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1962年中印边界危机恶化的原因

2014-04-10 04:56宛传莉
史志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尼赫鲁边界问题中印

宛传莉

1959—1962年中印边界危机恶化的原因

宛传莉

中国与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20世纪50年代,两国关系一度非常密切。从1959年开始,由于印度对中国西藏问题进行干涉,不断挑起边界争端,导致中印边界危机逐渐恶化,最终爆发边界战争。边界危机的恶化是历史与现实、印度国内政治与国际冷战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中国 印度 边界危机 恶化

中国与印度之间有着长达2000多公里的边界线,两国边界虽从未正式划定,但两国之间存在着一条传统习惯线。中印建交后,两国关系一度呈现密切友好的局面。但从1959年开始,印度对中国西藏问题进行干涉,不断挑起边界争端,导致中印边界危机逐渐恶化。

一、1959—1962年中印边界危机的恶化

1959年3月10日,西藏农奴主公开提出“西藏独立,赶走汉人”的口号,发动了全面的武装叛乱,这场叛乱得到尼赫鲁的公开支持。1959年3月17日至5月4日,尼赫鲁在人民院连续发表了有关西藏问题的八次谈话,表示:“对西藏人民的深切同情”“这个叛乱的基础一定是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人民解放军镇压西藏叛乱是一种“武装干涉”“侵略行动”。这些将西藏作为一个“国家”从中国分离出去的言论,露骨地干涉了中国的内政,遭到了中国政府的坚决驳斥,这一事件也使独立以来的中印友好关系结束。叛乱发生之后,中国政府为防止叛乱分子越境进入印度,将军队布防在中印东段边界上,而印度则将前沿哨所推进到麦克马洪线,个别哨所甚至越过麦克马洪线,此时两国在边界东段紧张对峙。但事实上,早在1958年10月,印度就对新藏公路的修筑表示不满。印度政府说:“这条公路所跨过的领土若干世纪以来就是印度拉达克地区的一部分……中国政府没有首先获得印度政府的准许,甚至没有通知印度政府,就通过无可争辩的印度领土建筑一条公路这是令人惊讶和遗憾的事。”[1]对于修筑新藏铁路,中印双方出现的矛盾早就给1959年中印边界危机的出现埋下了伏笔,而西藏叛乱只是给印度发起战争提供了一个契机而已。

在境鼓励和支持西藏叛乱分子反叛活动的同时,印度一方面在国内制造舆论,为其侵略扩张做准备,另一方面又加紧进行军队的调动和部署,加强边境地区武装部队的力量,蓄意挑起边界冲突。1959年8月,因印度非法侵占朗久而爆发的“朗久事件”拉开了中印边界武装冲突的序幕。1959年9月,尼赫鲁向议会公布了1954—1959年期间中印两国政府互换的各项照会和信件,此时的印度外交逐渐受到国内舆论牵制。印度国内则有部分反华人士和报刊利用此事掀起了一阵反华浪潮。1959年10月,印度武装人员非法入侵中国空喀山口地区,并首先向中方开枪射击,中方巡逻队自卫反击,射杀了来犯印军。但这一事件的真相被印度政府有意歪曲,将责任完全推到中国身上,称这次事件是“对印度警察部队的野蛮屠杀”[2]。1961年11月尼赫鲁政府出台“前进政策”,抢占边境争议地区,不断地将军队哨所向中国边境内延伸。如果说前一时段印度对中国的态度是抗议、猜疑,那么自这一事件起,这种态度已转变为公开的敌对。

1962年9月初,印军总参谋部制定了“里那窝”计划,9月17日、20日、21日、22日、24日印军连续向驻守扯东地区择绕桥的中国边防部队进行挑衅,开枪射击,投掷炸药包,致使中国官兵多人伤亡。印度在国防会议上决议,必要时将中国人“清除掉”。与此同时,中国也恢复在边界地区巡逻,准备用武装对峙阻止印度继续入侵,边界危机面临升级危险。

