活动和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13]。
竞赛组织上,日本大学的体育竞赛主要依靠学生体育会和俱乐部这些民间组织来进行。日本学校没有校运动队,而是由各运动部中成绩优秀的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各项比赛,学生为了取得好的运动成绩和代表运动部的荣誉都自觉地刻苦训练。日本大学生的全国性比赛均由大学各单项协会举办。此协会为实体,隶属于日本国家各单项协会。日本学校的课外体育运动均由学生民间组织(体育会)组织,学生几乎都参加这个民间组织,体育会下属的各类体育俱乐部多达40多种,各类俱乐部每学期有较详细的计划,并付诸实施。平时会员们参加训练均很积极、自觉,每周至少参加4-5次活动,每次时间不少于2 h[14]。
在活动经费上面,日本学校体育的培养独具特色,学校成立俱乐部,俱乐部最优秀的运动员代表校队,运动经费主要来源于俱乐部会员交纳的会费,俱乐部实行独立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自身的造血功能[15]。
日本的保险业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日本学校体育事故保险处在相当重要的地位,有关日本学校事故保险,周爱光教授做了很详细的研究,在“日本学校体育保险的法律基础”[16]一文中,他将日本学校体育保险的主要法律基础包括3个方面:一般法律、学校法律和体育法律。其中一般法律又分为宪法、国家赔偿法、民法;学校法律分为日本学校安全会法、日本学校健康会法;体育法律分为日本体育振兴法、日本体育、学校健康中心法。
在“日本学校体育保险现状的研究”[17]一文中介绍日本保险主要有体育安全保险、学生教育研究灾害伤害保险、学校灾害互助支付制度、全国市长会学校灾害赔偿、补偿保险、日本都道府县立学校管理者赔偿责任保险、社会体育设施保险。从上可以看出,日本具有完善的体育保障体系,一旦事故发生,学校能及时承担责任。(1)可以使受害人得到及时补偿和安慰,(2)又可以缓解责任人和学校的压力。
日本一直非常重视体育的教育,而学校体育作为载体,推动着国家的发展。同时,日本学校体育的发展也极具个性,首先脱离亚洲,学习西方,后面学习美国,经过历时的洗礼才逐渐形成本国特色的学校体育。日本学校体育教学丰富,教学评价全面,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后备人才紧密联系,课外体育活动种类多,范围广,影响深,参与人数多,有利于日本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日本学校体育的保险制度也非常完善,许多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日本从“二战”后就非常重视国民健康问题,并采取法律的措施来保障国民体质的锻炼。总体来说,日本学校体育的发展表现出很多优越性,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好的借鉴日本学校体育的发展来指导和启示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1]肖焕禹.近代中日两国学校体育的回顾与反思[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0(1).
[2]李茂堂.德、日两国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模式比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3]毕红星.日本现代学校体育的演变[J].四川体育科学,2008(12).
[4]潘志深,崔颖波,姜允哲.日本学校体育思想发展演变初探[J].体育与科学,1990(12).
[5]毛振明.快乐体育简介[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7(01).
[6]陆美琳,张 俭.中、德、日三国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比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
[7]吴 涛.日本中小学体育教学主导思想历史沿革初探[J].山东体育科技,1993(10).
[8]水田嘉美.体育教学入门[M].日本:东海大学出版社,1991.
[9]刘惠芳.从美日两国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看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06) .
[10]郑闽生.日本学校体育教学简介[J].体育科研,1997(2).
[11]屈东华,周 珂,周艳丽.中、日、美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2(06).
[12]齐建民.日本高校的体育教育及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1998(1) .
[13]李吉远.学校体育的异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4).
[14]丁海勇,郑燕飞.上海市与国外学校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及竞赛现状比较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12).
[15]金宏宝.中日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04).
[16]周爱光.日本学校体育保险的法律基础[J].体育学刊,2005(01).
[17]周爱光.日本学校体育保险现状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