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焰安
憨山大师交游考之二:与官宦贵戚(上)
王焰安
(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韶关512005)
憨山在学法和弘法过程中,曾与不少官宦贵戚结交,形成了一种儒佛互补、僧俗互动的态势。憨山通过交游,不仅向这些官宦贵戚传播了佛法,还依靠这些官宦贵戚更方便地传播了佛法,实现了以佛入儒的目的。
憨山;官宦贵戚;交游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占据着主流文化的地位,是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依据,是官宦贵戚人际交往所遵循的准则。因此,站在官场文化的立场,官宦一般不会主动、积极地与僧人交往,然而,代表释家形象的憨山大师,却上与孝定太后,下与地方官员都有所交游。为了解憨山大师与官宦贵戚的交游情况,我们试根据相关资料,依据时间顺序,进行初步梳理。这里仅及憨山大师被贬岭南之前。
嘉靖三十六年,西林老和尚带憨山到三藏殿去拜谒正在讲法的无极大师,赵大洲当时正好在场,见到憨山,先是夸赞憨山:“此儿当为人天师也。”再抚摸着憨山,问:“你是喜欢做官?还是喜欢作佛?”憨山不假思索地回答:“要作佛。”赵大洲听了憨山的回答,对西林和尚说:“此儿不可轻视,当善教之。”[1]
憨山虽与赵大洲只有一面之交,但赵大洲对憨山的夸赞与肯定,对憨山以后的人生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赵大洲(1508-1577),名贞吉,字梦静,号大洲,四川内江人。明世宗时任翰林,嘉靖四十年任户部侍郎,隆庆初任礼部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隆庆三年任文渊阁大学士。万历十年卒,七十三岁,赠少保,谥文肃。著有《经筵讲讲录》二卷、《赵文肃公文集》三十二卷、《赵太忠诗钞》六卷。
隆庆六年七月,憨山游方到北京,因憨山与汪道昆的弟弟汪仲淹①为“社友”,汪道昆听说后,邀请憨山来到他的寓所。
万历元年,憨山因“不禁”五台山的“冰雪苦寒”,“入京东游”,行乞到蓟县盘山,居“于千象峪石室”[1]。汪道昆听说后,担心憨山“作东郊饿夫”,再次写信邀请憨山来他寓所。
万历二年春,憨山和汪仲淹一起研读《左传》,汪仲淹对憨山说:你天资聪颖,文章写得又不错,我家兄是“当代文宗”,你不如随我家兄耕读,考取功名,然后成名成家。憨山听了,笑了笑,说:我无需随你家兄耕读,倒是你家兄要向我请教“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汪仲淹见憨山如此挖苦哥哥,很不高兴,就把憨山的话告诉了汪道昆,汪道昆听了,却并未在意,说:憨山的话是对的,我看他气骨高傲,以后肯定是名高僧,他的目标是做高僧而不在意于文字。他在你扇子上题写的“身世蜩双翼,乾坤马一毛”诗句,已足以显示了他的心志,他不是一般的文字僧。我所担心的是,他的前途有可能会被这样的浪游所耽误。不久,汪道昆特设斋宴,宴请憨山和妙峰法师。宴席上,汪道昆对憨山说:我眼见禅门寥落,非常忧虑。从你的气度来看,你将来应该有大的成就,为什么要在这里白白浪费时间呢?憨山说,我不是浪游,我在北京游历有三个目的:一是为重修报恩寺筹措钱款;二是为了参访京城里的名宿大家,了却心中的向往之念;三是为了寻访妙峰禅师,以前我们已结同参之盟。汪道昆说:我看当今禅宗道场中,没有人能够充当你的师父,但妙峰禅师却可以做你同参的道友,你俩既然有同参之盟,那就不饶我再费口舌了,希望你俩同去五台山修行。憨山与妙峰答应尽快启程,汪道昆表示:“若果行”,“愿津之”,并送给了妙峰禅师二道“勘合”,憨山一篇文章。可当妙峰禅师准备动身时,憨山却拖延不定,汪道昆明白憨山的心意,是怕别人说他跟在他人身后而转,劝他说:“古人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但愿公他日做出佛门一段光明事业,又何以区区较去就哉!”[1]在汪道昆的劝说下,憨山终于与妙峰一同到五台山去参禅。
