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禄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 管理系,广东 广州510507)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强化党组织建设,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对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也有清晰的认识。在1928年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毛泽东总结道,“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1](P66)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毛泽东把党的建设称之为伟大的工程。陈云作为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中重要成员之一,对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进一步总结陈云有关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推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云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过很多论述,从陈云有关党支部等问题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大概归纳出陈云基层党建设思想的三个方面内涵:
(一)明确党的基层组织在党组织系统的地位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就明确了党的基层组织的构成。1927年第三次修正章程决议案中,提出“支部就是党的基本组织……凡是党员有三人以上均得成立支部”[2](P78),党章上有关支部的构成一直沿用至今。1939年4月,陈云在《共产党的基本组织原则》讲话提纲中提出“支部是党的基础,党的堡垒”[3](P180)。紧接着在1939年6月,陈云发表《党的支部》的文章,对党的基层组织的地位做了全面的论述。陈云在文章中写道,支部是党最下层的组织,也是党的最基本的组织。……支部是党团结群众的核心,支部是党的基本组织,是党的力量增 长 的 主 要 源 泉。[4](P53)在 这 里,陈 云把党的基层组织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并把党的支部与党的力量扩大联系起来。不仅如此,在1939年11月,陈云进一步把党的支部在群众中是否处于核心,是否联系群众作为党组织巩固的一个标准。他指出:没有一个脱离群众的党组织是巩固的……只有党的支部真正成为群众核心的时候,那个党才是一个巩固的党,那个支部才是党在群众的堡垒。[4](P78)在陈云有关党的基层组织论述中,党的基层组织不仅仅是党组织系统内最基本的构成单元,而且也是群众的核心,是群众的堡垒。
(二)提出了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 既然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组织系统基本单元和群众的核心,可以看出党的基层组织在基层社会的作用。在这方面,陈云着重从党的发展以及党的教育两个角度论述了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
从党的发展上看,党的基层组织具有党员发展和监管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从仅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发展到拥有8521.7万党员的大党,是从革命党转变为长期执政的政党。在这个发展和转变过程中,离不开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在党的发展上,陈云认为,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目的就是争取党周围的群众,接受党的领导,从而使群众走到党的方面来。陈云指出:“支部的责任是要引导群众一步步走向共产党的周围,所以应该在各种斗争中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使他们相信我们党的一切口号,主张就是他们的切身的要求,并且为这些口号、主张而努 力奋斗”[4](P58)这就要求党的基层组织通过切实的工作来影响群众,来吸收积极分子,来壮大中国共产党。而当党员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党的基层组织就要肩负起监管党员的任务了。发展党员不仅仅要考虑数量,更加要从党的纯洁性出发提高党的质量,这才有利于党的自身发展。陈云曾经在谈到入党资格时说:“中国共产党要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其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保持党的成分的纯洁。什么人有资格入党,是我党经常留心的问题”[5]正如邓小平1992年南巡时说的那样,“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6](P380)党的内部结构和成分怎么样,将会直接影响到党的性质和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对党员的入口监管不严格,将会严重影响到党的执政地位。“发展党员时,要避免过去的缺点,而着重注意质量”[4](P117),过去的缺点就是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党员的质量。在1940年,陈云在《党员的质量重于数量》一文中从几个方面回答了为什么党员质量重于数量这个问题。今天作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更需要重视党员的质量。党员的质量就涉及入党资格问题。诚如陈云在革命时期说的那样,“支部在征收党员的工作中,应该时刻防止敌探、汉奸、反共分子的阴谋破坏和投资分子的混入”[4](P59),站在今天,就是要防止利用执政党地位和声望谋求个人利益,追求个人名望、权力和财富即入党动机不纯的人入党。从源头上控制好入口,切实从最初的入党关监管好党员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展党,才能纯洁党,才能保证党的先进性。
