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蓉睿
(中共烟台市委党校 政经教研室 山东 烟台 264003)
经济
浅谈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马蓉睿
(中共烟台市委党校 政经教研室 山东 烟台 264003)
加入WTO以后,我国银行业受外资银行的进入而承受较大的冲击,逼迫其进行痛苦的转型,同时也推动着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同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这为利率市场化明确了政策指导。利率市场化是一项浩大且精细的工程,需要我们从方方面面加以改革,如果改革出现偏差甚至失败,将会打击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影响我国实体经济的增长。为此,我们必须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以更科学的姿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逐步深入、适时适度推进市场化改革,要优化银行结构,转变经营理念,同时要强化监督与规范,完善金融监管模式。
利率市场化 经验教训 风险分析 决策建议
利率作为反映市场资金供求关系、政府调整经济手段,在经济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经济学家也普遍认为,利率市场化是完善一国金融秩序的关键环节,是自由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一国“调结构、求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总结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教训,防止我国利率市场化走弯路,入歧途。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原有的利率管制限制了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也限制了发展中国家为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投融资行为。因此,各国开始纷纷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由于各国经济背景和选择路径不同,改革实践也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从国外放松利率管制的经验教训中,我国可以根据实际国情,借鉴有益做法,实行适合我国的改革措施。
1.美国:放松“Q条例”管制,创新金融产品。20世纪6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市场利率也随之上升。曾经帮助美国政府以低成本筹集战争借款、推动美国经济迅速复苏的“Q条例”,由于限制了存款的最高利率,阻碍了美国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1970年开始,美国逐步放松了对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利率的管制,又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利率不受限制的金融产品,如狂卡存单、货币市场存款账户、银行商业票据等,成功地取消了“Q条例”带来的利率限制,大大地推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1]对于贷款利率,美国政府没有做出过多限制,放松速度较快。到1986年,除了汽车贷款等极少数利率限制以外,美国取消了所有利率限制,利率市场化得以全面实现。
2.日本:以国债利率为突破口,行政干预逐步放松利率管制。1974年爆发世界经济危机,日本政府急需扩大财政支出,刺激经济增长;国内长时间的低利率使得银行业资金来源不足,难以满足经济主体对于贷款的需求;同时,外部金融市场自由化也逼迫日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以国债为突破口,开辟了国债交易市场,以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国债价格,使国债利率率先完成市场化。同时,放行大额存款利率和长期存贷款利率管制,鼓励企业发行债券融资,降低企业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然后,逐步放松小额存款利率和短期存贷款利率管制。经过17年的努力,截止到1994年10月,日本已基本放开全部利率管制,成功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3.智利:激进式改革忽略金融监管机制漏洞,银行制度设计存在缺陷。智利从1974年5月开始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快速放开存贷款利率,到1976年改革基本完成。改革初期,智利经济得到大幅提升,财政赤字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通货膨胀率保持较低水平,显示出光明的发展前景。但是好景不长,由于智利政府忽略了尚存许多漏洞的金融监管体制,同时将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国有银行过快私有化,没有及时解决银行机制存在的问题,使利率市场化陷入困境。最终,智利出现了存款负增长、本币大幅贬值、外资过度流入等现象,导致借债用于贷款的商业银行举步维艰,政府不得不重新收回银行经营和管理权,利率再次被管制,利率市场化宣告失败。
总结国外一些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得出,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浩大且精细的工程,需要我们从方方面面加以改革和发展。如果改革出现偏差甚至失败,将会打击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阻挠我国实体经济的增长。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意义,确保改革得以成功实现。
1.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利率市场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和原动力。为了充分运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配和使用资源,我们应该积极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利率是货币对内的价格,利率的高低是一国对资源供求关系最直接的表现,只有将利率市场化,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才能有效地监督和管理资源的流向。因此,在激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道路上,利率市场化变得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要把“政府操控”的利率模式逐步变为“市场引导”这一模式。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仍在发展当中,尚未形成一套与世界接轨的金融体制。因为我国金融市场规模较小,金融工具少,市场机制不完善,经营效率低,这些因素都导致我国金融市场出现垄断,资本出现分割,尤其是低效率的资本运营阻碍了生产要素的建设和发展,还导致了我国金融行业部分失衡,并促成寻租行为的产生。[2]因此,在加速整合金融市场各部门的资源、激励货币和资本市场的双向推动中,利率市场化是一项中枢环节。
