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喜欢画画,是孩子的天性,在纸上留下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色块,都是他们表达情感的结果。因此,绘画便成了幼儿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兴趣是美术创作的动力和基石,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注重对幼儿兴趣的培养,引导幼儿在活动中产生浓厚的兴趣与热情,诱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发挥各自的美术创作潜能,让幼儿自由自在、充满兴趣地参与其中,让其尽情发挥,大胆动笔。
【关键词】绘画艺术;理解;兴趣;创造性因素
绘画是幼儿表达情感的需要,是儿童表达内心的所想,所感的一种“语言”。儿童的绘画行为是天生就具备的,这是一种天性和本能。当孩子还不能流利地说话,顺畅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时,需要另一种表现方式,绘画就是一种好的方式。它可以使幼儿在宣泄中获得满足感,感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在任何一个人的记忆中,童年的涂鸦总是快乐记忆里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当你拿起笔,信手涂着画着的时候,就会暂时远离心中的烦恼。因为那时的我们是用天真好奇的眼光去看、去认识、去探索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因此,激发孩子绘画兴趣,成了让幼儿完美运用这种“语言”的基础。作为一名幼儿美术教师,如何调动幼儿绘画的积极性,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童趣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共同探讨:
一、理解幼儿的绘画作品
幼儿的绘画往往喜欢把无生命的东西画成有生命的东西,把静止的东西画成运动的东西,把毫不相干的东西混为一体,这种不受约束的表达是孩子所特有的,也是最为宝贵的东西。
然而,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却经常看到“一切老师说了算,幼儿围着老师转”的情景:老师在黑板上画个范例,幼儿们照葫芦画瓢。评价的标准也只注重技能的模仿和训练的成果,如线条画得直不直,圆圈画得圆不圆。在这种像与不像的标尺下,幼儿的自由想象根本无从谈起。
成人在欣赏儿童画时,需要倾听幼儿的奇思妙想,通过谈话了解幼儿的心声,比如,当我问画四条腿公鸡的幼儿“公鸡有几条腿”时,他回答:“两条。”可见,他对公鸡是有正确认知的。再往下问去必定是他画四条腿公鸡的有趣理由。这个理由正是幼儿的童心所在,也是这幅儿童画的艺术魅力与价值所在。这比起公鸡有几条腿的争论有意义多了。
在绘画活动中如果幼儿真的出现了不正确的认知,成人也不必大惊小怪,立马打断幼儿的绘画活动。成人过多的担心与干涉只能使幼儿失去创作的源动力,扼杀了幼儿的艺术创作潜能。所以,面对儿童画中的“出格”,老师应多加鼓励,了解孩子的想法与创意。
二、让幼儿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
实践证明,“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幼儿的兴趣,用心去呵护、发展幼儿的兴趣,通过循序渐进的绘画实践,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从而逐步培养起幼儿对绘画的浓厚兴趣。绘画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幼儿从小就喜欢在墙上、地上、纸上涂涂抹抹,并把它作为一种自由的游戏活动,自己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无拘无束。美术活动恰恰符合幼儿的天性,反映了幼儿的本质,通过幼儿与美术的接触,增进其对绘画形式、内容的了解,促进认知经验、语言表达、情感涵养、自我动手等各方面发展。绘画活动中兴趣非常重要,幼儿有了兴趣,才有作画的愿望,才能更迅速地提高绘画技能。
1.选择丰富有趣的内容,引起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就不会产生兴趣。因此,在选材上要下功夫,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绘画特点来选择内容,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具有较强吸引力的题材。如幼儿喜欢的小动物、交通工具等,可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把绘画的内容串编成故事情节,并跟随故事情节展开来作画,这样可以提高幼儿作画的兴趣。这些题材幼儿既感兴趣又乐于接受。
2.活动设计新颖,调动和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般来说,幼儿对画画都有兴趣,但并不会持久。求异、好奇是儿童的重要的特点,一成不变的绘画材料和绘画形式,只会使幼儿感觉索然无味。因此,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特别、新奇,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发、培养和保持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在娱乐、玩耍中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例如,画《美丽的小鸟》时,教师事先准备好一张小鸟的图片,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概括出小鸟的特征。然后教师带领幼儿一起玩小鸟捉虫、小鸟飞翔等游戏。幼儿在游戏中掌握了小鸟的各种动态,兴趣高涨,绘画的时候幼儿画面内容丰富多彩。这些有目的,有任务又带有游戏性的绘画活动,幼儿极感兴趣,教学效果也很好。让幼儿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很自然地接受绘画技能。
三、美术活动应具有创造性因素
即使是同一个主题,孩子们所画出来的内容和表现方法也各有不同。由于孩子们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背景的不同,这必然要反映到他们的美术活动中来,特别是儿童的年龄比较小,对事物的认识幼稚,而自身本真的东西要多于后天的雕琢,所以,他们的美术活动及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较多的原创性。例如:在让孩子们开展拓印活动时,虽然老师提供了许多工具—花样图章、硬币等让孩子们拓印,有一个孩子偏偏想用自己的鞋底当拓印工具,他跑到水房,脱下鞋子,打湿鞋底,然后拿着鞋子回到活动室,把自己的鞋底拓印到白纸上,完成了他的拓印。从这个活动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他没有按照老师提供的工具去开展拓印活动,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找到工具,尝试拓印活动,表达他个人对拓印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且用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这就十分富有个性了。这种表现可能与审美要求有一定的距离,拓印出来的东西不是最好看、最美丽的,但是,他是独创的,与众不同的。而且这种独创往往含有他个人对事物的特别的理解,这不正是艺术创作所需要、所追求的吗?
创造性地想象和探索不同的表现方法成为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内容。因此,创造因素就成为学前儿童美术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我们应该充分地运用美术活动的创造因素,让孩子们在美术活动中大胆而自由地表现他们对世界的认识,用他们自己的富有创造性的造型语汇,解决他们内心的矛盾冲突,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发挥,他们的情绪情感得到释放,思想观念得以表达,人格能够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幼儿美术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幼儿的本能表现和客观表现的因素。从幼儿的角度来阅读、理解他们在美术活动和作品中所表达的内心世界,通过赏析幼儿的美术作品,可以窥探其心灵世界的秘密,了解幼儿的感知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要保护他们描绘这个多彩世界的积极性,更应在教育的同时发展潜能智力,并因材施教,通过美术活动培养二十一世纪具有创造型的人才。
作者简介:
付巧惠,女,(1974.1~),汉族,河北保定人,大学专科学历,现任教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温仁镇半壁店幼儿园,小教一级教师,自己独立撰写的论文曾多次获省、市、县级奖励。研究方向: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