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视域下的文化建设

2014-04-10 05:08:33王培玲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明大学

王培玲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450008)

文化是滋养社会和人心的必要资源,人因为有了文化而成就了灵性,社会因为有了文化而成就了文明。当一个社会完全被技术宰制而文化堕落的时候,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在技术理性浸淫下陷入危机。所以,汤因比不无道理地指出:“生活表层在技术方面的变化的作用,将不会仅仅局限于这一表面,它会渐渐达到更深的程度,甚至使全部传统文化的根基动摇。”[1]因此,无论哪个社会,想要走向价值清明、道德醇厚、繁荣秩序,就必须建构浓重的文化体系。而文化与教育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勾连。一定的文化会造就与之匹配的教育体系。正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类教育的丰富多彩,离开了一个国家或一定社会的特定的文化背景,就不能很好地认识、理解其教育现象。存在于特定文化背景中的教育,最本质的使命在于造就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属于个体人性与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属于某种社会群体的风尚、气质与灵魂。大学理应是文化最为集中和厚重的地方,它的核心使命在于通过“文以化人”而达致人精神世界的饱满与丰富。因此,大学文化建设应当围绕人的精神培育、学校精神建构展开。

本文是在当下功利主义侵蚀大学文化与精神的实然遭遇背景下,以一个学者的忧虑与焦灼,试图通过论证文化与精神的关系、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关系,为大学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培育找到合理的理论支持,并在它的实践建构方面进行必要的开拓,既关注理论理性辨析又关注实践理性规划是本文基本的研究方式。

一、作为底蕴的文化:其核心价值在于塑造人与社会的精神

“文化”的概念厘定可谓浩瀚如海。“‘文化’这一术语有一个复杂的历史和变化不定的意义域,它已经成为英语世界最具歧义的术语之一”[2]。不过,我们比较认同英国文化学大师威廉斯对“文化”的界定。他认为,“文化”这一术语主要在三个相对独特的意义上被使用:艺术及艺术活动、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一种发展的过程[3]。这种“复式”的文化概念理解,不仅观照到了“文化”的静态存在形式,也观照到了文化的动态存在形式。因为,文化始终不仅仅是一个直观感知的“静态概念”,也是成就某种价值期待的“动态概念”。“文以化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文化的本体属性。“精神”是文化的内核,它也以无形之态存在,又时时导引着有形世界的运行轨迹。它在人身上体现为一种气质、一种性格、一种意志。文化塑造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生成人的精神性,文化滋润社会,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造就社会的精神风尚。所以,文化始终是“使命”负载的。文化使命的实现,必然要以造就一个文明的世界、创设一个人文的氛围、养育一个精神的家园为基本的价值依托。因此,文化、文明、精神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关联。

(一)文化促进人与社会走向文明

文化不等于文明,但是文明世界的造就离不开文化的润泽。因为,一定的文化创生一定的文明,只有借助于文化的感化与教化之功,才能把世界嬗变为文明的乐土和适宜的人居家园。文明的相对概念是野蛮,“文明意味着我们所了解的生活,但也暗示这种生活是超越野蛮的”[4]8。也就是说,当某个地域的文化稀薄时,就会造成文明坠落的蛮荒之境。文化支配了人存在的生活方式,成就人及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文化的本体使命之一在于造就一个文明的世界。这个文明的世界终归是个与未开化之自然世界相异的人造世界,“文化从广义上来讲是一个与自然截然对立的范畴,它涵盖了政治经济、宗教艺术、哲学科学、观念信仰等一切人造物”[5]。事实上,不指向造就一个文明世界的文化,必然背离了文化的人文本性,因为文化始终要以关怀人的福祉、关怀人的生存境遇为终极价值旨归。所以,文化充盈的世界,也必将是文明真实可靠的世界,身处文明的世界,不仅个体的素养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和提升,而且群体之间也会呈现出和谐包容、互促互进、谦恭礼让的积极气象。

文明的世界,也会有力地反哺文化、传承文化和创造文化。文明不仅靠文化的滋养、推动并成为蔚为壮观的气象,文明世界也会让文化走向理性自觉、价值自觉、变革自觉。文明社会不会自甘于静止的文化欣赏,文明社会始终会通过文明人的理性省思,而批判改造旧的文化、创造生成新的文化。因此,没有文明的世界作为背景,就很难有文化奇葩的枝繁叶茂。