2.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推动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2005年我国实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有调节的浮动汇率管理制度”。历经10年,人民币在汇改的道路上运转良好,从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到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人民币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同时,自1996年以来,我国实行经常项目可兑换,人民币就一直在寻求机会促成资本项目可兑换。但是汇改与资本项目可兑换都需要利率市场化作为依托。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在资本可自由流动的状态下,要想让汇率达到均衡程度,必须满足实际利率在世界范围内的相等,并且要满足不会出现使人预期发生变化的非系统风险。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动。并且,对利率的约束会延缓利率改革产生的效果,制约外汇市场对外界转变所作出的反应。因此,我们要积极推进利率的市场化,从而在市场环境下针对当地货币与外币的实际收入来确定均衡汇率,然后有效地控制外汇和资本项目。
3.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跻身国际舞台。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银行不断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使我国金融市场得以较快发展,也使得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步融合在一起。然而由于我们国家的金融发展历史较短,资本项目还没有完全对外开放,我们还不能承受起大批外资银行涌入的冲击,他们现代的管理水平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势必会对我国银行业造成巨大的影响。[3](PP83~87)因此,为了加速我国金融市场的成长,承受外资金融机构的冲击,使国内外市场在竞争中融合,我们需要尽快推行利率市场化。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的革新,使我国金融市场能够在国际竞争舞台上占得一席之地,也是我国金融机构发展的必然选择。
4.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发展和创新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第一,利率市场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区分不同层次的客户,有针对性地提供不同层次的利率,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实现“以产品为核心”向“以客户为核心”的转变。同时,利率市场化能够催生出多种具有差异性的金融产品,以刺激金融机构的成长和壮大,同时根据市场反映出的不同级别的风险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定价。[4]详细的定价方式可以依照各种管理和服务费用水平,并综合客户的信誉程度来制定。对于信誉好的客户,利率水平可以适当放宽;对于信誉不好的客户则要履行较高的贷款利率,以弥补该笔账目未来成为坏账的风险。第二,利率市场化可以帮助银行业创新盈利方式,增加营业范围。目前我国已经放开贷款利率,由于对客户资源的竞争,商业银行会普遍调降贷款利率;而利率市场化成功以后,存款利率将得到上调。基于目前存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上述调整方式将会压缩利率差,使得商业银行利润下降。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迈出创新的步伐,积极开拓新业务,开发新产品,提升服务水平,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因业务范围过窄而导致的利润额下降。同时,各商业银行还会积极拓展国外业务,开发新客户,直面迎接激烈的国内外竞争,鼓励我国金融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虽然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必要条件,但是利率的频繁波动和金融资源的竞争,会不可避免地在不同经济主体发展和多个市场中间形成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违约风险等。本文将以商业银行、企业和个人三个主体为代表,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
1.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首先,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有了自主定价的权利,必然会导致利率价格竞争加剧,出现存款利率上浮和贷款利率下调的局面,进而导致银行主营业务利润下降、贷款融资成本上升,强化了流动性风险。其次,商业银行股票收益率会随着利率价格的变化而变化,收益风险的增加会使投资人减持甚至抛售商业银行股票,进而改变投资资金流向,增加银行的融资难度。第三,不同贷款者的风险偏好不同,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无法进行完全的差异化定价,只能从整体上将所有资金需求者都定为风险较高的贷款人。商业银行的这种“逆向选择”又加剧了贷款人的“道德风险”,信贷资金的违约风险也将随之增加。[5]
2.企业面临经济发展不平衡风险。在利率市场化以前,企业融资成本相对较低且较为稳定,竞争性不强。利率市场化以后,不同企业逐渐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高效率的企业资金偿还能力较强,是银行放贷的重点对象,银行间为了争夺这类优质客户而互相竞争,给予高效率企业较低的贷款利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其更加快速的发展。与之相反,一些低效率的企业资金偿还能力较弱,受到公司机制缺陷和金融监管的限制,要以高于利率市场化之前的利率融资,形成恶性循环,增加了未来的违约风险,阻碍了这类企业的发展。同时,资金和要素从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的转移,会造成某些基础产业和非盈利性机构人员的大量失业,基础设施建设受到影响,资金逐利流向东部,进而阻碍我国经济的多维度和可持续发展。
3.个人面临投资违约风险。利率市场化对于个人的影响也是十分显著的,不断波动的利率会造成部分投资个人无法偿还信贷,面临信用风险。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例,利率上升后,由于套利机制,美国其他金融投资产品的收益率也会上升,房价也随之上升,推动了房贷抵押率的提高。短期来看,升高的房价掩盖了潜在的投资风险,甚至一度达到抵押品价值高于房价的倒置现象,房产的经济泡沫也蒙蔽了背后带来的巨大违约隐患。然而从长期来看,上升的利率要求投资人支付更多资金,一旦房贷个人稳定的收入水平无法弥补不断增加的债务支出,违约就会出现,房产投资面临失败,甚至导致次贷产品投资者出现亏损。
