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在蒙自

2014-04-10 02:49
中国三峡 2014年5期
关键词:蒙自红河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在蒙自

文/胡正刚 编辑/罗婧奇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阀。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祯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这首《满江红》情真意切,满溢着书生文人的报国热情。作词者是哲学家冯友兰,作曲者是语言学家张清常。这首歌之所以能够传诵至今,是因为它作为西南联合大学的校歌,见证了西南联合大学的辉煌时光。

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在动荡的年代里,是这所大学为国家保存了文明与教育的火种。一提到西南联合大学,人们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地名大多是昆明,因为学校在昆明度过了八年时光。其实,在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上,还有一个地名也应该被铭记,这就是红河州蒙自市,南迁期间,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区曾经在此设置过分校。

1937年,中日大规模战争爆发,日本凭借兵力优势迅速占领了东北、华北的大部分地区,为保存教育火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纷纷南迁。11月1日,三所学校在湖南岳麓山下组成了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一个月后,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危及衡山湘水,为保证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师生们组建湘黔滇旅行团,于1938年2月进入云南,并改长沙临时大学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联大师生分三路入滇。第一路由长沙乘坐火车抵达香港,然后乘船抵达越南海防、河内,再改乘火车,由滇越铁路进入云南。第二路由陈岱孙教授组织,从长沙乘火车到广西桂林,再由桂林乘汽车途经柳州、南宁、镇南关进入越南,转乘火车入滇。第三路为湘黔滇旅行团,由长沙经湘西入滇,全程1660多公里,步行约1300公里,历时68天,4月28日抵昆。团长为东北军黄师岳中将,学生284人组成18个小队,教师11人组成辅导团,五位教授黄钰生(南开),曾昭抡(北大),李继侗(清华),闻一多(清华),袁复礼(清华)组成指导委员会,黄钰生任主席。师生们一路调查,考察,采集标本,收集民歌、民谣,访问少数民族村寨,是一段难得的锻炼体力和意志力的经历。

在云南办学的八年间,西南联合大学下设文、法、理、工、师范5个学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先修班,全校学生约3000人。学校虽物质匮乏、校舍简陋、图书资料不足,但坚持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正常开展。联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经过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学校还荟集了大批全国一流学者,条件虽然艰苦,还是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其中不乏投笔从戎的学生。据资料统计,西南联大从军学生前后共达八百余人,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还未毕业,有感于局势日趋严重,无法安心求学,愤而投笔从戎,从学校直奔战场。“九州遍洒黎元血”,这血,有无辜被屠戮者的惨痛,也有舍身赴危难者的绝决和勇毅。

1938年4月,文学、法学两院师生,在蒙自设立南湖分校。他们分两条路线到达蒙自,一路由长沙南下,经广州、香港、越南海防,乘滇越铁路火车而来,另一路自湘黔步行入滇,再从昆明沿滇越铁路至蒙自。

因中法战争以及滇越铁路的修建,蒙自是云南最早开放之地,蒙自人以同胞之情和对文化人的崇仰,慷慨接纳了联大师生的到来。政府和士绅积极响应,把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空置的蒙自海关税务司署旧址大院和东方汇理银行旧址,被用作分校的教室和办公室;一些教师和学生就住在临近湖岸的哥胪士洋行楼内,这是当年蒙自难得一见的西式楼房,带家眷的教师和女生则住在南湖北边的城里。一位姓周的乡绅,将自家位于南湖边的房子辟为宿舍,提供给联大的学生居住,每天晚自习结束后,出于安全考虑,这位好心的乡绅还派人手持火把和红缨枪,到学校接下晚自习的女学生回宿舍。

那时在蒙自讲学的教授有:陈岱孙、郑天挺、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钱穆、吴宓、叶公超、汤用彤、燕卜荪、马约翰。在蒙自期间,闻一多在给友人张秉新的信中说:“蒙自环境不恶,书籍亦可敷用,近方整理诗经旧稿,索性积极,对国家前途只抱乐观。前方一时之挫折,不足使我气沮,因而坐废其学问上之努力也。”随西南联大师生来到蒙自后,闻一多就一直埋头于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到了“除了吃饭上课之外,难得下楼一次”的程度。郑天挺曾回忆说:“我和闻先生是邻屋,闻先生十分用功,除上课外轻易不出门。饭后大家去散步,闻先生总不去,我劝他说何妨一下楼呢,大家笑了起来,于是成了闻先生一个典故,一个雅号——‘何妨一下楼主人’,犹之古人不窥园一样,是形容他的读书专精。”作为一个学者,闻一多在抗战初期埋头于学术,这是作为一个学者的生存方式的坚守,也表明了对抗战前途的信心。在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上,闻一多的旧居还在,匾额正是“一下楼”。