二、中印边界危机恶化的原因

(一)印度在边界问题上的单边主义行动

19世纪50年代,英国稳定了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后,开始以印度为中心构建其东方殖民体系。与此相呼应,英国积极构筑所谓印度安全战略边界,不断向周边国家扩张领土,建立屏护英属印度的“防御圈”,其中的重要环节是将西藏作为防范俄国和中国势力南下的“缓冲区”。独立后的印度政府完全继承了英印殖民当局的安全战略观和“西藏应为中印缓冲区”的地缘政治观,自诩为“大英帝国天然继承人”,要求全盘继承英印殖民帝国在藏特权及侵略遗产。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实现西藏的和平解放之后,尼赫鲁认识到印度不可能继承英国在藏特权,而“西藏作为印中之间的缓冲器在中国军队进驻西藏后消失了,中国军队濒临印度边界,这意味着中国控制了印度河和雅鲁藏布江的源头,直接威胁着印度。”[3]于是1954年4月29日中印签订的《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议》中,尼赫鲁又以新的姿态实现其“大印度联邦”梦想,即有印度以“放弃在藏特权”换取中印边界是“牢固和明确的”的说词,印度单方面认为中国政府承认两国边界完全是按“麦克马洪线”划分的。

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印度基本都是秉着这样一个原则:将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向中国一侧不断推进,以期中国接受既成事实。他们认为:“只要印军能在中印有争议的地区插满印度国旗,在中国各据点之间建立印度哨所和派出巡逻队,切断中国的供应线,中国边防部队就会被迫从这些地区撤走,这些地方自然也就是印度的了。”[4]印度政府建立前沿哨所的目的就是“在这些地区打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这些是必须的,因此我们必须为此进行准备。”[5]尼赫鲁这种公开谈论战争的言论,无疑给驻扎在边界地区印方军队的前进挑衅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除了在边界问题上印度步步紧逼,在其它方面印度也是肆意加剧中印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如1961年10月印度政府公然允许西藏叛乱分子以“流亡政府”的身份在印度进行活动;1961年8月,印方无理驱逐新华社记者,并封闭了新华社在新德里的分社。

(二)印度国内政治斗争和舆论的推动

对于是否存在边界问题中印两国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中方认为中印两国边界从未划定,中印两国在时机成熟时应就边界问题举行谈判;印方却认为:“印度的这些大片土地(中国地图表明属于中国)只能是属于印度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对这些土地不存在争端。”[6]印度政府拒绝就边界问题与中国进行谈判,这种对边界问题的错误认知无疑给尼赫鲁政府和媒体大肆渲染中国“侵略”印度领土,以激起印度民众反华情绪提供了思想认知基础。

虽然印度自独立到七十年代末一直都处在国大党的一党统治下,但是印度实行的却是多党议会制,除国大党外存在很多在野党,政党林立。由于印度历史上饱尝外族入侵和民族分裂之苦,独立后掌权的以尼赫鲁为代表的印度国大党人的民族意识十分强烈。他们强烈要求印度强大和统一,使印度成为受世界尊重的大国,不再受外族的侵略。其他党派更是如此,他们或是出于民族主义情绪,或是出于和国大党争夺领导权,国内党派斗争激烈。在一片反华的浪潮中,只要尼赫鲁对中印边界问题有丝毫想谈判的迹象也会遭到其它党派的攻击,包括国大党右翼势力也会如此。60年代的印度各大党派反华情绪高涨,“印度自由党就要求‘尽早采取军事行动,一举将中国人民赶出去。’人民联盟还主张帮助西藏从‘中国帝国主义’手中解放出来。印度教会党鼓吹印度退出英联邦、参加军事同盟和制造核武器。他们都反对同中国会谈。”[7]1962年印度第三次大选即将举行,尼赫鲁只能力图使对手相信对华问题上他没有作出让步,对华一直采取的是强硬立场,争取民心舆论的支持,以此来保住自己的地位,“尼赫鲁的反华政策越来越成为印度政治斗争的筹码。”[8]

印度政府主张对华强硬,印度各大新闻媒体、报刊无疑在其中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空喀山事件发生后,“尼赫鲁企图平息由于印度士兵阵亡的消息所激起的愤怒,并再一次承认对于发生冲突的那个地方的所有权问题,可能有两种不同看法。”[9]但是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遭到了猛烈的批评,有的报纸说他“伪善”“昏聩糊涂”“领导软弱姑息”。据统计,从达赖出逃后的3月21日至4月28日不到40天内,《印度斯坦旗报》刊登了200余条关于西藏叛乱的消息,其中110条刊在头版。《印度时报》仅在头版就刊登了150条消息;《政治家报》刊登了220条消息;《印度斯坦时报》发表了6篇社论和9篇评论。有一家叫做《荣耀报》的乌尔都文亲美报纸,在此期间更发表了30篇社论,几乎天天都在咒骂中国。印度人民同盟的《组织家报》更不甘落后,它甚至鼓吹印度驻拉萨领事馆的人员应为印度的兄弟般的邻邦西藏的自由而战死。各种挑拨性和诽谤性的新闻报刊,在中印两国关系上划上了深深的一道伤口。

