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荣芳
浅谈地方综合年鉴编辑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孙荣芳
地方综合年鉴质量高低取决于年鉴编辑的素质和能力。地方综合年鉴编辑应当具备政治、职业道德、专业、文化等四方面素质和能力。
地方综合年鉴 编辑 素质和能力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10月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负责人谈话时就指出:“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地方综合年鉴作为某一地方综合年度资料性工具书,是这一地方各级部门各行各业宣传、展示自己的阵地,是这一地方领导的案头工具书,也是社会各界了解这一地方、研究这一地方历史的窗口和重要媒体,更是传播文化和积累史料的有效载体。可见,地方综合年鉴之重要。而年鉴编辑作为综合年鉴编纂和出版工作的重要承担者和责任者,应当具有哪些素质和能力呢?我从事地方志工作有十余年,参与2002—2013年各个年度《河津年鉴》的编写,现就自身感想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年鉴编辑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2012年7月13日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四届三次会议通过的《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试行)》第四条明确指出:“年鉴编辑出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可见政治思想素质对年鉴编辑工作人员之重要。这是因为综合年鉴除了与众多传媒有相同传播信息的功能外,其本质上还具有存史资政、服务现实的特点和功能。作为综合年鉴编辑,肩负着重要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因此,年鉴编辑必须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指导年鉴的编纂工作,必须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武装头脑、明辨是非。同时,综合年鉴编辑,还必须紧密关注政治时势,准确把握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与时俱进。这样,编辑和处理年鉴信息稿件才能有分寸、有高度、有深度。
(二)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素质,又叫职业操守,就是同年鉴编辑职业活动相联系的符合年鉴编辑职业特点和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年鉴编辑人员在编纂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年鉴编辑人员对社会所肩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正如恩格斯所言:“实际上每一个阶段,甚至每一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道德。”[1]年鉴编辑工作是一项枯燥的事业,又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把关工作”。作为年鉴编辑,必须把好政治关、质量关、人情关,确保年鉴的全面性、真实性。笔者认为,作为年鉴编辑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职业道德:
1.爱岗敬业精神。爱岗敬业,就是热爱年鉴编辑职业,并且认真对待这个职业。只有热爱年鉴编辑,才能钻研年鉴编辑业务,提高年鉴编辑能力,从而提高年鉴编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一个人如果不热爱年鉴编辑职业,不安心年鉴编辑工作,就做不好年鉴编辑工作,也谈不上什么编辑职业道德。
2.甘于奉献精神。年鉴编辑是幕后工作者,每一部门的工作、每一年的工作、每一个年鉴信息,都浸透年鉴编辑的心血和汗水。作为合格的年鉴编辑来说,必须有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品德。多讲奉献,不谈获取,任劳任怨。整天案头劳作,默默无闻的工作,没有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积极奉献精神和职业品德是不行的。一个合格而称职的年鉴编辑,应该正确对待金钱、名誉、地位、前途,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侵蚀,安于平凡,无私奉献,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年鉴编辑这一崇高事业。
3.公正办事的品质。年鉴编辑的基本职责就是选择、编辑年鉴信息稿件。这一职责决定了编辑人员有取舍稿件信息的能力。年鉴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如何,可以通过选择、编辑信息稿件这一环节反映出来。作为年鉴编辑人员,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在编辑、取舍信息稿件时,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做到稿件面前人人平等。
4.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年鉴编辑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时效性、政治性、历史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年鉴编辑人员在年鉴的编辑过程中,从选稿、组稿、审稿、改稿、校对等每一个环节上严格把关,反复推敲,一丝不苟。确保年鉴信息的全面性、年度性、真实性。
(三)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年鉴编辑人员的工作基础。《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九条指出:“地方志编纂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高素质的年鉴编辑一看到年鉴信息员的来稿就知道缺什么,低水平的编辑分不清稿子的优劣。以为放进篮子的都是菜,年鉴信息员来稿报什么,他就编什么,报的多他就编的多,报的少他就编的少,甚至采取“拿来主义”,不作任何修改就编进去。这就牵涉到年鉴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问题。