憨山与汪道昆有三次交往,前两次主要侧重于色身的救济,为他提供饮食与住所;第三次,则侧重于精神的救济,煞费苦心地为他设宴,安排道友,激励他去五台山修禅,这为憨山日后成就“一段光明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汪道昆(1525-1593),字伯玉,号南溟,又号太函。歙县(今安徽歙县)人。明代文学家。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擅长古文辞,工诗词。又兼长武略,初为义乌令,后升任福建兵备道,曾协助戚继光扫平倭寇,以功擢升按察使,又任佥都御史等,后至兵部左侍郎,与王世贞并称“南北两司马”。著有诗文集《太函集》一百二十卷,杂剧集《大雅堂乐府》。
万历元年秋,曾有多年书信交往的欧大任升任为国子监博士,听说憨山在蓟县盘山,很想与憨山相见,便写信给憨山,请憨山来京城,憨山因此回到京城。
欧大任(1516-1595),字桢伯,号蘧园、伦山先生。广东顺德人。嘉靖中任江都训导,后迁国子监博士,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诗。著有《思玄堂集》、《旅燕集》、《浮淮集》、《轺中集》等。
万历二年春,憨山前去拜访王世贞,王世贞见憨山年轻,有点轻慢他,就滔滔不绝地跟他大谈做诗之法,憨山不顾礼节,傲然而坐,竟不辞而别。王世贞非常不高兴,将和憨山相见的情况告诉给弟弟王麟洲①王世懋(1536-1588),字敬美,别号麟洲,又号损斋,江苏太仓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官至南京太常少卿。著有《王仪部集》、《艺圃撷余》等。。第二天,王麟洲来访憨山,相谈甚欢,两人大笑来到王世贞家,王麟洲说:哥哥,你也读过《维摩经》,难道不知道维摩大士的“不二法门”是怎样讲的吗?王世贞猛然觉悟,于是为憨山写了一首诗,以表心意,其中有这样两句:“可知王逸少,名理让支公。”把自己比作王羲之,把憨山比作支道林,谦虚地承认自己在佛学方面不如憨山,尊称憨山为“福德之士”,“憨山和尚,福德士也,过我精舍,与陆尚书共饭而去,仆愚不能参领要似,复还师观,道印亦在此周旋,想欲闻者不一。”[2]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文史学家,嘉靖进士,南京刑部尚书。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续稿》、《弇州堂别集》。
万历二年九月,憨山随妙峰来到山西蒲州,因妙峰介绍,憨山得以与山阴郡王朱俊栅相见,朱俊栅因之前曾听妙峰介绍过憨山,因此,两人相见,一见如故,非常亲切。山阴郡王殷勤置办相应用具物品,让憨山和妙峰安心在蒲州结冬,并送憨山二百金作为憨山父母的终养之资。
朱俊栅(1530-1603),号乐善道人,朱元璋五世孙。嘉靖三十七年袭封山阴王,万历三十一年去世。交接禅僧,精研佛学,潜心内典,著有《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序》及《黄先生儒行集传》四卷、《净土寺记》等。
万历二年,蒲州陈太守,非常尊重妙峰和憨山,将二人请到府中,盛情款待,并捐款刻印《肇论中吴集解》,请憨山担任校对工作。憨山在校对过程中,忽然明白了“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丽天而不周”之旨,并由此而悟得“诸法本无去来”之意、“去来生死”之义[1]。
陈太守,生平事迹不详,待考。