(二)文化与文明的价值指向均在于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弘扬

如前所述,精神是文化的核心。在文化的结构中,可以直观感知的周遭世界的物质文化处于同心圆的最外层,用于规约人的言行、促进人与人共在相处的制度文化处于同心圆的中间层,而形成人的价值观念、内在人格、理想信仰的精神文化处于同心圆的核心。因此,文化只有抵达这个核心,触及人的精神世界,才能真正得以价值实现,也才能达致“文以化人”的初衷。

同时,精神也是文明的灵魂。文明归根结蒂是指人的文明,而人的文明之根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文明。因为,任何文明的生活方式必然缘于文明人内在精神世界的价值规导。人的精神世界的文明程度,不仅决定人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还决定人的道德境界和内在追求。所以,精神世界的文明是文明之灵魂,建设精神文明是文明体系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任务。

文化与文明都以铸就人的丰富的精神世界为价值旨归。文化与文明都应该有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抱负,修文修行在于修心,心性决定人的一切外在行为,心性即是人的精神世界。文化与文明必须以建构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为核心价值旨归,游离于这个旨归之外,它们都会流于形式、陷入浮躁、坠入迷惘。

(三)文化的精神使命: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价值与抱负

人不仅创造了文化,也被文化所创造。先民制文化,实乃借文化之功而造就文明之人、澄明之世。文化总是价值负载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总是因承载着不同群体的价值预设和使命。人们总是试图掌握主流文化的控制权,通过文化在教育、宗教、法制等过程与仪式中的渗透,将一定的价值期待、伦理美德、意识形态等传递并影响到另一些人,使之得以内在思想与外在行为的转化。所以,文化往往肩负着自身的使命,通过各种途径,追求着使命的实现与完成。

而文化的精神使命是其最本质的价值与抱负。文化的精神使命集中表现在,首先,借助于文化的引领与陶冶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其次,通过文化氛围的有意创设,生成社会的精神气质。文化的其他使命,都应当围绕着它的精神使命而展开。

二、大学:在厚重的文化氛围中凝聚起大学精神

大学理应是一个文化实体和精神实体。大学区别于其他学校类型、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典型标志,就在于它的文化品位与文化特色。文化积淀缺失的大学,注定是异化的、肤浅的、短暂的。而大学文化的彰显,不仅仅在于有形的校园物质文化设施、校园制度文化体现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形成无形的精神文化风尚。这种风尚弥漫于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弥漫于大学生活的各个细节、弥漫于大学生内在的性格体系,是大学最强烈有效的特殊符号。因此,由大学校园文化汇聚而成的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一)大学文化——大学走向厚重与高雅的资源与路径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将自身所理解和追求的核心价值、办学理念、宗旨愿景、校风预期等以显性或者隐性的存在形态呈现至校园全方位的建设之中的植入性文化。大学校园文化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大学传承和接续的是比较高雅的文化,这种高雅的文化,不是脱俗的、自命清高的文化,而是在文化定位上,有意地提高它的文化层次、文化品位、文化旨趣。高雅的大学校园文化,是艺术陶冶与熏染的文化,是生活引领与改造的文化,也是理性批判与质疑的文化。大学校园文化不仅接纳中外先进文化的潮流,还吸纳熠熠生辉的中外传统文化精髓。大学校园文化不仅思考未来文明的发展趋势,也反思先前文明的启迪与警鉴。大学校园文化不仅追问终极深邃、纯粹高尚的文化,也反思和检视当下世俗的生活世界文化。总之,大学校园文化以浑厚高雅的姿态和内涵,滋养生成着大学的底蕴,让大学成为激荡人们心灵、洗礼人们灵魂的圣地。

人是生物性与文化性的复合体。在文化的氛围中才能造就人的文化性。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在于其文化性的饱满、精神世界的丰富。在这个方面,大学校园文化是有力可为的。因为“文化不是某种含混的实现的幻想,而是由历史所产生并在历史中起颠覆作用的一系列潜能”[4]7,因此,厚重高雅的大学文化,是大学完成其时代担当的必然资源,也是学校“软实力”的重要表现。

