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成人闲暇教育研究述评

2014-04-09 08:07:02曾宪群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闲暇成人研究

曾宪群

(东莞理工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广东 东莞 523106)

闲暇时间一直是成人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时至今日,成人闲暇时间有着明显增多的趋势。这一方面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原有的劳动时间缩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另一方面离不开家庭劳动越来越社会化的推动。如何更好地利用闲暇时间来倡导正确的休闲方式和提升素养,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成人闲暇教育进入诸多研究者的视野,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因此,笔者在这些丰富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试图对近十年国内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并结合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策略。

一、近十年我国成人闲暇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就论文而言,笔者利用中国期刊文献网,以“成人闲暇教育”进行全文检索,发现相关文章为1 171篇;以“成人闲暇教育”进行主题搜索,发现相关文章为95篇。从上述检索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成人闲暇教育研究成果的丰富性。然而专门研究成人闲暇教育的专著较少,大多数散见于相关著作。如庞桂美所著的《闲暇教育论》一书在学习化社会与闲暇教育、社会其他系统中的闲暇教育等章节,比较详细和系统的论述了成人闲暇教育的相关内容。[1]纵观所掌握的研究文献,成人闲暇教育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理论研究

1965年成人教育和闲暇问题国际会议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开,这标志着成人闲暇教育成为当代成人教育的新课题。在这次会议之后,我国学者也和其他国家的学者一样,开始着手成人闲暇教育的研究。在涉足新研究领域的最初阶段,成人闲暇教育的基础理论自然成为研究者最迫切想探究的问题,他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成人闲暇教育的思想。成人闲暇教育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看待闲暇教育这一教育现象的观点。陈霞认为,在终身教育体系中,成人是参与闲暇教育的主要群体,成人闲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自由教育的特征,是实现自由教育的重要途径。为此,她提出自由教育价值论的三条依据。其一,成人具备接受自由的闲暇教育的主体条件;其二,闲暇教育为成人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利空间;其三,闲暇教育使成人不断开发自我潜能,逐步走向自我实现。[2]张敏指出,追寻个体精神自由的休闲教育是理想的休闲教育,并由此确定了人的自由本性,依据人的自由性及休闲的本质提出个体精神自由是休闲教育的本质。[3]华凤霞从成人闲暇教育的概念释义、终身教育的应有之义、生活质量的提高三个方面对闲暇教育进行理论上的解读,并由此指出闲暇教育是教育适应社会要求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结果,绝对不可等闲视之。[4]周煦则通过回顾已往研究,展示中外闲暇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国外闲暇教育思想。对柏拉图、马克思、杜威等人的闲暇教育思想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国内闲暇教育思想。对孟子、蔡元培等人的闲暇教育思想进行总结。[5]

2.成人闲暇教育的概念。对成人闲暇教育概念的正确解读,是认识并进一步探究其研究领域的关键。季敏在对闲暇教育理解的基础上指出,成人闲暇教育是一种以成人为对象的闲暇教育,它是成人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帮助成人认识和确定自己闲暇价值观念、闲暇态度和闲暇行为习惯的一个过程,培养人们在闲暇生活中的自我决断意识和自我决断能力,以使他们能够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提高自己闲暇生活质量的教育。[6]李海洋认为,成人闲暇教育是引导成人形成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和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习惯,掌握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技能和技巧,从而提高成人生活质量的一种教育。它具有促进成人个性完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价值,具有三个特点:一种自由的活动;一种自我开放的活动;一种积极的活动。[7]尽管学者对于成人闲暇教育内涵的认识角度各异,但对于成人闲暇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观点的看法大体一致,都认为是让成人学习者通过闲暇时间接受教育而获得某些方面的变化。

