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山
摘 要:通过阐述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改革的历程,分析应对利率市场化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不足,最后提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体制改革策略。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改革;资产负债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131-04
资产负债管理(ALM)是商业银行为了在可接受的风险限额内实现既定经营目标,而对其资产负债组合所进行的计划、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以及前瞻性地选择业务策略的过程。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必然面临竞争加剧、利率波动等风险,传统经营方式受到诸多挑战。而商业银行如何积极应对,努力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变革,则是各商业银行目前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一、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改革的历程
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是从信贷资金管理演变而来的。一些银行在自身经营管理实践中,提出了“总量比例控制”、“总量平衡、结构对称”、“经营目标管理”的资产负债管理初步构想。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西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管理理论的引入以及《巴塞尔协议》的执行起到了推动作用。
1988年中国采取了紧缩银根的经济调控政策,商业银行不同程度地经历了支付问题的冲击。尤其是当年第四季度银行存款滑坡,汇划款项受阻,少数银行甚至现金支付都出现困难。各商业银行在总结此次风波的教训,普遍感到有必要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从此,把资产负债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观念和重要手段在中国银行界逐步得以确立。
1994年2月15日,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标志着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中国商业银行的全面实施。所谓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就是指商业银行在业务运营中按照市场规律,通过科学化管理,建立一系列比例指标体系,以控制银行资金流动,使之在总量上均衡,结构上优化,从而保证银行资金的“三性”相统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追求盈利的最大化。根据国际惯例和中国实际,中国建立了以资本充足率、存贷比、中长期贷款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备付金比例、单个贷款比例、拆借资金比例、股东贷款比例、贷款质量9项指标为内容的非现场监管体系。
1996年人民银行又下发了《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的通知》,对监管指标进行了完善。新指标分为监控指标和监测指标,监控指标作为对商业银行的硬性要求,监测指标作为指导要求,对表内外资产的风险权重、信用转换系数做了更为详细的规定。
1998年开始,人民银行不再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实行指令性控制,各商业银行可在国家和人民银行宏观经济政策指导下自主放贷。取消政府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限额控制,标志着中国商业银行向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负债管理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监管机制不断向新巴塞尔协议靠拢,中国商业银行开始按照巴塞尔协议规定,引入风险加权资产和资本充足率管理模式,对银行资产负债项目实行微观控制。
2004年3月银监会颁布实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后,银行监管机关积极推进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中国建设银行最先引入经济资本管理,开创了资本管理的新局面;中国农业银行在全行正式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办法和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指标的综合绩效考核办法。交通、招商、兴业等股份制银行也积极拓展、改进和加强经济资本管理。
二、应对利率市场化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不足
总的看来,尽管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近年来不断提高,然而,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市场风险的逐步显现,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具体表现为:(1)随着存贷款之外的资产负债业务蓬勃发展,以贷存比为核心的比例管理已难以充分覆盖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现行的比例指标体系相对简单,难以全面反映和准确计量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2)大部分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的认识不足,没有从单纯的市场风险管理转向定价与风险管理并重,没有将资产负债管理提升到战略财务规划的高度;(3)大部分商业银行缺乏专业、完整的基础业务数据系统,不能实时地进行市场风险识别、计量和管理。中国商业银行还没有系统引入FTP等西方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资产负债管理工具,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工具比较单一,在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业务创新层出不穷的环境下难以有效传导银行的战略意图,也难以有效进行市场风险管理和风险对冲操作;(4)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明显是被动性管理和事后反馈,而国外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就在于主动管理和动态监控;(5)市场上缺乏有效规避市场风险的金融工具,如西方商业银行广泛运用的利率期权和利率互换等利率风险管理产品目前在人民币市场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限制了商业银行通过市场有效地管理人民币利率风险的能力。
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体制改革策略
国内商业银行一定要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要抓紧制定阶段目标和改革步骤,积极、稳妥地实施资产负债管理体制改革,以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