(二)大学精神——大学盎然于世的灵魂与性格

大学精神是大学经过若干年的沉积和积极建构,逐渐形成的代表着学校特色、传统、品位、气质的基本风尚,它是大学的灵魂和性格。大学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大学生以及大学教职员工身上所张扬的一种精神风貌和精神气质,其次是大学校园以及大学校园生活中显现出的一种精神风格和精神追求。其实,二者胶乳融合、浑然一体,共同体现出这所大学的底蕴和价值取向。其实,大学精神可以简单理解为校风、教风、学风等,此风正且积极向上,则人心沐浴,出落成习。人们将在大学精神的濡化下,成就自我的精神文化属性。在这个意义上,有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就有大学生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和精神气质。所以,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另一所大学的灵魂与性格,并且,它以自身的灵魂与性格特征塑造着浸淫于其中的大学生的灵魂与性格特征。

(三)大学之人文宗旨: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圆融合一

文化与精神之间的内在关联也适合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之间的内在关联。不过,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也有其专属于大学的特殊性。大学是文化与精神的实体。大学精神必然是通过长期的大学文化的建设来实现其自身的生成的。大学精神不是朝夕之功、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恒久的事业,是一所大学自建校之初就应该孜孜不倦、锲而不舍追求的事业。而作为一所大学的灵魂与性格,大学精神必须倚重大学文化的建设来达致精神风尚的蔚然成风。同时,大学文化的建设,必须以大学精神的培育为基本的价值原点,建设大学文化不是为了文化而文化,而是为了文化生成为一种精神坐标,直达其内核的。所以,大学文化指向大学精神的生成、大学精神又倚重于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之间是圆融合一、相互成就的。

三、大学精神气质培育:在文化建设中实现精神生成与升华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到底是要建设什么涵义的文化,如何通过适切的载体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如何建构保障大学文化接续稳定的长效机制,如何保障大学文化建设切实指向大学精神的培育,这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

建设大学校园文化,有必要追问,我们到底应该追求哪种层面的文化自觉。也就是说,在浩瀚的文化体系中,如何遴选出既符合大学自身特征又符合社会价值诉求的文化内涵,这是大学校园文化构建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以下几个层面的文化,理应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当考量的组成部分。

体现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庞大的心灵载体,是我们这个民族得以存在与延续的根脉。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必须在大学中让青年人认祖归宗。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嵌入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其实,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的传统文化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教育。正如斯宾格勒所言:“一定社会特有的文化传统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强烈地制约着教育过程的进行和人们养育子女的方式。”[6]所以,嵌入传统文化的精粹,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人性的需要。

体现时代气息的现代文化。现代文化是现代文明生成的价值土壤。我们毋庸置疑地已经步入现代社会之中。现代社会的积极开拓和稳健前行,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体系的有效建设。所以,在大学校园中,不可以规避现代文化的建设。现代文化体现出了开放、多元、包容、接纳的时代气息。大学教育要“依据社会及个人需要不断重组、再构文化,使原有民族文化具有新的时代气息,并将外来文化有机地糅合进本民族文化之中,协调两种文化间的目标取向和价值取向”[7]。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植入现代文化的积极元素,是他们与时代同步、与世界接轨的必然要求。

体现意识形态的政治文化。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是政治性动物。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民族国家的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现代人不得不过政治性生活。任何一个国度,都不会放弃对青年人的政治导引。放弃政治的教育,不仅是资源浪费的,也是对人不负责任的。意识形态的涉入,是教育理应担当的使命之一。大学生是政治敏锐性与活跃性都很强烈的人群,进行政治上的有意引导,会进一步增加他们的政治素养和对时事的正确判断和理解。所以,意识形态的政治文化,应该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学政治文化建设集中反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与认同上,因为“大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8],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深度与广度普及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体现创新意志的批判文化。文化要对现实中假恶丑的一面进行抗争、博弈和批判。文化具有批判的性格。“实际的文明越是显得掠夺成性和本质低劣,文化的概念就越是被迫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4]9。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创新,因为,没有批判意识,人很难有锐意革新的精神。所以,大学不仅要有厚重的文化积淀,也要有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体现创新意识的批判文化,就很有必要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养成提供文化资源的优势。