万历三年春,憨山与妙峰禅师来到平阳,胡顺庵太守听说憨山到了平阳,寓居在城外,想拜见憨山,但因公务缠身,未能如愿。憨山他们即将起行时,胡顺庵派差役送来驿站的凭证,以便于憨山沿途的交通和食宿,憨山婉言谢绝了胡太守的好意,说:修行人行脚有一双草鞋就足够了,不需要这些。胡太守听了差役的汇报,对憨山更加尊重。憨山起程后,胡太守一处理完公务,即从后追赶,直到灵石才追赶上憨山。于是一同来到省城太原,并安排憨山食宿,与憨山数日相谈,然后派差役将憨山和妙峰禅师送到五台山上。
万历四年秋,胡顺庵由平阳太守转任雁平兵备,来到五台山拜访憨山,见山涧中冰雪未化,憨山仅吃燕麦面和一点野菜丁,不禁感慨地说:你真是生活在另一世界里,我到了你这里,世俗的想法也像这里的冰一样,凝固而静止了。当年冬,因大方和尚遭人诬讼,为救大方和尚,憨山冒雪去拜访胡顺庵,胡顺庵见到憨山,非常高兴地对憨山说:我正耽心你被大雪冻坏了,已写好了信,准备叫人去接你,你却来了,真是心心相印呀。憨山将大方和尚被冤屈的事跟胡顺庵说了一遍,在胡顺庵的斡旋下,大方和尚得到了释放,寺院得以保全。憨山便被胡顺庵留下来过冬,过冬期间,胡顺庵朝夕问道,憨山不时地进行开示,胡顺庵将憨山的开示记录为《佛法绪言》,并请人付梓流通。年末,憨山对胡顺庵说:五台山的林木,不能任凭奸商砍伐,不然菩萨道场就要变成不毛之地了。胡顺庵听从了憨山的建议,立即向朝廷写奏折,请求朝廷严令禁止。在张居正的支持下,奏章很快得到了皇帝和兵部的批复。
万历十五年八月,胡顺庵告老回家,听说憨山在崂山海印寺,便将亲戚的儿子①一说是胡顺庵自己的儿子。带到憨山处,依憨山出家,做憨山的侍者,憨山为他取名福善。
万历二十四年,憨山在雷州给胡顺庵写信,言说自己“自涉难以来,实濒九死,直今正眼觑之,然未见纤毫动静相,即万里相悬,其实不离跬步也”,并劝胡顺庵:“居士春秋日高,前景日窄,从来浊世滋味,备尝殆尽。谚云:到底盐如此咸,醋如此酸,到了作何究竟?古人云:来时尽好,只恐去时不如来时。此非虚语,居士谛思!”[3]
万历四十一年,胡顺庵病逝,憨山作有《祭大中丞顺庵胡公文》。
胡顺庵,名来贡,字天中,号顺庵,山东莱州人,生平事迹不详,待考。
万历四年,山西巡抚高文荐移镇雁门兵备道,高文荐家里园亭多有题诗,但感觉“多陋咏”,“欲求高人一诗”[1]。听说憨山住在胡顺庵公署里,于是,高文荐便托胡顺庵代他向憨山求一题诗。胡顺庵答应了高文荐的请求,可憨山此时已不想再着文字魔,极力推辞说:“我胸中无一字,焉能为诗乎?”“高公再三,胡公亦无奈,苦求之。”[1]于是,胡顺庵便将《古今诗集》放在茶几上,以启发憨山诗思。憨山偶一翻阅,就诗思泉涌,不可遏制,顷刻之间写了二、三十首,憨山从中选了一首,送给胡顺庵去交差。
高文荐,成都人,明代中央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万历初任山西巡抚,万历十年升任宁夏总督。
万历四年,为保佑国家,孝定太后在全国挑选僧人诵读佛经,憨山被选入其中,诵经时,获得了面见太后和皇帝的机会。
万历五年,憨山为报父母恩,发誓刺血泥金,抄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孝定太后听说后,立即赏赐金纸给憨山,帮助憨山完成心愿。
万历九年,皇帝下旨祈求子嗣,太后派太监来五台山祈福。憨山等此时正在筹办无遮法会,见此情形,立即将法会主题改为“为皇室祈求子嗣”。“适皇上有旨祈皇嗣,遣官于武当;圣母遣官五台,即于本寺。予以为沙门所做一切佛事,无非为国祝厘,阴翊皇度。今祈皇嗣,乃为国之本也,莫大于此者。愿将所营道场事宜,一切尽归并于求储一事,不可为区区一己之名也。”[1]