(一)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引入先进的资产负债管理理念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保证经济主体经济活动效率性的关键保证。商业银行作为一种金融企业,理应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点,即“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中外史实证明,商业银行能否主动积极地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西方商业银行基本上是建立在产权清晰的私有制基础上,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用法律界定出资人与银行之间的所有利益关系,明确出资者与经营者对银行财产的权利和各自的义务,其优势在于实现了出资人所有权与银行法人财产权的真正分离,使银行在占用法人财产的基础上,能作为独立法人和市场金融运行的竞争主体独立自主地开展各项经营活动。而目前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大多已经上市,但是还是以国有股为主导,国有股只能委托政府作为其代表去行使职能,国务院、财政部、国有资产管理局、其他主管部门实际上只是中间代理人,找不到最终所有者,国有金融资产的所有者是模糊的、虚置的、缺位的,在这种体制下,国有商业银行对银行财产没有独立的支配权,例如,对在企业转制中企业大量的逃债、废债的行为显得无能为力,造成国有金融大量损失资产负债管理难以落到实处;在贷款中银行在政府的干预下,没有按照“三性”原则自主选择客户,造成信贷资产质量下降,贷款不良率居高不下。虽然工、农、中、建四行已经上市,在引入和实施现代法人企业治理结构中,运行机制有一些变化,但也仅仅是一些管理方式和形式上的变化,并未在组织制度创新这个根本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其管理体制仍然带着旧体制的深深烙印,原有的行政化管理格局和多层级经营机制尚未有实质性改变,距离建立严格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在这种体制下,国有银行既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银行没有追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动力,资产负债管理更是落实不到实处。因此,要从根本上改革资产负债管理,提高经营水平,必须引入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健全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endprint
国际现代商业银行实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是以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协调为目标,对银行资产负债表进行的一种全面的、动态的、前瞻的综合平衡管理。西方先进的银行管理者门都普遍认为,资产负债管理不仅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虽然资产负债管理要根据数学和统计方法来进行,但管理者门应该清楚这些模型背后的假设。对于那些能够创造价值的业务来说,资产负债管理既是合理分配资本和人力资源的基础,也是风险控制的基础。正如没有合适的控制工具就不能发射火箭到月球上一样,如果没有适当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就不可能管理银行以及数以万计投资者的存款。要强化对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应用意识。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内涵就是以最低成本,取得最佳的效益,实现盈利性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只有实行资产负债管理这一模式,才会实现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佳收益的目标。因此,首先要有一个经营的意识,不但银行的各级领导要有这个意识,而且全体职员都应该树立牢固的经营意识,在思想上要明确,在行动上要落实;其次要认识到实行资产负债管理,有利于商业银行自求平衡、自担风险、自我制约和自我发展,从而使商业银行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再次要树立集约化经营观念,改变不求资产质量,片面追求规模数量的做法,规范经营行为,优化资产组合,提高资产质量。
(二)引进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提高市场风险计量水平
要对风险实施有效管理,首先必须准确识别和计量风险。市场风险的计量需要先进的理论、复杂的软件系统和强大的数据库作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变简单的臆测为精准。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际商业银行开始重视对银行市场风险的防范,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各种量化模型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模型以银行财务管理理论、现代金融理论和数学技术为基础,不断向前发展。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从单纯的比例管理,过渡到以当前收益法为基础的缺口分析,以及以长期利润和市值管理为基础的久期管理,到强调统一风险框架的VaR模型等等。随着金融市场自由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日益加剧,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日趋严重。以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事件为代表,许多金融机构陷入经营困境的主要原因,不是信用风险或者市场风险等单一风险所造成,而是由几种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实质在于银行资产负债配置决策的失误,人们越来越重视银行的综合风险防范决策问题,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工具,如缺口分析和久期模型等等均存在一定局限和模型偏差,难以适应银行战略层次需要,不能提供事前控制和主动调整,难以同时实现对银行盈利性、不同风险等多种目标的统筹控制。在此背景下,基于银行经营情景和优化技术的资产负债管理决策模型,是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更为推崇的资产负债管理工具。该类模型是将情景模拟、优化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统一反映银行的各种经营目标和内部约束、外部约束和宏观政策因素,针对不同情景进行优化决策的方法。
就中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经营环境和内部管理来看,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的条件虽然还有些欠缺,但是风险计量先行是完全有可能的。中国商业银行现阶段首先应当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比如VaR值的计算、压力测试、情景模拟、敏感性分析等等,国际市场上也流行着一些比较成熟的风险管理软件,因此,通过软件外包等方式尽快建立自己的市场风险计量系统。此外,在现有管理框架暂时还无法调整的情况下,可以先引入比例指标有偿转让等手段,逐渐提高各业务单位和分支机构对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的认知程度。
(三)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队伍,加快银行电子数据信息等基础建设
人才和技术是资产负债管理的基础,资产负债管理所要求的先进的管理技术、业务品种创新、技术创新等都向银行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商业银行和西方先进银行的差距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有理论、有实践的资产负债管理人才。因此中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快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有金融知识又掌握计算机技术,既有业务能力又精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是商业银行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和抵御金融风险的根本保证。
先进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管理工具都是建立在完善的银行电子数据信息基础上的。发达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促进了西方商业银行金融电子化的进程,为西方商业银行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化服务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服务手段。在西方资产负债管理中,各类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和深入的运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及其他一些信息加工技术,如金融工程技术、系统动力学技术、运筹学技术、决策预测技术等为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目前中国许多商业银行的电子数据信息基础还很不完善,计算机技术在中国银行业虽然已得到广泛的运用,但是无论从覆盖程度还是软件开发能力、网络功能以及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成长上,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电子数据信息基础的落后客观上制约了先进资产负债管理工具的应用。加快管理电子化、加快银行电子数据信息基础建设也势在必行。各行必须加强资产负债应用管理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改变目前被动围绕指标管理的局限性,以“充分收集、科学处理、高度共享”为原则,借助于计算机等技术手段开发,建立相应的预警、预报和分析系统,把现代化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与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稳步推行FTP