3.成人闲暇教育的作用。成人闲暇教育之所以引起学者的关注,与其具有对教育乃至社会各个方面的促进作用有着紧密的关系。顾明认为闲暇教育能培养人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工作以及利用时间来“乐生”,当然也能促进人的交往与合作。[8]张蓉认为,和谐社会需要成人闲暇教育,因为它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9]关宏和胡圣红则从微观的角度探讨成人闲暇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认为成人闲暇教育为个体身心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利空间;为创造和谐生活提供了有效指导;为营造和谐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持。[10]刘海春认为,成人闲暇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路径,需要加强闲暇教育,以此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11]庞桂美认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人们拥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成人闲暇教育在此背景下有了新的使命,它将促进人们从“求学与就业”到“学习与生活”的转变。[12]殷素梅和王晶晶则认为,成人闲暇教育与文化公民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关系,它将为文化公民的塑造提供具体的实施渠道。[13]

(二)实践研究

不同区域内的实践研究是成人闲暇教育研究的实践性价值的外在体现。学者主要从城市的社区闲暇教育和农村的成人闲暇教育两个方面,就如何在这两类区域实现成人闲暇教育的价值以及如何推进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1.城市社区成人闲暇教育。林虹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参观等多种形式,对温州社区居民闲暇的生活现状进行调查,认为温州社区居民的闲暇教育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据此他提出,应当利用多种渠道加强对闲暇教育的宣传与引导;加快闲暇物资条件等方面的建设,以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群体的闲暇生活;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加强成人闲暇教育。[14]刁桂梅从闲暇教育发展的历史与未来趋势出发,认为闲暇教育在当下社区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需要从教育的宣传、氛围的营造、素质的提高以及活动和研究的开展等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推进闲暇教育。[15]裘健平基于社区发展的视角,从价值观的培养、组织团队的建设、知识技能的提升、载体文化的搭建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新市民成人闲暇教育的策略,以期更好地帮助他们实现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的角色转换。[16]张棘则提出“乐生型”社区闲暇教育的理念,并从优良的社区闲暇环境建设和高水平的闲暇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构建“乐生型”社区闲暇教育模式的关键要素和方式方法。[17]

2.农村成人闲暇教育。卢锦珍认为,随着农村劳动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农村闲暇教育成为一个不得不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保障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据此她提出农村闲暇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希望能够充分利用当地学校等成人教育资源开设各种培训班,依托农村各种业余文化团体和农村文化示范户开展活动以及通过各种群众性活动开展成人闲暇教育活动。[18]孙明福则从当前农民闲暇生活的一些基本特征出发,提出应以提升公民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建立学习型社会为理念、以农民闲暇生活相融合为突破口、以服务农村文化建设为关键、以帮助农民增收为重点等一系列的农村成人闲暇教育发展方略。[19]

(三)不同职业人群的研究

不同职业人群有着不同的闲暇教育需求和意向,并且在成人闲暇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都体现了自身职业的鲜明特点。基于这样的理论假设,学者对农民工、教师、家庭妇女等不同的职业人群的闲暇教育进行个案探析。

1.农民工闲暇教育。马纯红认为,农民工闲暇时间生活质量不高是一个需要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为此,她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总结归纳了农民工闲暇时间的生活特征,认为闲暇教育对提高他们的闲暇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提出需要在观念转变、寓教于乐、立足社区等方面加强农民工闲暇教育。[20]金华宝认为,农民工的闲暇生活需要教育引导,因为它是培育新型农民工的重要支撑。所以要加强宣传和普及农民工的闲暇教育观念;明确目标,拟定农民工闲暇教育的主要内容;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健全农民工闲暇教育的运行机制;出台激励性政策,鼓励农民工接受闲暇教育;加强载体建设,促进农民工闲暇教育的持久性开展。[21]

2.教师闲暇教育。教师闲暇教育也是学者所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张晓旭认为,闲暇对于教师来说,在优化人格、满足劳动创造性、完善知识结构和增强归属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将闲暇教育纳入教师教育的议程,充分调动教师主观能动性,创造闲暇活动便利条件,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组织,积极开展闲暇教育的研究等。[22]