万历十二年七月,孝定太后为感谢憨山、妙峰和尚、大方和尚五台山祈嗣之功,进行赏赐,妙峰和尚、大方和尚接受了封赏,憨山因此时已到了山东的崂山,太后多次访求而不得,于是,命令憨山的朋友龙华寺住持瑞庵禅师负责寻找,瑞庵禅师不得已,只好亲自来到崂山,传达太后奖赏的旨意,憨山感谢太后的好意,表示只要容许他长久地住在崂山,就是最大的恩赐,其他的任何恩赐都不需要。瑞庵禅师将憨山的意思转告给太后,太后感觉这样很过意不去,就在西山择地建了一座寺庙,派太监到崂山,请憨山去住持,憨山再次婉言谢绝了太后的好意。太监回到京城,将憨山决心住崂山清修的志向报告给太后,太后得知崂山的茅棚狭小破旧,就想帮憨山兴修扩建,派太监送给憨山三千两白银。待太监再次来到崂山时,憨山极力推辞太后的赏赐,说:这里已有几间茅屋,足够我住的,我很满足。房子再好再多,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太监担心再不能顺利完成任务,会被太后责罚,就强硬要求憨山接受赏赐,憨山想:“古人有矫诏济饥之事”,当时山东正闹灾荒,把太后的赏赐施及给受灾的饥民,同样是在为太后做功德。于是,就叫寺僧带着太监,将钱施舍给各地的僧道、孤老、狱囚等,所施数额由当地官府造册登记,上报朝廷。太后对憨山的做法非常赞赏,感叹不已。
万历十四年,皇帝下令颁赐十五部《大藏经》给各地寺庙供奉,因憨山多次封赏不受,太后便派人将第一部《大藏经》送往崂山,可当《大藏经》送到时,崂山却无处安放,山东抚台只好将《大藏经》安放在地方官衙里。对于太后的护持,憨山感动不已,决定亲自到宫中去拜谢。太后见了憨山,发动宫中的嫔妃、宫女捐献钱物,为憨山修建寺宇,安放《大藏经》。憨山乘机请太后为他的寺宇赐名,太后赐为“海印寺”。
万历十七年,憨山借护送《大藏经》到南京的机缘,将报恩寺的情形和自己想重修报恩寺的想法详细地上奏给太后,太后问憨山,有什么好办法能帮你完成心愿,憨山向太后进言说:修建工程巨大,不能轻易完成,恳请圣母每日在后宫的饮食上节约一百两银子,三年之后,就可以动工兴建,十年后就可以完工。太后听了非常高兴,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建议,立即命令后宫从当年十二月开始积蓄银两。
万历十八年春,海印寺修建竣工,为感谢太后,憨山代太后抄写《法华经》。
万历十九年,海印寺大殿建成,太后捐造一座檀香毗卢佛像给海印寺,以充供养。
万历二十二年十月,憨山到北京给太后贺寿,太后留憨山在北京过冬,憨山在大慈寿寺为众僧说戒。
万历四十二年四月,憨山听说太后归天,便组织僧俗弟子,主办超度法会。并在法会灵龛前,举行出家仪式,剃去头发,穿上袈裟①据福征《年谱疏》,慈圣太后是憨山大师的皈依弟子。当时,太后欲请憨山大师进宫传授三皈五戒,憨山以礼制不允许,就画了张像送过去,让太后在画像前皈依。。憨山因受太后恩惠较多,因而悲痛地说:“悲哉!檀越往矣,本寺之愿已矣,岂待再来耶?”[1]
孝定太后(?-1614),李氏,北京西关人,明穆宗朱载垕贵妃,神宗朱翊钧生母,曾代神宗处理朝政,万历元年,神宗为她上尊号为“慈圣皇太后”。
万历十六年,吴观我到北京龙华寺听憨山说法。
万历四十四年九月,憨山从湖北黄梅来到安徽桐城,拜访吴观我和吴本如父子,吴观我父子见憨山来访,想在桐城建庙,留憨山住持,憨山谢绝了他们父子的好意。
万历四十七年,憨山作《华严经纲要》,在即将完成之际,想请吴观我指教。“幸今年无恙,其功已完七八,恨不能与老居士一而证之,敢此附闻,发一欢喜耳。”[4]
憨山圆寂后,应福善之请,吴观我作有《大明庐山五乳峰法云禅寺前中兴曹溪嗣法憨山大师塔铭》。
吴观我即吴应宾(1564-1635),字尚之,一字客卿,号观我,安徽桐城人。万历十四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故称“太史”。后以目疾告归,著有《宗一圣论》十篇。
万历十六年,萧玄圃与董其昌、唐元征等一起参拜憨山,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四载:“余于戊子冬与唐元征、袁伯修、瞿洞观、吴观我、吴本如、萧玄圃同会于龙华寺,憨山禅师夜谈。”
天启二年,憨山从庐山回曹溪,经过江西吉州时,拜访了萧玄圃。