目前中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处于比例管理和资本充足率风险加权资产管理并存的管理模式,而某些先进的商业银行已经引入经济资本管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存贷款之外的资产负债业务蓬勃发展,以贷存比为核心的比例管理已难以充分覆盖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现行的比例指标体系相对简单,难以全面反映和准确计量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传统的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为主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必须逐步实施以经济资本管理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管理;银行的经济资本是基于银行全部风险之上的资本,是为了满足银行巴塞尔决议而采用的管理方法,商业银行以经济资本配置和管理为手段,促进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配置和风险控制。在现代商业银行监管框架下,资本作为判断银行经营稳定性最重要的标准,决定了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能力、风险抵御能力和市场生存能力。对资本进行有效管理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先决条件,也是统筹效益、质量、规模的有机纽带。从中国商业银行的客观形势来看,一方面,新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国内银行的资本要求大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制定和实施资本补充规划外,还必须通过建立风险资本约束机制,促进分支机构对资产结构的自律性调整,控制风险资产过快增长,满足资本监管要求。另一方面,在传统的规模扩张型战略的影响下,中国商业银行对分支机构是考核大多以账面利润为主,没有考虑覆盖非预期损失的资本成本问题,其结果往往诱使分支机构为了追求账面的高收益而盲目发展高风险业务,忽视高风险业务对资本的过度侵蚀。只有建立风险资本约束机制,以风险调整之后的经营绩效作为对分支机构的考核基础,才能有效促使分支机构正确看待风险和收益,自觉控制风险的无限度扩张;才能从根本上纠正短期逐利思想和各种非理性行为,实现长期稳定的利润增长。在全面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基础上,取消大部分资产负债比例指标,同时建立贷存比例警戒线制度。endprint
在人才和技术完备的基础上,稳步推行FTP。FTP是Funds Transfer Pricing的简称,中文含义是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它是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中心与业务经营单位按照一定规则全额有偿转移资金,达到核算业务资金成本或收益等目的的一种内部经营管理模式。FTP是国际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础工具,其基本功能是通过银行内部每笔业务对应资金的全额计价转移,建立一种科学评价绩效、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引导定价、集中管理市场风险的内部运行机制。FTP是对传统利润核算方式和资金管理模式的颠覆性改革,涉及资金管理体制、绩效管理体制、风险管理体制改革,是构建矩阵式组织的基础和核心,为其他管理体制改革搭建基础平台。
具体而言,推行FTP对中国商业银行具有几方面现实意义:(1)可以以合理的资金成本或资金收益为基础,逐步构建商业银行对产品、对客户、对个人的科学评价系统。(2)利用FTP指导产品定价,才使得科学定价成为可能。这将有利于解决当前国内银行业中突出存在的定价不准、报价混乱等问题。它还将对中国金融市场上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非理性竞争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3)以资金成本、经营成本和风险的准确计量为基础,可以逐步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机制、经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估机制。(4)通过推行FTP,剥离经营单位的市场风险,建立由专业化团队集中管理市场风险的经营管理模式。
(五)重组管理架构,健全管理流程,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涉及到各个业务部门,需各业务部门协调合作,必须建立一套功能完善的独立性较强的资产负债管理机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是资产或负债交易的决策制定者,它主要通过资产负债管理报告和分析行使职能,不同层级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都有自己的风险权限,如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权限等等。总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执行部门是负责有关资产负债管理政策制定和行使对资本、资产负债、利率和流动性的管理,并代理总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管理其账簿。中国的组织体系基本上沿袭了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组织体系。人民银行《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第七条规定:“各商业银行可成立由行长(总经理)任主任,计划、统计、信贷、财会、稽核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按季分析、考核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指标的执行情况,提出改进资产负债管理的措施,并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但是中国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实质与功能和西方的有明显的不同。中国大部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安员会不具有独立决策地位,而且管理层次较多,上下级行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职责权限定位不清,造成运作的形式性、机械性和非整合性。管理行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较差影响资产负债管理全面有效的实施。因此,需要进一步改组和完善资产负债管理的组织结构,理顺决策和管理流程,建立一个以风险调整业绩为中心的营运决策机制,一个高效独立的资产负债管理执行部门,一个包括风险识别、评估风险收益、调节风险敞口、选择业务策略、配置经济资本、一系列环节在内的顺畅的管理流程,一个和资产负债管理相关联的绩效衡量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
参考文献:
[1] 吴念鲁.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戴国强.中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 张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邵伏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风险及控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5] 吉恩·德米内,约瑟夫·F.比萨达.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陈凤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