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

2014-04-10 17:19李延浩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有效性数学课堂

李延浩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认知思维简单,接受新事物迅速的身心发展特征,新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针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为小学数学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技术提供了契机。因此,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和若干亟需改变的教学问题,目前教育界以及全国多位优秀的小学教师提倡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全面的有效性教学。所谓“有效性”教学就是通过在小学数学课堂进行双向的教学活动,让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实现有机结合,不断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培养探究自然的科学意识,提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率,使学生在数学认知、数学方法、数学情感上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广泛采集授课素材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实现“有效性”教学必须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吃透授课内容,摸清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变化,促使两者紧密的结合起来。首先,教师要认真研读规定教材。虽然小学数学知识的难度系数比较低,传授量较小,知识间的上下联系清晰,但是把它原原本本,不打折扣地教给没有生活经历,思维简单的小学生却绝非易事。教师要把教材的编写意图认识清楚,把知识呈现的先后顺序安排妥当,将整章节的内容形成自己传授的线索。其次,教师要善于对教材蓝本进行合理的增补。单纯地照搬书本是很难实现有效性教学,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课堂学生的实际,合情合理的对蓝本进行补充和更改,把教科书当做教学的大纲,教学内容随机应变,灵活传授。数学不是记忆类的学科,它的变化性、组合型极强,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随机搜集所需的数据当做讲解的案例,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数学就在你们身边,数学需要你们不断地寻找和发现。其三,拓宽教学素材范围。有效性教学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竭力让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更加具体地了解知识的来源,为学生应用知识提供可靠的心理保证。所以教师完全可以摆脱书本的案例,从当地的生活中搜集素材,将生活素材进一步数字化,通过数字的视角向学生呈现周围的世界,呈现美丽的自然,既满足学生对自然的好奇,也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互动式教学环境

构建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实现“有效性”教学的重要一环,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尝试进行情景式教学,在课堂上不断创设问题情景,有助于学生们积极思考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数学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带有刺激性的数据和信息,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授课原则,让这些数据信息既能体现出所要讲解知识的价值,又能激发学生主动追寻问题的潜质。课堂中创设的情景必须与实际生活相符合,基本还原出生活的“原生态”,给学生制造一种既熟悉但又包含问题的场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揭开问题情景的真面目。我们鼓励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采用多媒体3D效果去展示数学模型,为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探究提供条件,让数学的抽象程度逐步降低,使更多的孩子不再因为天赋的因素受制于数学学科,更充分地展示数学的魅力。提高教学的有效度就要改变传统课堂一问一答、一听一讲的模式,要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乐园,教师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威严,学生发挥自身开朗活泼的特色,进一步改善师生关系,鼓励师生角色互换,任何同学都有权利走向讲台讲述自己对于数学问题的理解,充分活跃班级的气氛,照顾不同学生的课堂需求,用各种方法把知识学到手。

三、建立灵活的教学反馈机制

实现“有效性”教学就要注重课下学习与课上教学的连贯性,加强对学生课下学习情况。

的追踪、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系统评估,做好教师自身的教学反思工作。教师在布置课下作业时要多样性、层次性和应用性,不要拘泥于笔头的数学练习,鼓励学生们把知识的巩固放在生活中,例如在讲授完长方形这一教学内容后,可以让学生寻找家中的长方形物品,并要求他们自己实地测量实物,做好统计到课堂上汇报,并且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层次布置具有坡度性的作业,激发不同学生学习数学的共同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逐步破除考试作为学习评价的唯一手段,发挥数学学科工具性的学科特点,将现场操作纳入评价的一个环节,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构建学生评估、家长评估、学校评估的三维联动机制,努力促使教学反馈更加的科学和全面。我们的教师要学会自我反思,对每节课程的得与失都有细致的把握,不断改进自身教学方法,突出教学特色,提高专业素养。

总之,新课程改革已经为小学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数学教师要紧紧跟上教育变革的步伐,加强课程培训,塑造动态意识,接受新型方法,以破解应试难题,提高学生能力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推动我国教育真正走向素质化的轨道。

【作者单位:枣庄市市中区永安乡黄庄中心小学 山东】

猜你喜欢
有效性数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