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立清
(河南师范大学 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 新乡453007)
南方谈话发表20多年来,理论界、学术界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方谈话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地位、意义和影响及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等方面,涉及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从哲学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比较少。本文从哲学层面对邓小平南方谈话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蕴含其中的深厚哲学思想,阐述了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发展,从而有助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其精神实质,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决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科学发展。
从1978年党中央将工作中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随着改革的深入,尤其是经济改革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原有条条框框不断遭到突破。于是,“左”倾思想有所抬头,集中表现为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就是发展资本主义,私营企业的发展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等。这些观点的思想实质还是将经典作家对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特征所做的理论预测和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将社会主义等同于经济领域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平均主义的按劳分配和政治领域的阶级斗争,用“本本”和他国经验来评判丰富、鲜活的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是教条主义在新时期的具体表现,其哲学实质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对此,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1]382据此,邓小平坚持世界的物质第一性原理,坚持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的实际出发,反对“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强调:“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1]370“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力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372。“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社会全面进步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有机统一体,生产力的发展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发展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前提和基础;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在内的综合国力不仅使我国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而且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更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综合国力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和检验各项工作的标准,就是要反对动辄对改革开放具体措施贴上“姓资姓社”标签的行为,将判断的标准从单纯的预设的抽象的生产关系标准转到包括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和价值标准在内的实效标准,其实质是将判断标准从经典作家的有待进一步在实践中发展和修正的本本,转换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鲜活实践,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完美应用,坚持了从物质到思想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真实写照。
首先,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联系国际国内实际、综合考察国际国内形势的前提下做出的。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剧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新矛盾、新问题,处于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摆在我们面前有三条路:一条是回到改革开放以前的老路;一条是跟着苏联东欧走垮台的邪路;一条是坚持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4从国际局势看,苏联迅速解体,东欧易帜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处于低潮;东西两极体系彻底瓦解,两极冷战局面结束,世界力量对比失衡,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世界的大变动、大改组,对中国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当时,西方敌对势力国家加紧利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进行经济和政治制裁,一些外资借机撤出中国,外贸出口下降,社会主义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压力和挑战。从国内形势看,经济体制改革遇到一些困难,1988年经济发展过热,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抢购成风,之后开展的治理整顿工作由于收缩过紧,出现市场疲软、销售不畅、库存增加、经济滑坡的现象;有些官员贪污腐败,权钱交易,引发人民群众不满情绪;针对《解放日报》署名皇甫平四篇关于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文章,一些理论家展开批判,提出经济领域内的改革措施要问问姓“资”还是姓“社”。
邓小平南方谈话正是通盘考虑国际国内两方面的形势,联系国际国内两方面的实际,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十多年的经验教训,立足于规划改革开放的前途命运,解决了当时改革实践中存在的困惑人们思想的举什么样的旗、走什么样的路、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为中国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次,邓小平有效整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方面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从整体上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
邓小平南方谈话根本要解决的是方向和道路问题,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规划。其着眼点是发展,但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而是从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出发,立足全局,观照全面发展。他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370这里,首先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1]379;其次是坚持走改革开放道路,“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1]372。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1]371。坚持“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着眼点在于发展经济,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1]375;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和落脚点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这几句话,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
邓小平特别强调发展,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1]375“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370。为此要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充分利用市场调机制,“要吸收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373。同时,邓小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强调既要改革开放,又“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379;“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活动”[1]378;要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都要超过他们(作者注:指亚洲‘四小龙’),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378;“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1]377;要加强党的建设,建立党员干部退休制度,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培养教育,“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1]380;要不断改进党的作风,“要腾出时间多办实事,多做少说”[1]382,避免形式主义。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了一个社会有机体,邓小平在谈到社会主义建设时,从整体出发避免孤立地从只从某一个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方针和政策,而且有准确的表述语言”[1]371,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面的、联系的观点。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7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把以往人们所忽略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到了首要地位”,“是侧重于从过去被扭曲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方面加以说明的”[3]5,7。