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明
【摘 要】对校企合作的理解、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深度开展校企合作的困惑和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困惑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当前职业院校竞争激烈,特别是在生源大幅下滑的背景下。职业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普遍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是职业教育的需要,也是企业的需要,是实现学校资源、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有效途径。
一、对校企合作的理解
1.校企合作的几点界定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它各种工作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2.对校企合作认识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校”即学校,狭义地理解特指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一方;“企”即企业,合作的另一方,广义地理解也应该包含行业协会、事业单位、不同类型的其它教育机构,甚至包括自然人;“合作”需两方及以上的参与者,目的是为了共同完成一项单方不能完成的工作,或取得比单方完成更好的效果。广义地说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相互协作,达到互惠共赢的目的的活动。
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校企合作有相对具体的定义,对主体和活动的范围做了一定的规定。即职业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及其它组织共同培养和使用高端技能型人才而采取的共同活动。
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是指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和承认教育的区别是: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职业院校更应该注重与企业的联系,走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企业的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人,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体现职业院校的特色,以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三、校企合作的模式
1.引进企业模式
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健在校园内,就可以在校内实行“理论教学”和“顶岗实习”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的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
2.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模式
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成两半,一半在学校上课,一半到企业劳动或接受实际操作培训,按学期或学季轮换。
3.聘请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传授企业文化和专业知识,让学生在校园内就做好党一名职业人应具备的素质、知识和技能。同时学校教师到企业给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通过校企双方互聘,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4.“订单”模式
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生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学生即是员工,员工即是学生。教育的实施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实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开设为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企业在具体的教学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四、校企合作的困惑和建议
1.校企合作无法制保障
目前职教是的校企合作还处于民间状态。还是职教是一厢情愿。尽管国家制定了相关政策来支持校企合作,但没有真正的法律保障措施和优惠政策,校企合作无法进入深水区。例如,校企合作采用引进企业模式,要将企业部分生产线健在校园内,企业提出的条件是每年必须向企业输送一定数量的员工,校方是无法保证的,这也违背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原则,校方根据自己的实力,又不可能给予更多的实惠政策。企业是不愿意投设备到学校的,假设政府给这类企业享受一定的免税政策,情况就会大大改变。
2.认识观念有待提高
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普高热”还制约职教的发展,上好大学仍是整个社会公认的理想目标,国家必须彻底打破旧的人才观念,把技能人才尤其是个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待遇予以提高,以一定的法规文件形式体现出来。
3.职业院校教育改革措施还不配套
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按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的人才只能是大众化的需求,这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4.教学体制有待提高
学院应该鼓励各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不但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而且在资金上给予保障,实际上,学院自身的诸多因素制约着职业院校推进校企合作。
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要真正实现校企两方面“双赢”的目的,政府必须出台相应的措施,让企业在确立市场、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和成绩评定等方面发挥作用。职业院校要时刻关注企业需求的变化,政府应有相应的指导部门,评价体系也待改革。说实在的,目前的校企合作,还仅仅停留在就业方面的校企合作,并没有达到校企融合的程度,这种合作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的加深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