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尊严建立在“体面劳动”的基础上

2014-04-10 19:43徐健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低薪分配制度产业工人

徐健

读完案例之后,作为一名有二十多年教龄的职业教育工作者,我只想说,张东东的求职成功,是她个人的幸运,同时也对沈东军的爱才表示钦佩。但是,我们绝不能就此做出中国高职教育的“春天”已经到来的认识判断,因为这只不过是个案而已。何况,高职毕业的张东东说起来还应归属“大学生”序列,与我们通常说的中等职业教育还有“层次”规格的差异。

这个案例又勾起我对20世纪中国人出国打工热的回忆。那时,我在一所职业学校任教。学校里许多学习服装设计与制作的花季少女,通过中介去美国的塞班以及日本、新加坡做缝纫工。一般情况下,一个小女孩到国外3~5年,就可以净挣20万~30万回国,连我这个大学毕业、所谓手捧“铁饭碗”的教师,都会对此羡慕不已。显然,那时的中国,是处于“低薪”阶段。

对于改革开放之初的“低薪”,我们必须辩证看待。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来吸引外资,这是基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的无奈之举,也是启动经济发展的权宜之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劳动力的实际价格理应随着市场经济的渐趋成熟理性回归。事实上,目前我国技术工人的工资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中国社科院2013年《社会蓝皮书》称:“近年来,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偏低且呈现出下降趋势,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50.7%下降到2011年的44.9%。”

这又让我不禁想起《人民日报》(2009年12月3日18版)《提高“劳动所得”势在必行》一文。文中“广西农民工朱孔孟说:‘老板一年能赚几百万,我们辛辛苦苦打一年工却只能赚几万块,而且两年来也没涨过工资。难道人和人之间的劳动差别就这么大?”这不仅表达了广大劳动者对劳动、勤劳能致富的渴望,也是对现行初次分配制度对劳动者不公的不满、无奈、困惑的诉说。为此,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虽然报告阐明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但是践行这个改革的路径还不很明确。

不惜一切手段“侵蚀”工薪以谋取更多企业利润是资本的本性。因此,在充分肯定企业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同时,还应深刻地认识到,企业的成果绝不仅仅是企业家的,产业工人才是财富的真正创造者。初次分配中“劳资”所得比重的严重失衡,怎么可能让劳动者体面劳动?1999年6月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体面的劳动”的概念,其内涵就是要确保劳动者的权利得到保护,有足够的收入、充分的社会保护和足够的工作岗位。当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技术工人低薪状况正在开始逐步发生改变,但累积30多年的分配问题的改革,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深信,随着国家在分配制度改革中主导作用的发挥,诸多企业家对“利益最大化”认识的提升和社会责任的增强,以及数以亿计的产业工人“劳动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实行,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产业工人,比如木匠、瓦工、汽车修理工、电焊工等所从事的工种才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尊重。到那时,我国的职业教育才真正实现了“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教育功能和社会目标。

(本期“问题讨论”栏目得到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的大力支持,特此鸣谢。)

猜你喜欢
低薪分配制度产业工人
产业工人讨薪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新时代产业工人人才培训的思考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 建设改革的动员令
精细绩效管理与医院科室分配制度改革
精细绩效管理与医院科室分配制度探讨
医院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的优化方式分析及阐述
马克思工资理论对完善我国分配制度的启示
华北产业工人推动爱国热潮
为什么中国孩子最优秀却永远“低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