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4-04-09 00:05马季
学周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新媒体问题对策

马季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日渐深入课堂,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消极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受到严重挑战。教师应该转变课堂授课方式,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自身人格魅力,提高教育技术运用能力,改变传统的授受教学、导学教学范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 课堂教学 问题 对策

随着以互联网、智能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壮大,其应用日益广泛。新媒体以其快速的传递性、传播的多元性以及应用的廉价性等特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新兴媒体不仅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而且正在充斥着大学生的课堂,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学校生活、学习的影响

(一)以网络、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日益丰富着大学生的生活,成为其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1]。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2%,在整体网民中比例最大,其中学生的比例占总体网民的25.5%;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年增长率为19.1%,继续保持上网第一大终端的地位。在新媒体的使用者中,大学生占了很大一部分,且其比重还在不断增加。新媒体以其独具特色的吸引力,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群体的青睐。它方便了学生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质量。作为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大学生与新媒体的传播产生了互动。大学生特定的社会角色以及对新媒体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决定了他们对新媒体的主观需求,并且促成了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渗透和扩散[2]。

(二)给大学的生活、学习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毋庸置疑,新媒体的使用也存在着很多负面的影响。首先,由于新媒体的极度开放性,使得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很多不良信息正在毒害大学生的心灵;其次,部分大学生自制力欠缺,难以抵御新媒体的诱惑,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从而导致学业的荒废;再次,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常常以简便、快捷的新闻代替深度报道,大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极易随着媒体的倾向思维,缺乏独立思考,易造成大学生思想混乱,导致他们思想沉沦,迷失自我,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

二、新媒体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性加强,新媒体逐渐走进了学生的课堂,这种在课堂上以学生娱乐为目的、以手机为媒介的新媒体手段,具有隐蔽性,其实质是对课堂教学秩序的破坏,间接导致教学效果被削弱。

(一)对课堂教学秩序的挑战

大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进行看新闻、看视频、玩游戏、刷微博等活动,在大学课堂已经屡见不鲜。肖荣春、白金龙老师以宁波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N=481),结果显示:有20.4%的学生会因为上网而经常或偶尔选择逃课;有32.8%的学生在课堂上会经常用手机上网,偶尔上网的占52.2%,“不会”或“完全不会”的仅占总数的9.8%[4]。

毋庸置疑,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对正常教学秩序的践踏,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用手机上网,导致教学秩序的链条断裂,课堂的教学目的难以达成。同时,教师的威严也将受到挑战。如果课堂上学生上网现象愈演愈烈,大家会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低下,难以对学生形成吸引力,进而导致大家对教师的信任感和认同感的缺失,长此以往,会形成连锁反应。

(二)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挑战

一方面,在传统的教育模式里,教师对信息、知识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拥有绝对的主动权,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绝对优势。新媒体的发展,恰恰打破了教师对信息、知识的垄断地位,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新媒体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信息、知识,并且获取的方式更具新颖性,从而导致学生听课效率的下降,进而导致教学收效甚微。

另一方面,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是否遵循教学规律,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是否有效率等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大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其参与程度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大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势必会削弱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究其原因,学生的自制力差、无课堂纪律固然是重要方面,但作为课堂组织、实施的教师再也不能只是站在责怪学生的立场来看问题,更要从教师自身的角度出发,构建全新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新媒体环境下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

现在的大学课堂往往是大班上课占据主导,教师的讲课方式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其课堂教学目标往往囿于对系统理论的掌握,而很少关注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这种无视学生的作用,认为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有自制力、有觉悟的观点,往往成为学生上课“各忙其事”的根源。因而,要实现由传统的授受教学、导学教学方式向对话教学方式的转变。对话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授受教学、导学教学等而产生的一種新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在教学目的上,指向师生的自我实现;在教学过程上,走上是教学合作;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交往生成;在师生关系上,注重融洽而深度的师生关系的建构[5]。我认为,无论何时、何种情况,教学要以师生交互作用的形式开展的途径永远不会改变,任何无视学生课堂表现的教学都将注定是失败的课堂。

(二)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大学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师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教师角色向“组织者”“促进者”“反思者”的角色转变。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不仅要立足学科内容,更要立足于学生,立足于社会。当代,人们开始超越狭隘的“教学”立场,站到广阔的“课程”立场来观察、思考、研究和解决相互关联的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6]。因而,教师要顺应社会的变化,关心学生的需求,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应该及时上网,了解社会信息,关注社会动态,熟悉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关注的问题、网络流行语言等,以一些鲜活的事例作为丰富课堂教学的素材。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创建微博的方式,将课堂要讲授的知识上传,与学生一起互动学习。因而教师要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位“时髦”的教师,而不是只会照本宣科、空讲理论的“老学究”。

(三)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法宝,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人格魅力表现为教师通过自己的品格、教学的风格等方面对学生产生的吸引能力。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建筑在教师的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师的力量,任何规章、任何教学大纲、任何人为的机构,不论设计的如何奥妙,都不能在教育中代替人格的作用。”[7]教育是人格與人格之间的互动,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仅仅停留在狭隘的视角看待教学,机械、麻木地教学,对学生来说,无疑将是一场灾难,作为鲜活个体的学生的个性将受到抑制。回顾以往,学生宁愿去玩手机而不愿意去听课,教师的人格魅力较之新媒体的吸引力就这么微不足道吗?我认为,这里面的东西值得每一个教师去反思,去寻求一种真正的人格互动的教学观。

(四)提高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任何一个教育领域都无法拒绝教育技术带来的便利。媒体一直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过去,我们对教学媒体的认识一直局限于对其作为信息载体的技术的或物理的功能分析,忽视了其在知识传递的教学语境中更为本质的社会学以及文化上的意义。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与之对话的伙伴,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手是对待信息技术跟课程教学融合的一种明智的态度。[8]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必须要认识到新媒体的特点和功能,掌握好新媒体的运用方式、方法,形成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全方位的、立体的课堂教学方式。然而,现在的大学课堂所呈现的媒体手段过于单一,使得新媒体应有的效果未能得以全面展现,除了教师在新媒体使用态度上存在问题以外,我认为,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大学教师在运用新媒体这种教育技术时能力的欠缺。

参考文献:

[1]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jbg/201403/t20140305-46240.htm,2014-1-16.

[2]钱学彬.浅谈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8(6):21-24.

[3]王传中. 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的影响[J].高校理论战线,2009(7):41.

[4]肖荣春,白金龙.新媒介传播对大学生影响的实证研究.新闻界,2012(23):55.

[5]李冲锋.走向对话教学——对话教学基本问题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5):56.

[6]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0(5):7.

[7]俞国良,宋振韶.现代教师心理健康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14.

[8]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13-314.

(责编 张亚欣)

猜你喜欢
新媒体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