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善为易者不占

2014-04-10 03:30:55郑亚辉
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卜筮易经周易

郑亚辉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430079;安顺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易经》自诞生之后,就不断受到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人们的诠释和演绎,从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定性。其一,它从当初的卜筮之书演变成深奥的充满玄理、充满智慧的哲理书籍,成了后世不同思潮的理论源泉;其二,它的卜筮功能也得到不断的演练和流传,甚至成为一部分人谋生的手段。当下易学热的兴起,却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可以说是热闹非凡。有人从中寻找知识与智慧以去疑解惑,有人从中寻找圣灵来断吉凶祸福。那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这部书,使用这部书呢?笔者认为:儒家大宗师荀子提出“善为易者不占”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究其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和解读。

一、卜筮定吉凶的不可靠与“善为易者不占”的含义

《易经》当初的确是一本占卜的书,它反映了古人的原始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由于人的命运的多样性和不可知性,人事的变化多端和复杂性,古人依据万物有灵、天人合一的观点,通过卜筮而得到神灵的启示,以此来避凶趋吉、免祸得福。卜筮用的蓍草,难道真的具有灵力吗?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那么蓍草通过六营过后得到一卦,究竟是哪一卦?这就有很大的随机性。它的卦象与卦辞、与一个人的命运,人事的吉凶又有什么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呢?如果真要解卦,也只能依靠占卦人进行牵强附会地解释。如此看来,卜筮定吉凶根本就是靠不住的,这在先秦文献中就有记载。《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晋献公筮嫁佰姬于秦,遇归妹之睽,史苏推断说不“吉”。后来晋惠公于战争中被秦俘虏,慨叹说“先君若从史苏之占,吾不及此夫?”晋大夫韩简评论此事说:

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后有数。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史苏是占,勿从何益?诗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亻尊杳背憎,职竞由人。”[1]363-365

韩简认为先有龟象而后有筮数,因而有物则有象,有象方有数,数是物象繁多的标志。如果人的品德败坏了,靠筮数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此即“及可数乎”。因此,史苏之占,不足为据。他引《诗经》的话,认为人类的罪过不是天神降给的,而是人自己造成的。借“职竞由人”说明吉凶由人,占筮不能决定人的命运。

不但卜筮用的材料“蓍草”以及其依据等是不可靠的,用来定吉凶也是不可靠的,进而说明卜筮也不能决定人的命运,而且“善为易者不占”。《荀子·大略》就记录有:

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善为《礼》者不相,其心同也[2]。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精研深解《诗经》的人不会到处炫耀诉说,精研深解《易经》的人不会热衷于占卜,精研深解《礼》的人不会辅相他人充当司仪,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深度已经与这些经典一致了!从这段话来看,真正的贤儒大哲们往往都能吃透易经,并深解其趣,掌握其精,这样的人知性明理,不会热衷于占卜命运。

“善为易者”为什么“不占”呢?那是因为只有真正理解掌握了《易经》的人,才会明了命运,内心中不会再有糊涂,不用卜筮就能趋吉避凶。《周易与人生》的作者杨庆中先生也曾指出:“不占而趋吉避凶之道是存在的,《周易》就是讨论不占而趋吉避凶之道的书。而且,自孔子子之后,易学发展的主流,就是探讨不占而趋吉避凶之道的。不占而趋吉避凶?靠什么?靠《周易》的智慧。”[3]

王新春教授也曾指出:《周易》包括古经与《易传》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古经为一诞生于西周时期的卜筮之书,但却内蕴着“人的发现”的时代主题。《易传》则对卜筮进行了创造性的哲学转化,充分揭示了人在天地人物相融为一的整个世界中的主体性地位,令古经“人的发现”的意蕴,得到了空前的最高哲学层面上的丰富、深化与升华,即此而确立起易学天人之学的哲学品格。其中也透显出宗教巫术的非理性信仰向理性的转化过程[4]。

事实上,《易经》及其卜和筮都是对古人生活生产实践经验的记录,是古人探索宇宙和生产奥秘的方式方法及其经验的总结,是古人对科学和真理的记录与总结,这是《易经》的本质和主体内容之所在。所以才会有经典之说——“善为易者不占”。

二、善为易者究竟该精通什么

《易经》在发挥占卜功能的同时,慢慢地丧失了它的神灵的色调,特别是在解卦的过程中,人的理性思维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对它研究的深入,卦中所包含的道理与意义逐渐成为指导人们的生活,规范人的言行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指南。可以说,真正精通《易经》的人能够对易理作出正确理解和运用。因此,通过灵活、准确地用卦象、卦辞、爻辞来解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现象和规律、预测人与事的发展趋势、决策一定的行动,完全可以抛弃毫无用处的占的形式。正如《礼记·经解》中说的: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 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5]1549

“静精微而不贼”是说《周易》使人心底纯洁、心思精密,做事不害正道,即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和思维层次。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非常喜欢研究《易经》,曾达到了“韦编三绝”相当痴迷的程度。那么他又是如何给《易经》定性的呢?就《论语》提供的资料里,有两处讲到学易、用易的问题。《论语·子路》篇中记载: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6]185-186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是《周易》恒卦中的九三爻辞。孔子以恒卦的九三爻辞来肯定南人所言——人无恒心,不可以作巫医。孔子在这里强调了卦爻辞的道德修养的意义。后一句很重要,认为善学易的人,不必去占筮。按此说法,《周易》的用处应是提高人的道德境界,而不是卜问吉凶祸福。所以,《论语·述而》又说,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6]118

孔子认为学易可以使人改过从善,因此他把《周易》视为伦理教材。

随着考古材料的不断发现,为孔子怎样看待《周易》提供了更加清楚明白的证据。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的帛书《要篇》是《易传》的一部分,韩仲民先生介绍了篇中的一章。他说:

《要篇》中有一章记载了孔子晚年研究《周易》的情况,说是“夫子老《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随身携带。子贡对此不解,提出疑问,两人之间有一番问答。孔子认为《周易》“有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而乐其辞。”而且提到“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子贡问他:“夫子亦信其筮乎?”孔子讲他和卜筮者不同,“我观其德义耳!”“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7]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并没有否认《周易》是卜筮书,而是以哲学的观点去研究这部卜筮书。因为《周易》经文中有以往圣人的遗教,探讨的是《周易》蕴含的义理。

三、善为易者如何运用《易》理于生活

精通义理并能把它们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它作为生存发展指南的人才真正算得上是善为易者。春秋时期秦国的名医医和就是这样运用《易》理的。《左传·昭公元年》记载说,晋侯生病,求医于秦,秦伯派医和去诊治。医和说:“疾不可以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良臣将死,天命不佑。”他认为晋侯迷恋女人而生病,非鬼神所赐,而是咎由自取。他后面解释了蛊字,他说:“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凤落山,谓之蛊,皆同物也。”[1]1221-1222这里医和以《周易》蛊卦的卦象来说明惑蛊之疾。蛊卦,巽下艮上,按取象说,巽为风,为长女;艮为山,为少男;少男被长女迷惑,如同山木得风而落。医和引用蛊卦卦象来说明晋侯由于不能节制男女之事得了不治之症。过了不久,晋侯病死,从而印证了医和的诊断。这样,《周易》在医和的眼里就成了讲生活教训和哲理的著名典籍。

《易》理能成为生活的指南,它同样能解释人事兴衰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记载:鲁国季氏出其君,赵简子问于史墨,史墨评论说:

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主所知也。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壮》,天之道也[1]1519-1520。

史墨认为鲁君代代失其政,季氏代代勤于政事,所以季氏得到人民的拥护,鲁君被驱逐死于国外,没有人可怜他。因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历史上没有永恒不变的君臣关系。他引用《周易》大壮卦的卦象来说明这一道理。此卦震上乾下,按取象说:震为雷,为臣;乾为天,为君。雷居天上,表示臣居君上,此即为大壮。这种变化就是“天之道”。在史墨看来,自然界和人的社会地位存在着对立面的转化,此种转化不是衰落而是发展壮大。这种天道观,不承认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秩序是永恒不变的,而是把对立面的转化看成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法则。这是对传统观念的一大突破,是当时社会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史墨能从《易经》中找到这种新观念的来源,足可证明他是善于运用《易经》义理的。

我们再来看看在《荀子·大略》篇中提出“善为易者不占”的荀子又是怎样看易、用易的。他在《荀子·非相》篇中引坤卦六四爻辞“括囊,无咎无誉”。用来讽刺腐儒的。在《荀子·大略》篇中引小畜卦的初九爻辞“复自道,何其咎?”用来说明《春秋》之所以以秦穆公为贤,因为他能悔过自新、追求大道。值得一提的是他对咸卦的解释,《大略》说:

易之咸,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聘士之义,亲迎之道,重始也[8]469。

此同咸卦《彖》所说“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大同小异。荀子认为咸卦体现了夫妇之道,以咸为感即男女相感。此卦兑上艮下,兑为少女,艮为少男,男居女下,乃迎娶之象,所以说“以男下女。”又兑为泽,艮为山,山居泽下,即“以高下下。”“柔上而刚下”指兑为柔,艮为刚,刚居柔下。荀子对咸卦的解释不仅采取取象说,而且还提出了卦的刚柔性质,这是对《易经》义理的精深阐释。

荀子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通过努力学习,完全可以掌握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规律,并运用它们造福于人类。因此,人们对《易经》的学习,主要是对其义理的正确的理解和运用,是思维的发展和智慧的获得。至于其占筮的方法,那是没有多大作用的。

还有,孔子晚年花了大力气学习《易经》,其心得体会是:“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3]“无大过”就是不犯大错误,其实不犯大错误就是趋吉避凶,也是人的生活哲理之一,“无大过”既是《易经》的义理之一,也是我们“理于生活”的基本原则。

四、结语

当今社会,对《易经》感兴趣的人很多,但到底怎样学《易经》,怎样用《易经》却是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的最基本的问题。只有明确目标,方法正确,我们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但愿孔子和荀子对学易的态度和观点能够给我们指点迷津。

[1]杨伯峻著.春秋左传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荀况.荀子·大略(第27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荣方超.易经教你不占而趋吉避凶—杨庆中访谈录[J].博览群书,2011(2):41-46.

[4]王新春.卜筮与《周易》[J].周易研究,2003(6):26.

[5]吴景山等著.四书五经译注[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6]张以文著.四书全译[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

[7]韩仲民著.帛书“系辞”浅说[J].孔子研究,1988(4):23-29.

[8]蒋南华等著.荀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卜筮易经周易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易经·序卦》探微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36
荆州棗林鋪楚墓出土卜筮祭禱簡
简帛(2019年2期)2019-11-03 09:12:38
圣人不烦卜筮
大东方(2019年5期)2019-09-10 02:52:07
甜甜的“蝴蝶茧”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运动(2016年6期)2016-12-01 06:34:02
《周易》与《孙子兵法》
孙子研究(2016年4期)2016-10-20 02:38:49
《易经》不是用来算命的
福建人(2016年7期)2016-09-13 08:22:09
俄藏黑水城文书《卜筮要诀》考释
西夏学(2016年1期)2016-02-12 02:23:52
佛教的卜筮信仰——以藕益智旭卜筮活动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