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 文 峰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处, 浙江 湖州 313000)
论家训在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价值和路径*
单 文 峰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处, 浙江 湖州 313000)
富有时代意义和民族精神的中国古代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对于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积极意义。要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方面入手,积极发挥古代家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把家训对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积极意义落到实处。
古代家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践行途径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富有时代意义和民族精神的中国古代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对于当下公民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积极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结合,是传统因子与现代因素的对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古代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形成和繁荣起来的关于治家教子的训诫,是以一定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内容作为教育内涵的一种家庭教育形式”,[1](P92-93)较为著名的有《朱子治家格言》《袁氏世范》《颜氏家训》《曾文正公家训》等。中国古代家训以伦理道德教育为核心,涉及到做人做事的诸多方面,包括规劝、家法、家规、治国治家等方略,以及个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等。它既具哲理性,又有生活性。它所宣传和坚守的仁爱、节俭、诚信、勤学、和谐等,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三个倡导”息息相关。它所坚持的灌输与言语疏导相统一、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统一、道德理论与实践锻炼相统一、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教育方法,能够对当下的思想教育有所启示,能够进一步推进我国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影响一个人人格形成的三个重要方面,也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国古代家训是先贤和前辈对于世事生活的总结,是世家大族对于子女家庭教育的汇编,融社会经验于家庭教育之中,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体。汲取家训的积极教育意义,将其融入于现代教育,必然会对公民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起到积极的重要作用。
古代家训所提倡的伦理道德理念并非都是精华,需要我们运用“拿来主义”的原则,结合当下实际,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摒弃天命皇权、男尊女卑等文化糟粕,继承和借鉴“传统美德”的因子,挖掘出他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价值意义。
(一)有助于树立和谐理念
1.学习家训可以普及“爱的教育” 中国古人的家训有不少都提倡“仁爱万物”,这种精神蕴含着生态文明意识,包含着环境保护理念。袁采在《袁氏世范》中说:“飞禽走兽之与人,形性虽殊,而喜聚恶散,贪生畏死,其情则与人同”,因而“物之有望于人,犹人之有望于天地”。[2](P93)此外,中国古代家训还包含着普济众生之心。明代的许相卿是这样教导后人的:“人若不遭天祸,舍施能费几文,故济人不在大费己财,但以方便存心。残羹剩饭,亦可救人之饥,敝衣败絮,亦可救人之寒。酒筵省得一二品,馈赠省得一二器,少置衣服一二套,省去长物一二件,切切为贫人算计,存盈余以济人急难。去无用可成大用,积小惠可成大德,乃善中一大功课也。”[3](P103)
2.学习家训可以增强人际协调能力,促进人际和谐 明代的《旁氏家训》有这样的记载:“处宗族、乡党、亲友,须言顺而气和,可以理遣,人有不及,可以情恕。若子弟童仆与人相杵,皆当反躬自责,宁人负我,无我负人。”[4](P105)我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谈吐礼仪,还要用宽阔的胸襟包容别人;要本着三省吾身的原则,凡事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切忌一味地把错误归咎于他人。
(二)有助于涵养高尚人格
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具备这种精神的人必然是德才兼备的人,必然是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我国很多家族也都依托这种精神而得以赓续兴旺,并将其写入家训以激励后人。(1)自强进取是古代家训的内容。古代家训中的“劝学”思想非常突出,国人自古尚学,勤勉好学,是自强进取的重要表现。明代嘉靖年间职方主事郑晓在《训子语》中说:“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2]P(131)(2)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德。众多的古代家训都把诚信待人当做个人修身之根本。明代的官员彭端吾认为做人的关键是诚信。其在《彭氏家训》提到:“人只一诚耳,少一不实,尽是一腔虚诈,怎成得人?”[2](P77)(3)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国藩最注重人格修养,他把俭朴和勤劳当做修身齐家之宝。他在家书中这样写过:“家中诸侄,近日勤奋否?弟之勤,为诸兄弟之最,俭字工夫。日来稍有长进否?诸侄不知俭约者,常常训责之否?”[5](P135)明末清初理学家孙奇逢在其《孝友堂家训》中也指出:“勤俭一源,总在无欲,无欲自不敢废当行之事,自无礼外之费,不期勤俭而勤俭矣。”[2](P113)
(三)有助于增强家国意识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国家的基石。“孝”是子女应具备的最根本的德性。《朱子治家格言》有云:“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可知孝亲悌长,是天性中事,非有知有不知、有能有不能者也。”兄弟关系也是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钟于序在《宗规》中写道:“手足由一体而分,须若鸣琴鼓瑟,枝叶本同根而出,何为煮豆燃萁?”[6](P261)
学习家训还有助于爱国主义情操培养。许相卿在《许云邨贻谋》中讲到:“士幼而绩学业,以尧舜君民为志;壮而入仁,固当不论崇卑,一以廉恕忠勤、报国安民为职。持此黜谪何愧?”[7](P53)尽管传统家训有其封建性,其报效的是封建国家和封建君王,但是忧国忧民这一理念却是历经千年而不衰,放之四海而皆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因此,要把家训教育落在实处,就离不开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一)家庭教育的重视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摇篮,家风是个人精神成长的源头。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便受到父母的影响。每个家庭均担负着未成年人学知识、育品格的重要任务。从时间上来说,家庭是运用家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第一场所。
父母要主动摒弃“重智轻德”的价值观,充分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子女人格养成方面的意义,努力从中国古代家训中提取符合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精华部分,并将其运用于子女教育的实践中,积极发挥家训的家庭教育作用。
