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艺, 黄世霞, 王海燕, 李大辉, 叶爱华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合肥 230036 )
21世纪初,中国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开始设置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材栽培与利用等专业,我校也从2003年开始设置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专业,而药用植物学是该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多年来中国的药用植物学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数年不变,教师讲授的多,学生主动学习性差,这已远远不能满足中药学科发展以及对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的药用植物学,怎样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学科前沿内容和科研的新成果有机地结合到教学中,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双创型人才,这是我们要研究和实施的工作。
针对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内容多、知识面广、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近年来我们通过整合药用植物学教学内容、改革药用植物学教学形式、加强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环节、构建新的药用植物学课程立体化知识体系等手段,达到培养双创型人才的目的。
结合我校新一轮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修订的契机,在现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该大纲进行了进一步修订完善,使之更符合教学规律的要求,突出重点、难点,明晰“掌握、熟练、了解”等要求学生达到层次的标准和内容。
建立了一整套教育教学制度。如集体备课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和新教师试讲制度;教师听课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和严格执行,为课程改革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学分制的改革以及课程小型化,药用植物学上课学时数削减了1/3,这也是目前全国药用植物学教学面临的问题。怎样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我们通过整合和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重构药用植物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药用植物学是描述性学科。多年来,药用植物学均以细胞、组织、器官、分类为线条进行静态描述,其中在细胞、器官部分有很多与中学学习重复的内容。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现已建立的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了课程内容整合和教学重点更新,及时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程体系,将药用植物学知识与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行业需求技能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用动态的、整体的观点学习本门课程,为学生以后研究中药的基源,优化中药的品种和品质,从事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新药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如在细胞部分重点增加细胞气孔类型、后含物类型、晶体类型和细胞超微结构部分;在营养器官部分,以功能为主线,比较与功能相适应的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的差异,并将不同营养器官形态结构进行纵向、横向比较,辩证地统一。在分类部分,在介绍科的特征基础上,加强中药基原识别的教学内容,加强了科、属化学成分特征内容,使学生掌握化学成分在植物类群中的分布规律,把握中药的真伪鉴定,为将来从事中药科研奠定基础。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在植物学教学中,我们将讲授与讨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建立了启发式、互动式、比较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针对药用植物学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我们积极制作药用植物学理论课、实验课和野外实习教学课件, 课程组老师结合科研和教研项目以及学生实习,有意识采集、拍摄相关图片,采集到的2000多副图片适时补充到教学课件中,丰富了教学资源,提高了课堂信息量。教学手段的改进,也促使了课程组成员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在每章节内容授课之前,我们会先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上课,上课过程中,教师根据所提问题有目的地加以引导。或者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加以回答。如在讲授药用植物营养器官时,提出怎样从外部形态区别药用植物药用部位是根还是茎?大树为何不怕中空但怕环剥皮等。并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比较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之间根、茎、叶结构上的差别,双子叶植物根与茎之间的差别,为何出现这些差别,有何作用?通过横向、纵向比较,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培养了其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比较容易的内容,通常选择让学生自学或分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先拟好相关问题让学生分组自学,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再让学生讲解,教师总结。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植物学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间、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调动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良好。另在讲授药用植物分科时,每堂课前先采集准备讲授的科的常见药用植物,在上课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先叙述形态特征,再由老师总结科的特征,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用作用,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
在扎实的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们构建了课内基础性、综合性的实验技能训练,课外的大学生创新基金、兴趣小组开放实验及野外实习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近年来课程组积极推行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对植物学实验内容和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按照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等三个层次设计植物学实验内容,并充分利用显微互动教学系统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建立教与学互动平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对植物学知识与技能的应用综合能力。1)充分发挥显微互动教学系统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构建基础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传统的植物形态解剖学实验的授课方式是教师对全班同学讲授实验内容,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但是由于实验课堂学生较多, 常常会顾此失彼,对于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很难达到预期实验效果。使用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后,教师可通过远程指导、远程控制和文件下发功能等监看和转播学生实验状况。