它扬弃了脱离生产力,只考虑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只考虑社会主义建设的手段的片面观点,实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目标和手段的辩证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从国内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广大人民群众对大力发展生产力有着迫切的要求。同时,其他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周边国家和地区利用和平与发展大环境加速发展的国际背景下使得我国面临发展的外部压力。因此,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首先就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邓小平还指出要实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辩证统一,“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还没讲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1]370;而解放生产力的主要途径就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370,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次,邓小平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税,支持贫困的地区。”[1]373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根本特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从生产力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也实现了社会主义基础与结果、手段和目的统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前提,共同富裕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标和结果。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手段,实现共同富裕是目标,只有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才能有共同富裕目标的逐步实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唯物辩证法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4]217。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又是永恒发展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总特征。正确认识和理解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则,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掌握全面地、辩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于对于准确把握形势,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南方谈话的核心之一是强调改革、推动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本身就是发展。邓小平大力倡导改革、鼓励改革,还就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干部体制改革等给予具体评价、指导。
南方谈话的另一个核心是强调发展、推动发展。首先,在发展的地位问题上,邓小平指出必须以生产力的发展为中心。党和政府要赢得人民的拥护,能够经得起国内国外动荡局势的考验,社会主义中国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要想不被快速发展的周边国家和地区落下,就必须抓住时机,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发展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其次在发展的目的问题上,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发展应该避免两极分化,要适时地分步骤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沿海和内地的贫富分化问题,通过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再次,在发展的模式上,邓小平提出要实现台阶式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1]375。台阶式的发展首先要的是发展的高速度,“对我国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1]377,“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当然,强调保持高速发展,“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究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1]375。再次,在发展的动力上,邓小平指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动力界定为改革,彻底纠正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条件下将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动力的错误观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是在人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其主要表现为僵化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不断改革,不断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身完善。最后,在发展机遇问题上,邓小平强调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抢抓机遇;要充分解放思想,放开手脚。“改革开展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372。发展自己,发展经济,“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要抓住时机,现在就是好时机,我担心丧失机会”[1]375。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发展创新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指明了发展的地位、发展的目标、发展的模式、发展的动力,区分了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邓小平认为,在这些众多矛盾中,发展经济就是处于支配地位,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社会全面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解决一切矛盾的根本点和出发点,解决了经济发展这一主要矛盾,其他的非主要矛盾也就可以顺利解决,“只要我们的生产力发展,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搞上去”[1]379。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56“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5]57改造世界即是人的实践活动。毛泽东也指出:“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前一件事就是所谓认识世界,后一件事就是改造世界。”[6]802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立足点是视察、总结深圳、珠海特区及其他一些地方改革发展的实践,回顾、思考、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十几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他说:“现在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验一天比一天丰富。”[1]372这里所说的经验,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当然,邓小平也借鉴了日本、韩国、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国际经验”[1]377,吸取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的教训[1]383。
邓小平肯定改革开放的实践,鼓励改革开放的实践。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5]55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鼓励改革开放要大胆地实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抓住机遇,争取时间,“不搞争论”,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形而上学的争论上,因为“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论掉了,什么也干不成”[1]374。但是,“不争论”绝对不是无原则的,而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1]241。
邓小平强调,国家能否长治久安,我们党领导的事业能否万古长青,最根本的是看人民支持不支持,拥护不拥护;而人民支持不支持,拥护不拥护,最根本的是看我们能否坚持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否把中国的事情办好,能否快一点把经济发展起来,能否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否取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正如邓小平所说:“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1]381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也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践的观点,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指出,“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1]382,要掌握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总之,邓小平南方谈话语言朴实,道理深刻,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7]10。从哲学角度重新审视这一讲话中蕴含的物质统一性、普遍联系性、永恒发展性、社会实践性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对于加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雍涛.“南方谈话”的历史和现实意义[J].探索.2002(2).
[3]邓又贤.重温南方谈话,厘清四个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