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娜娜,彭吉栋
(1.河北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2.河北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闲暇教育并不是一个激进创新的教育概念,它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唯独在闲暇时才有幸福可言,恰当地利用闲暇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础。”[1]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成人的闲暇时间较少。在阶级社会,“闲暇”则是豪门和达官贵人的“专利”。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和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工作时间的缩短,成人的闲暇时间得到明显增加。繁重劳动的减轻以及由此带来的闲暇和轻松,是科学技术赐予现代人类的最大幸福之一。[2]对成人而言,闲暇时间的增多为其适应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时间条件,也为其全面发展提供了时间契机,成人闲暇教育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新现象。
从理论上讲,闲暇时间与闲暇活动在人类活动中是同时存在的,从远古时代到当代社会,人类都有闲暇时间。美国的尼尔·波兹曼教授曾考证发现,“学校”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时期。在希腊语中,“学校”就是“闲暇”的意思。古希腊人认为,“只有在闲暇的时候,一个文明人才会花时间去思考和学习”。[3]随着历史的发展和阶级的不断演化,社会逐渐形成了“有闲阶级”(即统治阶级)和“劳动阶级”(即被统治阶级)两大阶层。劳动阶级需要在不断的劳动中获得生存技能和生活资料,有闲阶级却可以在学校接受 “闲暇教育”,获得精神方面的享受。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文载到“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秋看鱼虫乐,春观草木情”,这体现了闲暇的思想。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所著的《庄子》一书是体现闲暇思想的经典之作,有“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的论述。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则是倡导闲暇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成为世人所向往的理想社会。他的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是世人追求闲暇文化的一种写照。此外,中国文人的闲暇生活常伴有琴棋书画和远游,他们的生活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很多人的著作就是在闲暇时创作的。
闲暇教育虽然早已有之,而在当代首倡闲暇教育的是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他在《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一文中,把人类的活动分为五类:“与维持自己生存上有直接关系的活动;为获得生活上的必需,与维持自己生存上有间接联系的活动;抚养教育后嗣为目的的正常活动;关于维持正常社会和政治关系的活动;当闲暇时,为满足爱好和情感的一切活动”。由此,斯宾塞相应地把教育划分成五类,即直接维持自己生存的准备;间接维持自己生存的准备;父母职责的准备;公民义务的准备;各种高尚娱乐生活的准备。可以看出,斯宾塞认为,闲暇教育是人一生所需接受的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然而,对于“闲暇教育”的内涵,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西方研究者大都认为,闲暇教育是向人们传授有关各类闲暇活动的知识和技能或是通过安排娱乐项目和课外活动对人们实施教育的一种过程。[4]在我国,闲暇教育尚未形成一个权威性的统一定义,但大都认同闲暇教育是指通过传授闲暇知识和技能,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在信仰、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从而科学地、合理地利用闲暇时间,提高闲暇生活质量,最终实现自我满足和自我发展的终身的、连续的教育活动。[5]
由此,成人闲暇教育是指帮助成人获得闲暇知识和技能,转变闲暇价值观念,促使其闲暇信仰、态度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发生变化,培养其在闲暇生活中的自我决断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其闲暇生活质量的教育。成人闲暇教育具有以下特点:教育时间的业余性、教育目的的非功利性、教育内容的特殊倾向性、教育原则的审美性、教育方式方法的灵活多样性和师生的交互性、教育安排的短期性和临时性等。
学习型社会(Learning Society)又称学习化社会或学习社会,它于20世纪60年代末被提出并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广泛传播和普及,成为许多国家未来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学习型社会是一种理性的社会发展观、社会发展模式,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个人的终身学习、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的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社会。作为学习型社会的首倡者,赫钦斯认为,学习型社会是指“所有成年男女,仅经常地为他们提供定时制的成人教育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应以学习成长及人格的建构为目的,并以此目的制定制度,以及以此制度来促使目的的实现,并由此建立一个朝向价值转换和成功的社会”。[6]他指出,学习型社会是一个充满个人闲暇和自由时间的社会,学习是这一社会的核心;在学习型社会中,人们必须不间断地接受正规、非正规教育,通过持续地学习,不断增进自身的知识、技能和素养,提升自己的生存价值,在不断的价值转换中,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贤、乐、善”。
在人的一生中,成人期占据了相当部分的年龄段,也是拥有闲暇时间最多的时期。对于成人来说,闲暇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实践活动,从“工作”转向“闲暇”,从“适应社会”转向“专享闲暇”,是对其生活世界的关怀。成人通过闲暇教育,在闲暇时间获得积极有效的休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加充分、更有价值地享受闲暇时光。成人闲暇教育的目标具有多元性、全面性,具体表现在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等方面,它能够丰富和完善成人的精神生活,提高其生活品质,使其更好的“学会生存”和“学会生活”。积极发展成人闲暇教育,培养成人科学的闲暇价值观、正确的闲暇态度和闲暇行为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使命。成人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做好成人闲暇教育对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闲暇时间和闲暇教育是相伴而生的,有闲暇时间即有闲暇教育。当人类进入农耕时代时,只有10%的时间用于休闲。18世纪70年代,蒸汽机的发明不仅使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而且使休闲时间增加到23%。20世纪90年代,电子化动力机器的应用使得人们能够将生活中41%的时间用于追求娱乐闲暇。[7]由此进入21世纪,人们将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精神需求的满足。