体现自身价值的特色文化。特色文化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另一所大学的显著标志。不同类型的大学应当追求不同的特色,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大学也应该有自身的特色追求。特色文化赋予大学不同的价值承载。因此,大学要为自己的价值诉求定好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体现出标志自我的特色文化。

以上几个方面不一定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全部内容,但是,在我们看来却是必要内容。

(二)大学文化建设的载体与途径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找到合适的载体才能实现其价值初衷。探寻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的载体,是实施大学校园文化的必要途径。罗伯特·欧文斯曾经将学校文化分为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9]。按照其学校文化逻辑,我们可以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等三个方面作为载体,依之为依托来建设校园文化。必须指出的是,上述三个方面的文化建设,都应该综合考虑到前面提到的文化内涵的融合,也就是说,基本的文化内涵,要融入三个层面的文化载体之中。

首先,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集中在校园环境规划、校园建筑风格、校园教学楼、图书馆的布局、校园道路建设与命名、校园宿舍设计、校园网络工程建设、校园餐厅设计等多个方面。在这些建设工程中,从设计到实施,都应当考虑到文化的元素,从整体上把握文化的价值取向。譬如学校教学楼建设,从图纸设计开始,就要经过多个部门的文化论证,确保建筑风格、教室布局、文化长廊、基础设施等都能体现出文化预设的元素。

其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大学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能反映出大学的基本价值诉求、基本的教育理念和基本的人文关怀。在学校教学制度、科研制度、上课制度、考试制度、学分制度、学术交流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社会实践活动制度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中,要有文化的前提论证,也就是说,在制度出台之前,我们就有必要追问:要通过这种制度,实现何种价值理想、达到何种价值目标。制度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而不是为了束缚人的发展而建立的。只要是与人的发展有关,就有必要涉入文化的元素考量。

最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必须指出的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不能等同于大学精神的生成。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指向对大学生的精神陶冶的自觉。通过有意义的大学生活来影响大学生的精神,促进他们对自我精神的更高追求,对他者的尊重和包容,对社会的积极观照和理解。在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要有文化的正确引导,有各种层面文化的积极涉入。因为,它的直接目标就在于通过精神文化的濡染,形成大学生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观念,而这恰恰是文化的核心追求。

总之,大学文化建设是一个宏大且恒久的课题。需要我们执着的信念和不懈的意志来建设它,才会生发累累硕果。这需要大学内外所有知识人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文化知识分子“在感同身受的文化实践中,为建设与时俱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作出自己的努力”[10]。

三、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大学精神的生成

大学精神的生成与积极稳健,必然是要通过不遗余力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来实现的。如果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在为大学润色,那么大学精神培育就是在为大学铸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然是要以大学精神培育养成为价值原点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指向大学精神培育则表现出有所守望、有所坚持、有所价值;大学精神培育借助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而表现出有所内涵、有所意义、有所支撑,二者在相互关切中实现相互成就。这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要做到二者的相互关切与相互成就,有几点是必须考虑在内的:第一,做好顶层论证与设计。多部门综合参与,充分论证、合理设计;第二,积极有效规划。根据顶层设计,在时间、空间、步骤、效果等方面,做好积极有效的规划;第三,认真部署落实。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建设、保持、宣传、教育的工程,需要各部门统筹配合,认真实施;第四,建立长效机制。即成立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领导机构、建立相关的制度、进行必要的监督检查等。

总之,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培育,体现出一种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长远的战略眼光,是学校安身立命之本。它不仅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更是一项光辉的事业。

[1]汤因比.文明经受着考验[M].沈辉,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264.

[2]陶东风.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3]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06.

[4]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王青.“大众文化”对文化的解构[J].齐鲁学刊,2013(2).

[6]Spindler,G.D.(ed)Education and Cultural Process[M].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2009:279.

[7]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3.

[8]刘新跃.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J].江淮学刊,2013(3).

[9]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第七版)[M].窦卫霖,温建平,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87.

[10]李艳丰.文化转向与话语转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文明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漫说文明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工程与建设(2019年2期)2019-09-02 01:33:56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 01:06:04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