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宏亮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1)
整合与重构: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再认识
胡宏亮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1)
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是两种不同载体和性质的文化类型,正确认识和评估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推进两种文化的资源整合和体系重构,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明校园,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校园文化 网络文化 整合重构 认识
校园文化是高校的重要教育资源,其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一起,构建了大学生教育的传统力量源泉;网络文化作为大学生日常浸润其间的文化环境,在大学生思想塑造、个性发展及素质培养上起着关键的作用。怎样将二者的资源优势协调、整合、再次塑造,并进一步重新构建新的教育资源体系,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新时期大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正确认识和评估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对构建和谐校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1 校园文化的概念
校园文化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1.2 校园文化的特点
校园文化有四个特征,一是校园文化的创造性。校园的活动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他们是思维活跃、具有一定文化思辨和文化素养的群体。高校三大职能之一的科研功能决定了校园还是文化生产单位,从事科学研究,生产出与时代同步的文化产品,是高校与教师的重要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校园文化具有创造性。二是校园文化的选择性。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必须要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在文化的选择和过滤中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三是校园文化的传承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学校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单位,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的总和,校园文化具有传承性。四是校园文化的单一性。校园传统文化教育观以狭隘的功利目的为出发点,强调学生的僵化智能、僵化技术的价值实现,而忽视了以创新为核心的全面素质的培养。从校园文化对广大学生的影响来看,方式和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意识。
2.1 网络文化的概念
网络文化是以现代技术为支撑,以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为内容,以社会认同为传播条件的一类文化。就其依赖的载体来说是一种理性的数字文化,就其内容来说是一种感性的通俗文化,它兼有技术和社会的双重内涵。
自互联网实现大众化、全球化以降,网络就以“无疆界”、“零距离”、“及时性”的特征开始向国家间的政治文化渗透,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以“普世价值”的形式,经过包装美化,向发展中国家渗透。和以往传统的电台、电视、报纸等宣传工具相比,互联网不仅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信息量大,而且可以匿名、匿源传播,以其低廉的成本、隐蔽的传播,灵活的方式,不仅降低了“舆论攻击”和渗透的门槛,也有利于一些敌对势力和组织秘密介入。近年来,中亚、西亚、北非等一些国家发生持续动荡,这跟来自互联网的境外的组织、煽动和遥控有一定的关系。我国西藏、新疆地区的不稳定局势也跟境外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煽动、指挥有关。互联互动、即时传播、共享共用的特征,使互联网的媒体功能日益凸显。如何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互联网,已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2.2 网络文化的特点
网络文化具有四个特征。一是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网络文化颠覆了传统的文化宣传方式,由原来的一对多变成了多对多,互联网将不同社会、不同种族的文化信息“一网打尽”,方便了我们学习和借鉴优秀的文明成果,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文明程度。二是网络文化的匿名性。言论和信息的发布者可以隐藏自己的姓名,读者和受众只能看到内容,而不能分清发布者真实的姓名、身份、性别。三是网络文化的匿源性。言论和信息的发布者不但可以隐藏姓名而且可以隐藏地点,读者分辨不清信息的真实来源。四是网络文化的娱乐性。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颠覆了传统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人们可以依靠网络进行数字化生活,可以独自游戏、视频,甚至与素不相识的人进行聊天。活泼有趣,宽松自由的网络虚拟空间吸引了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也吸引了广大青年学生的兴趣。
3.1 校园文化存在问题
(1)校园文化的网络化。校园文化代表主流思想和主流文化,所宣传的内容经过了过滤和筛选。但近年来,校园文化的思想引导、核心价值观宣传等方面日趋弱化,有与网络文化靠近合流的倾向,比如,很多高校校园广播站和板报内容过于随意,不少校园黑板报甚至出现了提倡恋爱、“追星”、批评学校食堂伙食“差”的内容,这对学校的校园文化的舆论导向和对学生的是非判断极为负面,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不利于校园秩序的安全和谐。
(2)校园文化脸谱化严重。校园文化是一个精神高地,代表了社会的主流、积极、向上的文化,但其内容的表达载体过于传统,缺乏新意,不能与时俱进,不能紧贴时代的脉搏;另外在宣传方式上也比较单一,仅仅局限于黑板报,广播站等常见的媒介。
3.2 校园网络文化存在的问题
(1)校园网络文化未能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校园主流文化未能占领校园网络文化。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呈现出“零和”关系,未能紧密结合。如果主流文化不能有效地占领网络,那么,媚俗、消极的负面文化就会迅速占领网络高地,抢夺高校受众学生的舆论道德制高点。
(2)校园网络文化未能赢得学生教育引导的主动权,面对少部分学生不负责任的负面言论,网络监控显得苍白无力,扰乱了广大学生的是非视线,随着时间的推移与错误观念的积累,负面舆论将会成为高校以及社会不稳定的导火索。
4.1 基本观点
