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认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014-04-09 06:16胡晓桦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3期
关键词:玛蒂尔流浪汉时代背景

胡晓桦

【摘 要】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人物形象,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侧重地来分析,笔者认为教学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引导学生认识人物形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感知人物;对比人物对话,品味人物;结合时代背景,透视人物。

【关键词】学生;认识;人物形象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阅读以写人为主的文学作品,最主要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千姿百态,个性鲜明。教学中怎样抽丝拨笋般的为学生展现一个个真实、立体、透彻的人物形象,才能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人物,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呢?笔者结合《好雪片片》、《荷花淀》、《项链》课例浅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一、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感知人物

分析人物形象,一般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这几方面着手,笔者认为若是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描写并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地分析,我们会发现,对人物的认识会慢慢加深。

(1)感知人物第一步,从外貌描写开始。以林清玄的作品《好雪片片》①为例,“即使在热到摄氏三十八度的盛夏,他也着一件很厚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毛衣。”大热天还穿着如此厚的衣服,想见老人根本没有适宜夏天穿的衣服,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流浪汉老人一个很重要的特征:贫穷。

(2)感知人物第二步,再来关注动作描写。“他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的牛伯伯打游击的大皮鞋,摇摇晃晃像陆上的河马。”动作描写,形神兼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人行动的笨拙。

(3)感知人物第三步,关注生活情形的描写。作品中为什么把老人称为“流浪汉”,什么是流浪汉?流浪汉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此刻在学生心中定会有很多疑问,要解开这些疑问,我们来关注作品对老人生活情形的描写。“当他站起,才发现他的椅子绑在皮带上,走的时候,椅子摇过来,又摇过去。”“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可以看出老人居无定所,此时,老人孤苦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之所以把老人称之为“流浪汉”,这与老人的生活情形密切相关,也让学生对于“流浪汉”有了更实在、立体的认识。

从最初的贫穷,到后来的笨拙,再到后来的孤苦,学生对老人的形象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流浪汉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渐渐变得立体起来。

(4)感知人物第四步,抓关键性语句与深入钻研相结合。一般人生活在这样困窘的状态里,或是怨声载道,或是愤世嫉俗,或是消极度日,那么作品里的这位流浪汉老人会持什么样的心态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钻研人物。

“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把椅子解下来当枕头,和衣,甜甜地睡去了。”引导学生钻研“甜甜”一词,体会老人的心态。“甜甜”一词,透露出老人的乐观、知足。即便老人处在生活的困窘中,只要有安身之所,仍积极地生存、生活。通过这样的剖析,流浪汉老人的形象就更丰满起来。学生有了如此丰富的认识,就不难体会这样一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即便自己身处困窘中,仍想着关心别人,突显了老人内心的善良。

“贫穷→笨拙→孤苦→乐观、知足。”教师引导学生将这几部分得出的信息串联、累积起来,层层推进,这样就为学生认识人物搭设了渐进的阶梯,得出的人物形象就会从平板的形象变得立体丰满。

二、对比人物对话,品味人物

“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透过人物的语言可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②同一个意思,不同性格的人说出来,会有很大的不同,就是这种差别,凸显了人物更为鲜明的个性。以孙犁的《荷花淀》为例①,五位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写得个性鲜明,生动有趣,对比这五位妇女的对话,窥见她们不同的个性。

(1)“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见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个性伶俐乖巧

(2)“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想念丈夫的心情,表达得就很直白,有要紧的话得自己当面对丈夫说,而且让别人传话还不行。――个性质朴憨厚

(3)“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考虑问题比较周密。――个性稳重谨慎

(4)“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这位大嫂探夫心切,心存侥幸,有点冒冒失失。―― 个性快人快语

(5)“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口是心非,假话里寓有真情。――个性忸怩羞涩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三、结合时代背景,透视人物

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能直接影响人物的性格,因此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就不能忽视时代背景这一因素,只有了解了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才能更好的、准确的把握人物形象。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作品《项链》①,我们对主人翁玛蒂尔德这个人物的悲剧成因的分析,如果不结合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那么对人物的分析是不全面的。作品中不难看出:玛蒂尔德的悲剧命运很大程度取决于她强烈的虚荣心,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没有错,问题是玛蒂尔德的虚荣心超出了一般人的常情;甚至以付出十年劳苦的生活为代价赔一挂只值500法郎的假项链,她仍然念念不忘那个曾经让她风光一时的舞会,她的虚荣心就是如此根深蒂固。玛蒂尔德希望能过上美好富裕的生活,这也没有错,但玛蒂尔德却把这种希望全然寄托在青春美貌和婚姻上。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个人价值观的取向问题。如果只是一味地批判,认为玛蒂尔德的悲剧命运就是由她强烈的虚荣心造成的,那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超越常情的虚荣心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她形成这种价值观的呢?让我们把视角转向玛蒂尔德所处的社会环境,“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处之。 19世纪末,这时的法国社会崇尚浮华奢侈的风气充斥一切。在小说当中虽未直接描写上流社会的奢靡生活,但玛蒂尔德的梦想为我们勾勒了这样的场景:豪华的住宅,成群的奴仆,热闹的舞会,华丽的衣饰……这些都不可能是凭空臆想,而是现实社会风气的折射。小说中描写的弗莱思节夫人,就过着那样的生活,这正是玛蒂尔德所渴望的生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上的巨大差距也是促使玛蒂尔德追求奢华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说人物的主观原因是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内因,那么社会客观性就是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外因。与其说这是玛蒂尔德的个人悲剧,不如说这也是她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时代悲剧。结合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可以让学生更透彻的理解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于黔勋.语文(基础模块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2]高兴.学会通过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刻画人物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1999.9

猜你喜欢
玛蒂尔流浪汉时代背景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之我见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流浪汉与流浪猫
项 链
读《项链》有感
新时代背景下棊江区政协建设
日本的流浪汉与我
桥下那位流浪汉教会了我什么?
十年蜕变:重读《项链》的思考
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交通运输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