天启三年十月初三,萧玄圃“应诏北上”,途经韶关,到曹溪拜访憨山,欣喜相见,高兴不已,三天三夜③一说“一日夜”。,日夕交谈。期间,萧玄圃为憨山占卜寿穴,憨山应萧玄圃请教法要,为萧玄圃作了《示萧玄圃宗伯》,强调修行就是为了发现自己被遮蔽的心光,修行的目的就是“心地光明,自然流出”。“吾人心体,本来圆满光明,即今不能顿悟,不能现前受用者,盖因无量劫来,贪嗔痴爱,种种烦恼障蔽自心,故渐修之功,不可少耳。”六日,萧玄圃准备离开曹溪,憨山嘱咐他说:国家和百姓都对你寄予着厚望,你要好好珍惜自己的前途。萧玄圃记住了憨山的嘱咐,与憨山相约再会之期,憨山说:我已经老了,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与你再次见面的机缘,只能在未来弥勒佛的龙华会上了。萧玄圃刚离开曹溪,憨山就病倒了,六天后,就圆寂了。萧玄圃闻听噩耗,悲痛不已,即撰挽章派人到曹溪吊唁,并捐献白银百两,写信嘱咐南雄、韶州二郡太守,为憨山建塔、建影堂。
萧玄圃即萧云举(1554-1627),字允升,号玄圃,又号拙修,广西宣化(今南宁市)人。万历十四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翰林院检讨,故称“太史”。后升礼部右侍郎,教习庶吉士,又称“宗伯”。后又任吏部右侍郎,充经筵日讲官三品,曾为明神宗、光宗、熹宗老师。天启初年,复被招用,晋太子太保掌詹事府事礼部尚书。天启五年乞休,诏进光禄大夫,予一品诰命。天启七年卒于故里,追赠太傅,谥文端,赐祭葬,入乡贤。著有《青罗集》五十余卷,别集若干卷。
万历二十二年春天,山东巡抚郑昆岩,听说憨山赈济灾民,非常感动,就到海印寺拜访憨山,皈依受戒,憨山给他讲授了参禅的方法:“凡修行人,有先悟后修者,有先修后悟者,然悟有解证之不同。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见,于一切境缘,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触途成滞,多作障碍,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参也。若证悟者,从自己心中朴实做将去,逼扌岁到水穷山尽处,忽然一念顿歇,彻了自心,如十字街头见亲爷一般,更无可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参实悟。然后即以悟处融会心境,净除现业流识,妄想情虑,皆熔成一味真心,此证悟也。”[5]
郑昆崖即郑汝璧(1546-1607),字邦章,号昆岩、愚公,缙云(浙江丽水)人。明隆庆二年进士。始授刑部江西司主事,累迁云南司郎中。后转调河南左参政、山东右布政,万历三十三年任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万历三十五年,请求辞归,殁于山东荆门驿途中。
憨山居崂山期间,曾凤仪曾往崂山海印寺拜访憨山,“昔承蜚光照临海印,真不世良缘,顿成金刚种子,永劫不磨。终当透骨而出。”
万历二十四年,憨山入粤时,曾在螺山与曾凤仪相会,曾凤仪请憨山注解《楞伽经》,后来憨山曾将自己的《楞伽笔记》寄给曾凤仪指教,曾氏的《楞伽宗通》曾参考过憨山的《楞伽笔记》。
万历四十一年十月,为践南岳休老之盟,曾凤仪在多次信约无效的情况下,派人到曹溪请憨山,憨山应邀前往湖南衡阳湖东寺。“予与曾公(曾凤仪)为法门知己,久期终老南岳。癸丑冬月,长公扶摇携乃翁书,迎予往湖东,予应命至。则见诸祖道影八十八轴,乃达观禅师命丹阳弟子贺知忍,资请丁南羽高士名笔也。有三堂,其二置五台、峨嵋,此一专为南岳者。向久藏贺氏。庚戌间,曾公游南海,道过曲阿,贺君属其请归南岳。”[6]
曾凤仪,字舜征,号金简,自号南岳山长,湖南耒阳人。万历十一年进士,曾任礼部祠祭司郎中,故称“仪部”。著有《楞伽宗通》八卷、《金刚经宗通》七卷等。