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并给予指导。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一些同学做到了较好的临时装片时, 或当个别同学观察到一些实验过程中难以观察到的现象时,我们及时将这些同学的屏幕以转播的方式让所有的同学都能看到,并拍摄下来,以作业提交的方式转入教师的电脑中,并在下一个实验课堂上示范,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2)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在前期验证性实验开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题目由老师给出或自己拟定,或结合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以5~6个学生为一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经老师审阅后确定实验方案。如:校园药用植物名录编写、以根入药、以茎入药的校园药用植物名录编写、不同生境下同一种药用植物形态结构比较等,通过药用植物识别、徒手切片、石蜡切片、植物检索表的训练,学生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实验技术,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植物学问题和感兴趣问题。实验项目实施期间,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为学生准备所需要的实验药品、试剂和实验设备。实验完成之后,学生不仅要提交一份实验报告,还要提交实验的心得。此外,班级各小组集中汇报实验结果并讨论。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训练,学生们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团队协作”的工作意识得到增强。
充分利用校园、农翠园、农业园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基础实践平台,组织学生成立科技小组,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满足学生社会实践的需要,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高质量的科技服务保障。近年来,我们每年协同学校团委在全校开展植物标本制作大赛活动和校园树木挂牌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课外文化生活,激发了大学生专业学习热情,促进了专业课程与学习兴趣的融合,而且加强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有力的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改革,为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野外实习是《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培养学生解决与植物有关的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目前已建立了石台牯牛降、六安天堂寨、芜湖丫山、黄山汤口、岳西瑶落坪和庐江等野外实习基地。
《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内容主要包括野外药用植物调查方法;植物的鉴定技术;药用植物种类调查及标本采集;蜡叶标本的制作等。实习前把学生编制成若干组,要求学生在野外实习中根据专业特点有重点地收集材料,实习完成后再查阅文献资料,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以及植物分布的地区特点撰写实习论文并及时举办论文交流会。通过野外实习,培养了学生野外工作经验和独立工作能力,促使学生掌握使用植物分类工具书,锻炼了学生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达到了与各专业后续课程密切衔接的目的。
近年来,我们还将教学活动与教师科研活动有机结合,即老师带领学生做药用植物学相关课题研究,如某一药用植物规范化种植、某一药用植物活性成分提取及生物活性研究等等。通过课题的科研活动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项目促教学,达到学研结合,以研助学的目的。
课程考试或考核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评价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手段。传统的植物学教学评价仍然是以笔试为主来评定学习成绩,结果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就出现了明显弊端,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因此,新的教育评价体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在新的《药用植物学》理论课程评价体系中卷面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回答问题、小组PPT讲解学生互评成绩、平时作业和课程论文成绩等。
同时将植物学实验考核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平时实验成绩、实验考核成绩和和综合设计实验成绩,分值分别为:40%、50%和10%。平时实验成绩主要考查其平时实验中的观察、绘图以及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实验考核包括解剖结构的识别和药用植物种类识别,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准确写出显微镜下8~10张切片指示针所指的器官或组织结构名称,10分钟内写出20种药用植物所属科名和种名。综合设计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各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分析和总结交流几个方面全班学生对小组评定的平均成绩。通过这种综合考核,可以较真实地反映实验教学效果。反映学生的自主学习、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多年来通过对植物学课程改革,课程组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爱岗敬业、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取得了多项相关研究成果。2005年以来共发表了与成果有关的论文10余篇,承担了与成果有关的研究项目10余项,主编和参编了3本植物学及实验技术教材。这些成果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双创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建逵,尹海波,许 亮,等. 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在《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管理初探[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2)223-224.
[2]朱 芸,谭 勇, 王翔飞,等. 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1)3354-3355.
[3]吴 江, 程博琳,朱宗成,等. 药用植物学资源数据库的构建与实践[J]. 教学研究,2013:10(22)161-163.
[4]李 涛, 张 浩. 药用植物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2-3.
[5]刘春生,石晋丽,闫永红. 药用植物学教学内容改革思路探讨[J]. 中医教育,2010:29(3)42-44.
[6]李 涛. 药用植物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J].药学教育,2013:29(4)4-6.
[7]李 涛,张 浩. 药用植物学教材建设探索[J]. 药学教育,2011:27(5)32-34.
[8]许 亮,杨燕云,王 冰. 药用植物学10年教学实践与体会[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4)64-65.
[9]肖海英,鲍美华,王建芬,等. 研究性学习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2012:9(11)168-169.
[10]田建平,胡远艳,张俊清. 思维能力训练在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 中医教育,2012: 31(2)49-50.
[11]葛敏爱,朱勇杰,赵庆庆,等. 如何学好药用植物学[J]. 考试周刊,2013:(10)157.
[12]姚 婕,曹 波,李泽桂. 生药学和药用植物学教学中的体会和改革[J].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卷(3)474-475.
[13]裴 瑾,万德光,马云桐,等. 关于优化药用植物学课程知识体系的思考[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1:13(3)23-25.
[14]黄宝康,秦路平,郑汉臣. 药用植物学规划教材内容体系的优化探索[J]. 药学实践杂志,2012: 30(4)316-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