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生产劳动时间缩短、家务劳动时间不断减少以及闲暇时间日益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感情表达方式和休闲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们开始要求生活愈加个性化和丰富多彩。人生有两件事,一是为劳作,一是为休闲。不劳作,即是休闲,但休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成为一件郑重之事。甚至有美学家提出,“轻逸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存姿态……劳作不是人生的主题”。1995年,国务院修订了《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其中第三条和第七条分别规定,“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新的工作制带给了成人更多的闲暇时间。1999年,我国开始实施“三个长假日”计划,这表示人的1/3的时间是在闲暇中度过的。工作时间的缩短,闲暇时间的增加,要求成人在工作之余学习和发展各种技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工作时间制度的变化,使得闲暇时间有了法律制度的保障,为成人闲暇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因此,发展和推进成人闲暇教育不仅有其必要性,而且有其可行性。
终身教育这一理念自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上被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以来,已经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付诸实践。终身教育是贯穿一个人生命始终的教育,是人们一生各个阶段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终身教育的理念扩大了人们学习的内容范围、学习时间和学习场所,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都可接受教育。朗格朗认为,“从生存的重要意义出发,终身教育包括大量新型的适应个体存在所必需的新的方式……冲破学校体制的束缚,以占有既和工作有关又和闲暇有关的人类活动的全部”。成人闲暇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育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生存技能,使人们“学会生存”;而且还促使人们学会科学、自由地闲暇,提高生活质量,达到“学会生活”,而闲暇教育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方式。
闲暇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的生活经历相联系。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闲暇价值观,而在其形成闲暇价值观的过程中,也就自觉或不自觉的“成为人”。成人闲暇教育具有审美性、自主性、丰富性、广泛性、终身性的特征,[8]它通过帮助成人树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形成科学的闲暇态度,使成人合理安排闲暇时间,在快节奏的现代工作和生活中放松心情。成人闲暇教育还能够根据成人的身心特点,指导其选择合适的休闲方式,使其更好地愉悦身心,恢复体能,为生活和工作注入活力,更好地享受生活。此外,成人闲暇教育指向的是成人个体的发展,促使其适应变化,成为终身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个体。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9]由此,个体通过自身的全面发展可以促进和完成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等多方面的发展。培养具有丰富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的最终目标。马克思强调,闲暇时间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自由时间的多少,不仅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社会进步……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10]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闲暇是一种生活的自由,而时间是闲暇的前提。自由时间的不断增加为个人的自由活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契机。
促进成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过劳动教育和闲暇教育的相互合作来实现。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促使成人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提高身体素质。通过闲暇教育,可以帮助成人形成科学的闲暇价值观,提高获得独立支配闲暇时间的自主意识和能力,“有价值地、理智地”利用闲暇时间,合理地进行闲暇活动,满足其闲暇生活的需要。“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而幸福与人的全面发展又有着莫大的联系。不管是工作、学习,还是闲暇活动,只要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存才变得更有意义,幸福感也往往来的更强烈、更深沉”。[11]通过闲暇教育,成人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选择闲暇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培养兴趣,发挥潜能,增进人际交往,在闲暇中获得丰富全面的知识,更加充分全面地享受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成为全面发展的“完人”。
美国学者罗伯茨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新的闲暇社会,这不仅是指闲暇时间总量的增加,而且是指人的基本价值观念的变化,及对待生活中的工作和闲暇的态度所发生的变化。”[12]成人闲暇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不仅需要成人自身的努力,更需要社会、政府、高等院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1.营造良好的社会闲暇氛围。开展成人闲暇教育,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闲暇环境。人是社会的产物,可以通过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中各个组织应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样、方便成人参加的闲暇活动,如举办各种学习班、文艺汇演等。通过举办学习班,为成人提供免费的知识讲座,其内容可囊括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健康养生、疾病预防、书籍阅读等;通过文艺汇演的方式,让成人积极参加,这样既能提高成人的社会交往能力,也丰富了成人的闲暇生活。此外,也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体育竞技比赛,如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拔河比赛等,让成人在娱乐健身的同时形成通过健身的形式度过闲暇时间的观念。[13]
2.发挥传播媒介的载体和宣传功能。随着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的闲暇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传播范围广、时效性强、受众群体大的特点,[14]是宣传成人闲暇教育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方式。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向成人提供直接或间接影响其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和言行举止的节目或者广告等,让成人认识到闲暇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整人生所不可或缺的,并且帮助成人形成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当闲暇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时,政府就必须承担相关的责任。它不仅要为成人闲暇教育的开展提供经费支持,还要提供政策法规上的保障。