[1]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EB/OL]//憨山老人梦游集.[2013-03-20].http://xmwk.zgti.cn/e/action/showInto.php?dassid=1518&id=655.
[2]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续稿:250[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485.
[3]与胡顺庵中函[EB/OL]//憨山老人梦游集:卷16.[2013-04-08].http://xmwk.zgti.cn/e/action/showInto.php?dassid=1518&id=655.
[4]答吴观我太史[EB/OL]//憨山老人梦游集:卷18.[2013-04-08].http://xmwk.zgti.cn/e/action/showInto.php?dassid=1518&id=655.
[5]答郑昆岩中函[EB/OL]//憨山老人梦游集:卷1.[2013-04-08].http://xmwk.zgti.cn/e/action/showInto.php?dassid=1518&id=655.
[6]南岳重兴天台寺建诸祖影堂序[EB/OL]//憨山老人梦游集:卷19.[2013-05-10].http://xmwk.zgti.cn/e/action/showInto.php?dassid=1518&id=655.
Research on Master Han Shan’s Friend-making Trip(Ⅱ): High Level Officials(Part One)
WANG Yan-an
(Editorial Department,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Han Shan interacted and made friends with a great number of high level officials,which helped to form a kind of complementary and interactive relations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During his journey,He did not only preached the dissemination of Buddhism,but also relied on these officials to advocate these the dharma in a more convenient way to realize the purpose of inputting Buddhism into Confucianism.
Han Shan;high level officials;friend-making trip
B946
A
1007-5348(2014)03-0026-05
(责任编辑:廖铭德)
2013-12-22
2011年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憨山大师研究”(SGCK2011-05)
王焰安(1962-),男,安徽宿松人,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主要从事民间文化和禅宗史研究。①汪道贯(1543-1591),字仲淹,安徽休宁人。工词赋,尤善书法,著有《汪次公集》十二卷。
②“萧玄圃”之“玄”字为避康熙帝玄烨讳,一般书皆改为“元”字。据钱谦益《大明海印憨山大师庐山五乳峰塔铭》,萧云举曾为憨山作塔铭,今已无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