3.妇女闲暇教育。刘艳梅在其硕士论文中以杭州保险业职业女性为例,通过调查等研究方法,分析了职业女性闲暇教育的影响因素,提出增加闲暇时间、发展城市休闲文化、成立相应机构、提升大众文化、健全休闲场所等有关职业女性闲暇教育的对策与建议。[23]另外对于中年空巢家庭女性的闲暇教育也有相关研究涉及。如蔡龙花对中年空巢家庭女性的闲暇教育进行探讨,弥补了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24]

(四)推进策略研究

对于成人闲暇教育的研究,其最终落脚点在于如何实施,在这方面学者做了大量工作。刘香在论及闲暇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和回顾美日闲暇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就推进我国成人闲暇教育的发展提出需要进一步加强闲暇教育的理论研究,以学校为载体开展闲暇教育,加强社区建设为闲暇教育创造良好氛围。[25]魏代君指出我国现今成人闲暇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具体原因,以此为基础,提出需要重塑成人闲暇教育的理念、重视政府对成人闲暇教育的引导、建立成人闲暇教育的统筹与投入机制、加强成人闲暇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成人闲暇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拓宽成人闲暇教育内容、更新成人闲暇教育方法等因应对策。[26]岳磊在分析我国成人闲暇教育现实需求的基础上,提出现阶段成人闲暇教育的推进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成人闲暇观的根本转变;促进成人休闲生活的彻底转变;发挥政府在成人闲暇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全方位的成人闲暇教育。[27]

二、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理论研究薄弱

虽然从1965年开始,成人闲暇教育就已进入人们的研究视角,但是相对于成人教育的发展其研究还是起步太晚,发展缓慢。笔者认为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所致。首先,成人闲暇教育从属于成人教育学科的框架和体系,同时也深受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因此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学科构架不完善,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成人闲暇教育概论、范畴和研究方法。其次,就我国而言,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真正的闲暇观念还没有完全深入到普通民众的内心,在没有相关研究事实“沃土”的大背景下,理论研究的进展难度可想而知。再次,理论研究需要时间的沉淀,也需要研究者的持续关注,更离不开关键事件的助推。因此,需要加强成人闲暇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二)研究体系系统化不强

成人闲暇教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需要构筑更加系统化的研究体系。对此,学界普遍认为,系统化的研究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专业化的研究团队和人员;其二,系统化的研究内容;其三,科学化的研究技术;其四,先进性的研究指导理论;其五,常态化的研究评价体系。通过对近十年我国成人闲暇教育研究成果的分析,会发现在这方面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很多成人闲暇教育研究者都来自高等教育或其他相关领域,基本上没有专门从事成人闲暇教育研究的人员。

(三)学科交叉研究不足

纵观已有成人闲暇教育的研究,研究视角过于狭窄,鲜有学者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地利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对其进行更加全面的探讨。成人闲暇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面共同协作才能顺利完成。如果仅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很难解决其本质的问题。如果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不从全局考虑,不究其根本,那么所做的一切将可能白费。因此,对于这样的一个研究现实,多学科的介入是值得尝试的。

(四)研究方法单一

目前成人闲暇教育研究使用的方法比较单一,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诸如推理演绎的成分较多,实验方法运用较少,运用文献研究相当广泛,采用田野调查较少等。成人闲暇教育研究必须和成人的具体紧密结合,如果缺少第一手的调研数据,将会削弱研究成果的说服力和推广度。当然也有的研究者采用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进行研究,但遗憾的是,他们在使用这些方法的时候,往往只是简单的问卷调查,很少有实地的访谈,甚或根本看不到田野研究。

三、改进建议

(一)基础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今社会,随着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利用闲暇时间接受教育将会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据此,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成人闲暇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如前所述,成人闲暇教育研究仍然在诸多方面未触及或触及不深,如成人闲暇教育的范畴、现象、办学体制与机制、国内外比较等内容。因此,成人闲暇教育理论研究还不是很完善,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发展构架,所以我们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多出原创性、经典性的理论研究成果。