综合年鉴是以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某一地方上年度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事物运动、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的年度性文献(工具书)。它博采众长,集合字典、手册、年表、目录、书目、索引、文摘、表谱、统计资料、指南、便览于一身,具有资料权威,反映及时,连续出版,功能齐全的特点。因而,资料的全面性、连贯性、真实性是年鉴的生命。就年鉴编辑人员来讲,必须熟悉年鉴的专业知识及其规范要求。
2012年7月13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四届三次会议上通过《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试行)》,既是较为完整的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也为年鉴编辑人员规定了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编辑人员应该认真学习,在编辑工作中认真执行。不断培养自己的“年度感知力”。在年鉴编辑过程中,以专业的态度、专业的技术、专业的工作,求全、求实、求精、求新、求变,打造出精品年鉴。
(四)文化素质
一部综合年鉴成书前,书稿质量的优劣、价值大小,取决于年鉴信息员掌握信息全面不全面、深入不深入,撰稿的专业知识和文化水平。但年鉴编辑完成出版后,年鉴的质量和价值,则取决于编辑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政策水平、实践经验和业务能力。作为年鉴编辑,当然应该掌握编辑的理论和方法,对自己专业知识精通,运用自如。同时,年鉴编辑还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因为既然是综合年鉴,它所涉猎的范围,包括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各种学科,既有行业术语,又有专业技术。要把这些情况向普通读者解释清楚,综合年鉴编辑人员必须先钻进去(深入),才能走出来(浅出)。
作为年鉴编辑人员,必须不断学习,加强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修养,以提高自己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既要当编辑的“专才”,又要当综合知识的“通才”。时刻把读者摆在第一位置,换位思考。在年鉴编辑过程中,时刻思考年鉴信息员撰写的内容真不真、全不全、通不通、自己读的懂不懂、顺不顺。如果一个年鉴编辑不能发现并及时改正原稿中的知识性错误、伪科学成分,那么,年鉴出版后,它的存史性功能、服务性功能、资政性功能将大打折扣,甚至贻害无穷。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革,年鉴编辑工作需要专业型、学者型编辑,历史和广大干部群众需要专业型、学者型编辑给他们带来真理性知识,真实的现实生活。因此,年鉴编辑人员应该加强学习,积累知识,钻研学术,博学多问,涉猎书本知识和社会方方面面的知识,与时俱进,既成为编辑的“专才”,又成为某一地域地情之“通才”,或博学之士。
表面看来“素质和能力”十分相似,二者的确存在着紧密联系,但二者的区别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们都是在人类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但能力必须以素质为基础,素质的特点是“内凝”,而能力是“外显”。即素质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表现。能力的大小是由素质的高低决定的。没有较高的年鉴编辑素质,就不能编纂好地方综合年鉴;有了较高的年鉴编辑素质,就会在地方年鉴编辑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在年鉴的编纂中,首先要具备组稿、编写、校对能力,其次还应具备一定的政治认知能力、策划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判断能力、文字能力、信息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1.勤读书学习,掌握年鉴编辑应具备的知识。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编写的年鉴要以读者为本,从栏目的设计、类目的安排、条目的编写,都要考虑读者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一切以读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业务知识学习。学习《出版理论与实务》《出版基础知识》《年鉴信息与研究》及出版相关的书籍,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2.参加编辑活动,提高编辑水平。毛泽东同志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2]。年鉴编辑工作者要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组稿时要广泛收集稿件,不但收集单位的工作总结、简报、大事记,还要多了解报纸、电视新闻及《统计公报》《政府工作报告》等方面信息,必要时还要到基层单位询问具体信息。理论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在年鉴编纂和校对工作中,坚持遵守《山西省综合年鉴编纂规范(试行)》。校对时运用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坚持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不断对照要求修改,才能逐步提高编辑能力。
3.总结经验,广泛吸取营养。在每年年鉴初稿完成后,单位领导要及时总结稿件优点和缺点,同时自己也做自我总结,好的方面继续保留,对于存在的问题加以改正。另外,还要取人之长,补己所短。
4.参加岗位培训,提高编写能力。作为地方志编写人员,多参加本系统培训,学习编辑规范,提高编写能力。河津市志办为了提高年鉴编写人员写作能力,鼓励年鉴编辑人员参加河津史志文化研究会,让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带年轻有为的新同志。让年轻同志在年鉴具体编写工作中向老同志多咨询、多请教、多指导。
总之,年鉴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年鉴编辑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加强年鉴编辑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建设是当前和今后地方志工作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大事,必须常抓不懈。
[1]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家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4.
孙荣芳 河津市地方志办公室 《河津年鉴》编辑
(责编 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