从党自身建设来看,党的基层组织作为一个党组织系统内的单元个体,具有教育党员的主体作用。根据党章规定,每一个党员都归属到一个支部,从党员具体到了基层党支部后,党的基层组织实际上就是党员教育主要实施单元了。陈云在《党的支部》中就党的教育作用有过详细论述。他认为,支部是教育党员的学校。结合陈云有关党的基层组织教育作用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两个层次:一方面就是党的基层组织要组织政治理论的教育。在1939年的《党的支部》中,陈云明确提出,支部教育党员的内容首先着重于共产主义的基本教育,以 坚 定 党 员 的 革 命 人 生 观。[4](P60)也 就是说,党员入党后,党的基层组织要时刻注意对党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对党员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等教育。通过政治理论的教育,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对党理想的认识,也可以提高党员的质量。陈云认为,提高质量不仅仅是洗涮落后分子,还必 须 要 加 强 党 内 的 教 育。[4](P118)“学 习 是共产党员 的 责 任。”[4](P104)另 一 方 面,党 的 基 层 组织要在党的组织活动中进行实例的教育。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的细胞,无论高级干部还是普通党员都要在党支部进行组织生活。因此,在党的组织生活中,党的基层组织要利用组织生活,发挥生活中正反两面实例的教育作用。陈云认为,党的基层组织在日常工作中,“要监督党员遵守党的纪律,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克服党员中间各种脱离党的理论、政策、党规、党法等错误倾向”[4](P60-61),同时,在工作中,党的基层组织要利用现成的事例和经验教训,教育党员。通过生动的实例来教育党员,以此树立党员的形象,培养好党员的领导能力。
(三)提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坚持群众路线的原则 考虑党的基层组织在群众的地位及在工作中的影响,陈云从加强党的建设角度,提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坚持群众路线的原则。群众路线作为我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大法宝之一,基层党组织要巩固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在1939年四五月间,陈云曾提出,支部就是先锋队与群众联系的体现。[3](P190)通过支部的建设情况就可以折射出党与群众的关系。党的基层组织在群众工作上的好坏直接可以影响到党的巩固程度。陈云认为,“一切脱离群众的党部,都是最不巩固的党部。”“只有党与群众密切的联系着,……那个党才是一个巩固的党”。[4](P78)因此,陈云提出党的基层组织要经常性关注群众,深入群众。他要求党的“支部要经常注意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经常了解群众的情绪,群众的呼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群众的日常问题愈解决得好,支部及党员在群众中愈受拥护”。[4](P69-70)只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群众路线,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这样,党与群众的关系才能和谐,才能真正体现出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把群众吸引到党组织周围,在实践中体现出党的先进性,进而巩固党的领导。
新时期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社会处于开放变迁时代。社会变迁的影响从来不是平均分配的,在一个呈现差异化和异质化的社会中,变迁的影响对不同的人、群体和社会阶层来说是不一样的。[7](P226)社会变迁必然会深入到农村,对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党员的发展以及党员的教育等不同领域产生不同层次的影响。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遭受侵蚀 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用乡政府取代人民公社,并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 组 织[8](P1799-1801),人 民 公 社 政 社 合 一 的 局面开始被打破,初步形成了“乡政村治”的治理局面,党在农村的作用以村民委员会和党支部的职能分工而开始出现。在这一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所面临的问题直接与村及其村委有很大关系,直接体现就是农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主任的关系。在村集体经济强大的地方,由于能人治村的缘故,村委会的威信往往高于党支部,这样就容易形成两者的对立。与此相反,在村内缺乏经济能人的情况下,与村支书的年老化的同时,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村委的松散性,使得党组织在一些农村需要外在势力的嵌入才能维持基本的秩序。此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制于利益等方面的影响,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村委与党组织以外的其他第三方势力,比如有学者提出的乡村混混[9]以及在农村出现的宗教渗透。[10]第三方势力的介入实际上是伴随村委与党组织的弱化而出现的。
(二)农村社会性质变化下农村党员的质量 中国农村社会是乡土性的,熟人社会是学者们对乡土社会的经典概括和农村社会重要的特征。在传统熟人社会里,党员在发展上人情往往大过党员的标准,而在一些地方为了完成上级党组织发展党员的数量目标,把一些不符合要求的人也列入发展对象,从而影响党员的质量。伴随着社会变迁的深入,农村社会性质由传统的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转变,农村党员发展也面临新的问题。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青壮年人大量流向城市,使得农村出现了“386199 部队”现象。这样无疑会影响到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的来源,使得农村基层党组织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在农村党员结构上出现了中老年党员居多,青年党员缺乏的两极局面,直接影响到党在农村发展的长期性。而在一定时间后,伴随城市里的农村青年的年老,他们又重新回到农村成为农村的“新”村民,他们头脑中的思想和观念与农村都完全不一样,从而使得新村民在农村中出现了陌生化的问题,即一方面新村民对农村不了解,另一方面党组织无法了解这些新村民。这样一来,新村民的陌生化,使得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无法监管潜在发展对象,进而影响党员的质量。