当前,我国央行已经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监管,但是存款利率还是由政府决定的。这种由中央银行控制存款利率的方式阻碍了我国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限制了汇率市场化的发展,进而会导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长和成熟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应大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我国金融市场自由化发展。在此,提出三点看法和建议,供探讨。
1.逐步深入,适时适度推进市场化改革。国外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模式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2002年,人民币贷款额占社会融资总额的比重高达92%,2013年,这一数字已降至51.42%。可以看出,目前非贷款的融资模式正在逐步发展壮大,而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也逐渐将大量资金挤出银行。据有关统计,2013年中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高达56.43万亿人民币,相当于同期存款余额的54.06%。[6]因此,为了维护存款人利益,激励银行转型,加速推动利率市场化刻不容缓。然而,欧美等发达国家长期的利率改革经验说明,利率市场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逐步深入和推广的。我国实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2000年9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外币利率的管制;2013年7月20日,放开了人民币贷款利率。可以看出,我国是先放开外币利率,后放开人民币利率;先放开贷款利率,后放开存款利率,循序渐进地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同时在推行的过程中,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例如完善的法律法规,适当平稳的物价,稳健提升的宏观经济,以及良性的金融竞争体系。在这些条件没有达成之前,推进利率市场化并不会达成很好的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失败。因此,我们不但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我们还要积极完善上述客观条件,为利率市场化进程铺平道路。
2.优化银行结构,转变经营理念。当前,我国各家银行业务相似度较高,产品结构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多层次利率的形成和银行业效率的提高。由于我们尚未将存贷款利率都放开,形成了现在利差较大的状态,这就造成了银行业主要利润依然来自利息收入。一旦利率市场化成功,利率受市场决定,那么利差将会缩小,银行业的利润就会下降,必将严重冲击我国的银行业,逼迫其不得不进入结构转变和产业革新。在激烈的角逐当中,一方面,一部分银行因为利润缩小、缺乏创新、管理落后,会濒临倒闭甚至被淘汰;另一方面,多数银行会努力推进利率市场化,在改革的浪潮中充分发挥创新与人才的优势,拓宽业务范围,从而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为此,一要建立有效的产品定价机制。一方面要根据客户人群的不同层次采取定价差异化,对于风险较大的客户收取一定的风险管理费,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要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合理安排服务、人力、成本等,从而更广泛地吸引客户。二要拓展多元化经营,打破五大行的垄断局面,积极发展非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小型银行,努力营造一个公平透明、多元化的竞争平台,提高银行业的效率和非息收入的比例。三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大中小银行各自制定出针对性的发展和规划方案,大银行主要发展业务创新和资产规模,扶持国家项目;中小型银行主要依靠当地经济,发展地方工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3.强化监督与防范,完善金融监管模式。利率与多种金融产品与制度紧密相连,因此只有强化金融业监管制度,完善监控防范体系,才能保障利率市场化的有效推进。(1)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一是创建世界级别的监督管理体系,逐渐统一本土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监管标准;二是适度抬高国内的资本充足标准,对我国银行业逐步实施严格的资产管制,建立有效的资金补充体制;三是建立金融机构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四是建立市场风险控制体系;五是完善法律层面的金融监管的形式、手段和责任。(2)进一步转变信贷调控模式。当前,我国所采用的调控模式仍是数量型直接调控模式,以信贷额度管理、存款准备金率等为主。但是,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其主要的金融信贷调控模式是“价格型间接调节为主、数量型为辅”。因此,要进一步优化信贷控制模式,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激励利率市场化的良好发展。[7]
当前,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的关键一步,能否正确迈出这一步,对于我国银行业、企业乃至各个领域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深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存在的优势和问题,借鉴国外改革的经验教训,以更科学的姿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1] 廖富洲,贺卫华.国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教训与启示[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3).
[2] 朱仕宁,吴际琨.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的策略选择[J].中国发展观察,2012(06).
[3] 黄达.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 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若干思考[J].西部金融,2011(02).
[5] 吴炳辉,何建敏.中国利率市场化下的金融风险理论[J].财经科学,2014(03).
[6] 中国人民银行2013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EB/OL].http://www.pbc.gov.cn/publish/diaochatongjisi/4035/index.html.
[7] 周星妤.新形势下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策略分析[J].金融研究,2014(01).
责任编辑:洪美云
F830.3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4.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