朱自清先生曾写过一篇《蒙自杂记》,记述联大师生在蒙自的生活:“蒙自小得好,人少得好。看惯了大城的人,见了蒙自的城圈儿会觉得像玩具似的,正像坐惯了普通火车的人,乍踏上个碧石小火车,会觉得像玩具似的一样。但是住下来,就渐渐觉得有意思。城里只有一条大街,不消几趟就走熟了。书店,文具店,点心店,电筒店,差不多闭了眼可以找到门儿。城外的名胜去处,南湖,湖里的崧岛,军山,三山公园,一下午便可走遍,怪省力的。不论城里城外,在路上走,有时候会看不见一个人。整个儿天地仿佛是自己的;自我扩展到无穷远,无穷大。”

蒙自虽然偏居南疆,但中西合璧的生活方式随处可见,联大师生不仅可以进茶馆喝茶,吃到正宗米线,还可以到咖啡馆喝咖啡,海关大楼附近,有几家越南人开的咖啡馆,其中最出名的是一位武姓侨胞开设的“南美咖啡馆”。

在蒙自期间,联大的师生成为南湖边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南湖秀丽的风光,也暂时消解了他们的家国之痛,为他们的生活学习增添了诗意。文学院的师生中颇多才情高雅的人,他们常在南湖边吟诗雅集。一些爱好诗歌的学生还成立了一个诗社,取名南湖诗社。他们请朱自清、闻一多为导师,出版诗歌墙报,举办诗歌座谈会,讨论诗歌的前途、动向等问题。南湖诗社是西南联大的第一个文学社团,为联大学生之后的文学创作点燃了激情,有学者评价,“西南联大的诗歌活动是从蒙自南湖开始的”。

同年,由于中央初级航空军官学校由广西桂林迁到蒙自,需要占用分校校舍和附近空地,西南联大校总部指示让出蒙自。8月底学生考试完毕后,师生陆续迁往昆明。9月,西南联大蒙自分校全部迁出蒙自。

虽然蒙自分校的存在时间只有一个学期,但联大师生的治学精神却留了下来。2011年,坐落于南湖畔原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上的纪念馆建成并向公众开放,纪念馆分为联大历史记、蒙自分校记、联大人才记、联大精神记4个部分共8个展厅。每一次到蒙自,只要时间宽裕,我都会到纪念馆参观,缅怀先贤的印迹。

纪念馆的主楼是在原址上修复的,完整保存了原址的风采,馆内还还原了联大师生入滇、进入蒙自以及在这里学习生活的情形,一群群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或步行,或乘坐火车,带着对国难的深切关注,也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一间狭窄的房子,仅能摆放一张窄窄的木板床,生活用品只有一些日常洗漱用具和手电筒、油灯等照明工具。教室也十分简陋,为充分利用空间,不摆桌子,只有一种特制的椅子,椅子右边的扶手上安放了一块形似火腿,能放一本书的木板,让学生可以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联大师生亲切地称这种椅子为“火腿椅”。

从纪念馆出来,不远处就是曾经安置过联大师生的周家院子,这所古色古香的院子也已经被修复。纪念馆边就是南湖,南方的湖,不论春夏秋冬都有粼粼波光,湖边的树木也永远都是青翠葱茏的样子。在湖边行走,不禁回想起半个多世纪以前,一群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也曾在湖边流连,并将家国情怀融进这满池青碧。

红河水为越南河西省的农民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品,渔民每天都下河捕鱼,增加收入。

在红河下游有很多水上人家。图为海防市红河水上人家。

越南属亚热带气候,天气炎热。为了避暑,越南妇女常年戴着竹编的斗帽以及各种色彩斑斓的口罩劳作,以防嘴唇和面部因干燥而过敏。这种装扮形成了越南一道独特的风景。图为越南福寿省越池的越南妇女。

生活在下游越南河内的红河水上人家,日复一日过着简单、自由的幸福生活。

在炎热的越南,红河水是孩子的乐园。图为越南海防港的孩子们在红河里游泳。

红河流入太平洋北部湾。

红河在越南太平洋北部湾与大海融为一体,在下龙湾演绎成一片桂林式的山水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

停泊在越南红河入海口之一的海防港内悠闲的水上人家。

上∶红河最大入海口越南太平省南海,海域辽阔,海岸线长,是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下∶越南的许多居民家里都悬挂着胡志明主席的画像。图为越南安沛的儿童站在画像前。

【摄影师简介】

戴云良,男,彝族,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云南省红河州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1998年爱上摄影。作品《边缘地带:红河》入展第八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暨大理首届国际摄影节;《战斗》(苗族斗牛)入展第十三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结婚照》荣获中国第15届国际摄影艺术展入选奖;《红河》专题入展西双版纳第二届国际影像展;《老井》组照获中国红河风光风情摄影大奖赛金奖。

猜你喜欢
蒙自红河西南联大
魅力红河 大美梯田
红河学院作品选登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三)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二)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
红河书法作品欣赏
超级杂交稻蒙自示范基地开始移栽
习作点评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毕业一起去旅行:云南蒙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