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峰 郭庆升 孙国强
(辽宁省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16)
活动衬垫型和固定衬垫型膝关节假体在置换后1年时膝关节活动度和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
吴 峰 郭庆升 孙国强
(辽宁省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16)
目的比较活动衬垫型和固定衬垫型膝关节假体在置换后1年时膝关节活动度和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且患膝既往无手术史的患者按照奇偶数字法随机地均分为A、B组,各为40例。A组采用活动衬垫型膝关节假体,B组采用固定衬垫型膝关节假体。比较两组术后HSS评分结果以及置换术后膝关节相关活动度的角度。结果①A、B两组术后6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HSS评分结果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Ρ>0.05);②A、B两组置换术后患膝屈曲挛缩、最大屈曲度、股骨角、胫骨角、胫骨平台后倾角及置换术后髌骨高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Ρ>0.05)、结论活动衬垫型和固定衬垫型膝关节假体治疗置换后1年时膝关节骨关节炎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因此二者均可行。
活动衬垫型膝关节假体;固定衬垫型膝关节假体;膝关节活动度;临床效果;HSS评分
临床上,一般多采用旋转平台型膝关节假体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1],且效果较为理想。另外一种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方法为固定平台型假体,相比于该种治疗方法,旋转平台型膝关节假体可自由地进行旋转,但是旋转平台型假体的上方属于球形设计,那么根据受力特点,就会大大增加了与股骨髁之间的接触面积,当膝关节屈伸时则会分解股骨髁与聚乙烯衬垫间的剪切应力。本研究主要对比分析了活动衬垫型和固定衬垫型膝关节假体在置换后1年时膝关节活动度和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入住我院的8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且患膝既往无手术史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女44例;年龄22~76岁,平均(56.02±7.83)岁;BMI大小为20~25 kg/m2,平均(22.38±1.29)kg/m2;患膝内翻畸形度数为24°~31°,平均(27.28 ±6.09)°;最大屈曲度69°~74°,平均(72.02±10.39)°;屈曲挛缩度29°~34°,平均(32.18±7.09)°。将本组患者按照奇偶数字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4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待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卧位,患肢上气压止血带,采用消毒铺巾进行常规消毒。待患肢除血之后给止血带中充入一定量的空气,采取膝关节正前方切口,纵行将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开,将伸膝装置完全暴露在外后取膝前髌旁内侧入路将关节囊切开处理。然后切除半月板、骨赘以及前交叉韧带等,保留后交叉韧带。采用适当的方法松解副韧带,屈膝90°使得膝关节可向前完全脱位,安装胫骨截骨导向器截骨。股骨根据置换前下肢全长X线片对股骨解剖曲线以及下肢机械轴线之间的夹角进行测量。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行股骨前髁、远端以及后髁斜面截骨术。待上述步骤完成后,再次对下肢力线是否满意、膝关节内外侧之间的间隙是否相等进行测定与分析,然后按照患者实际的情况进行调整[2]。然后选择合适的模假体调试之后进行冲洗,一次进行安装、固定相应符号的胫骨、股骨假体及衬垫等,等到骨水泥完全凝固之后再对髌骨进行修整。最后对关节之中是否残存骨水泥碎屑进行检查并清理,然后通过“无拇指试验”对髌骨轨迹进行测试,测试结果为良好即放置负压引流管,屈膝位将切口完全缝合。置换后患膝加压包扎并将其垫高。静脉注射抗生素1周,置换后6 h则给予低分子肝素钙0.3 mL于皮下注射进行抗凝治疗,之后以0.4 mL/d的速度进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连续注射10 d。拔管之后再采用CΡM活动,初始角度从患者屈膝时感觉可忍受疼痛开始,活动的频率为2次/天,每次1 h,每日增加10°。
1.3 观察指标
比较A、B两组术后HSS评分结果以及置换术后膝关节相关活动度的角度。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均由SΡSS12.0软件进行统计及分析。
2.1 两组术后HSS评分结果对比分析
见表1。由下表可知,A、B两组患者术后HSS评分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Ρ>0.05)。
表2 A、B组患者置换术后相关活动的角度比较
表1 A、B组患者术后HSS评分结果比较(,分)
表1 A、B组患者术后HSS评分结果比较(,分)
组别 例数(n) 术后6周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 术后1年A组 40 62.73±8.9679.09±11.2789.67±14.5294.89±15.22 B组 40 63.01±9.1778.58±14.3289.23±13.7895.02±16.73t值 0.712 1.012 0.078 0.621Ρ值 0.433 0.098 0.812 0.189
2.2 两组患者置换术后相关活动的角度对比分析
见表2。由下表可知,两组相关活动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Ρ>0.05)。
经数十年的临床应用,固定衬垫型膝关节假体治疗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获得了证实,据统计,固定衬垫型关节假体的10年生存率均在95%以上[3]。但是,固定衬垫型假体会出现松动及内部材料相互之间磨损等方面的问题。活动衬垫型假体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最大程度地减少内部材料之间的摩擦,以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活动衬垫型假体由于关节面具有更高的适应性,可缓解聚乙烯假体发生磨损[4]。活动衬垫型假体可通过聚乙烯在金属底拖之间光滑的活动平面,允许聚乙烯在金属底拖表面进行旋转以及前后运动。从理论上而言,该设计可以使得正常的膝关节运动中所产生的剪切力以及扭转力可尽快地传递至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位置处,而非传递至假体各接触部件,从而使得聚乙烯磨损以及假体松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5]。本研究主要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二者疗效相当。
综上所述,活动衬垫型和固定衬垫型膝关节假体在置换后1年时膝关节活动度和临床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两种方法均可行、有效。
[1] 闰丹舟,马保安.固定平台型和活动平台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临床效果比较[J].现代医学,2010,38(4):372-375.
[2] 罗炜,成明华,肖勋刚.活动与固定衬垫全膝关节置换后膝关节的活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48):8953-8957.
[3] 王秀娟,张珍.膝关节固定带的设计与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11):76.
[4] 张之智,胡金明,李晓东,等.旋转平台和固定平台人工膝关节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医刊,2008,35(19):26-27.
[5] 杨立进.活动平台型与固定平台型膝假体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中的中早期疗效对比[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2012.
R687.3
B
1671-8194(2014)10-0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