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华
(仰恩大学 人文学院,福建 泉州362014)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就“中国梦”展开阐述;2013年3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又一次对“中国梦”进行了全面阐述。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理想,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理想的生力军。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约有2000万。今天在校和即将迈入大学的青年,到2020年正处在三四十岁的年龄,在今后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他们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大显身手;二十年之后他们还将在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中担当主力军的作用。为此,笔者认为,当前,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高校应当把进行大学生的“中国梦”理想教育放在优先突出的位置上。
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大学生的社会理想呈现弱化趋势。[1]据调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都能理解理想信念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但对理想的层次性多满足于低层次的个人理想,而忽视高层次的社会理想,[2]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侧重于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家庭规划,忽略国家信仰和政治信仰的打造。[3]
综合学者们的论述,当前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偏差:一是以理论灌输为主,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承受者,课堂教学多是“我说你听”,以规训、教化为主。[4]二是大部分教育内容通过党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内容教条化。[5]三是理想信念教育存在泛政治化、理想主义倾向,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环境变化下当代大学生的行为特点、思想特征和内在精神诉求,造成了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空洞、抽象且“宏大叙事”,从而导致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缺乏说服力、没有实效性。[6]四是党务工作者或者教育工作者只注重形式、走过场,缺乏对细节的关注;只注重规范,讲求硬杠杠,缺乏情感关怀。[7]这些脱离实际、不注重实效的教育方式导致高校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上的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
(一)加强对时事政治的了解与学习 目前,在当代大学生中,一些人过于关心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而对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似乎于已无关,感觉遥不可及,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那种忧国忧民、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热血青年越来越少。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年人只有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有所作为。要培养大学生的“中国梦”理想,就必须让当代大学生了解当前的中国现实,激发起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真正树立“为中华之强大而读书”的宏大理想。因此,培养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十分重要。
(二)以榜样的力量感召青年 现在的一些大学生对于自身容易产生怀疑和否定的态度:我自己能行吗?我的未来是光明的吗?我真的能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吗?我真的能成为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吗?正是这种自我怀疑和否定,许多大学生不敢去谈什么理想,更别说树立什么远大理想了。基于此种状况,笔者认为,以历代仁人志士的奋斗故事和发展经历来启发和感召广大青年,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对于国家和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他们的成长轨迹和奋斗历程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很好的学习榜样。一方面,通过让大学生观摩名人的励志故事和成长经历,使学生了解人生成功的方法和规律,让他们看到理想并非遥不可及,成功并非痴人说梦;另一方面,让大学生认识到成功的人士并非有什么天才,只要有理想有目标,只要努力奋斗,任何人都有可能成功。从而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并满怀信心地为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奋斗,因此,笔者认为,各高校可以利用班会组织播放一些关于中国历代仁人志士励志故事的视频,播放当代成功人士的奋斗事迹,这是大学生最易于接受的一种教育方式,通过人物事迹的感染,可以从心灵上对当代大学们进行感召,使当代大学生像我国历代的仁人志士一样,从青年时代起就树立起为国家、为社会而努力奋斗的伟大理想,这显然有助于大学生“中国梦”理想的树立。
(三)组织辩论,巩固理想 理想的树立需要经历一个反复的自我确认和自我肯定的过程。班主任可利用班会时间,组织针对理想树立的各种辩论,这也是一种参与性强、生动活泼、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通过辩论强化树立的“中国梦”理想。
一是开展是要继承中华文化还是崇洋媚外为主题的辩论。当今社会,随着经济一体化,西方社会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对我国部分青少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表现为一部分大学生一味地崇尚西方文化,盲目地向往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班主任作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和带路人,引导学生展开对于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承继和对于西方现实社会的理性批判,开展是继承中华文化还是崇洋媚外的大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真切感受到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和骄傲,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是开展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是否相关的辩论。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他们也算有理想有追求,但是这种理想很多都是以谋求个人发展、追求家庭幸福为终极目标,什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什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些不过说说而已,国家事、社会事是领导该关心的事。诚然,把实现个人的良好发展和家庭的幸福美满作为理想进行追求,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一个有文化有知识即将成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如果只是偏安于个人的小家庭幸福,而无社会担当、不是志怀天下,这就未免有负社会的期待、时代的托付。如果班主任适时组织学生开展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是否相关的大辩论,使学生在辩论中认识到大河没水小河干,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作为大学生应当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从而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主动地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联系起来。
“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和生动活泼的形式,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主体意识强的特点,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努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抱负,甘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和热血的有为青年。
[1]宋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教育研究,2012,(1).
[2]颜俊学,段如冰,吴超.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匹配性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
[3]薛伟芳.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分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2,(2).
[4]吴蓓,曹向阳.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反思与建构[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1).
[5]颜俊学,段如冰,吴超.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匹配性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
[6]吴蓓,曹向阳.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反思与建构[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1).
[7]颜俊学,段如冰,吴超.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匹配性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