(三)印度对中国国情的误判

1959—1962年,中国面临内外交困的窘境,困难重重。经济上,自1958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党内对于生产力发展有着过度乐观的错误判断,进而轰轰烈烈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庐山会议又使得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内右倾现象十分严重,因而在全国引发了大规模的反右倾斗争;又逢三年自然灾害,粮食大幅度减产,饿死人也是常有的现象;且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撕毁条约,撤走在中国的1300名专家,中断对中国的援助。据统计,从1959年至1962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20%左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74.50美元下降到59.50美元,下降约19%。政治军事上,退居在台湾的国民党军队对中国大陆可谓是虎视眈眈,伺机而动;美国又支持台湾蒋介石,反攻中国大陆,同时又支持印度进行反华;中苏也已交恶,在台湾问题上,苏联并没有支持中国大陆,毛泽东将部分兵力驻扎在福建沿海一带,以防蒋介石反攻大陆,这样就有一部分兵力被牵制在防蒋问题上;而新疆、西藏少数不安分子蠢蠢欲动,企图脱离中央政府的统治。

1961年11月21日,尼赫鲁召开高级军事将领会议时宣称:“国际上中苏反目,苏联对中国采取了种种抑制政策,美英等西方国家舆论一边倒,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纷纷指责中国。而在中国国内,中国经济正处在极端困难的时期,已面临不可克服的局面;与共产党作对的蒋介石时刻准备反攻大陆,中国军队的主力已用于东部,西南防备空虚;西藏、新疆地区内部不稳,又牵制了他们的兵力。”[10]这是尼赫鲁政府对中国国内困难的影响的过分估计。“1962年夏,印度几大报纸纷纷议论中国的困难,说:‘中国国内过于紧张,粮荒仍然严重,武装部队中存在着愤懑情绪’,‘知识分子也不安定’,‘在西藏也有严重的麻烦’,‘南面海岸受到蒋介石的威胁,因此不想在遥远的印度边界厮打’”[11],印度国内都在叙述中国国内困难,说形势对印度非常有利,随即利用中国国内困难,在边界问题上步步紧逼。

(四)国际反华势力的支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在全球扩张势力,拉拢盟友。美苏两国反华态度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印度的对华政策有着重要影响。

印度自独立后对外政策首倡并且奉行的是“不结盟”政策,不参与到任何一个军事集团中去,想在美苏两个大国之间左右逢源,但事与愿违。因为苏联认为:“印度资产阶级成为了反动的、站在帝国主义阵营一边的力量……尼赫鲁和国大党是资产阶级的代表……印度的不结盟是掩盖其同美、英帝国主义勾结的幌子。”[12]而美国则对印度的“不结盟”政策进行了猛烈的攻击,认为其是“不道德的和目光短浅的”[13],是反对美国重建战后国际秩序。“杜鲁门政府的经济援助必须转化为建立两国外交关系为基础,即印度必须配合美国的战略和外交政策”,这当然遭到了尼赫鲁的拒绝,尼赫鲁也“明确认识到美国的政治和安全利益并不适合印度”[14],但是随着冷战的加剧和中印边界矛盾的日益显现,美苏与印度的关系明显发生了变化。

苏联对中印边界冲突发生后的态度变化和实际行动使尼赫鲁相信苏联是站在印度这边。赫鲁晓夫执掌苏联政权后,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希望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服从于苏联的意志和利益,在国际事务中,始终摆出一副大国大党的架势,干涉别国内政,国家利益的冲突足以使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在美苏冷战中极力在南亚扩张势力,扶印反华。“朗久事件”爆发以后,“苏联政府不顾中国方面的一再劝阻,公开发表声明”,谴责了中国,而尼赫鲁则称赞此声明是“苏联政府的一项非常公正、不寻常的声明”[15]。1960年8月,苏联撤走了在华工作的专家,并且要求中国按照印度的条件解决边界问题,在布加勒斯特会议和莫斯科会议上,抨击中国在中印争执中采取的立场。与此同时,与印度签订新军援协定,帮助印度建立一系列军工生产工厂,不断地在经济和军事上向印度提供援助。“到二十世纪60年代末,印度接受了苏联约7亿美元的军事装备。”[16]当苏联这位“老大哥”站在印度的一边,帮助印度抑制中国,尼赫鲁心中早就盘算着中国是不敢不服从于社会主义的领袖——苏联的,对于印度在边界的一系列要求,中国不敢发动反击和进攻。