(三)农村党员观念结构呈现多元化 农村党员结构从党龄上来看,主要是党龄长和党龄短两部分。从接触思想来看,党龄长的接受的政治理论教育和党的传统教育比较长,与外部接触较少,外在思想影响也较少;而党龄短的对党的政治理论刚刚接触,很多都是在外打拼的人,特别是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党员群体,他们对外部环境反应比较灵敏,接受信息也较快。因此,两个群体在一些问题上的认识必然有不同的看法,认识上的冲突会影响到党组织内部,影响到党组织的教育问题。对农村党员个体而言,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农村党员的理想信念动摇,思想滑坡,出现了许多思想问题。诸如个别党员组织观念淡薄、思想涣散;消极思想有所抬头,认为只有出现急、难、险、重、脏、累的工作时才想到党员,有点吃亏;有的甚至成了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的“钉子户”。[11]此外,由于社会流动性加强以及市场经济下的个人主义的影响,个体党员的思想成分也呈现多元化,其中一部分人思想中实用主义占据主导,比如有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上,有关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党员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走个人发家致富之路,是“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12]
陈云基层党建思想建立在处于社会转型的革命时期的实践上,他的这些思想对于当前面临诸多考验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上级党组织要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最基层的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担负着在上级党委领导下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任务。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基层性,使得其不具有乡镇党组织所具有的权力。因而,上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到目前农村党组织存在的问题,积极从各方面支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处理村委与党支部的关系上,积极协调好村委的自治与党支部的党的领导结合,在一些村委和党支部出现弱化的地方要积极介入加强村委和党支部的各项工作。同时,上级党组织要在防止第三方势力在农村抬头,防止在农村出现混混把持农村,宗族意识和宗教冲击党的意识形态阵地上采取相应措施。这样,才能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在组织和思想上的地位,真正成为团结群众的核心组织,才能领导农村的经济建设,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围绕群众开展各项工作。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弱化,很大程度上与党群关系有直接关联。用陈云的话来说,一切脱离群众的党部,都是最不巩固的党部。人民公社解体后的“乡政村治”的格局,特别是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主题确定后,党基层组织作用好像从农村舞台消失了。但我们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党更要凸显党在农村基层的作用。从党的性质和党在农村的巩固上来看,基层党组织在经济发展上要围绕群众的需要,维护好群众的利益,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呼声,帮助群众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做好群众的代表。目前,一些农村党群关系的紧张很大程度就是党不能真正帮助群众,不能代表群众的利益。因此,让党围绕群众开展各项工作,才能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三,党员的发展、管理和教育要创新思维。在党员的发展上,用陈云的话来说,在党员具有相当的数量的时候,党的方针不再以发展为主,而是以巩固为主。要通过提高党员的质量来增强党在农村的地位,通过纯洁性来整合农村党员队伍。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对外出农村党员的管理以及监控,不能再用以往地方封闭性的思路去管理与监控,必须在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一方面,可以根据外出人数的情况,组成流动党支部,管理与监控外出流动的党员;同时以流动支部积极组织党员的理论学习,避免出现流动的党员脱离组织生活。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起农村与外出人员的网络关联,建立网络虚拟的党支部,通过平时网上交流,定期的网络讲座,建立网络农村基层党组织微博等形式加强对外出党员的教育与监管。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章程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陈云文集(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4]陈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5]张全景.学习陈云党建思想 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4).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瓦戈.社会变迁[M].王晓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于建嵘.中国农民问题研究资料汇编(第4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9]陈柏峰.乡村江湖—两湖平原“混混”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10]欧阳肃通.转型视野下的中国农村宗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1]任庆银.新形势下农村党员发展与管理问题探究[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3,(1).
[12]韦绍福.农村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J].桂海论丛,20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