父母要践行具有时代精神的家训,培养良好的家风。父慈则子孝,家风源于父母德行素养的熏陶。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培养高尚情操,学习经典家训精神,恪守公民道德规范,担好第一任老师的责任,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要积极运用榜样效应,为子女提供正确的人生偶像。榜样效应指的是具有代表性的先进人物,在影响和激励人们的过程中能产生的效果。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推崇用典范的影响力来影响其他人的行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把那些遵守家训、并且具有时代价值的先贤推荐给子女学习,让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发挥榜样效应。
(二)社会舆论的引导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大众媒体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对大众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也在逐步提升。媒体有责任也有能力,承担起运用家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
大众传媒要拓展传播手段,引导全社会认识到家训教育对于公民健康成长的作用,积极发挥家训的教育意义。要积极利用诸如《百家讲坛》等的讲座类节目,讲解家训内容,引导人们认识家训中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使大家通过日常的电视休闲就可以深入感受家训中的传统道德,便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以家训中的内容对比自己现在的生活,进行自我教育。”[8](P31)
微时代背景下,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我们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微文化,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与新技术的创新融合,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创造。”[9](P13)我国古代家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适合微文化的传播特点。要积极推动家训与时代精神相融合,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意义,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三)学校教育的运用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这和内容选择不当、内容的难易程度不适合教育对象或者内容多假、大、空,少真、平、实有关。而中国传统家训,“从未成年人的进退知节之礼到先贤的高远之志,使其在循序渐进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符合未成年人身心自然发展特征。传统家训从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到爱亲、敬长、隆师之道,最后到修己、治人之道,都在注重改变学子的素质,将外在的要求变成自己内在的需求,从而改变未成年人自身的素质。将理念变成实践,成就高尚人格。”[10](P22)因此,国人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应该从古代家训中吸取经验,编著出适合其身心发展的相关教材,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地对他们进行不同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具有现代意义的家训运用到学校思政教育过程中,也是发挥其作用的一个途径。中国古代,下起士庶,上至宰相,乃至帝王之家,多有自编的家训。这些帝王、先贤、世族在历史上均占有一定地位。他们的很多活生生的事迹千百年来为人津津乐道,足可以吊起学生胃口。世族的兴盛,先贤的业绩,也足可以证明其所“训”不虚。特别是那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更是他们功业和名望的支撑,具有穿越历史的说服力。
梁启超先生曾指出:“救精神饥荒,在东方找材料。”中国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时代意义的古代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要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引入当代世界并赋予其时代含义,为中国当下的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源泉,为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持。
[1]施敏锋.传统家训中的伦理道德教育理念及其当下价值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
[2]谢宝联.中国家训精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3]喻岳衡.历代名人家训[M].杭州:岳麓书社,1991.
[4]庞尚鹏.庞氏家训[O]//.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第976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5]唐浩明.曾国藩家书[M].长沙:岳麓书社,2002.
[6][清]钟于序.宗规[O]//.上海书店.丛书集成续编(第60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
[7]包东坡.中国历代名人家训精粹[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8]李 莹.中国古代家训的现代德育功能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13.
[9]李文汇.“微时代”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路径[N].光明日报,2014-04-23(13).
[10]郭 昕.中国传统家训与未成年人德性养成教育[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ValueofFamilyMottotoSocialistCoreValuesandRealizationMethods
SHAN Wen-feng
(Student’s Affairs Division, 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 Huzhou 313000, China)
The family motto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imes spirit is the part of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t’s good for cultiv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active significance of family motto to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we should start our work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the social education and the school education.
family motto; socialist core values; realization methods
2014-09-25
本文系2014年度浙江省高职院校党建研究会课题《古代家训在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价值及路径研究》(2014B03)的研究成果。
单文峰(1985-),男,安徽淮南人,助理研究员,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关系研究。
G41
:A
:1672-2388(2014)04-00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