1.加大财政投入。所谓加大财政投入,不是指对进行闲暇教育活动的成人直接给予资金,而是要为成人因地制宜地充分开发闲暇空间,增加闲暇活动的场所,提供资金支持;重视和加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等群众性文化事业的建设”,将它们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并加以实施,为成人开展丰富的闲暇活动提供基础的物质条件。此外,政府还可增设公园、广场等,提供就近的休闲场所,让成人能够更加便利地参与闲暇活动。
2.颁布政策法规。从政府宏观权威角度着力,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闲暇教育的开展和肯定闲暇教育的重要性,并为闲暇教育的开展和推广提供指导性方针。政府还需要审视现有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改变以往培养“劳动者”和“接班人”的单一的教育目的,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存在与价值。将闲暇教育纳入现有的教育体系之中,增设一些形成闲暇价值观和培养闲暇技能的课程,增加成人关于闲暇教育的知识,提高其闲暇生活的能力。[15]从而更好地实现成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体现政府对成人的生存方式和价值的人本关怀。
成人闲暇教育的开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自然也离不开高等院校的支持。高等院校具有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层次的师资队伍,极强的课程设计和开发能力,这都是其开展成人闲暇教育的有利条件。[16]
1.开设闲暇教育课程,构建“乐生型”的教育内容体系。高等院校要利用师资资源和课程开发优势,开发和设置符合成人学习和工作需求的闲暇教育课程。闲暇的本质是自由,因此进行闲暇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乐生”。闲暇教育理论课程要以传授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和闲暇生活知识为主;闲暇教育活动课程内容要以培训成人利用闲暇时间的技能、技巧为主。
2.开放校园、图书馆、篮球馆、羽毛球馆、体育场,提供闲暇教育场所。目前,社会上公共的运动场所还比较少,高等院校的校园、图书馆、篮球馆、羽毛球馆、体育场等是可以方便成人利用的优质资源。由此,高等院校可在校园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增加对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体育场等场所的开放程度,全开放或部分开放,既可以是公益性的也可以是盈利性的。由此,充分合理地发挥高等院校在开展成人闲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观念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认识的集合体,人们通常根据自身已形成的观念进行各种活动。新的观念来源于新的实践,而新观念的树立又必然推动实践的发展。成人是实施闲暇教育的主体,参与闲暇教育需要转变观念。
1.转变观念,树立适应闲暇的新观念。传统教育一直都是以使人们更好的“谋生”为目的,而不是使人们“享受生活”,整个教育阶段的施教更多针对的是为人们未来参加工作做准备,而不是更好的适应闲暇的社会生活。“悠闲生活并不是富有者和成功者独享的权利,而是一种宽怀心理的产物……这种心情是由一种达观的意识产生”。[17]成人要认识到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才工作,闲暇对于高质量的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也要认识到闲暇是个人生活的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人们需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衣、食、住、行,也需要一定程度对美和美的事物的追求。工作与闲暇两者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和谐发展的关系。成人要理解生存的真谛,实现“工作时工作,闲暇时闲暇”的完满生活。[18]
2.加强对闲暇教育的认识和了解,树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就是人们对闲暇时间的价值取向有科学的认识。“闲暇的本质是自由,可使人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也可滋生罪恶,败坏人格”。[19]并不是所有的在闲暇时间进行的活动都是正确的、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成人需要加强对闲暇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避免一些休闲误区,摒弃享乐主义,抵制那些低级、庸俗、扰乱社会治安的不健康的闲暇活动。成人应该参与那些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个人身心特点的闲暇活动,开展各种艺术性、文化性、体育性、服务性、知识性等闲暇活动,有价值地、理智地利用闲暇时间,培养高雅的闲暇情趣,以合理的闲暇态度和科学的闲暇意识对待闲暇生活,真正发挥闲暇教育的积极作用,从而更好的促进自身全面、健康、自由的发展。
[1][4][美]琼·曼蒂,L·奥杜姆.闲暇教育理论与实践[M].叶京,译.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2,6.
[2]罗伯特·M·赫钦斯.西方名著入门·致读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
[3]唐芳贵.闲暇教育简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9-13.
[5]刘 香.我国发展闲暇教育的意义及实施途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3:16.
[6]贺宏志,胡晓松,田汉族.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策略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7]成思危.知识经济时代与人的休闲方式的变革[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2):70-71.
[8]孟默涵.论闲暇教育对成人教育的意义[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3):101-103.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94.
[10]彭先桃.论闲暇教育[J].现代教育论丛,1998(6):50-53.
[11]顾 明.从闲暇教育的历史论当代闲暇教育的必要性[J].教学与管理,2009(17):3-5.
[12]彭先桃.成人闲暇教育漫议[J].成人教育,1995(6):19-20.
[13][19]裘健平.“村转居”新市民社区成人闲暇教育策略探析[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0(2):13-15.
[14]魏代君.我国成人闲暇教育推进策略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8:32.
[15]徐桂萍.论闲暇教育[J].改革与开放,2013(22):76-77.
[16]张 虹.开发社会闲暇教育 创造学习化社会[J].成人教育,1999(12):5-6.
[17]陈 琰.闲暇是金——休闲美学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5.
[18]李海洋.成人闲暇教育探析[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75-77.