(二)系统化研究体系有待进一步构建

成人闲暇教育研究体系的系统化构建,一方面需要遵循成人闲暇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以现有客观事实为依据,构筑发展的坚强基石;另一方面需要大胆借鉴其他领域的研究经验和成果,把先进的、科学的研究理念运用到成人闲暇教育研究中,以此促进成人闲暇教育研究系统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成人闲暇教育研究体系的系统化构建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是随着成人闲暇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在研究体系系统化构建的过程中,要坚持继承、学习、创新的原则,结合成人闲暇教育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不断完善。

(三)多学科研究视角有待进一步介入

现有研究多采用单一的学科视角,而多学科视角的研究是丰富成人闲暇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内在要求,它有助于学科独立和学科成熟。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利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对成人闲暇教育进行更加全面的探析。一是单独运用某一学科对其进行纵深探讨,以此加深成人闲暇教育研究过程中学科介入的纵深程度;二是将几个学科融合在一起探讨成人闲暇教育,以此拓宽其学科介入的横向联系。总之,不管是何种形式,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运用多学科的视角。

(四)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丰富

丰富的研究方法是提高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的必经之路,如果采取单一的研究方法,将很难对研究的问题有实质性的探讨。因此,对成人闲暇教育的研究也是一样的,需要我们进一步丰富研究方法。在研究的过程中,除了使用常见的文献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外,还可以使用比较法、案例法、田野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这些方法进行研究时,并不意味着对某一项研究的内容只可以运用一种方法,而是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1]庞桂美.闲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07.

[2]陈 霞.成人闲暇教育的自由价值浅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3):12-13.

[3]张 敏.走向乐生的休闲教育探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4.

[4]华凤霞.闲暇教育理论探析[D].郑州:河南大学,2006:2.

[5]周 煦.闲暇教育思想研究综述[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3):58-64.

[6]季 敏.成人闲暇教育浅论[J].成人教育,2007(3):36-37.

[7]李海洋.成人闲暇教育探析[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75-77.

[8]顾 明.从闲暇教育的历史论当代闲暇教育的必要性[J].教学管理,2009(6):3-5.

[9]张 蓉.闲暇教育——成人教育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新使命[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3):5-9.

[10]关 宏,胡圣红.闲暇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8(7):60-62.

[11]刘海春.休闲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路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7-121.

[12]庞桂美.学习化社会教育的新使命:闲暇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04(2):30-31.

[13]殷素梅,王晶晶.闲暇教育与文化公民的塑造[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11):62-64.

[14]林 虹.温州社区居民闲暇生活现状和闲暇教育[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97-102.

[15]刁桂梅.开展闲暇教育 促进社区发展[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4):13-15.

[16]裘健平,汤海明.”村转居”新市民社区成人闲暇教育策略探析[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0(2):13-15.

[17]张 棘.“乐生型”社区闲暇教育模式构建研究[J].成人教育,2010(5):32-33.

[18]卢锦珍.试论农村成人教育中的闲暇教育[J].成人教育,2004(3):16-18.

[19]孙明福.闲暇视阈下的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新论[J].中国成人教育,2007(8):189-190.

[20]马纯红.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闲暇生活质量及其提高的教育学审视[J].文史博览,2007(2):60-63.

[21]金华宝.农民工闲暇生活的教育诉求——兼论新型 农 民 工 的 培 育 [J].探 索,2008(5):142-147.

[22]张晓旭.试析教师闲暇教育及其培养途径[J].教学与管理,2005(9):7-8.

[23]刘艳梅.终身教育背景下职业女性闲暇教育研究——以杭州市保险业职业女性的调研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1.

[24]蔡龙花.中年空巢家庭女性的闲暇教育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1.

[25]刘 香.我国发展闲暇教育的意义及实施途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6:2.

[26]魏代君.我国成人闲暇教育推进策略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8:2.

[27]岳 磊.论我国成人休闲教育的现实需求及推进策略[D].太原:山西大学,2011:1.

猜你喜欢
闲暇成人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人在何时最清醒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成人不自在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闲暇拾笔寄娱情
闲暇时间干点啥?
妇女之友(2015年12期)2016-01-21 07:24:16
莫让闲暇“抹杀”青春
人间(2015年20期)2016-01-04 12:47:06
Un rite de pa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