不仅苏联在中印边界危机发生后帮助印度,美国也一改以往“重巴轻印”的态度,极力改善与印度的关系。美国希望的是中国和印度之间发生战争,战争会使他们两败俱伤,但同时也希望印度打败中国,因为“印度和中国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竞争的结果不但影响全亚洲的前途,影响两种社会制度国家力量对比,还必然影响美国的安全和地位”[17]。所以美国在国内制造各种舆论“对印度给予了赞赏和同情”[18],在政治和经济上给予印度大力支持。1957年到1958年,正值印度面临经济困难和粮食危机时,美国以优惠的条件向印度提供1600万吨小麦和100万吨大米,虽对美国来说是“进一步把我们由于农产品过剩和浪费而造成的经济大窘境,变成援助比较穷困国家的资本财产”[19],但对印度的意义是雪中送炭,更是给了印度一个定心丸:美国是支持印度反华的。“据统计,1947—1959年的十二年中,美国给予印度的援助共17亿美元,而在1959—1962的四年中,美国答应和给予印度的援助增加到40亿美元。”[20]

(五)争端的暂时解决

中印两国为解决边界纷争,进行了短暂而激烈的战争,但是,这次战争并没有解决中印边界问题,这个问题至今存在。作为正在崛起的亚洲两个强国、大国,解决好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对于两国人民都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两国之间边界存在争端是可以理解的,但将争端发展成危机却是值得反思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巴基斯坦、缅甸、尼泊尔、蒙古等国家也存在领土纠纷,但是通过和平谈判,同中国友好地解决了边界问题。中印两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应该努力解决这些矛盾,适时地将视角往经济、文化等方面转移,通过发展经贸关系、文化交流,加深两国之间的理解,从其他方面寻求解决矛盾的突破口。

解决中印边界问题需要两国的政府和国民面向未来,以“平等合作、互谅互让”的精神,沉着冷静的态度,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中国政府一贯的主张都是通过和平谈判,而不是战争对峙。即使是在1962年边界战争非打不可时,党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会上毛泽东对与会者说:“今天我们打仗,我看有两条,一要打胜,把尼赫鲁打到谈判桌上来,二要有理、有利、有节。”就像1963年3月31日,周恩来在接见巴基斯坦记者沙夫达·阿里古来稀时说:“我们同所有邻国签订边界协定或边界条约时,都是根据‘平等合作、互谅互让’的精神,在和平谈判中友好解决边界问题这一原则。”[21]同样的,印度方面同样需要作出努力,单靠中国政府一方面退让是解决不了的。1979年2月,邓小平同志接见印度外长时说:“中印两国应当求同存异,边界问题应当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公平合理地一揽子解决。”[22]这就是两国领导人应该持有的态度和做法。

[1]印度外交部给中国驻印大使馆的备忘录(1958年10月18日).中国和印度关于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 中印边界问题和其他问题往来文件论编(1950年8月—1960年4月).293.

[2]印度时报,1959-10-24.

[3]方雯.印度对中印边界冲突的反思.国际资料信息,2003,(6).

[4]师博.1962:中印大战纪实.中国大地出版社, 1993.166.

[5]J.M.艾迪斯.印中边界问题.1963.109.

[6]中国和印度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往来文件汇编(1950.8—1960.4).175.

[7][11]赵蔚文.印中关系风云录.时事出版社,2000. 168,185.

[8][10][12][14][17][18]张敏秋.中印关系研究(1947—2003).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9,86,253,247,259,256.

[9][15]王宏纬.喜马拉雅山情结:中印关系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177,279.

[13]M.Srinivas Chary,The Eagle and the Peacock:U. S.Foreign Policy toward India since Independence,Green wood press,1995.57

[16]DennisKax,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s:Estranged Democracies,Washington D.C.NationalDefense Universi ty,1992.157.

[19]阿兰·内文斯.和平战略——肯尼迪言论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233-234.

[20]内维尔·马克斯维尔.印度对华战争.三联书店, 1971.156.

[21]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544.

[22]谢麓彬.澄清历史是非是和平解决中印边界争端的基础与前提.西藏大学学报,2000,(4):64.

宛传莉 阜阳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

(责编 张佳琪)

猜你喜欢
尼赫鲁边界问题中印
一类弱非线性临界奇摄动积分边界问题
2019年中印贸易突破6300亿元
莫迪想动“尼赫鲁”,辛格急了
尼赫鲁执政时期中印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有关知识产权保护边界问题浅析
中印商品贸易结构的互补性实证研究
推动中俄边界问题最终解决的诸因素
我们时代的尼赫鲁
印媒称莫迪冷落尼赫鲁诞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