从本质上说,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不存在冲突,校园文化代表的是“官方声音”,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文化,网络文化代表的是“民间声音”,是在百姓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非主流文化,或者说是一种借助于数字科技流行于民间的亚文化。它们是两种类型不同,而又客观存在的文化模式,不存在冲突问题,存在的只是如何整合与建设校园文化与网路文化的问题,以便使校园网络文化更加符合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认为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存在冲突,是一种消极被动地维护校园文化主导地位的思维,是一种在强大的网络文化面前,自乱阵脚的表现,也是典型的文化垄断,文化霸权。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非但无矛盾对峙关系,在两个集合之间还有交集,它们的交集就是校园网络文化,将两者结合,共同纳入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网络只是服务于社会交流的工具,无关对与错,是与非,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们不应该把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对立起来,而是要在怎样引导学生辨别网络文化中的是与非,对与错方面下足功夫,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4.2 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整合、构建及发展的途径
(1)事实表明,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站,校园网站传播的内容应该有学校的文化思想性,要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性,要集思想性、教育性,可读性和多样性于一体,充分利用校园网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在网上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社区沙龙,努力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比如,可以结合国际国内政治、时事热点等问题以及学生求学、就业、创业等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在网上开辟专家讨论,师生交流,名人讲座等等。
(2)校园网络是师生信息沟通的桥梁。校园网络的延伸,使学生与学校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师生通过网络可直接获取学校党政和职能部门的政策、规章制度,同时可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校方和职能部门能够及时听取师生所反映的信息,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引导、点拨、启发、释疑、解惑、传道授业。通过信息桥,使学生、教工、领导都能够及时高效地了解社会信息、校园信息和学生信息,从而充分利用最新的信息资源,达到学习、教育和决策管理的最优化。专业与专业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跨学科、跨专业学习、交流、互补、交叉、融合、共享,使学科调整、专业改革、模式创新达到最优化。
(3)要整合和发展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必须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依法管理和行政监督。依法管理主要指校园网的管理和建设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法律规定;行政监督主要指高校在校园网建设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教育教学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可行的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使校园网的管理运行有章可循。同时运用法律政策和行政管理手段,实时监控网上舆情,减少校园网络的负面影响,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硬件建设、软件建设、网站建设、队伍建设和网络学科建设。
高校应该牢牢把握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权,占领网络服务校园文化的阵地,着眼于先进文化的建设和传播,构建和完善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律法规意识和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吸收网络文化精髓,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1]吴新林.浅谈高校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冲突与整合[J].湘潮(下半月),2008(03)
[2]白波.大学和谐文化建设与高校文化使命[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10)
[3]陈宇浩.高校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互动与整合实践探究[J].南方论刊,2011(6)
Integ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the Campus Culture and Network Culture
HU Hong-liang
(Nanjing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31 China)
Campus culture and network culture are two different types of culture with different carriers and nature.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on of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campus culture and network culture and promotion of the integ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se two types of 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to the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a civilized campus, but also the setup of correct cultural conceptions and value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campus culture network culture integ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understanding
G647
A
1673-1816(2014)01-0121-04
2013-11-15
胡宏亮(1974-),男,南京人,讲师,研究方向学生管理、汉语言文学、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